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脱贫攻坚一线
阿瓦
盛夏的一天中午,沧江的天气热得像个蒸笼,一丝风也没有,知了在树上叫个不停。田书记打来电话邀请我们到坪堡做客,对朋友说有空要“常回家看看”。(朋友在沧江乡扶贫两年半了,第一年在坪堡扶贫)坪堡地处沧江乡政府所在地东南角,距乡政府23公里,是沧江乡最远的一个村。驱车从沧江政府门口往左一路前行,路面平坦宽阔,是新修的柏油路。沿着盘山公路两边除了杉树栽得最多的就是板栗树,毛绒绒的栗果挂满枝头,打开车窗,板栗的香气扑鼻而来。朋友告诉我这一条路贯穿着五个村民组:长坪、云上、未江、杜湾、坪堡都在这条路上,村民小组通公路率达100%。我说:“这些地名取得非常有诗意,光听名字就能想像出坪堡的山清水秀。”
淳朴热情
走在坪堡村的路上,遇到的村民都会热情的和我们打招呼,叫我们去他家坐哈。来到田书记办公所在地:坪堡村坪堡小学,学校很小,一个塑胶运动场,大门右边四层是教学楼,对面两层是办公室,图书室、会议室等,田书记的办公室在一楼,门前挂有坪堡村村委会的牌子,前面办公,后面住人。虽然简陋,但丝毫不影响驻村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干工作的激情,大热的天,他们依然有条不紊地干着各自手里面的工作。晚饭时,村社保主任王志军,热情地邀请大家到他家去聚餐。我们一行人来到王志军家,王志军的父母亲对田书记格外熟悉,一进门就拉着田书记,问这问那,家长里短的聊起来,显得十分亲热,关系很熟稔。田书记也一口一个舅舅,舅妈的叫个不停。“你们是亲戚咹?”我疑惑地问。田书记“嘿嘿”笑了两声说:我们比亲人还亲。朋友告诉我,田书记是兴义市教育局派驻到坪堡村来扶贫的,他进驻后担任坪堡村第一书记,从此成为这个村的一员,吃住都和村民们在一起,跟村民打成了一片。因为他母亲姓王,于是与王志军的父亲认起了亲戚,叫他舅舅。老人有什么事他都会主动去帮忙,渐渐地老人把田书记当作儿子一样的对待了。
生机蓬勃
王志军家院子不是很大,但空间利用极好。院子进口处有一个80多平方的鱼池,里面养了许多鱼和虾;院门口种植了各种果树,有木瓜、石榴、柚子、梨子、芭蕉、枣子等。鱼塘旁边的菜畦里用竹子搭了很多的瓜棚,瓜棚上的藤蔓十分张扬地四处延伸,黄瓜架上,绿叶黄花,煞是好看。茂密的枝叶下结满了大大小小的黄瓜,几个小伙子进去摘黄瓜吃,王志军说:喜欢吃的就进来摘。小伙们一边摘黄瓜,一边开着玩笑:“这个又细又长,那个又粗又大。”黄瓜旁边种了几陇小白菜,被太阳晒得无精打采。小白菜的旁边种植有老品种莲花白,青菜长势很好,有人的半腰多高,看起来绿油油的。菜园里,一个个长的圆圆的大南瓜,横躺竖卧地趴在地上;院子的正中有很多的砂仁,有二米多高,结满了果实,呈青色,还没有成熟。花椒树浑身上下长满了刺,一株一株的花椒树手牵着手站在菜园边上,像一条条防护的篱笆。田野里地埂上爬满了红珍珠一般的西红柿,我蹲下去摘了几颗放在嘴里,酸甜可口;辣椒、葱、大蒜,样样俱全。院子左下面还有一丛竹林,青嫩的叶,笔挺的竿,互相交错着。竹林旁边是一块玉米地,挺拔笔直的玉米杆已长到一人多高。
我羡慕地说:“住在农村太好了,每天吃的菜都是自己家园子里种的,纯绿色食品,出门几步路就可以采摘,吃着又新鲜。
创新发展
“ 你家种这么多蔬菜吃得完吗?”我问。 “吃不完的我拉去市场上卖”王志军回答。“夏季是蔬菜的高产期,这几棚黄瓜一年可卖一千多元;地里的棒豆、南瓜、白菜、青菜、萝卜、葱蒜、辣椒等一年能卖二万多块钱。”
“你拉去哪里卖呢?”
“坝达章”
“你拿什么拉呢?”
“坐船,早上摘后好后用背篼背到河边,再开船去坝达章卖。”
“你自己划船吗?一条船可以拉多少蔬菜斤?”
“我自己划船,可以拉一千多斤菜”
“卖不完的、烂了的、不能吃的菜怎么处理。”
“喂猪、喂鸡、喂鹅”
“你家有几头猪,有多重”
“大小有六头,大的四头有五百多斤,小的两头有两百多斤”
“如果宰杀了能卖多少钱?”
“这个不一定,要看市场,大估计一万多块钱吧”
“鸡有几只,鹅有几只呢?”
“鸡二、三十多只,鹅有十二只”
“鸡鹅一年卖多少钱”
“不卖,留着下蛋吃,逢年过节杀两只,鹅可以看家护院”
“我看你家牛圈里养了一头牛,如果卖可以卖多少钱呢?”
“八九千块钱”
“刚才上卫生间,看见你家楼上阳台边上有几个木箱子,是用来养蜂的吗?养了几箱呢?”
“以前有六箱,管理不善,飞走了,只剩四箱了,都是自然放养,它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这是尊重自然法则,这种蜂蜜才是无污染的上等蜂蜜,现在这种土蜂蜜很难买到,多少钱一斤呢?一年能卖多少钱?”
“一百块钱一斤,熟人可以少点,只收八十一斤,有些自己吃,有的送亲戚,一年大概一千二百块钱吧”
“那一大片竹林是你家的吗?竹笋一年可以卖多少钱?
“是的,都是精竹,一年捡竹笋可以卖一千多元。”
“花椒一年可以卖多少钱?”
“五六百元”
“鱼池里的鱼有哪些,虾是你捞的吗?一天可以打多少鱼捞多少虾?”
“有罗非鱼和小鲫壳,根据一段时间一段时间的来,鱼一天可打几十斤,淡水虾一天可以捞一百多斤”
“养鱼养虾一年可以收入多少?”
“两万块钱”
“我来这里看到漫山遍野的板栗,你家板栗有几亩,一年收入多少钱?”
“三四十亩,一年两万块钱”
“山上的旱稻呢?一亩收多少斤”
“一亩收二三百斤,不卖,只够自家吃”
“玉米呢?”
“玉米种来喂猪喂鸡鹅,其余自己吃、吃不完的再卖,大概能卖一千多块吧。”
“听说嫂子一年捡鸡枞能卖好几万?在哪里捡呢?
“哪有那么多鸡枞可捡,她自己划船到广西顶力,山上松树林里面捡的。”
“捡鸡枞一年卖多少钱呢?”
“四五千块钱吧”
“我看见嫂子在洗马屁包,也是她捡的吗?在哪里捡的,一年卖多少钱?
“在我家对面的松树林里捡的,马屁包便宜,一年能卖六七百块钱”
“砂仁多少钱一斤?”我问。王志军说:卖不了多少钱。外面的人来收,今年便宜,往年一块,今年才五角钱一斤。很多人不知道砂仁是一味中药,特别是肠道不好的人要多吃点砂仁,有化湿醒脾、行气和胃、消食的作用。砂仁还有安胎的作用,这些都是听你嫂子说的。
“额,嫂子太能干了,懂得真多啊!今天才知道砂仁有这么多功效。”我说。
“那是,他媳妇田永琴是我们村的妇女主任,定期组织本村已婚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检查,学了一些医学知识。”支书彭召贵说。
“王主任:我粗略算了一下你家一年的收入:
种植:22800.00元,
养殖:40200.00元
工资性收入:16800.00元
转移性收入:5700.00元
年均纯收入达到了85500.00元以上,人均纯收入:14250.00元。
支书彭召贵说:王志军是我们村的致富典型,靠勤劳致富,又是党员,在带领村民致富活动中较好地发挥了作用。
原汁原味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不一会儿,丰盛的晚餐就准备好了。饭是用柴火、大铁锅、木甄子蒸出来的。吃饭时田书记告诉我,米是王志军家种在山上的旱稻,这种米种植在山上,成长过程不用施肥、喷农药,依靠大自然的雨露自然生长,因为产量低,现在很少有人家种了。在城头,吃不到这么原生态米。
桌子上有我喜欢吃的马屁包,还有味道鲜美的鸡枞,其色香味俱全的腊肉、营养丰富的淡水虾,真是丰盛的晚餐。嫂子告诉我:马屁包是她去松林里面捡的,很新鲜,喜欢吃就多吃点。朋友说:“我老家落荣也有,有的有洋芋那么大,最好吃的是那种小个没有黑斑的。但是也要炒得好才好吃,把马屁包洗干净后一定要焯水,等油热时,先放花椒,然后再放嫩辣椒和大蒜,炒好后,味道鲜美至极!好吃得不得了!”“为什么叫马屁包呢?这名字多难听啊?”朋友回答:虽然名字听上去不怎么样,但好吃,还可以止血,我小时候割草喂牛 ,手出血了就找马屁包止血,把马屁包粉撒在伤口上,止血效果完胜于云南白药、二十多年过去了,到现在还记忆忧新。
大家都说:“今天吃的都是山珍海味,难得的一顿大餐啊!”
王志军说:米是自己种的,鸡枞是自己捡的,鱼是自己打的,没有花一分钱。
梦幻仙境
吃过晚饭,我和朋友站在王志军家二楼向远处看,百里湖光尽收眼底。朋友指着湖畔的村庄告诉我:“这个就是上次我带你去吃鱼的地方——坝达章,它位于万峰湖中部,是万峰湖最宽部位。”“湖对面山上看到的那个寨子是哪里呢?”我好奇地问。“对面是广西隆林县金钟山的一个小村庄。”朋友回答。
夜幕降临,夕阳也随之渐渐隐去,到最后只剩下一抹落日的余晖,群山在夕阳的照射下,只剩下一层薄薄的红晕。湖水从绚丽化为淡然。我呆呆地看着,如痴如醉!田书记走过来说:可惜你不是早上来,早上这里可以看云海,这里的云海比泥凼的好看多了,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如梦如幻,可惜我不是诗人,说不出更多的话来,等你下次来再慢慢感受吧!
朋友看着远处的风景,说:“总羡慕别人去游山玩水,其实美景就在身边。人往往喜 欢舍近求远,向往远处的风景,有时候舍远求近,也会得到意外的惊喜。”我附和着说“这里气候四季如春,空气清新,有山有水有日出有云海,傍晚可以看日落,早上可以看云海,不要门票,不用舟车劳顿,既省钱又省时,何乐而不为呢?”
安居乐业
回来路过计生主任杜国财家门口,他看见我们的车子,伸手拦下来非要我们进去坐一哈。下车即见一栋纯木质结构的瓦房旁边,矗立着两层半高大的洋房。 支书彭召贵说:村民新建房子都会选择在公路边,这样出行比较方便。旁边那栋旧瓦房是杜国财家老房子,已经有28个年头了,原来有五间,后来拆了两间半来建新房。“他家房子好大好漂亮啊!”我感叹到。“是啊!他家这栋房子一共有520平方米,是我们坪堡村修得最好也是最漂亮的一栋,是他儿子专门找人来设计的。“他儿子是做什么生意的?”我问。“杜国才的儿子和儿媳都在广东惠州打工,一年纯收入有十万块钱,这栋房子都是两口子这几年打工挣的,一共花了72万。”彭支书回答到。我们坐在小院里一边吃水果一边说着话。宽敞的小院在明亮的路灯照耀下,显得干净整洁,新房子上贴着的瓷砖闪闪发光,窗户上安装有不锈钢防盗窗,一楼安装的卷帘门富有新时代的气息,贴着瓷砖的新房子和土老屋形成鲜明对比。“有这么多钱怎么不在城里买一套呢?”我问。彭支书语重心长地说到:在农村房子就是一个根,不管在哪里混,根总是要留住的,老家的房子维系着亲情,有些搬在城里住的,逢年过节回老家住几天,走亲访友。如果房子没了,不常走动,亲情就会淡化,那是多少钱都买不回来的。彭支书点了一根烟,望着对面的山丘,幽幽地说道:外面再好,终究要落叶归根,老家才是永远的归宿。”
突然从二楼的窗户里探出一个小男孩的脑袋来,往下面叫了一声“汪爷爷”就趿着拖鞋“咚咚咚”地跑下楼来,拉着朋友的手说:“汪爷爷,走,我们到楼上“杀一盘”。朋友告诉我:小男孩是杜国才的孙子,朋友一来他家小男孩就会缠着他不放,让朋友给他讲故事、说笑话、下象棋。跟着小男孩来到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大的客厅,约有80平米,墙上挂着55英寸的大电视,小男孩一边在茶几上摆放象棋,一边亲热地对朋友说:“汪爷爷,你们自己倒水喝嘎。”坐在宽大舒适的沙发上,我环顾四周,冰箱、电脑、电扇、饮水机、电烤炉一应俱全。比赛一开始,小家伙就落子如飞,果然是准备充分,成竹在胸。朋友不假思索地移动着棋子,小家伙不时皱起眉头,用手托着下巴,思考着反攻方案。我故意逗他:“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在哪里读书?读几年级?成绩好不好?期末考试多少分呢?”。“我叫杜涛,在场坝小学读四年级,期末考试语文89分、数学98分、英语100分。”小家伙一边下棋一边回答 ,棋路清楚,出子不乱,丝毫不受影响。我对朋友说:“小家伙成绩不错哇!”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回答:“这个小伙确实不错,他能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棋盘上,从小有这种表现,长大一定有出息!”我一边点头一边说:小孩子下棋是有意注意的开始。当棋越下越好的时候,他幼小的心灵就具备了强大的力量,今后就有能力在更细微的事物上集中精力,学习也是如很快形成了决战的局势。朋友的大帅抵着右下角,战车守在临头,大炮在中间,车直杀下来,看到这阵势,小男孩慌了,嘴里不停地喊:“这盘不算,重来,重来……”。接连下了两盘小男孩都输了,朋友说:“不来了,天晚了,我要回去喽。”朋友站了起来。小男孩急得差点掉泪,说:“那您什么时候再来?”“不一定,等你练好了技术叫你爷爷打电话给我。”朋友一边下楼一边回答。我对朋友说:“刚才下棋你怎么不让着小家伙一点,你看他的样子好难过。”朋友说:下棋有赢也会有输,要让他从小学会面对残酷的竞争,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勇气,他才会努力,只有努力才会取得成功。虽然我和他下棋不能带给他什么收获,但对他的这种教育会影响甚至贯穿他的一生。
秉烛夜谈
车开到半路,支书彭召贵叫我们停下车一起去村主任任先付家坐坐,说有几个市教 育局的同志下沉到坪堡村,去看看他们。一进院子,嗬!真热闹,院子里坐满了人,刚坐下,一个身材魁梧浓眉大眼的年轻人走了进来,灰色的短袖T恤被汗渍浸湿了一片。彭支书介绍说:这个是我们民政部门的吴永涛,是社会事务办负责人,兼管敬老院老人的生活;小吴从河南科技大学毕业后就到沧江工作六年了,这个年轻人很让我放心;他虽然年轻,学的是植物保护,专业也不对口,但他肯学,肯专研;对民政这块业务能力比较强,与老百姓打得了堆,很受老百姓欢迎;在坪堡驻村5年,寨子里面哪家有大物小事,老百姓邀请他去家里喝酒划拳,他喊的口令都是“一达标哇,两不愁呀,三保障啊”,喝酒的同时不忘宣传扶贫工作;说起吴永涛,村支书彭召贵一个劲地称赞。
吴永涛对我说:他和赵富贵、张虎、任应发、何子兴刚给周小丽家送米来,周小丽的母亲在她两岁不到时离家出走,父亲又于2017年外出务工不幸去世,现与75岁高龄的奶奶住在一起,由于她的奶奶年岁高,患有眼疾,看东西模糊,奶孙俩生活十分艰难。上次得到黔西南电视台驻村干部汪海的报道后,得到了许多爱心人士的帮助,政府部门给予了重视,他们有空就去周小丽家,看看需要做什么帮忙做一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就即时上报。
接着吴永涛说:我做民政工作已六年了,总结的经验是:要做到人人满意是不可能的,遇到困难户慰问名额少的情况下,尽量多组织小组长及代表开会讨论,尽量把资源分发给最困难的居民;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按规定程序纳入低保范围;对符合扶贫条件的农村低保家庭,按规定程序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范围,并针对不同致贫原因予以精准帮扶。每到一户,他都会和老百姓拉家常,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勉励他们积极地面对困难,树立发展信心,通过扶贫政策,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争取早日摆脱生活困境,把日子越过越好。说完吴永涛与同行的几个同志,又共同商讨如何对周小丽、张永固、杜敏、张航、邓正秀等留守儿童进行帮扶,让他们能在校园里安心地读书。
吴永涛告诉我,他老家在普安县的青山镇,是中国古茶树之乡,也是夜郎文化古镇,那里历史悠久,商业发达,曾名列“盘江八属”四大集镇之首。父母亲今年均64岁,父亲在2014年做过一次大手术,不能做重活;爱人是毕节黔西的,铜仁学院毕业后,在普安县青山镇青山幼儿园执教;育有两个女儿,一个三岁半,一个一岁半。因两地分居,往返不便,父母、亲人多次劝说让他有机会调回青山,说沧江离家太远了,照顾不了老人小孩,况且沧江条件差青山太多了。吴永涛总是笑笑说:正因为哪里条件差,老百姓才更需要我,那里我比较熟悉,哪家是什么情况我都知道,等我把扶贫工作做完再说吧。”
“你真的不想调回来吗?”我问。“其实我也想调回青山,但是这里的老百姓更需要我,我不能辜负他们啊!”吴永涛站在院子里,目光坚毅的看着远方平静地说。
小院里,明亮的灯光下,田明正在和市教育局下来的五个同事介绍坪堡的基本情况。田书记虽然年龄不大,但是不愧是教师出身,口才好、声音大。介绍完坪堡村的基本情况后,他干咳了两声,喝了一口水,继续说到:我在坪堡扶贫已经两年半了,和老百姓打交道时间最长,也和他们接触最多,对他们的想法也应该是最了解的,现在我把两年多的“实战经验”传授给你们,可用之处你们采纳,说得不恰当的地方望你们见谅:首先一点,我们要记住来扶贫不是来享福的,不要怕苦怕累;基层工作要接地气,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老百姓倒水给你喝,你要喝,不要嫌他家杯子脏;拿板凳给你坐,管它脏不脏,你不要拿纸去擦,老百姓会认为你瞧不起他;其次不要一天呆在办公室里,要深入群众,多跑腿,多入户;去老百姓家走访,不要拍两张照片就回来交差;不要坐在老百姓家一句话不说坐一两个小时,耽误老百姓干活,这样老百姓会烦你,下次你来他就会把门关起;再次要真心实意为老百姓着想,老百姓才会相信你;老百姓请你办点什么事,你要主动去办,贴点小钱也不要斤斤计较;要把老百姓当亲人,不要认为自己是城里人就“端架子”;不能办的事情,不要为了讨好老百姓轻易承诺,完成不了老百姓会说你是“白嘴大王”以后不会相信你;要为老百姓出谋划策,因户施策,领着老百姓看,带着老百姓干、帮着老百姓赚,不要说“这个我也不懂,那个我也不知道”;人心都是肉长的,老百姓知道感恩,会知恩图报,今后你做什么工作他都会支持你…总之一句话:干工作要“摸着良心、出于公心、不忘初心”。几个刚来的同事听得兴致盎然,激情满满,田书记一徐话刚刚刚落,他们纷纷表示今后扶贫工作一定紧紧围绕田大哥的“十个不要”、同时带着“三颗心”去做。
小院的大门旁边,沧江乡信用合作社的六个同志正在挂宣传标语,他们一边挂一边讨论:要入户宣传;对坪堡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主动提供金融服务;发放金融扶贫手册、扶贫政策“明白纸”;现场为老百姓讲解什么是扶贫贷款、贷款的好处以及申请要素的各种问题;让老百姓更加深入了解扶贫政策,认识扶贫政策。 任先付一边为大家端茶倒水,一边说着顺口溜:
脱贫攻坚政策好,
父老乡亲仔细瞧。
服务体系建得牢,
政府银行把心操,
简化流程提效能,
服务上门不用跑。
精准滴灌户户到,
各种模式任意挑。
两免一补政策好,
贫困群众皆欢笑,皆欢笑。
行武出身的赵富贵过来叫我把车靠边停一点,说在路边怕不小心被撞了。我心想:寨子里面里会有几辆车?赵富贵像看出我的心思说道:今天是周末,在外面务工的有些回来了,他们有的一个月就能挣五六千块,比我们的工资还高,村里面买车的人家越来越多。热心肠的富贵和我说起了村里面那家买车了;那家在哪里做生意挣钱了;哪家盖新房了;哪家娃娃考取大学了。哪家养牛赚了多少钱;哪家一年的板栗要卖多少钱,如数家珍。随行的驻村干部汪海说:现如今,坪堡村从以前的木房、土墙房变成了现在的楼房、洋房;道路由以前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人们出行从步行到骑摩托车、开小车。与此同时,种植业和养殖业也发展起来了,村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
历史使命
夜越来越深,茶水添了一杯又一杯, 任主任依然精神饱满地与客人们说说笑笑,朋友说:你别看他一天嘻嘻哈哈的样子,他以前还是一个小老板呢?2016以前年任先付在遵义做房建工程,是一个小包工头,月收入上万元,因为坪堡村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当村主任,前任沧江乡政府党委书记黄福鼎了解情况后,通过走访调查,确定他是最合适的人选,就给他打电话,做工作,希望他回家当村主任,为家乡建设作贡献。在打电话之前黄书记还在忐忑,不知道任先付会不会答应,毕竟任先付在外面年收入十多万,而当村主任一个月才二千块钱。这样一来,任先付一年要损失几万块。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黄书记打通了任先付的电话,说明来意后,谁知任先付爽快地答应了。任先付过来给我添水,我问他:“你当初怎么想的,怎么愿意回来当村主任的?”他说:“在外面时间久了也想回来,一来可以为乡亲们做点事,二来可以照顾老的,在外面见得多了,钱有多少就花多少,够用就行。能为家乡人民做点实事比什么都强。”
“你现在后悔不?”我问。“不后悔”任先付坚定地回答。他告诉我一个故事:一个清华大学的毕业生,考取了研究生,没有去读,去办休学手续,写申请到边远地区扶贫。别人不理解,问他为什么?他说:“脱贫攻坚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是历史上最有意义的一次战役,不能参与这次战役将是我一辈子最大的遗憾,我最不怕的就是吃苦,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能让我变得更加坚强。”人家一个大学生都愿意来我们农村扶贫,我更应该留下来为家乡做贡献。任先付用朴实的语言,教给我做人的道理。
听他们说你是个“万金油”什么都会,方圆百里的老百姓都认识你,会木工、会盖房、会上梁、我记得小时候立木房子要“上梁”、放鞭炮、撒飘梁粑。“上梁”要请人说四言八句,你能给我说几句吗?任主任干咳了两声,清了清嗓子说:
引言:
太阳出来暖洋洋,正是主家立新房,
左边立生贵子,右边立状元郎。
进门:
一进堂屋四角方,四四方方出栋梁;
栋梁辈出,金玉满堂。
踏步:
我上一步,一定大发;
我上二步,二喜临门;
我上三步,三多财多;
我上四步,四季大发;
我上五步,五子登科;
我上六步,六六大顺;
我上七步,七子团园;
我上八步,八方来财;
我上九步,久长久有;
我上十步,十全十美;
结语:
我从一楼上到二楼,主家代代住高楼,
我在楼上望一望——荣华富贵,儿孙满堂!
话音刚落,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热烈鼓掌,任主任兴致高涨,说:现在很少有人家盖房上梁了,好多人家都盖平房了,我再来一段。
一进厅来二进堂
恭贺主家建平房
玉石下脚天赐福
金砖砌房纳千祥
钢筋水泥来结构
瓷板贴墙亮堂堂
上下贴的花地板
前后安的玻璃窗
玻璃窗
亮堂堂
恭喜主家永吉祥
七层楼上好跑马
八层楼上好歇凉
上有三星来拱照
下有凤凰映朝堂
左有金龙来戏水
右有玄武来相帮
华堂建在龙头上
子孙代代状元郎
后记
在坪堡,通过一天的短暂相处,我了解了乡镇干部、驻村干部等扶贫领域一线的干部生活常态,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不怕苦不怕累,真抓实干,涌现出了像田明、吴永涛、赵富贵、彭召贵、任先付等一批扶贫干部,对于他们我可以向他们竖起大拇指的,是他们触动了我内心的心弦,使我忍不住把它倾述出来。我只是一个小小的乡村教师,我不是要标榜他们,宣传他们,我只是把我看到的、感受到的、想到的分享出来,把他们的正能量传播给我身边的同事朋友、或者更多的人,让他们了解扶贫工作,支持扶贫工作…当然这样的扶贫干部还有很多很多,因为时间短,还没有来得及去一一梳理。我相信他们的到来,一定能给坪堡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子夜时分,我和朋友驱车行驶在坪堡高高的山梁上,明镜般的月亮悬挂在天空,银色的光辉洒满了大地。夜幕下的村庄显得格外安宁、祥和,我期待明天的坪堡越来越好,……
作者简介:瓦秀丽笔名:阿瓦古丽 黔西南州作家协会会员 某县小学教师 作品散见于《贵州文学》、《贵州宣传》、《万峰湖》、《万峰林》、《二十四道拐》、《普安文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