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亭上读《半山亭记》
王定芳
初夏时节,迎清新晨风,独自一人登临安龙招堤半山亭。此时,山中游客甚少,半山亭更显幽静恬然。我径直来到半山亭内,逐字逐句阅读镌刻在石壁上的《半山亭记》,体味张之洞当年的激扬文字,品赏半山亭内外的古今美景。
万山辐凑,一水环潆,雉堞云罗,鳞原星布者,兴郡也;城东北隅,云峰耸碧,烟柳迷青,秋水澄空,红桥倒影者,招堤也;缘是数里,蒹葭苍苍,有阁巍然,峙于岩畔者,魁阁也;穿绿阴,梯白石,禅房乍转,画槛微通,石壁一方,茅亭三面者,半山亭也。作亭者谁?吾家大人也。翠萝红蓼,罗列于轩前;竹榭茅檐,欹斜于矶畔,太守之意,得之半山,而志以亭也。
读罢转身,凝神静望,目光随文思由远及近,景随心移,依次咉入眼帘的是龙城山水、招堤柳桥和巍然魁星阁、石壁半山亭。今之安龙县城,即当年兴义府城,其自然景观最为显著的特点当数“万山辐凑,一水环潆”。“一”和“万”,数之两端,看似远如天涯,实则近犹咫尺。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山一水,和谐共生,生之有道,必当地灵人杰。从安龙这个小地方走出去的大人物,最具人代表性的应该就是张之洞了。他童年在安龙度过,感应这方灵山秀水,从小生性聪慧,志怀高远,终成大器。十一岁写就脍炙人口的《半山亭记》,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历任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随后,从安龙本土走出了武昌起义副总指挥、苗族将军王宪章,南昌起义时任第九军军长、布依族将军韦杵,五省联军总司令、北伐军左翼总指挥袁祖铭,策动十九兵团起义的王伯勋,中央日报社社长、一代著名报人王亚明等。说安龙地灵人杰,还真是没有言过其辞。
站在半山亭上观景,招堤是必览的。康熙三十三年(1694),为了解决水患,驻安龙游击招国遴捐俸修筑长堤,让水患远离府城,人们为纪念招国遴为民情怀,仿苏堤而取名招堤。乾隆五年(1740),南笼府知府在堤两岸遍植垂柳,培育风景,供人闲赏。道光二十八年(1848),张之洞父亲、兴义府知府张锳将堤加高五尺,并在堤侧开辟池塘,种植荷花,修建半山亭。自此,一项民生工程,提升为一处名胜景观。
当年,张之洞登上半山亭,看到的招堤有“红桥倒影”。这一景致,可能是实景具录,当时确有红桥紧邻招堤,与远处碧绿的群峰、近处迷青的垂柳和水天一色的湖水,构建了一幅色彩和谐、自然天成的美景。如今,招堤依然是“烟柳迷青”,但没有“红桥倒影”,只有一座石拱桥将招堤与荷塘连接起来。这座桥由安龙人、原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解放前夕曾策动国民党60军长春起义的传奇将军杨滨捐资修建,所以起名将军桥。从红色文化角度来解读,这将军桥当是“红桥”了。“红桥倒影”,或许是虚拟构造,借景抒怀。当时,招堤本无红桥,但为了衬托其美,张之洞有意将江苏扬州的红桥“移植”到此,美化招堤胜景。清朝王士祯曾这样抒写红桥:“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扬城郭是扬州。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烟芳草旧迷楼。”(《浣溪沙·红桥》)。红桥因此出名,并成为美景的形象代言。
沿招堤,览红桥。登金星山,过魁星阁。“穿绿阴,梯白石。”就身处半山亭之中了。半山亭之“半”,仅就数理而言,如果“一”为满为实,那么“半”则空则虚。老子这样阐释“无”与“有”的哲学关系:“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此亭虽建在半山,但能一览山下全景。虽半则一,虽虚则实,虽无则有。登临半山亭,身处半山赏景抒怀,必定心旷神怡,思绪飞扬,暇想无限。这样,就不难理解太守之意了:“得之半山,而志以亭也。”
再读——
岁在壬寅,家大人先守是郡,文风雅俗,焕然一新,固常与民同乐者也。夫其德及则信孚,信孚则人和,人和则政多暇。由是常徘徊于此阁,以寄胜概,而亭未有焉。然其烟云万状,锦绣千重,早已毕具于目前。盖天钟灵于是,必待太守以启之也。爰乃建亭于阁之东偏,古径半弯,危廊数转,不崇朝而功成,易如也。
与民同乐,是张之洞父亲张锳的为政理念和做官的价值取向。还是孩童的张之洞认为,要实现与民同乐,应当施行德治;施行德治,最基本的是要做到信孚,信任他人,自已诚实。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相信干部,遵重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不说言不由衷的八股套话,不搞自我粉饰的形式主义,不建得不偿失的形象工程。人,生活于自然界,当和谐相处;官,本是由民而来,宜息息共生。为官一任,德必信孚,言必行,行必果,知行合一,尽责担当,让自已的辖池“文风雅俗,燃然一新”,政通人和了,自己才有闲情赏山阅水,回归自然,回到本真。
张锳于道光年间任兴义知府十年,仅两届时间,却干出干成了不少得民心、获口牌的政事。《兴义府志》记载:“二十一年(1841),兴义府知府张锳建试院。”“二十二年(1842),知府张锳修兴义府学。又建育婴堂。”“二十八年(1844),知府张锳建文庙四祠。”“二十九年(1849),知府张锳建明十八先生祠。”“三十年(1850),广西逆匪潜入兴义府境,知府张锳擒之。”……可谓文治武功,政绩卓著。
理政闲暇,张锳常登上金星山位立魁星阁,一览自已治下的山光水色,以寄胜概。一日,极目远眺,眼前“烟云万状,锦绣千重”,一片佳景,于是心生慨叹:苍穹将如此集天地灵气的美景造置这里,一定是等我来发现引荐世人吧。这样的胜景,怎能一人独享?于是在此修亭,让人们到此共享天地美景。想法既出,立说立行,亭很快就建好了。从此,兴义府城又增添了一处风景名胜,也为今天的安龙留下了宝贵的人文财富。
张锳与民同乐思想在年仅十一岁的张之洞脑海中烙下了如此深刻而清晰的印迹,也深深地影响和引导着张之洞的成长成才和做官做人。张之洞从安龙走上仕途,兴文教,著书立说,提出影响至今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改革思想,展示其开放包容的胸怀;练新军,运筹帷幄,抗敌御侮,保疆卫国,取得了清政府唯一一次抗击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胜利——中法之战的镇南关大捷;创实业,建工厂,修铁路,开矿山,探索强国富民新路,成为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晚年,还专门赠送书籍,托人千里运送到安龙,心系第二故乡的教育文化事业。这些行动义举,都能在其父亲张锳执政兴义府时的政绩簿上找到影证。张之洞一生的功劳贡献,清廷是给予极高评价的。他死后第三天,朝廷就封赐“文襄”谥号。按清会典臣谥字样:“辟地有德曰襄,甲胃有劳曰襄,因事有功曰襄。”后又规定,文武大臣功未成者,不得拟用襄字。晚清重臣中,获谥“文襄”者只有张之洞、左宗棠两人。后人给予张之洞这样的评议:“用财繁浩而精核计,筹国用,恤民生,往往谤在当时,而功在后世。”毛泽东谈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时也充分肯定了张之洞的贡献:“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与民同乐,乃民生情怀,是为官之德,也是为人之道。做官,只有胸有民生情怀,才会心系百姓冷暖;做人,既可与人同乐,又能患难与共。
又读——
每当风清雨过,岩壑澄鲜,凭栏远眺,则有古树千红,澄潭一碧,落霞飞绮,凉月跳珠,此则半山亭之大观也。且夫画栏曲折,碧瓦参差,昭其洁也。烟光挹翠,竹影分青,昭其秀也。松床坐弈,筠簟眠琴,昭其趣也。分瓜请战,煮茗资谈,昭其事也。若夫柳岸晓风,芦花残月,云腾碧嶂,日落深林者,亭之朝暮也。水绿波澄,莲红香远,月白风清,水落石出者,亭之四时也。沙明荷净,舞翠摇红,竞秀于汀沚者,亭之晴也。柳眉烟锁,荷盖声喧,迷离于远岸者,亭之雨也。晴而明,雨而晦,朝而苍翠千重,暮而烟霞万顷,四时之景无穷,而亭之可乐,亦与为无穷也。 站在半山亭内,倚栏眺望,涌入眼帘的必是极美景致。用张之洞的话说,就是半山亭之大观:“古树千红,澄潭一碧,落霞飞绮,凉月跳珠。”真正意义的旅游者,每到一处,观赏景观,眼看到的是物景,展示空间的跨界,心感悟的是意境,体味时间的穿越。登临半山亭,阅读《半山亭记》,浏赏半山亭大观,不仅用口,还得用眼,更要用心。
半山亭景观,最显著特征是四个字:洁、秀、趣、事。洁,则“画栏曲折,碧瓦参差”;秀,则“烟光挹翠,竹影分青”;趣,则“松床坐弈,筠簟眠琴”;事,则“分瓜请战,煮茗资谈”。洁秀趣事,形象生动,景物交融,画面感、现场秀、意境美俱佳!
作为风景名胜,一天不同的时段,一季不同的气候,一年不同的四季,都呈现不同的景观。这是景观的魅力所在。半山亭也不例外。“晴而明,雨而晦,朝而苍翠千重,暮而烟霞万顷,四时之景无穷,而亭之可乐,亦与为无穷也。”这句话,作出了具象的阐述和精辟的归纳。半山亭的早晨,柳岸晓风,云腾碧嶂;半山亭的傍晚,芦花残月,日落深林。春天的半山亭,水绿波澄;夏天的半山亭,莲红香远;秋天的半山亭,月白风清;冬天的半山亭,水落石出。晴空下的半山亭,沙明荷净,舞翠摇红;烟雨中的半山亭,柳眉烟锁,荷盖声喧。朝暮、四季、晴雨,时空转移,节气变化,都有日月风云、柳荷芦林、碧嶂绿水,轮回演绎半山亭不同的景观。
真正意义上的景观,必融合共亨、和谐互生、虚实交汇,绝不是一景独尊、一物独存、一人独览,而是景物相联、人物相亲、远近相随、晴雨相伴、四时相通。你一万次登临半山亭,你就会感受到一万个不同的景致。正因为如此,半山亭观景,才会让人们流连往返、乐此不疲,题诗铭志、撰联抒怀。
张之洞的南皮老乡张桐的《半山亭》写道:“鹭立清波对夕阳,山亭倒影浸池塘。奇云莽莽凉风起,吹送荷花十里香。”余厚墉的同题《半山亭》这样寄情山水:“万峰层迭翠成堆,红藕花香雨后开。避客野鸡眠石畔,綄沙苗女坐山隈。相逢蛱蝶寻芳去,又见晴蜓点水来。一棹渔歌惊乍起,夕阳斜影照青苔。”如今半山亭的石柱上,还不少乡贤撰刻的楹联,让半山亭内萦绕着浓郁的人文氛围。郡人杨智清留下一联:“垂堤两行杨柳色,凭栏十里芰荷香。”郡人周涛的这联更显大气:“万变成沧桑,留得半山风月旧;一亭重结构,收来满眼画图新。”
再读——
至若把钓人来,一蓑荷碧,采莲舟去,双桨摇红,渔唱绿杨,樵歌黄叶,往来不绝者,人之乐也。鹭眠荻屿,鱼戏莲房,或翔或集者,物之乐也。衣带轻缓,笑语喧哗者,太守游也。觥筹交错,肴核杂陈者,太守宴也。觞飞金谷,酒吸碧筒,宾客纷酬,杯盘狼藉者,太守欢也。题诗励士,把酒劝农,四境安恬,五谷垂颖者,则太守之真乐也。
天赐万物,是给予众生的。美景,不能一人独享。旅游,大多是组团前往、结伴同行,或许就是这一道理。张锳顺天意行善事,留下千古美誉。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张锳建好半山亭,便在亭内设宴,诚邀地方士绅赴约,共庆半山亭竣工落成,共赏半山亭之大观。十一岁的张之洞有幸参与,并受命撰写《半山亭记》,将百年前的文化盛事记录传承下来。
张锳与乡贤们站在半山亭内,看到了池塘之中,男人们在垂钓,妇女们在采莲,往来不绝,渔歌传情,其乐融融。看到了在长满芦苇小岛上栖息的鸟群,在荷叶间嬉戏的鱼儿,一静一动,恬然自由,乐在其中。这是政通人和的剪影图,这是践行德治的业绩单,不油心感欣慰,于是转过身来,与宾朋们举杯相邀,觥筹交错,吟诗附和,把饮言欢。这样的文化盛宴,一个“乐”字贯穿始终,由“人之乐”,到“物之乐”,到“太守宴”“太守欢”,再到“太守之真乐”,层层递进,乐趣横生,乐味无穷,乐得其所。
如今的安龙,正在倡读书,重教育,兴文风,倾力打造“书乡安龙”的文化名片。文化,讲究脉络贯通,讲究传承发展。传承发展优秀地方文化,当修善历史积淀下来的书院、试院、亭阁等,见证曾经的辉煌,借以载文传道。同时,也当沿袭一些文化盛事、举办一些必要的文化活动,助推文化繁荣复兴。试想,如果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六,抑或是每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们组织一些学生、文人墨客,集聚半山亭,或诵读《半山亭记》、诵读国学经典、诵读中外名篇,或现场作文题诗、挥豪泼墨,或激情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文,因地制宜开展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读书会、文化沙龙等活动,或许对兴一方文化能起到一定的牵引激活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接着读——
俄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者,太守归而众宾从也。是则知其乐,而不知太守之乐者,禽鸟也。知太守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民之乐者,众人也。乐民之乐,而能与人物同之者,太守也。
真是乐趣横生、乐味无穷啊!酒尽人方醉,夕阳催人归。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张锳相呼乡贤宾朋,踏着夕阳,歪歪斜斜,相扶相搀,回归兴义府城。人往府上走,心留半山亭。身虽熏醉,意犹未尽。
作为太守的张锳,是这次盛宴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举办这次盛宴,假如他给予了十个参与嘉宾一人一分的快乐,其实他就收获了十分的快乐。这不只是赠人玫瑰、手留遗香,更是你给别人一滴水、别人回报你一涌泉,你给别人一条溪河、别人回报你一个大海,你给别人一朵云彩、别人回报你一片蓝天。虽然是凭良知做事,履职责施政,不求回报,不思索取,但知恩图报是人的本性,心怀感恩是人的本质,你无法拒绝别人的感恩,就像春天无法拒绝花开、夏天无法拒绝翠绿、秋天无法拒绝金黄、冬天无法拒绝雪落。所以,“太守之真乐”, 禽鸟、众人,都只是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作为一个称职的执政者,既要有民生情怀,还要有家园情结,更要有自然情操。“太守之真乐”,是与民同乐,是乐民之乐,是能与人物同乐。可以说,身为太守的张锳,视野宽,胸怀广,有格局。视野宽,方能与民同乐,浓浓民生情,件件民生事,让老百姓有明明白白的幸福感,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胸怀广,方能乐民之乐,换位思考为民作想,设身处地为民办事,放下身段沉下去,撸起袖融进去,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与老百姓一起感受他们的勤劳增收快乐;有格局,方能与人物同乐,心怀百姓富、生态美的大局观,自觉践行与民同乐、乐民之乐的为政理念,你就能感知到群众生活富裕起来、文化丰富起来的幸福快乐,山水优美了,环境舒适了,你似乎还感知到,自然界山水禽鸟、花草树木与人心灵相通,也快乐起来了。
最后读——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岳阳之楼,晴川之阁,不有崔、范之品题,则巍观杰构,沉沦于湖滨江渚矣。是地也,不逢太守,则锦谷琼花,不现其佳境矣。为此亭也,则胜迹不令就荒,名花俱能见赏,凡夫出尘拔萃,必无沉滞而不彰矣,所以谓之与民同乐也。不志其佳,使花香山翠湮于野塘,不传于奕世,是贻林泉之愧也。故挥毫而记之,犹恐未能尽其致也。
道光二十有八年七月既望,南皮十一龄童子张之洞香涛撰。
诗有诗眼,文有金句。“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就是张之洞《半山亭记》的金句,闪烁着哲思的光芒。过去,人们阅读《半山亭记》,多乐于品读背诵“万山辐凑,一水环潆”“沙明荷净,舞翠摇红”“落霞飞绮,凉月跳珠”等写景的精美诗句,很少关注和寻思“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哲学蕴味。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景遇智者而美,物遇仁者而贵,人遇伯乐而显。兰亭原也名不见经传,只因永和九年(353)东晋书圣王義之邀名流谢安等在亭中饮酒赋诗,他自己借酒意即兴写下《兰亭集序》,而使兰亭闻名于世。众所周知,范仲淹一篇文采飞扬、情思深邃的《岳阳楼记》,成就千古名胜岳阳楼。唐朝诗人崔颢的一句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世人记住了湖北武汉有一处风景如画的晴川阁。还有,湖南长沙的爱晚亭,取名于唐朝诗人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毛泽东在湖南读书求学时常登岳麓山览爱晚亭,后来又题写了“爱晚亭”扁额,使得爱晚亭名传奕世。
现在,自已身处的半山亭,与兰亭、爱晚亭等名亭,与岳阳楼、黄鹤楼等名楼,与晴川阁、滕王阁等名阁,都有着相似的人文典故,都有着相似的名人效应,都有着相似的名作问世。记得一年盛夏,我应邀参加安龙县举办的全国性文学笔会。当时组织参会作家诗人参观半山亭,在介绍《半山亭记》时,解说员出了这么句上联“半山半亭半山亭记”,让大家对下联。当时,无人能工整的对出下联。在第二天的座谈会上,我对出了这样的下联“万峰万湖万峰湖赋”,并作出如是解释,半山亭是安龙县的名胜古迹,万峰湖是因国家建设天生桥电站而成为安龙县新的国家级景区,就数字、物名、景区而言,当属工对,但整联来说,目前还不属工对,《半山亭记》是名作,已盛传百年,如果在座的哪位作家诗人能写出与《半山亭记》媲美的《万峰湖赋》,那么我的这一下联就算工对了。
名亭,皆因名人名篇而盛名远播。中国名亭甚多,最负盛名的十大名亭分别是浙江绍兴渚山麓的兰亭、杭州西湖大孤山上的放鹤亭、杭州西湖小岛上的湖心亭、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的爱晚亭、安徽滁县琅琊山麓的醉翁亭、山东济南大明湖上的历下亭、北京宣武区的陶然亭、陕西西安兴庆公园内沉香亭、辽宁沈阳故宫内的十王亭、云南西双版纳景真山上的八角亭。照此推理,贵州安龙金星山上的半山亭,应当能添列中国名亭典册……
不知不觉间,朝阳已爬到东山上的一竹杆头,游客渐渐多起来。我用手轻触苍色的石栏、石柱,穿廊阁,梯石阶,走下半山亭,心中满是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