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现场> 正文

小小说四题

来  源:贵州文学网      作  者:创始人    日  期:2020-07-11    

 

                       小小说四题

 

                黄政芳

 

 

            神骨膏       

                    

闵家场中街有一百年老店闵弘堂,经营各种中药材,特别以神骨膏闻名于世,专治跌打损伤、腰肌劳损等症,常德、汉口、重庆的经销商都会慕名而来。

闵弘堂杨老太爷童瘦无欺,一分价格一分货,店里的药材全部取自梵净山的茫茫原始森林,药材的疗效加上这方山水的灵性,使得他的药材更加神奇而难得。

民国十九年夏天,连续三十多天的艳阳,土地上的植物一片焦黄,小河的溪水已经干涸得只剩下一洼一洼的小水坑。

这天,场上小学的闵老师一瘸一拐地来到店里要买神骨膏,原来他在给学生家访的时候跌伤了腿。

杨老太爷已经仙逝,由大少爷接过父亲的衣钵,继续经营闵弘堂。大少爷温文尔雅,时刻一副笑眯眯的样子。看见闵老师进店,大少爷连忙躬身相迎,问清缘由进入药店里间取来包裹好的神骨膏递给闵老师。

知了在树上声声地鸣叫,日子还是这样平静地过着,场上的人们依然不慌不忙地抽着旱烟喝着大碗茶,推牌九的推牌九打麻将的打麻将。

突然,闵弘堂的吵闹声打破了闵家场的宁静。气愤不已的闵老师拿着剩下的半包神骨膏在质问杨家大少爷:你这是什么东西,我吃了一辈子杨老太爷的神骨膏,没想到到了你这变成了毒药?

毒药?!大少爷疑惑地问道:你可不能乱说,要是毁坏了老店的名声,你赔不起哟!

闵老师向围拢来的乡亲们诉说今天的遭遇:下午他买来一只仔鸡,涂上神骨膏用锅蒸,待到鸡肉熟透,他揭开锅,只见仔鸡油光华亮香气扑鼻。闵老师咽了咽口水,扯下一个鸡腿正想往嘴里送。门却地一声推开了,学校王校长来找闵老师商谈学校的事情。闵老师放下鸡腿,用毛巾擦了擦手,往外屋奔去。等商谈好学校的事情,闵老师才转身回屋,他愣住了,好好的一只鸡被撕扯得七零八落,一只老猫躺在地上口吐白沫,早已没了声息。

你想陷害我!大少爷一改往日的温文尔雅,脖子上青筋暴突,大声吼道:我上百年的老店什么时候吃死个人?

众人有的点头有的摇头。

大少爷情急之下飞身进店,取出一包神骨膏,当着众人的面,抠下一坨就往嘴里送。

他开心地吃着神骨膏,就像吃一种香甜的美味。

看,没事吧!有人打起抱不平来:闵老师还教书育人呢,打起坏脑筋想毁了人家百年老店的名声!

闵老师有些不好意思,心里责怪自己太心急了。

突然地一声,有人喊:大少爷倒了!大家望去,只见大少爷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口吐白沫,不省人事。

大少爷想亲身来证明老店的清白,没想到反害了性命,到死都没明白是为什么。

他的店员却道出了缘由,大少爷接手闵弘堂后一改过去的诚信经营,贪婪作假,他用其他动物的骨头当着虎骨、熊骨卖,而猎人们也把用剧毒药物猎杀的野生动物骨头卖给他。


                                                                                            陈药师

 

民国二十三年初冬的一天,红军部队由苗王场进沟,翻越梵净山去印江。晌午过后,大部队已经过去,被人马踩得泥泞不堪的山路上,掉队的伤病员三三两两地拄着棍棒互相搀扶着艰难地前行。

一位青年红军走到半山腰的陈家门口,突然一下子趴在地上,实在没有了丁点力气。

“红阿哥你怎么了?”刚从山上采药归来的陈药师夫妇俩连忙扶起红军问。“我染了痢疾,拉肚子把身体拖垮了……”红军用微弱的声音回答道。

陈药师连忙从背篓里取出一把草药,捣烂兑水端给红军服下。过了片刻,红军勉强爬起来,想要继续追赶部队,但有气无力一步也迈不开。

红军被陈药师扶到里屋的床铺上,一躺下就睡着了。等他醒来时天已黄昏,想去追赶部队可浑身酸软无力,若留下来又怕给主人带来危险,红军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

陈药师看着遍体鳞伤的红军,想起了自己在外闯荡谋生的弟弟,鼻子一酸,主动说:“你不要为难了,就放心住在我家,等养好了病再走!”红军就这样留在了他家。

陈药师一面上山采草药给他治病,一面想法掩人耳目,让他白天不露面,晚上在床下打地铺隐藏。他的妻子熬汤煎药,像服侍亲人一样精心照顾。红军慢慢地恢复了健康。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时间久了,陈药师收留红军的事传到了保长那里。有一天,保长就上门来抓人,陈药师一边端茶递烟,一边说:“红军过路时,的确有一位生病的红军在我家住了一夜就走了。”他指着躺在床上休息的红军说:“这个年轻人是我湖南的老表,专门来梵净山采药的。”

“采药的?”保长眯着眼,狡黠地看着红军说:“让我来考考你是真是假。”

陈药师心想这下说拐了,忘记保长是个懂中医的人。但话已经出口,又有什么办法呢!

“梵净山上有多少种草药?”保长首先问道。

“梵净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是上等的好药!”红军不慌不忙地答。

“苗王坡山水含泥沙重易得结石,可服用什么果实来防治?”保长又问。

红军透过窗户,望着山上的核桃林说:“用核桃仁,它消坚开淤,能治心腹疼痛,砂淋、石淋堵塞作痛,小便不利。”

保长见没有难住他,摸了摸下巴又问道:“你知道《本草纲目》是这本书吗?”

红军微笑着自信地答道:“这是‘药圣’李时珍从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经过25年才完成的医学巨著

保长见问不出破绽,只好灰溜溜地走了。陈药师一颗悬着的心顿时落了下来,他紧紧拉住红军的手,就像遇到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激动问:“兄弟,你也是药师?”

红军点了点头说,自己从小跟着父亲上山采药,后来参加红军成了一名卫生员。

当夜,两人相见恨晚促膝长谈,交流从医心得,互赠医学药方。第二天一早,又一起进山采药。

离开时,陈药师卖掉家里的那头架子猪,买来一挑药篓,装满各种草药,让红军挑着去追赶部队。

依依不舍地送别红军后,陈药师一心专研医学,走遍梵净山的山山水水,采集各种珍贵草药,一心治病救人,成了梵净山周边有名的大药师。

 

           希望和信念

 

连长浩军带着弟兄们一边战斗一边往缅北的野人山中撤退,进入莽莽原始森林后,先锋连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更要命的是队伍染上了瘟疫,看着弟兄们一个一个地倒下,浩军心急如焚,他想:“如果没有药物及时医治,不用日军的攻击,他的队伍自己就会损失殆尽。”可面对日军的围剿药物从哪里来呢?!

失望的情绪在队伍中蔓延,一位染病的班长甚至自杀身亡。浩军想起了出征的誓言,一股力量从心底升起,不,一定要带着弟兄们走出去,让他们回到自己的祖国和亲人身边。他想起了自己的故乡,突然小时发生的一件事闯入了他的脑海:那年家乡在洪灾之后发生了一场瘟疫,父亲老乡们一个个地倒下,危难之际,一位四处游走的僧人告诉了两味普通的中药,大家煎水服后很快痊愈。

浩军叫来副官,耳语一番。很快,连长是名医之后的消息传遍整个连队。他叫弟兄们采来两味中药,支起大锅烧起大火,每人喝下两大碗煮沸的汤汁。大家喝了之后出了一身大汗,陆陆续续地好了起来。

弟兄们对连长满怀敬佩,称赞药物的功效!

浩军摇摇头说:“其实药物只是一个方面,我还加了更重要的东西。”

大家疑惑地问:“那是什么?”

浩军目光坚毅地望着远方,答道:“希望和信念!”

 

                                    尽孝

 

孙成近段时间经常请假去看望父母,引起了总经理王军的注意。第一次的时候,孙成说去看望在山东的父母,作为刚新调来任职的领导,王总二话没说就答应了。第二次的时候,孙成说要去湖南看望父母,王总想孙成可能有养父母和亲生父母吧,也勉强答应了他的请假。可这次,他又要去湖北看望父母,王总叫来秘书让他立马去调查孙成的家庭情况,特别是父母的情况。

下午上班的时候,秘书告诉王总,孙成只有亲生父母且在本城居住,都是退休的中学教师。王总顿时气得火冒三丈。

在全体职工大会上,王总质问孙成:“你这个年年评的优秀职工算是白当了,明明父母在本城,还南来北往地去看望父母,你哪来的那么多父母?”孙成的眼睛红了,流着泪颤抖着拿出一张已经发黄的照片,讲述起一段存封很久的往事:

那年,他参加突击队参加老山拔点作战,战前全体突击队员许下誓言,如果谁牺牲了,活着的同志要把牺牲同志的父母当亲生的父母来赡养。那次战斗,有八名战士长眠在了南疆,所以活下来的孙成除了自己的父母外还有八名天南海北的父母。

同志们沉默了,王总眼里闪出了泪花,向孙成道歉说:“对不起误会你了,你的父母就是我们的父母,这次让工会的陪你去,等下次我一定和你一起去给我们的父母尽孝,别忘了我也曾经是位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