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幸福新生活
----万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纪实
杨汉新 饶望银 黄隆高
2019年4月12日,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谌贻琴批示:“万山区‘小区建工厂’‘农民变工人’的做法值得肯定。要深化拓展推广这样的好经验,让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题记
好环境,让搬迁群众喜笑颜开
2011年,铜仁撤地建市,原铜仁市谢桥、茶店、鱼塘和大坪四个乡镇办事处划归万山,为万山区域发展拓宽了空间。谢桥成为万山区“异地转型”后的首府,铜仁市区的“重要板块”。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十三五”期间,万山区将安置易地移民搬迁农户11606户50193人,其中区内2669户10681人,区外8937户39512人。跨区县搬迁对象是印江、思南、石阡、松桃四个县贫困农户。
易地扶贫搬迁既是精准扶贫的“头号工程”,也是打赢脱贫攻坚“四场硬仗”关键,万山作为铜仁市“一城两区”的主城区,自然而然成了铜仁市易地扶贫搬迁的“主战场”。但万山新城区的谢桥,总规划面积8.9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仅为4.7平方公里,在地面狭窄、遍布丘陵的方块之地,要接纳5万人,是机遇,更是挑战。
如何布局?万山开始落实移民安置区的时候,一部分人主张把安置区设立在谢桥城区边缘地带,中心区域作为商业用地,这样可以更好地发展城市经济;一部分人主张把移民安置区确立在中心地带,方便搬迁群众就业、就学、就医,提升移民搬迁群众的幸福指数。万山区委、区人民政府力排众议,确定把“最好的位置”留给搬迁群众。因此,10个安置点除一个在茶店街道办事处以外,其他9个安置点全部设立在城市中心地段。容纳1000户以上的安置区有旺家花苑、城南驿、微企园、龙生安置区;容纳1000户以下的有西南商贸城、观山雅居、廖家小区、河坪小区和茶店集镇安置区。
具代表性的是河坪小区、旺家花苑、观山雅居和城南驿4个跨区域安置点,位于城市最中心位置,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宜居宜业。
河坪安置点三座大楼高高耸立,周身红砖白顶,小区内,道路宽广笔直,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该安置区是铜仁市首批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点之一,2017年1月20日,腊月二十三,迎着小年的喜悦气氛,来自思南、石阡、印江260户1302人迁入居住,成为搬迁居民的第二个家园,也成为61岁的安庭钊的第二个家。
安庭钊是思南人,他从老家泥泞山路到干净整洁的马路,从瓦房土灶到设备齐全的厨房客厅,每每回忆起对新家的第一印象时,安庭钊总是笑着说满意、太满意了。
“以前我孙女上学要走三公里路,现在一个公交车就到了,还是免费上学,免费营养餐,就连唯一的书本费政府都帮我们解决了,对党对国家的感激之情我简直说不尽啊。”安庭钊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交通也很方便”。来自石阡的一位30多岁的张女士说:“想去火车站,在家门口坐上10路车,会就到的;想到大十字去买衣服,就在门口候车。”张女士以前在老家,从农村家里坐一次车到石阡县城要三个多小时,谈到交通,张女士感触最深。
旺家花苑坐落于谢桥新区丹都街道办事处楚溪社区、木杉河畔西侧,是铜仁市最大的移民安置点。安置区紧邻莲花大道、楚溪大道,北面与名家汇国际广场、仁山街道、唐家寨社区相接,西面与铜仁汽车南站相交,南面与彩虹海、万山区行政中心等相连,工程投资13.10亿元,总建筑面积34.64万平方米,建设绿化亮化设施8.91万平方米。现在,旺家花苑已经入住2734户11941人,都是从思南、印江等搬迁来的。
在小区北边空旷的工地上,挖掘机和工程车在忙过不停。据丹都街道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这里还在建设,等旺家花苑完全竣工时,可以容纳4万多人,旺家花苑就成为万山的“城中城”了。
在小区的一个商店门口,20多岁的小朱告诉笔者:他老家房子很破旧,都是泥巴路,家中又无增收的产业,想找钱只能在沿海去打工,一家人聚少离多。每次打工回家即使坐了火车,还要转车多次才能到家。现在很方便,一下火车,两块钱的公交车就到新家了。
观山雅居最为显眼的四栋高楼鹤立鸡群般地矗立在主城区西面的楼群中。该安置区位于仁山街道周家,与太平洋商业广场、金鳞尚城、仁山街道相邻,与棕颐国际、产业园、木杉河湿地公园、体育馆、汽车南站等处分别相隔500—1000米左右,是城区中心。目前入住观山雅居574户2717人全部是区内各乡(镇、街道)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城南驿安置点位于谢桥城区中心、木杉河湿地公园和梵净山大道东侧,与铜仁体育馆、大型酒店、学校“一路之隔”,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城南驿安置点有着得天独厚的居住优势。目前入住从思南、石阡、印江三县搬迁来的1246户5126人。
2016年,万山区搬迁规模为637户2300人,茶店安置点完成搬迁入住47户203人,廖家片区安置点完成搬迁入住590户2097人。
2017年,省市下达任务数4849户21211人,目前已全部搬迁入住,其中区内1165户4970人,跨区县3684户16241人。
2018年底,万山10个易地移民安置点累计完成易地扶贫搬迁6448户27711人,其中,区内搬迁1802户7270人,跨区县搬迁4646户20441人。
从搬迁区县的人户多少依次是:思南1770 户 7941人,印江1173户5000人,石阡741户3300人。分别迁入河坪、观山雅居、城南驿、旺家花园四个安置点。
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的快速推进,为谢桥新区的城市繁荣按下了“快进键”,城市在扩容,颜值在提升,人气在飙升,为万山的美好未来提供了无限可能!
创业,给予优惠政策
“感谢各级政府为为乡亲们做的努力,自己搬迁到万山区后,社区干部为我解决了许多困难,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让我十分暖心,坚定了我开启幸福生活的信心和决心”。近日,丹都街道旺家社区党支部收到了一封感谢信,信是搬迁户安景绪写的。
2018年9月,56岁的安景绪一家5口从自然条件恶劣的思南县天桥乡南山村搬迁到了万山旺家安置区,住进了100平米的新居。搬到万山后,一家人住房、就医、入学都有了保障,生活越来越好。为了创业,安景绪在社区党支部的帮助下,租下了140平米的门面开起了超市,由于自己曾是84年中越自卫还击战的老兵,超市取名“军嫂百货”,夫妻俩共同打理。
万山区对搬迁群众自愿创业还实行了相关费用减免政策,让安景绪得到了贴息贷款、场租补贴等扶持,还免了三个月的超市房租,帮他办好营业执照。
“军嫂百货”物美价廉,生意越做越好。“火爆的时候月收入达两万多元”。吴景绪高兴地说:“打工和这比真是天差地别。”
与此同时,吴景绪的儿子安东尼也开始创业了。
从思南县搬到旺家花苑安置点后,安东尼发现社区里没有理发店的,居民需要理发,都要跑到谢桥街上,很不方便。
在外打拼多年的安东尼,学了一手理发技术,搬迁到万山后,有了在小区内开理发店的想法,但启动资金成了阻碍。通过多方咨询了解,万山区对搬迁群众自愿创业实行相关费用减免政策,建立创业贷款贴息、创业经营税费减免、创业扶持资金等10余项扶持政策。
“针对自主创业的搬迁户,我们除了免去他们前三个月的房租外,还为他们办取了工商营业执照,后面的9个月还会有相应的房租补贴。”旺家社区党支部委员何英向安东尼解释道。
安东尼把父母经营的超市隔出一间做理发室,并经过精心装修打造,一间普通的房子成了一间精品小屋。
理发室开起来了,安东尼生意一天天好起来。
如今安景绪一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与安景绪一样,在河坪安置区集体经济洗车场里,来自石阡县石固乡的搬迁户张兵正挽着袖子,熟练的擦拭车上余留的水珠。
2017年,河坪社区党支部通过向扶贫、移民、民政等部门筹措资金,打造了一个集洗车、保养为一体的洗车美容中心,作为搬迁群众的集体经济项目。同时,洗车场产生的营业利润将用于居民“分红”、捐资助学、表彰先进和为特困户交纳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公益事业。
7月1日,河坪安置区集体经济洗车场正式开业,从石阡县石固乡搬迁户张兵凭着过人的驾驶技术和在外务工十来年经验,成为洗车场的具体经营者,同时还安置5名搬迁群众就业。
“政府帮我们免了房租,装修了店铺,让我们可以直接经营,省去了太多成本。”
见到张兵时,生意搞得红红火火,他擦干水上的水珠,给笔者递上一支烟,感慨有加地说:“想着以前在外务工租房的日子和看着眼前家人团聚、家门口就业的新生活。归根结底,还是党的政策好,都在为老百姓着想,我们的生活变化大,致富的决心也增强了!”
万山区对搬迁群众自愿创业实行相关费用减免政策,鼓励有创业愿望和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搬迁户,建立贷款贴息、经营税费减免、扶持资金等10余项扶持政策,对搬迁群众采取前三个月免门面租金、前3年每月给予300元的创业补助、前3年财政全额贴息。目前,万山区易地扶贫搬迁人员创业161人,创业带动就业211人。
就业,就在“微工厂”
“在这里上班很好,月工资有2000多,既可以照顾小孩还可以陪伴老人,哪个愿意还到上海、广州去上班?”与笔者交谈的是来自印江县天堂镇王文艳,她在老家时,也常在沿海打工,2018年搬到旺家花苑安置点后,社区里的“微工厂”找工作这么方便,就沉下心来到这里安心上班。
“到景航上班,每月工资2600元,两个孩子上学也方便,这里的条件比老家好多了。”与王文艳一样,来自石阡县石固乡的黄秀英也是移民搬迁户,对搬迁到万山来工作、生活,她满脸笑容。
何松丽是来自印江自治县木黄镇的搬迁户。刚搬进谢桥新区旺家花苑不久,政府把她安排到小区公益性岗位,她工作的地方离家不足200米,每月还有2000多元收入。何松丽脸上总是溢满轻松愉快的笑容,她说:“每天送孩子上学后,我就去上班,下班时也是孩子放学的时候,工作和照顾孩子不误事。”
“在老家的时候,房子又破又窄,女儿和爸爸妈妈挤在一起,搬来这里,女儿有了自己的新房间。有一次,我问女儿,还想回老家住吗?她说再也不回去了”。文玲家现在住120平米,四室两厅,主打简约温馨风,明亮整洁。她谈到现在的生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文玲是思南县亭子坝龙门桠村人,2018年9月搬迁入万山区旺家花苑。她在家门口的“微工厂”上班,每天早上,她骑着电动车把两个女儿送去学校,然后在八点半前赶到厂里打卡上班。文玲搬来后,区就业局为她提供了一份“挣钱顾家两不误”的好工作,她格外珍惜,干工作起来浑身都是劲。在她家里墙上,挂有两张照片,一张是丈夫苏杰1980年老家的木房子,另一张是2018年9月1日举家搬入旺家花苑小区的照片,两张照片连接38年的两端,展示着这个家庭的巨大变迁。现在,这套宽敞明亮的电梯房被两口子精心打造后,样样俱全,结束了以前窘迫的生活。
在万山区,像文玲家一样跨区县搬到万山城区的群众有4646户20441人,分别居住在旺家花苑、城南驿、河坪、廖家等安置区。在他们的家里,都留有关于家的记忆。如今,每家每户的日子都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红火,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只会越写越生动精彩,越来越深入人心。
铜仁市景航服装公司和三红枫鞋服公司里,传出轻微的机器声,工人们低着头在忙着制衣和生产鞋子。据景航服装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除了直接接纳本地订单外,还与广州外贸公司进行合作,产品远销巴西、泰国等国家,公司的订单充足,用工需求量大。
为实现搬迁群众“搬得来、稳得住、能增收”的目标,万山区瞄准搬迁群众中“半劳力”“弱劳力”就业困难群体,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兴建“微工厂”,让搬迁群众上班、看家、带小孩“几不误”。目前,景航服装、三红枫鞋业两家企业解决了300余名年龄45岁以上的易地搬迁妇女、老年人、轻度残疾人等“半劳力”“弱劳力”人群的就业难题。以每月人均不低于2000元的保底工资加计件工资发放工人报酬,还为工人购买养老、失业、工伤等保险。
4月17日,万山区委书记田玉军在旺家花苑调研时指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重点打造易地搬迁‘微工厂产业园’,大力引进一批小微企业入驻社区,以社区‘微工厂产业园’为支撑,为搬迁群众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让‘搬迁农民’转变成为熟练的‘产业工人;’让他们工作能安心、发展有信心、生活更舒心,真正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生活、过上幸福生活。”
服务,暖心的事业
易地扶贫搬迁,说到底是人的聚集产生了一系列服务需求的工作,面广琐事多,搬迁群众刚搬来,不适应新居生活,咨询、反映的事情多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2017年5月,在万山区委组织部、民政局、移民局等部门支持下,河坪安置区党支部正式成立,并积极整合便民服务中心窗口部门形成工作合力,让群众有地可反映,有事即可办,有难即可帮,有问即可答。
河坪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吴佐贵介绍便民服务中心的“乡愁馆”,他说起这段时间的群众工作头头是道,一同的支部委员黄秀伦也不时的加以补充,“从刚成立到现在,我们党支部的成员走遍了每家每户,有的走上了两三遍,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了解群众的需求,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既是居住者,也是服务者,既是印江县木黄镇盘龙村的搬迁村民,也是河坪社区党支部的副书记,在吴佐贵身上,肩挑背磨的生活也彻彻底底的改变了,“党和国家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为我们的幸福而努力,而我们,也会继续坚持做好每一份工作,为我们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而再接再厉。”
同样,旺家花苑社区在支部书记罗焕楠的带领下,社区支部和居委会一班人越来越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政策与群众息息相关,而自己的义务不仅仅是做好群众工作,更要引导群众关注政策、了解政策。
“作为社区党支部,在走家串户的过程中为群众讲解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的各项政策,推动惠民政策落实到群众身上,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罗焕楠说。2017年,河坪小区成立党支部时,罗焕楠任支部书记,去年罗焕楠调任旺家花苑社区党支部书记。
针对易地移民搬迁来到万山的群众,万山区委、区政府以群众满意不满意、脱贫不脱贫来衡量其服务标准。对每个安置点,明确一名副县级领导包靠,每一户明确一名干部包靠,实行全程"保姆式"服务,层层签订工作责任状,实行挂图作战,挂牌督办,逐一销号,实行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确保搬迁群众生活水平不降低,确保服务保障不打折,确保就业不漏一户。着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引领搬迁群众一步住上好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
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最低价出租政府门面、送岗入户招聘会、就业技能培训、“一对一”推荐给企业、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多种方式为搬迁户们提供就业创业平台,确保每户至少有一人就业,目前全区搬迁就业数达1438户2497人,跨区县就业创业254户506人。
在就业培训上,聚集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合力,委托启洪、顺昌两家培训学校在安置区开办培训课堂,由企业提供实际操作培训平台,针对搬迁群众开展一对一岗前理论和操作培训,尽快将农民转为工人。区扶贫办、区就业局还为参加培训的搬迁群众按40元/天的发放误工补助,按10元/餐拨付中餐补助。2017年以来,全区培训25次,培训搬迁群众达1144人,基本达到“培训一批、就业一批”的目标要求。
为使搬迁群众生活水平不降低,万山为搬迁群众购买了床,沙发、热水器、电视机、洗衣机、电饭煲、电磁炉等生活用品,免费安装防盗网。针对迁入城区的低保户,符合条件的可按程序转为城市低保,完成农村低保转城市低保13户58人。为确保服务保障不打折,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建立老年养护中心、社区便民服务大厅、电影放映大厅、图书室、亲情聊天室、儿童乐园场所等。组织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服务,同时配套基本的健身设施,广场舞设备,新建立了晚间艺校,让搬迁群众休闲有去处,娱乐有平台,学习有场所。为确保就业不漏一户了建立搬迁户就业登记库和企业岗位人才需求"两个人才库",提供可匹配的岗位,根据企业需求和就业者能力素质,免费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推荐就业上岗。对有创业愿望的搬迁群众,提供不超过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给予3年财政全额贴息。现已推荐区内就近就业6965人,实现了有劳动能力家庭至少就业1人。
让搬迁群众住得好,创新推行了联合办公、公共服务、均衡教育、就业保障,基层党建"五进社区"模式。一是"联合办公"进社区。从区直部门抽调20余名工作人员组成工作组,实行干部包楼,包户上门服务。每半月进行一次逐户摸底,做到问题现场发现,研策和化解。二是"公共服务"进社区。在安置小区建立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开设就业、就学、医保、社保等公共服务,提供全程代办的"一站式服务",在全区人民医院设立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绿色窗口,实行先看病后付费的医疗服务。三是"均衡教育"进社区。新开工建设了城区学校13所(其中幼儿园7所,小学3所,初中2所,高中1所),开通学籍转接绿色通道,所有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就读学校,确保每一个搬迁户子女都能入学。四是"就业保障"进小区。每月组织一次企业"送岗入户",点对点招聘。结合移民就业需求,举办了防水工、电焊工等工种的培训班,让每一户搬迁户至少1人掌握一门技术。五是"基层党建"进小区。把党建工作与移民搬迁工作同思考、同规划、同实施,成立社区党支部,逐步推动搬迁群众形成自治,向社区化管理转变。
“万山开展就业培训服务5638人,通过引导企业,提供小区物管、保洁、保安等岗位,在小区内及周边和机关事业单位开发扶贫专岗,建设扶贫资金,组织新的企业送岗入户等方式,目前实现就业6965人,确保有劳动力、搬迁户户均一人以上就业,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4月15日,区扶贫办副主任杨芷若向笔者介绍说。
2018年9月,通过国家第三方机构构评估检查,万山综合贫困发生率为1.19%、错退率为0、漏评率为0,群众认可度为96.37%。万山区正式获批退出贫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