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书记扶贫
汪 海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首都北京召开,提出扶贫攻坚决战“最后一公里”,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致富奔小康。在祖国的大西南贵州,在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的黔西南,在金州大地,在南北盘江沿岸,一场“扶贫攻坚”的战役随之打响……
田明,是全州2678名脱贫攻坚驻村“第一书记”和6295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在贫困山区开展脱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请缨扶贫
2017年春节刚过,远离坪堡村100多公里外的兴义市教育局,局党委一班人召开会议,研究落实从局里抽派到坪堡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的人选。田明被通知去参加会议。当他得知会议的精神后表示:“让我去吧。”
说实话,当时田明也不想去坪堡驻村扶贫,一是手里的工作丢不开,二是他的妻子周青兰在年前刚怀孕,需要人照顾。
开完会后回到家里,田明愧疚地对周青兰说:“老婆,对不起,有一件事情没有和你商量,就作了决定。”
“什么事?”周青兰问。
“局里要派我到我们单位帮扶的坪堡村驻村扶贫。要去一年或两年。”
“什么?”周青兰感到一丝惊讶,随即,眼泪便流了下来。她说:“田明,我怀孕有一两个月了,你这个时候要走,我怎么办啊……”
“对不起,老婆,这是组织的决定,我必须要去。”田明低着头。
沉默,几乎是空气静止地沉默。
“那你去了,你手里的工作怎么办?”好长一段时间的沉默后,周青兰问。
“老婆,你同意了啊。谢谢你,谢谢你!”田明几乎是要跳了起来。
“不同意又能怎么办?这是组织的决定,工作的需要,我支持你!只是辛苦了你,那里边远,条件又差,你要自己照顾好自己。”
这时,轮到田明流泪了,他为妻子的理解、支持和关心而感动。他说,工作上的事情,根据文件精神,全面和单位的工作脱钩,全身心地投入到驻村扶贫工作上。
那晚,田明又去找他已经年逾七旬的父亲和母亲,他们谈了很多。他的父亲说,我们都是从农村出来的,是党培养了你,才有了今天。组织派你到农村去,你就去,在那里,要多为村民做好事,办实事。
2017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没有过,田明就告别了年迈的父母和妻子,一个人驱车来到了与广西一湖之隔的兴义市沧江乡坪堡村。
女孩的感谢
“田书记!田书记!……”
有人在喊。
外面的人一连喊了几声,那个叫田书记的人都没有听见,他正在乡扶贫站,全神贯注地查阅兴义市沧江乡坪堡村112户贫困户的人口信息档案。一户一个文件盒的信息档案,占据了扶贫站一间屋子的一半空间。他一边翻阅,一边思考,时而皱眉,时而又在念叨着什么。
“田书记!田书记!……”外面的喊声没有停,隐约还夹杂着一丝哭泣。
“田书记,有人喊你。”这时,乡扶贫站的小赵走进屋里,才把田书记从那如山一般的档案里拉回到现实。
“哪个喊哦?”田书记应了一声,立即从档案室里走了出来。
“田书记。是我,我是邓正秀。”
田书记循着声音看过去,只见一个眉清目秀的姑娘站在沧江的街上,面对着乡扶贫站的大门。
“这不是邓正秀嘛?你找我有什么事?”田书记站在档案室二楼的走廊上,问站在街上的邓正秀。
“田书记,我从兴义赶来,就是来告诉你,我考取大学了!谢谢你,田书记!”
邓正秀站在那里,眼睛里噙着泪水,说话的声音依然带着哭音。她考取大学了,她这是高兴的。
田书记名叫田明,是兴义市教育局2017年2月抽派到沧江乡坪堡村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
邓正秀家住坪堡村,她今年二十岁,是这个村112户贫困户中的精准贫困户。
邓正秀在兴义二中读高中,去年参加高考,考上了贵州师范大学的求是学院。她第一时间就忙着赶往100公里外的沧江,把这一喜讯告诉在坪堡村扶贫、一直关心和帮助她家的田明。
邓正秀生于1998年,在家中排行老大。2001年,她的弟弟邓平出生了。不幸的是,就在那一年,她们的父亲邓海刚患了严重的肝硬化,在当年的八月因为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那时,邓平才八个月,邓正秀也还不满四岁。
邓海刚去世了,生活的重担就落在了邓正秀的母亲李昌英的肩上,又当爹,又当妈,一个人拉扯着年幼的邓正秀和邓平,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2005年,邓正秀进入小学读书,就在她读三年级的那年,弟弟邓平也进入学校读一年级。
姐弟俩读完小学读初中,读完初中读高中。
2015年,不幸,又一次向邓正秀姐弟俩袭来,这一年五月,她们的妈妈李昌英患肺癌离开了人世。
父亲去世了,母亲也去世了,邓正秀和邓平的家塌了。她们哭干了眼泪,但是日子还得过,书还得读。当姐弟俩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们年逾七旬的爷爷邓仕科来到了身边,与他们相依为命。
去年二月,田明被兴义市教育局派驻到沧江乡坪堡村任脱贫攻坚“第一书记”,他在对贫困户的走访中,了解到邓正秀家的实际情况后,立即赶赴邓正秀、邓平就读的兴义二中,根据脱贫攻坚政策,给姐弟俩办理了精准贫困户子女入学经费减免手续,为姐弟俩减免了相应的就学费用,以保障他们完成学业。与此同时,田明考虑到邓正秀马上参加高考,考上大学后还要交付一笔不菲的费用,就通过多种渠道联系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奉献爱心,争取习酒集团出资5000元,解决了邓正秀读大学的后顾之忧。
车内的争论
“扶贫先扶智。对,扶贫先扶智!必须要及时解决贫困山区孩子就学遇到的经费困难问题!”在沧江乡通往坪堡村的通村公路上,一辆皮卡车在弯弯拐拐的公路上行驶着。车内,田明似在喊,语气斩钉截铁,态度十年坚决。
“不行啊,书记。”与田明同乘一辆皮卡车的沧江乡扶贫站负责坪堡村扶贫工作的包村组长小赵,和黔西南广播电视台派驻坪堡村的一名工作队员,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反驳田明的扶贫观点。
“为什么不行?”田明问。
“因为坪堡村的脱贫工作定在2018年在全市出列,给我们的时间只有一年半不到。现在贫困户的经济收入是个大问题。”同行的小赵在说,电视台的那名驻村工作队员也在说,田明在听,静静地听。
“是的,你说的扶贫先扶智,这是根本,但这是个长远的工程,一天两天是抓不起来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怎样抓贫困户经济收入,怎样抓脱贫的经济指标。如果贫困户的经济收入达不到省、州、市下达的标准,我们坪堡村就出不了列,脱不了贫。这就要在扶贫工作上拖全市的后腿,拖全州的后腿!”两人见田明沉默了,接着说。
……
皮卡车内,争论略显激烈。仲夏时节的沧江,因为海拔低,气温和兴义市的其他地方相比,要高出5到10摄氏度。由于天太热,气温高,他们三人的脸上都大汗涔涔。
等他们二人说完,田明说话了,他说,抓经济指标,我们也坚决不能忽视了教育扶贫。“坪堡村在经济上脱贫没有问题,但是要让老百姓在思想上脱贫,就要从他们的内生动力抓起,抓教育脱贫。”
“虽然当前对我们来讲,经济指标是关键。但是只看济指标,只能说是表面的脱贫。教育跟不上,贫困户的文化程度、思想观念就会永远停留在贫困线上。这样的脱贫,是没有意义的脱贫。”田明继续说,“抓扶贫攻坚,我们不但要扶智,更重要的是扶志!”
扶贫先扶志
提起扶志,田明忘不了他第一次进坪堡村的情景。
坪堡村在兴义的南面,村民们在万峰湖北面的山坡上依山而居。那天田明来到村里,当村民们得知他是来这里扶贫的“第一书记”时,就有人嚷开了:
“田书记,你来我们这里扶贫,给我们带来了多少钱啊?”
“田书记,我家房子快倒了,你得给我家把房子建起来呀!”
“田书记,为啷子别人家条件比我家好都能搬到兴义去?我家不能搬?”
……
村民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有的是合理反映情况,而有的则是胡搅蛮缠。此时田明没有做任何答复,他不能做任何答复。
那天晚上,他和村常务干部在未江组组织村民召开村民大会。会议还没有开始,村民魏东城(化名)就吼开了:“你们村干部为哪样把我的低保取消了,我就是不得,你们不给我这个低保的名额,不管你们工作再好,我都不满意,我要去上访,我要去告……”
魏东城一个人在那里闹着,跳着,整个会场一片混乱。
田明把村委会主任任先付拉到一边,问:“这是什么情况?”
任先付说,这个魏东城,是一个懒汉,身体健健康康的,一米六七的个子,身材魁梧结实,可他就是不干活,也不出去打工,天天在家喝酒,五十多岁了还没有找到老婆。上一届村干部看他一个人可怜,就把他评为低保,由国家供养着。今年国家新的扶贫政策来了,像他这种懒汉,达不到低保标准,就给他取消了,他的意见就来了,天天闹,天天骂,我们拿他也没办法。
这天的村民小组会,田明向村民们传达了国家新一轮的脱贫攻坚政策,就《脱贫攻坚应知应会》内容向村民们逐条的进行了讲解。与此同时,村党支部的彭支书,乡包村组长小赵,黔西南广墦电视台的驻村工作队员,以及其他常务干部也分别在坪堡村的杜湾组、云上组、坪堡组、长坪组组织村民召开了同样内容的会议,新的一轮脱贫攻坚精准识别拉开序幕。
村民小组会议开结束,田明与电视台的驻村工作队员、乡扶贫包村组长小赵驱车行驶在坪堡村的乡村公路上,已是凌晨一点。
在车上,田明的脑海里总是忘不掉魏东城这个人。像魏东城这样的人在坪堡村一共有八个,个个都50多岁了还没有找老婆成家,其中有两个就跟魏东城一样,属于典型的懒汉。他们个个都气饱力壮的,也有责任地,但就是不干活,也不出去打工挣钱。政府在危房改造中,给他们建好住房后,就天天在家喝酒,从早喝到晚。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队员来后,就去找他们要粮、要钱,而且动不动就口口声声要去告状、去上访。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些人为什么不以劳动致富为骄傲,反而以争当贫困户,争当低保户为荣?田明一直在思考,想到之前一些诸如“输血式扶贫”的不科学之处,让一些贫困群众养成了“等、靠、要”的心态和习惯。
“这种现状,扶贫不扶智,扶什么?不但要扶智,还要扶志,志气的志!”
田明大吼,随之一拍大腿,由于用力过猛,手生疼。
赌酒激懒汉
“魏东城!魏东城……”
“唉——”魏东城长长地应了一声,“是哪个喊哦?我在家的。”
魏东城因昨天晚上喝了酒,现在已经是中午十一点了,他还在床上躺着。
“我喊的。我,田明!”田明声到人到,已经推门而入。
“哦。是田书记说。快坐快坐!”见田明进屋,魏东城一个激灵从床上爬了起来。他没有想到田书记会来他家。
“听说你喝酒厉害得很,今天我来和你喝一场。”田明说着,晃了晃手中提着的一塑料桶十斤装的本地包谷酒。
看到酒,魏东城的喉咙里“咕咕”地吞着口水。他说,“这啷格要得呀,让书记提起酒来给我喝,害羞得很嘛!”
魏东城话虽这么说,但是在说话间,他已经把酒碗端了出来,打开田明提来的塑料酒壶,准备往酒碗里倒酒。岂料,田明突然伸手将酒碗挡住,说:“我们今天喝酒可以,但是我要定几条规矩,一、不打牌不划拳;二、就用这碗喝,我喝一碗,你喝一碗,谁喝不去了谁认输;三、如果你输了明天就下地干农活,外出打工也行,如果我输了,我给你再争取低保名额。”
“行!”看到酒,魏东城肚子里的酒虫早已在涌动,他哪里还顾得上和田明去慢慢谈条件。
就这样,也没有什么下酒菜,他们两个一个一碗地喝着。喝到第三碗的时候,魏东城喊不行了,举双手投降认输。其实田明的酒量也不行,只是在喝酒之前,和他同行的村委会主任任先付早就为他做了手脚——他喝的第一碗是酒,第二三碗便换成了随身携带的矿泉水。因为田明不敢喝醉,一是工作时间不能喝酒,更重要的是他和魏东城赌的是“低保名额”,这个,国家政策有明文规定,不符合条件的村民,是坚决不能享受低保名额的,他怎敢拿国家的政策开玩笑?
魏东城平时喝酒喝的是慢酒,冷一口热一口地喝,可以从早上喝到晩上,但是喝这急酒,连喝三大碗,他哪里招架得住。
那天,田明和魏东城说了很多,田明从自己的家乡说起,说到坪堡。他们从中午说到晩上,如果将他们说的话拣起来,有几箩筐。到最后,魏东城哭了,田明也流泪了。
魏东城说:“田书记,实在不好意思啊!对不起。其实我也不想这样,在二十多年前,我也是个说一不二的小伙,就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去参加修仓更至沧江的公路,不小心受伤了,就回来养伤,伤好了也不想干农活了,就希望国家养着我。”
“后来村里给我评了低保户,”魏东城接着说,“我就靠那一个月几十块的低保金过日子。每到逢年过节,还有人来慰问,有慰问金,还有大米,我就更不想干农活了,也不想去外面打工挣钱了。”
魏东城一边说,一边沉思:“我就这样以烂为烂地混着,一个字,就是懒。混到现在,都50多岁的人,连个老婆都没有讨着。”
魏东城接着说:“田书记,你们来,我也是看在眼里,你们是实实在在的在帮老百姓办事。你们一来,我们杜湾、未江的路也修通了,全村的老百姓的日子也逐渐好过了。还有那云上的周小丽和杜湾的张永固,再就是我们未江的韦树琴,他们有的母亲跑了,有的父亲死了,你们都在帮他们,不但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还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到学校好好地读书。看到这些,我有时候都会忍不住流眼泪。”说到这里,他泣不成声,“田书记,你放心,我再也不会这样混了,如果再这样混,那就真的不是人了!”
第二天,魏东城破天荒地起了个大早,拿着农具到自家早已荒芜的责任地里干起农活来。
“魏东城下地干活”的消息像被风吹了一样,很快就传遍了坪堡村。人们惊奇,太阳从西边出来了?特别是那几个像魏东城一样不干农活的懒汉内心也有了震动。
两天后,三天后,那几个懒汉也下地干活了,有的还跑来村委会,开证明,要外出去打工。
精准施良策
驻村扶贫,首当其冲是摸清贫困户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包括每个人的劳动力状况,接受教育的情况,有什么手艺,有什么特长,家里有什么经济来源,有什么发展空间,等等。这样才能因人帮扶,因户帮扶,对症下药。
坪堡村有112户贫困户,412名贫困人口,要是放在别人头上,花两个月时间还不能完成走访。在田明的带领下,全村的驻村干部、包村干部、村支“两委”齐上阵,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对贫困户的遍访,精确地录入了贫困户和贫困人口信息。
坪堡村地处万峰湖畔,最高海拔在1300米以上,由杜湾到长坪,均属缓坡地带。全村群众分散而居。由于地处偏僻,交通条件不好,这里没有工矿企业,要发展经济,只能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
坪堡村有种植板栗的传统,目前全村已有优质高枝嫁接板栗5000余亩。
对此,田明带着电视台驻村工作队员跑兴义的农业部门和职业中学,专门请种植板栗的专家到坪堡村进行板栗种植、嫁接、管理等培训,确保5000亩优质板栗年产量达到750万斤到800万斤,按每市斤二至三元计算,确保经济收入达到1500万到2000万元,全村1980个人,确保每人每年增加收入达到8000元不下滑。
有了板栗这个产业做支撑,田明随即与大家一道狠抓商品牛、商品猪的养殖。目前坪堡村已养殖商品牛230头,除每头出栏产生的利润800到1500元以外,国家还政策性每头补助5000元,此项收入可达150万元。同时饲养生猪541头,每头出栏产生利润300至600元,国家政筞性每头补助1000元,此项也可以增加村民的收入达80万元。两项收入合计达200多万元。
在劳务输出上,坪堡村有386名青年在广东、浙江、上海等地务工,每人每年除去日常生活用度,可以为坪堡村增加收入400多万元。
板栗、商品牛、商品猪,再加上劳务输出,坪堡村1980人的年人均纯收入可以保证在9000元以上。
去年秋末时节,田明又带领村脱贫攻坚小组的同志一道,外出考察八月瓜项目,初定种八月瓜示范15亩,示范成功后在全村推广种植200亩。八月瓜是个长远产业,种一次可管二十年,而且产值高,每亩收入1至2万元,如果推广种植200亩,每年可为全村增加收收入300到400万元,这将为坪堡村今后的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