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冲:一个深度贫困村的变化
季佩佩、周杨
山野秋意浓,累累柿子黄。近日,在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柴冲村的山间田野,柿子树肆意生长,树上的柿子曾经是柴冲村民的收入之一。村民把成熟的柿子摘下、去皮、晒干、打霜后,再拿出去卖,柴冲村桥边组的李泽辉也曾是一名卖柿饼人。
今年56岁的李泽辉,做柿饼近三十多年。以前,到了每年八月间,李泽辉便会准备做柿饼,到快过年时拿出去卖,好的时候一年可以卖几千元,这对于曾经的李泽辉家而言是笔不少的收入。
李泽辉是柴冲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加上老伴、两个儿子一共四口人,一座面积不算大的老木房是他们曾经的家,2017年,李泽辉家脱了贫。“‘10113’产业分红,加上他两个儿子在外务工,他们家已经达到了脱贫标准以上。”柴冲村第一书记姜南介绍说。
如今,在李泽辉一家人曾经住的老木屋后,是两座并排而立的新砖房,这是他两个儿子修的。从前的四口人成了九口人,李泽辉家的日子却越过越好了。今年,李泽辉又坐在老木房前做起了柿饼,这次柿饼不再拿来卖,“现在没得事,做点,等到天气冷了煨茶吃。”
过得越来越好的不只李泽辉家。2017年,柴冲村韦子组、井湾组的村民自发想修文化广场,张化标是组织者之一。他说,一共64户,每家出1000元,愿意多出的就多出一些,建设广场所占的3亩多地就是用筹的钱买的。“地下的事,包括地皮、填方、修沟渠是村民们弄的。地上的事,比如地面硬化、广场的绿植、健身器材、旁边的厨房等,是村里面弄的。”柴冲村村委会主任张玉祥说,村民自发想修文化广场,在村支两委看来,是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因为村民的生活好了,就会想着提升下精神生活。而被问及大家为何想修文化广场,张化标说:“修这个文化广场,是为了让老人、小孩有一个地方玩,茶余饭后有个集中的地方,丰富生活。”
曾经的柴冲村,是朱家场镇最为偏僻的村,贫困发生率为29.15%,是玉屏一类深度贫困村。2016年,姜南被派驻柴冲村担任第一书记,在她最初的印象里,这个山坳里的村落,少路、少灯、少产业,能少的都少了,该有的也没有,从“10113”产业分红,到发展生猪养殖,姜南在努力、驻村工作队在努力、村支两委在努力。
努力带来了变化,柴冲村的“少”变成了“多”。张玉祥是土生土长的柴冲人,已经连任两届村委会主任的他说:“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我们柴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安了太阳能路灯,晚上都是亮堂堂的,通了4条公路,大家出行方便了,群众的满意度是相当高的。”
姜南则说:“多了灯,多了路,还多了房前屋后、‘圈舍’和‘稻田养鱼’。”2015年脱贫户洪加明之前只有一个猪圈,2016年多加了一个;2015年脱贫户李泽发一开始只有5亩地的稻田养鱼,现在成了8亩,还带动了村里9户人家发展稻田养鱼(其中7户贫困户,2017年已脱贫)。姜南认为,最重要的是大家多了致富思想。
过去,张天贵上要赡养年迈父母,下要抚养一双儿女,妻子在外务工,自己因为照顾父母只能在周边做点零工,收入不高,家庭负担重,是高坎组2014年的贫困户。2016年,张天贵在自家山上种起了二十多亩的果林,林子里种了大红桃、黄金李。2017年,大红桃结了果,张天贵脱了贫。“住起了砖房,女儿已经成家,儿子现在读书我们也负担得起,也有了点存款,生活越来越好了。”说起未来,张天贵打算明年扩大果林规模,也期待着来年的大丰收,他还说,“明年打算让妻子不出去了,外面打工辛苦,回家了,她也轻松点。”
1949年出生的碾房组村民张开财,今年已经69岁,谈起村里的变化,他从过去吃集体饭说到了现在,变化很大,在他看来就是“生活越来越好了。”
如今的柴冲村,脱了贫。但如何巩固脱贫成效、让柴冲村发展得更好,让柴冲村在2020年,与玉屏一起、与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还要继续的工作有很多、还要付出的努力仍很大,姜南说:“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继续把村集体经济发展得更好、更强大,让村民获得更大的实惠、过上更好的生活,让我们柴冲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