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家访”
木杉河
时间过得真快,我离开教师岗位已经整整20年了。改行进城后,我很少有机会再回学校去。前不久,我在食堂遇到学生李昆,他是白水中学1997年毕业的学生。他和我同在区政府上班,已经是某单位的中层干部,负责扶贫开发投融资方面的工作。虽然很忙,但他还是几次三番地邀请我回学校和他老家去看看。他欣喜地告诉我他家乡的许多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道路交通。我也知道,随着“组组通”公路的建设,这几年不论走到哪个乡镇、村、组,都是一展平的水泥路,群众出行比以前方便多了。李昆说,现在从区政府开车去他老家只需二十来分钟。他老家在铜仁市碧江区滑石乡孙营老,是一个与湘西接壤的边远村庄,正好与沈从文的祖居地毗邻。二十多年前,我在白水中学教书,曾经去那里家访过。
轿车从区政府开出来,两分钟后即从快速干道转进了滑石乡公路。眼前的峰峦、水库、山林都是我再熟悉不过的景物了,因为我曾经在这里工作了整整8年。帽子坡、豹子营、白水、上桥、罗家寨、牛舌坪、白杨坪......,随着汽车行驶在通组公路上,这些地名一个个都从我的脑海里冒了出来,像一幅幅山水画越来越清晰。但是,很快我发现眼前的一切变得既熟悉又陌生了。熟悉的是地理与自然特征:远处是峰峦起伏的山脉、连接着蓝天白云。近处有湖光潋滟的水库,绿树丛生的山林,和煦的春风透过车窗吹进来;陌生的是村容村貌及环境卫生的改变:一路随处可见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砖房洋楼,村庄干净而整洁。在宽阔平整、水泥硬化的通组公路上,不时会有农村公交车、小轿车或者摩托车来往会车。路上行人也多衣着时新,笑容满面。李昆一边开车一边给我介绍这些年来家乡发生的变化。他说,现在农村孩子上学方便多了,不但交通便捷了,花在路上的时间少了,而且在学校还可以吃到“营养午餐”。他谈到当年读中学时每天要走十几公里的山路上学,清晨吃一顿饭要挨到放学后,等到走回家已是傍晚时分,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了。他的一番话也勾起了我的回忆,我从手提包里拿出一个日记本,翻开有些发黄的纸张,找到当年那篇专门去他家家访的日记。
“今天,我和余老师去孙营老家访。孙营老离学校有二十多里路,是离校较远的村庄。该村共有9名学生在我校读书,其中3人住校,6人走读。走读的同学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匆匆忙忙吃了早饭上学。在路上要走两三个小时才能到校,这样一天来回走一趟,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路途中,不论酷暑严寒、风霜雨雪。其求学之不易可想而知。
我和余老师及5名学生于放学后出发,一路经村过寨,跋山涉水。我是早有准备,穿了一双运动鞋,脚步很轻快。时值深秋季节,稻田早已收割完毕,田角大树下已堆起一垛垛金黄的稻草。此时,夕阳在山,橘红色的光辉映衬得对面坡上那一片火焰般的枫叶更加红了,我想起‘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古诗来。这一刻,不论是我们师生7人,还是山坡下那牧归的村童,田野间荷锄收工的农民,山路上匆匆忙忙赶路的人,以及那些此起彼伏、炊烟袅袅的村庄,无一不沐浴在落日熔金般橘红的光辉里。这一切景物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绝美的田园风光画。
......
天煞黑的时候我们才走到孙营老。李昆家的堂屋里早已点起两盏煤油灯,灯影中总见他父母忙来忙去的身影。他们端出最好的酒菜如待上宾一样款待我和余老师。透过昏黄的灯光,我看到堂屋神龛上有‘天地国亲师’的牌位。
当我们将9名学生家都走访之后,回到李昆家已是午夜了。这时我才觉得全身骨头像散了架一样疼痛。李玲悄悄推门进来,将一束用水杯插着的金银花和一盏用空墨水瓶做的煤油灯放在桌上,她叮嘱我晚上就用这盏灯照亮。我躺在床上,看着桌上那如豆的灯火,久久不能入眠。
......”
“到了!”李昆说着踩下了刹车。随着车门打开,我的思绪被拉回到现实来。眼前是一幢新修的小洋楼,楼前是一块用水泥硬化的地坪,车停在院坝当中。我打量着眼前的景象,疑惑地问:“你不是要带我去你老家看看吗?怎么把车停在这里呢?”李昆哈哈大笑,说这正是我老家啊!于是,他打开大门,让我上楼去参观。他说,当年那幢木板瓦房早已拆了,这是在老屋地基上新建的楼房。我站在三楼阳台上,向周围望去,整个村寨跟二十年前完全两样了。以前全是那种低矮的木质瓦房,现在已很少见了,新建了许多砖混结构刷着漂亮外墙漆的楼房。原先通往村外的那条弯弯曲曲的砂土路已变成了宽阔平整的水泥公路。这时,正好有一辆摩托车从楼下经过,后座上是一位穿校服背书包的女孩,也许是父亲接女儿放学回家吧。
李昆建议我去山上看看,我问要不要换一双登山鞋?他摇摇头,说我们开车上去。我疑惑地跟着他上了车。他一边开车一边给我介绍如今山上修通了“产业路”,他堂哥、堂嫂在山上养鸡喂猪呢。轿车开出村庄后拐上了盘山公路,同样是宽宽的水泥路面。轿车一路盘旋而上,满山林木苍翠,溪流潺潺;富含负离子的空气从洞开的车窗罐进来;从对面坡上传来了阳雀清晰的叫声:“桂-桂-阳!桂-桂-阳!”正当我被眼前这一派好山好水的风景所陶醉时,李昆说:“老师,到了哩。”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在前面山坳处出现了一排用砖砌和石棉瓦盖的“圈舍”。他堂哥、堂嫂已经在路边来迎我们了。我们走进“圈舍”去参观他们养的“长嘴”大黑猪、红冠锦毛油亮的大公鸡,还有正在产蛋的大白母鸡,这些鸡都在山林里自由来去,成群结队地觅食---好一派产业兴旺的景象啊!我问他们一共养了多少头猪、多少只鸡?又问他们养这么多猪、鸡,还有这么多蛋,怎么运到市场上去卖呢?他们笑着说,根本不用去市场,城里有好几家餐馆都来订货,他们自己开车来拉,放心哩。如今“村村通”、“组组通”、“产业路”都通了,方便得很,拉猪仔、拉饲料、运“圈肥”,都不费事喽。李昆告诉我,像这样的养殖场村里还有好几个哩。城里人特别喜欢买这种“跑山鸡”,绿色食品,肉质特别好。
吃过晚饭,李昆带我到村子里去转了转。只见家家户户门口都是一两米宽的水泥路,李昆说这是新修的“联户路”。路边太阳能路灯照出雪白的光,各家各户也都灯火通明。眼前的景象让我再一次想起20多年前那个晚上我提着马灯挨家走访的往事,孩子们伏在煤油灯下做作业的情景仿佛还在眼前,两相对比,真是“恍然有隔世之感”啊!看看时间不早了,我忙催促李昆赶快回去吧。他笑着说,老师尽管放心,等一下开车只需半个多小时就能进城了。果然,当车从孙营老开出后途径白水中学时,我特意看了看表,只用了一刻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