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朝龙乌江系列小说创作的意义与价值
周新民
上世纪90年代初《白鹿原》的出现,使中国当代文学发生了转折。此前中国当代文学关注的是具有普遍性知识的问题。“十七年”期间乃至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书写主题主要是阶级斗争,而1980年代的文学以西方文学为圭臬,以融于世界文学为创作动力,仍是一个追寻普遍性知识的写作。到了《白鹿原》这里,中国当代文学开始发生变化。《白鹿原》这部小说以“阶级斗争——儒家文化”的并举为基本结构,在铁板一块的普遍性知识叙事中强行楔入地方性知识,从此开始了中国当代文学新的历史阶段。此后,象《马桥词典》《上塘书》《圣天门口》《笨花》《受活》等作品纷纷问世,使中国当代文学的地方性知识写作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如果从一个地方的文学写作自觉不自觉地以书写本地的地方性知识的集中程度来讲,最为突出最为鲜明的是贵州的作家群。我所熟悉的欧阳黔森是这样,赵朝龙也是这样。与欧阳黔森对于贵州历史、人文、风情全方位的表现不同,赵朝龙则专注于乌江地域的描绘。赵朝龙小说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早期的乌江系列中短篇小说,一是融入重大历史事件的长篇小说。
赵朝龙早期的乌江小说系列,比较关注地是地理志层面的内容,包括乌江的自然风貌、乌江两岸人民的信仰与性格等。如他早期的小说集《蓝色乌江》《乌江上的太阳》《赵朝龙小说选》等,就对乌江的人文与地理展开了非常深入的表现。乌江的自然风物,包括生活在乌江上的船工们、绞滩汉、信号工,还有炸滩汉、传统山民的生活,赵朝龙都有着生动细腻的刻画,他的乌江系列小说叙述生动,人物鲜活,情感真挚,阅读赵朝龙早期的这些小说,我们能鲜明地感受到乌江两岸的生活画卷。
赵朝龙对乌江两岸的自然风物和乌江两岸人民的生活非常熟悉,表现也非常真切。赵朝龙还着力表现了在历史变迁中形成中的乌江人的性格、习俗、信仰等。应该说,赵朝龙对自然界的乌江,对与自然环境天然一体的人文乌江都做了生动着力的表现。然而,乌江还是在“现实”中流动的河流,它也在雕刻着生活在现代生活中的现代人的情感与信仰。如何表现具有时代性的乌江,提升乌江的审美意义,将地方性写作提升到一个高度,是赵朝龙小说创作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在创作长篇小说《大乌江》时,赵朝龙认真的思考了这个问题,并进行了探索。可喜的是赵朝龙的《大乌江》突破了他早期的乌江系列小说,具备了上述特征,推动了乌江文学的发展。《大乌江》把作为自然天成的乌江和在乌江上发生的重大革命事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融合了乌江的自然属性和历史品格,有力地提升了乌江的审美意义。
中国现代革命和贵州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众所周知的遵义会议就是贵州这片土地给中国革命最主要的贡献。历史已经给了遵义会议以极高的评价,称之为中国共产党命运的转折点,中国革命的转折点。然而,在遵义会议召开之前,红军于1935年1月2日至6日突破乌江天险,被看做是遵义会议召开前的重要事件。赵朝龙的《大乌江》就以这段历史为背景叙写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英雄传奇。
之所以说《大乌江》是革命英雄传奇,是因为《大乌江》所表现的内容处处充满了“奇”与“险”。 地下党员田正南在前往思南执行任务的途中牺牲,护送他的田秋生被迫冒充田正南继续执行潜伏任务。田秋生面临着复杂而凶险的环境。小说在情节展开过程中,扣人心弦地叙述了种种凶险,让读者不时地历“险”。《大乌江》还细致地呈现了田秋生克服各种险境的奇迹。最终,田秋生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红军胜利渡过乌江天险,占据了遵义县城,举行了成为革命转折点的遵义会议。
《大乌江》在田秋生完成任务过程的“奇”“险”中展开了故事的演绎。在“奇”“险”中,展示了思南乃至乌江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人文景观,表现了乌江人的坚韧、信仰与智慧。这种在特定的革命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性格和乌江的自然属性达到了自然天成的契合。从而提升了乌江的审美品质。赵朝龙从而完成了乌江小说创作的质的飞跃。
革命英雄传奇本是中国当代文学叙述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叙述传统。《林海雪原》《野火春风都古城》等红色经典,无不是以英雄传奇的方式表现中国革命历史。只不过随着文化语境的变化,英雄传奇渐渐不再成为中国文学表现革命历史的主要艺术方式。然而,随着近几年文学的发展,革命英雄传奇又重新成为表现中国革命历史的主要艺术表现方式。不过,这些作品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流于概念化,为“奇”而“奇”的倾向非常明显。赵朝龙的《大乌江》,虽然也是注重叙写“奇”,但是,在他这里,“奇”既具有浓厚的民族、地域文化品质,也具有独特的历史意蕴与时代品格。因而,《大乌江》也就注定是一部成功而有意义的作品。
在《大乌江》中,赵朝龙最终完成了关于乌江地理志、乌江人物志、乌江精神志的完整乌江志书写。赵朝龙的努力,接续了自《白鹿原》以来的地方志写作潮流,丰富了中国文学版图。
作者简介:周新民,男,1972年出生,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现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理论界)、武汉市黄鹤英才(文化)计划。兼任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武汉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