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实文学> 正文

扶贫采访散记

来  源:贵州文学网      作  者:创始人    日  期:2020-07-17    



                                扶贫采访散记

 

       杨国胜

 

二零一八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刚过完春节,乡村已经活跃起来,田坝里泛出一片新绿,溪水明显地涨起来,太阳暖洋洋地照着,公路上、稻田里到处是忙碌的村民,三三两两的学童背着书包在大人的带领下向学校走去。

碧江区瓦屋乡丁家溪村办公室里坐满了驻村干部、当地村组干部,正在召开扶贫春季攻势部署会。碧江区政协副主席、丁家溪村脱贫攻坚包村县级领导代金堂正在讲话:“今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年,也是脱贫出列的关键一年,一年之计在于春,请大把春季扶贫行动落实到家家户户……”

我应邀从城里来到丁家溪村采访扶贫工作。眼前的一切让我有恍若隔世的感觉。那天是农历正月初七,按过去的惯例,多数人还沉浸在春节的节日之中,过了正月十五才正式走出家门,各忙各的事情去。今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人也行动得特别早,好一个“早”字怎么不让我有诧异的感觉呢?

我于二零一七年三月改为非领导职务,离开了碧江报社,也远离政府中心工作,加上平时多数时间蜗居在家,对扶贫工作的了解仅仅从电视、报纸上获得一点讯息,脱贫攻坚战到底激烈到什么程度、扶贫效果怎么样?不甚了解。

继丁家溪村采访之后,我还采访了漾头镇九龙村、坝黄镇长坪村和高坝田村、云场坪路腊村、滑石乡老麻塘村,才明白在丁家溪村看到的一切仅仅是扶贫行动的一个十分普通的片段,真正震撼心魄的是后来亲历的一个个动人场景,以及这些场景背后发生的故事。

时间渐渐地过去了,新闻已经成为历史。但那些场景、那些人物总是鲜活在我的脑海里,有时把我折腾得不能平静。于是,我不得不搜寻所获得的印象去描述那些人和事,以求得到心灵的长久平静。

 

      长坪村的驻村干部

 

长坪村位于305省道坝黄段南侧,是坝黄镇与江口县坝盘乡的接边村,曾因出产“长坪大棚西瓜”而声名远播。凭着字面理解,长坪应该是一个地势平坦,盛产西瓜的富裕村。其实不然,它生产西瓜的坝子不足千亩,多数区域是崇山深沟,与“长坪”一名极不相称。

过去我采访过西瓜种植基地,曾为该村打出这样的品牌感到自豪,但没有深入其他村寨,造成一叶障目的结果。行走在通往关家冲组的通组公路上,两侧山坡陡峭,溪沟旁的稻田狭窄而背阴,到处遗留着水打砂压的痕迹……此时,我才明白原来那片西瓜地仅仅是它的一块遮羞布,真实的长坪,山高坡陡,耕地狭窄、经济落后,一顶省级一类贫困村的沉重帽子已经压得村民喘不过气来。

二零一六年初,一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在黔东大地铺开。我分明感到迎面刮起一股强劲的东风,在不停地呼唤着长坪这片沉寂的土地。

长坪村贫困程度深,区委区政府给它安排了精兵强将——由专门负责落实社会保障兜底政策的区民政局包干脱贫,脱贫时间限定在2018年底以前。

全区数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对象都要通过区民政局干部调查、审核、兑现民政兜底政策,工作压力山大。我采访碧江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晓华时,他很激动。他说,全区民政兜底扶贫工作量很大,单位人手太少,再加上长坪村扶贫任务,每个干部真得具备分身术,不然无法完成任务。

全区民政系统共七十多干部职工,抽出六十三名干部、职工或驻村帮扶,或包户帮扶,留在单位值班的不到十人。为了兼顾部门业务和扶贫工作,所有帮扶干部没日没夜地两头跑。杨晓华经常等单位的事务办完,利用晚上到距城三十多公里的长坪村安排驻村工作或召开群众会,有时在村办公室躺两三个小时又匆匆赶回局办公值班。

听着驻村干部的介绍,我仿佛看到一群干部——入夜,打着手电筒或者乘着月色,徘徊在农家小院,或奔走在弯弯乡道上;白天,衣冠整洁地端坐在政府机关办公室里,笑盈盈地迎接一个个前来办事的群众。

得知已经改非的前任区民政局局长张兴文蹲在村里,我特地去专访他。

张兴文五十多岁,二零一七年三月改非。此时正是脱贫攻坚任务下达到民政部门的时候。他看到局里扶贫任务太重,二话没说就卷起铺盖进驻长坪村。

张兴文的三户帮扶对象,都建档立卡贫困户,是在任时就建立帮扶关系。他来到村里,仍象往常一样走村串户,嘘寒问暖。帮扶对象缺少生活用品,他自掏腰包购买并送上门去;哪家生产遇到困难,他出主意、想办法解决。

有好心人说他:“都离任了还对帮扶对象那么操心,没有必要了!”他笑着说:“困难群众对民政部门寄予很大的希望,特别是遇到重大困难的时候更是离不开民政干部的引导。在挣脱贫困的关键时期,我作为‘老民政’怎么能够不再扶他们一把呢?”

张兴文的帮扶对象都在关家冲组。

关家冲在一条山沟里,活像一道夹皮沟。走进关家冲,天空变窄,世界变小。一条小溪从村寨中间流过,十多户人家傍山而居;山坡到小溪之间平缓处狭窄的田、土就是所有村民赖以生存的依靠。据村民介绍,这里只要连续二十来天不下雨,小溪就会断流。该组最大的困难仍是缺水。

临近插秧时节,关家冲组还有一部分稻田未打出来,张兴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专程到碧江区云天鹤公司协调,争取五千元现金和部分生产物资,支持村民抓春耕。

我在长坪村采访这天,恰巧云天鹤公司到关家冲组搞捐赠。这天是关家冲最热闹的一天,数十名村民排列在道路两侧,燃放鞭炮,吹奏唢呐,用当地最高规格的欢迎仪式表达对云天鹤公司的感激之情。张兴文看到现场这么热烈,激动地说,“乡亲们,你们有困难,帮助你们是我们份内的事。”

在捐赠仪式结束后,我向张兴文了解捐赠活动的来龙去脉,他说:“扶贫是我们的职责,没必要张扬,真正值得采访的是那些无私奉献的年轻干部。”在他的引荐下,我认识了长坪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唐铸。

见到唐铸时,他正坐在村办公室处理贫困户的档案资料。看到我后,他艰难地站起来,腋下拄着一双拐杖,左脚下端敷着一团厚厚的石膏。

唐铸三十来岁,区民政局股级干部,下挂长坪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五天前下队途中不慎摔倒,造成左脚趾骨骨折,在铜仁人民医院做完手术后的当天就回到村里。唐铸对我说,当前正在完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扶贫档案,自己虽然不能行走,但可以坐在办公桌上整理档案。全村有一百三十九户建档立卡户,哪一户的档案资料不齐全,他心里不踏实。近一个月来,他硬是一户接着一户地核查,对缺少资料的及时通知相关帮扶责任人收集弥补。

还有一名驻村干部名叫李叶彪,他们所作所为赢得干部群众称赞。

李叶彪任碧江区殡葬管理所副所长,兼驻长坪村工作队队长。扶贫工作队的事务多,他成天忙得团团转。其实,李叶彪在工作背后不知道忍受多少煎熬和痛苦。

李叶彪的父亲七十多岁,患严重肺心病,长期住在医院,全靠氧气机辅助呼吸,随时有生命危险。今年六月,妻子生二胎难产,不得已实施破腹产,小孩在温箱里保育。李叶彪仅在医院照料妻子两天就赶回村里。此后,李叶彪白天在村里处理事务,晚上七八点钟赶回家里或医院看望妻子和父亲。父亲、妻子对他都有怨气,一见面就数落他的不是,他默默地忍受着,心里如刀割般难过。每次离开妻子和父亲时,又歉疚得泪流满面。

长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多,扶贫任务十分艰巨。李叶彪认为,长坪村是脱贫攻坚的难点村,区委区政府高度关注,成败与否与驻村工作队有直接关系,作为驻村工作队队长责任重大,对工作不能有丝毫懈怠。在他的带领下,区民政局的其他干部也上演了一个个动人故事。

杨新华和妻子都是民政系统干部,孩子不足周岁,一家三口吃住在村里,妻子经常背着孩子走村串户。一次其妻背着孩子整理资料的图片被同事发到网上,竟然很快在网上疯传开来。

民政干部翁锡武的帮扶对象钟某某不肯实施“五改一化”工程,造成运在其家的水泥过期失效。为了不影响整村的形象,翁锡武自己出资三千元购买五吨多水泥送给钟某某,钟某某十分感动,自觉补上了“五改一化”工程。从此,翁锡武安排钟某某做什么,钟某某再不讲价钱。

女干部肖旖旎、安海霞怀孕六个月以上,除了干好单位业务工作外,坚持利用晚上和双休日到帮扶对象家里落实帮扶措施……

采访结束,我写的长篇通讯《勇当脱贫攻坚排头兵——碧江区民政系统干部驻村扶贫素描》,很快被市、区主流媒体刊载,在当地干部群众中产生强烈反响。同时归纳的民政扶贫兜底工作经验得到在全省民政系统推广。

二零一八年七月,碧江区扶贫工作通过国家验收,长坪村一百三十九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出列。

回望长坪村的扶贫工作,我想起长坪大棚西瓜,回味长坪西瓜特有的脆爽和甘甜。我对长坪西瓜的钟爱和回味,不正像长坪村群众对民政干部的爱戴和依恋,久久不能忘怀民政干部铭刻在他们心中的身影。

 

       竹田村的竹文章

 

竹田村也是坝黄镇的省级一类贫困村。名为“竹田”是因为楠竹较多,溪沟两旁的山坡上全是一片片青葱的楠竹。

二零一五年,我帮扶过访村的三户贫困户,对竹田村的自然、经济条件比较了解。当时,虽然青翠的楠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但自然条件的恶劣、村民的贫困同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竹田村致贫的主要因素是山高坡陡,耕地狭窄,交通闭塞,无产业支撑。我去寻找帮扶对象时,发现十有八九的农户关门闭户,一打听才知道都在外地打工。看到青翠的楠竹就想到应该利用楠竹。当时我问村干部,“怎么不把楠竹利用起来?”村干部回答,“曾经办过楠竹凉床加工厂,由于交通不便,产品卖不出去,厂子撑了一年多被迫停产。后来也有人提出一些利用楠竹的设想,但缺乏资金扶持,只好望竹兴叹。

楠竹主干粗、木质厚、硬度大,也是良好的建筑用材,修建房屋时常用它来搭建施工护架。楠竹因其特有的纹理、坚硬的质地,越来越多被运用于加工高品质地板、家具及工艺品等方面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二零一六年,区委扶贫驻村工作队进驻竹田村。区住建局干部、驻村工作队队长张淼看到恶劣的自然环境后说,竹田村假如没有扶贫的绝招,就一定脱不了贫,更不用说实现小康了。这个脱贫的绝招是什么,张淼在痛苦地思索,其他驻村干部也在痛苦地思索。二零一七年初,区委把原来在坝黄镇担任过镇长、镇党委书记,现为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宋宇明确为包村县级领导。竹田村扶贫是一块硬骨头,非得了解情况的人出马不可。区委这样安排,希望宋宇运用绝招“啃”掉这块硬骨头。

宋宇到达竹田村那天晚上,找到张淼,要他谈谈脱贫攻坚的打算。谁也没有想到两人亮出的思路竟然如出一辙,都是“打好生态牌,做好竹文章”。生态牌指的是利用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竹文章”利用楠竹资源搞好美丽乡村建设,兴建竹产业。

“生态美才能吸引人,才能有看点。”驻村工作队深入村寨召开群众动员会,动员各村寨利用楠竹材料扮靓村寨。同时争取扶贫资金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一场兴建村组公路、改善村庄环境的全民行动兴起。村民运用楠竹材料兴建村寨大门,编扎道路护栏,装饰农家小院。加上通村通组路硬化,农家庭院实施“五改一化”工程,村寨里里外外焕然一新,一个充满“”元素的特色山村活脱脱地呈现出来。

六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宋宇邀请我到竹田村采访,并给已经建好的四个寨门撰写门联。此前,宋宇已经通过微信展示各村寨建设进展情况,我对竹田村的变化有了一定了解,对采访新闻和撰写门联奠定了基础,在接到邀请后欣然前往。

去竹田村那天,正是一场大雨停歇之后。天空澄明,空气清新,山坡清秀明亮,溪流潺潺有声,一阵阵凉风从山谷中吹来,裹挟着山里的潮气和竹子的清香。脚下的路虽然弯弯曲曲,却比我印象中的路宽阔多了,平整多了,小车行驶在这样的路上乘客没有半点颠簸的感觉。沿途引人注目的一片片茂盛的楠竹,引起我不住地联想,想地名的来历,想发展的出路,想资源的挖掘。我敢肯定这些楠竹一定存在千百年了,不然它怎么会蔓延得那么宽,长得那么粗,让这里落下“竹田”这个名字呢!遗憾的是这些竹子没有被村民利用,只充当一种配风景的角色,实在令人叹惜。

如今,用竹子妆扮的村寨别有一番风韵,竹制寨门配上大红的门联,已经远离粗俗而上了一定档次。这些门联主题思想突出,颂扬了党的扶贫政策,反映了新时代、新思想、新气象,如:“春雨扶贫,描翠四方锦绣;和风织梦,染红万代江山。”反映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变化”。另一联“走新路,山乡唱响中国梦;奔小康,党政激活百姓心。”反映村民与时代同步,向小康迈进。加上这些对联,寨门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寨门了。村寨道路两侧的竹编护栏,随着道路弯曲直伸村寨之中,显出几份幽静与含蓄,直是“篱落疏疏一径深”的意境再现。农家小院被竹子护着,也被竹子嵌着,竹的品质、竹的气势显示出来,俨然一家精致的艺术农庄。

宋宇告诉我,今年秋季周边城里人通过互联网得知竹田村变化后,带着一家老小前来观光的不下千余人次。

张淼认为,竹村竹寨吸引客人前来观光仅是一个良好开端,只有真正把竹产品加工业搞起来了,才能带富一方群众。

竹田村因陋就简地利用楠竹就产生如此显著的效果,看来任何一种资源只要合适利用,就能发挥其潜能,让人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尾声

 

整个采访除了上述两个贫困村的发展变迁触动我的灵魂外,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路腊村古建筑与荷塘构成一幅绝佳风景,吸引了周边省市游客。村支书杨光清告诉我,近三年路腊每年吸引游客在十万人次以上,短短三年村民不仅摆脱贫困,而且迈上小康路。老麻塘村一家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百余花卉,兴建斗牛场,观斗牛、赏鲜花已经成为湘黔两省接连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事,不仅壮大乡村旅游业,而且促进传统农业发展……

之所有上述采访印记难以忘怀,是因为碧江区实施了前所未有的伟大工程,扶贫产生了预想不到的效果。为什么有如此明显的效果呢?主要原因有二:首先是碧江区委、区政府全面落实中央、省、市扶贫政策,倾尽人力、物力,形成决战贫困的强大攻势,加速脱贫进程。其次是全区九十个村(社区)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的部署,结合实际,推出适合村情民意的扶贫实招,切实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结合多次采访结果,回眸碧江区扶贫攻坚走过的路程,蓦然发现碧江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新的高度,已经摘掉了贫困帽。二零一八年七月,碧江区扶贫工作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省首批脱贫出列的十四县(区)之一。

我所介绍的人物和事迹,只是全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更精彩、更动人的事迹我可能还没有采访到,敬请广大读者原谅我采访的肤浅和文笔的笨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