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自己的“电码”
——读杨远康长篇科幻小说《飞天密码》
夏国强
案头远康先生的长篇科幻小说《飞天密码》,已合上最后一页。掩卷之余,脑海不时浮现书中的人物、情节,再慢慢回味,仿佛感觉字里行间,透出一种非同寻常的“声音”,这是什么声音呢?
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在回顾最初写作小说时说:“当时我正在寻找‘自己的声音’”。其实寻找“自己的声音”,就是作家寻找自我的表达腔调、语言气息、个体认知和文学个性。或许这是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但同时也是有效的方法,一旦找到,即意味着作家迈进了成熟的门槛。无论古今中外,找到“自己的声音”,都是作家毕生以求的。
寻找《飞天密码》的“声音”,我听到的是一连串“电码”。“ 电码”译出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由一只名为下司电笔的犬,以第一人称“我”来表述。讲述二战时期,著名的飞虎队中国籍队员吉宦游的孙女成吉方舟,从香港到内地南龙市寻找前辈足迹和血缘的故事。故事从破解一个黑匣子开始,历经一系列扑朔迷离的神奇事件,层层揭秘,最终经过吉宦游、吉他代表正义的一方,与麻飞机代表邪恶的一方进行殊死较量,成功破解了次声炸弹案,并获得两代中国航天人的飞天科研密码。故事最后,方舟和妹妹终于与父亲吉他相聚,寻亲过程以团圆完美结局。
《飞天密码》的主旨是寻找的故事,寻找什么呢?那就是,作者力图在历史史料、自我经历和人生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缜密思索,寻找独特的写作方法,力求找到自己的“电码”。在解读这部小说,听清其独特“电码”之前,有必要先简要回顾一下作者的人生足迹。
小说作者杨远康,中文专业毕业,年青时即从事业余创作,已出版《人生断章》和《弧光》等八部散文、诗集,作品多次在省内外获奖。曾从事教育、宣传、水电站建设和殡葬服务等工作。现任兴义市方舟殡葬公司总经理、黔西南州作协副主席、贵州万峰电力公司文联主席,系贵州省文联委员、省作协会员。
远康的人生足迹表明,从事职业的多样性促成了其知识的多元化。作家李洱说:“知识构成一本小说的物质基础,知识本身就是作品的一部分,作品体现出一个知识系统。”创作长篇小说,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理论修养。
远康曾经思考,如何在创作作品时创新一种理论,形成自己的“电码”。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学习钻研电力知识、电磁原理后,灵感突现。终于悟到电磁感应的相关原理,竟然与文学创作理论,有共生、互通性。于是,他将两者类似之处罗列进行类比,总结归纳出多种相互对应的创作方法 ,创建出“电磁感应创作论”。电磁感应创作论的创立,可谓独树一帜,在文学创作理论中还未曾出现过。显而易见,电磁感应理论在远康看来,已不再是那么抽象空洞,而是具象可感,甚至看得见摸得着。
远康电磁感应创作论的创建思维,还得益于王阳明的学说。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心本论、“心生万物”以及反映心物合一的观点,对他触动很大。他从学习电磁感应理论入手,经过对其进行沉浸式体验,然后把体验心得应用到文学创作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创造,并收获一种创作成果。
电磁感应创作论在文学创作实践中的妙用,充分体现在《飞天密码》中,让我大开眼界。伴随着书中透出的独特“电码”, 我不断“听到”它在小说的结构、环境和情节中缓缓回荡。
首先要说的是小说结构,是作品的形式要素,是小说各部分之间的内部组织和外在表现形态。
《飞天密码》的结构,显然是复线式线性结构。一条主线是小说的主角方舟寻亲,方舟母亲飞地突遇车祸,临终前透露黑匣子和家族秘密线索。方舟据此寻找黑匣子及先辈踪迹,历经了一系列离奇怪事,情节惊心动魄。另一条主线是小说的第一人称“我”的叙事。“我”是一只具有生物电收发系统,且具有先天记忆、会识字的文明狗。“我”通过前代的历史记忆和复杂惊奇的叙事,逐渐揭开了神奇故事的谜团。远康设计的结构,与输电线路何其相似:两条主线如同并联运行的电力线路,既同向而行,又可能发生相碰短路;在平行过程中又有交叉,故事情节就像电力线路短路时产生的火花,火光四射,张力十足,展现出电磁感应创作论在小说结构上的应用。
再看电磁感应创作论,在小说环境方面的应用。电磁屏蔽是指电子设备既不干扰其他设备,也不受其他设备影响的存在状态。它在小说环境方面的应用,就是根据电磁屏蔽原理,去表达独特的环境和人物,产生独特的故事的理念。独特环境怎样找?那就得凭借屏蔽来实现,即在写作中虚构地理,寻找虚无之地。寻找不食人间烟火,与世隔绝,不受外界干扰的特殊环境。几番沉思后,杨远康终于为小说找到了两处屏蔽之地,一处是云上,另一处是星宿湾。
云上位于云贵高原的小高原上,一边是牂牁江绝壁,一边是原始森林 ,离天近离人世远。上世纪四十年代,这里曾经是一个游击队据点,后来因一场次声波事件,人迹消失。四十年后,又成为一个超生部落藏匿地。后来方舟、哈博、宵童来到这里,经历了一系列非同一般的人生奇遇,情节离奇玄幻。另一处是星宿湾,这里有丹霞地貌、活人坟、夜郎洞等。二战时期,飞虎队的飞机曾在这里迫降过。星宿湾和金竹王这个主要人物联系紧密,并为以后发生的许多神奇故事埋下伏笔。云上和星宿湾两处屏蔽之地,构成了故事的重要环境,围绕它们,小说中的各类人物和错综复杂的情节才得以充分展开。
其他诸如小说开头的空中火车,额头上多长了一只可透视的假性眼睛,言行另类自称火星儿的宵童,以及用一种低频音制作,瞬间让一百多号人死于非命的杀人武器——“次声炸弹”等,都是电磁创作论在小说人物、事件方面的应用。限于篇幅,就不再赘述,读者可在阅读中自行体会。
远康把电磁感应原理进行思维转变,并应用到文学创作实践中,既是“有心”的尝试,也是大胆的探索。这种将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创作实践,会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好奇感和新颖感,放大和丰富了文学创作方法的内涵和外延。
电磁感应创作论,正是远康努力寻找的自己的“电码”,意在突破小说的表达边界。“我总是力图传达一些不可传达的东西,解释一些不可解释的事情。”这是卡夫卡的话。如何突破表达边界,拓展小说的疆域,寻找到与自身内在的精神境界相融合,且前人还未走过的表达之路,是每一个作家梦寐以求的。
远康在个体经历和经验进行整合方面,注重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显示人物的大量意识活动。对他而言,有时似曾熟悉的一句乡音,一段旋律,一缕清香,一种味道,都会深深地唤起他的意识流。并为其神秘的情感所震撼,继而诉诸于笔端,幻化成小说里的人物内心独白,或故事情节,并在文本中以意识流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但我们发现,远康没有用人作为第一人称,去表现内心独白的意识流,而让一只下司犬来代言表述心理活动。于是,我们陆续读到“我”多处的内心独白;“我”以下司白的记忆回想起蝶兰和天堂鸟找鸡㙡;“我”透视自由鸟写给蝶兰关于勒尤的信;“我”以下司黑的记忆回想起吉他、金竹守宫、瓦西里儿时一起猎蜂等场景片段。“我”通过片段回忆、现实感觉、心里幻觉等的交叉叙述,突破时间和时空的限制,把主要人物吉宦游、金竹王、吉他和麻飞机等人物的人生经历压缩在不同时间、空间和场景内加以集中表述。他通过“我”潜意识里的内心独白的意识流,表达的构思和创作方式,将全书内容串联起来,抽丝剥茧层层递进,一气呵成直至真相大白。既呈现出小说的新颖和可读,又把电磁感应现象及生物电收发系统植入动物身上,借以体现出电磁感应创作论的应用效应。
好作家的感官一定是活跃的,他的眼睛一定是睁开的,鼻子一定是灵敏的,耳朵也一定是竖起来的。读他的作品,读者既可体会到许多细微的声响,又会感受到斑斓绚烂的色彩。远康讲述的故事、刻画的情节、描写的细节、抒发的情感及在叙事的时空处理,明显体现出细化的特征。他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充分调动起了自身的感官,努力向一个好作家的标准靠近。
细读《飞天密码》,书中丰富的地域风土民情和自然造化之妙,尤其是大量的民族风俗、人情世故、方言俚语和自然之物的细节描写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不过相对而言,我更看重的,是创作的方式方法。远康的电磁感应创作论的构思,以动物内心独白的意识流方式,来显示自己的“电码”,这才是创作最重要的,才是阅读体悟的精髓,也是我极为欣赏,并吸引我为之感召的原因。尽管他的“电码”,有待圆润和远播,但至少在一定范围内,有许多读者“听见”,并引起一定程度的反应。这些反应引起共鸣,那么他的创作方式就获得了某种成功。
真正意义上的作家,始终会紧握手中的笔,以独特的文学思想烛照文学界,坚守自己的“电码”,把对文学的理解和对世界的看法呈现出来。《飞天密码》的出版,正是作者以自己的写作立场向读者发出的阅读召唤,突显出了杨远康先生自己的“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