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梦醒
晏武芳
绿青山,固水土,还地球一个本来面目。
退耕还林,这个功德无量的千秋伟业,实施近二十年来,取得了可喜成效。仅沿河自治县就实施了36.49万亩,中央累计投入5.75亿元,第一轮退耕还林已全部成林,经济效益在望,生态效益明显。
一座座山头绿了,一条条江水清了,更可喜的是,长期居住在大山深处的村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广阔的天地,看到缤纷的世界,才知道,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
有人摆脱,就有人被束缚;有人出走,就有人守候。冉景贵,这个大山的儿子,因为感念家乡,胸怀群众,走出去,又返回来,甘愿守候在深山,添绿山野,情洒故乡,也为远行人点一盏乡愁的灯,照亮他们异乡漂泊的路,无论走多远,也不会迷失。
一
农历的正月初八,零星的炮火还不时在空中炸响,孩子们的欢奔,大人们的喝酒猜拳,仍在延续着新春的喜庆。
三坝村,这个沿河自治县泉坝镇水田河畔的小山村,因地处深山峡谷,寂静中的欢愉与热闹,常常被人无形夸大,熏染。
在冉茂全家的院坝中央,一张大方桌上摆满了啤酒、红牛、王老吉、雪碧、方便面、各种饼干等可吃可喝的东西,过往的人见了,随意拿着吃,坐下来慢慢地喝。表面上看,这确实是桩乐事,但人们吃着喝着,脸上少有得意之色。
又是谁请客呀?有人细声问。
这你就不管了,只管吃好喝好,回去把你家的牛羊看牢。
吃了人家的东西,总该要知道他姓甚名谁吧。
冉谋。
冉谋?哈哈,算他倒霉,新年大节的,就遇着这样的事。
你别得意,说不定哪天这事就落到你的头上了。
哈,就他冉景贵,没门。
有门没门你就试试看。
不过,他还算个聪明人,这一招一箭四雕,既让人受罚,又不让人恨他,还让吃的人感激他,关键是警醒人们看紧牛羊。
这么多东西,怕是要几大百吧?另一村民开了一瓶啤酒,仰头就喝。
可不是!够买一头小牛犊了。
……
天已擦黑,人们吃好喝足,走了。冉茂全正在收拾残局。昏暗中,冉谋悄悄走近他,从皱巴巴的人造皮革钱包里掏出8张崭新的百元券,涩涩地递过来。
对不起,这是冉支书定的规矩。冉茂全歉意地笑道。
应该的,应该的。冉谋嗫嚅着说。
二
冉景贵何许人?
走近一看,个子不高,瘦,黑,细长的眼里,有一束锐利的光,一看就知道是精干之人。这样的人不乏点子,也不乏精力,往往是农村新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常言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而今,许多富裕的人,靠的都是歪门邪道。然而,文化不高,性格耿直的冉景贵,最见不得的,就是那些不务正业之人。他说,不仅自己要走正道致富,还要改变家乡的面貌,让全村致富。
有人笑他,说他在讲梦话胡话。他也知道,自己一介草民,如何能济接他人?这只能是空想,最多算个理想。
1998年,冉景贵去了一趟广州,见识了外面的世界,才知道自己这个藏于大山深处的家乡,贫穷,落后,好似被时代遗忘。
无事时,他总爱在村前的小路上慢步,面对家乡这千万年无变化的面孔,心情难以平静。他仰头看着前后两座大山,似两张紧挨着的面孔,彼此对视着,千万年来,一言不发,把山脚的水田河,挤得窄窄的,蛇一样,蜿蜒而行,时而狂奔,时而萎靡,给沿岸一个个村寨带来一次又一次灾祸与福祉。
可是,这一年,他们不再被人遗忘。他们村被县里列为贫困村,纳入地、县扶贫对象。这个消息传来,村民们热切地议论着。冉景贵似乎也看到了希望。果然,1999年的春节刚过,时任铜仁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法警大队大队长严天亮和书记员龙俊就奔赴他们村,开展扶贫工作。扶贫队刚到村的那天晚上,冉景贵就兴冲冲赶到他们驻扎的人家。无疑,这是全村条件较好的人家。然而,当他走进屋里,见昏暗的煤油灯,灰扑扑的火塘坑,一锅黑糊糊的酸菜麦圪垯,让他感到惭愧,感到酸楚。他想,这样的生存环境,怎么能让两个工作同志安得下心来?此时,主人递给他一碗酸菜麦圪垯。他再三推辞,本不想吃,但拗不过主人的热情,只得接了。第一口,他就吃出了麦面里有泥沙。其实,平日里,他也是吃这样的饭食,此刻,他却觉得特别难堪。他边吃边观察那两位扶贫干部,见他们大口大口地吃着,似乎没有察觉。他顿生敬意,觉得这两人是真正来帮助他们的。
吃罢晚饭,他好奇地东问问西问问,还想当然地提出了许多问题。严天亮见他虽然年轻,但对村里的事特别热心,对他也产生了兴趣。他详细向这个年轻人讲解了国家的扶贫政策,还向他介绍了他们这次来村里扶贫的情况。他说,扶贫要先扶智,只有大家观念改变了,想致富了,才能主动寻找致富路,才能从根本上拔掉穷根。冉景贵听着,连连点头赞许。
以后的几天,冉景贵天天陪着严天亮走村串户调查。经过几天的走访,扶贫队发现三坝村不仅穷、脏,且,偷盗成风,在外面偷,在村里也偷,小则偷菜园里的蔬菜瓜果,大则翻梁进屋,偷钱偷粮。
一次群众会上,严天亮说,争取帮他们修通通村公路。冉景贵一下子从凳子上站起来,兴奋地叫喊,太好了,太好了。受他的感染,许多村民也跟着欢呼。可一谈到修路要占用土地拆迁房屋,大家又沉默了,有的还悄悄退出会场,溜回家里,不再露面。在村民心里,土地是生存的根本,房屋是一生最大的财富。看着渐渐稀疏的会场,严天亮意识到其中的困难,但让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最大的困难还在后面。当村民们得知扶贫队只能出物资和工具,要村里投工投劳,一时会场炸开了锅,大家议论纷纷,说,要么承包给村里,要么承包给外面的工程队。村里的人来修,一分钱不给,谁去挣钱养家,难道一家人的嘴巴用针线缝上?
冉景贵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他也知道,如果这次机会放弃了,今后恐怕就不再有通路的时候了。他主动站出来,大声说自己愿放弃外出打工,留下参与修路。说完,他把目光投向在场的年轻人,激动地说,我们盼了多少年,才有这个机会呀?一些年轻人听了,也纷纷表示愿留下来。
终于留住了劳动力。为了不耽搁大家更多的时间,冉景贵组织大家加班加点抢工期,短短一个月,就修通了从大寨到小池坝2公里的毛路。在整个修路的过程中,冉景贵不仅是工地上的总指挥,还是后勤工作总调度,也是各种矛盾纠纷的调解员,什么地方有阻力,有困难,他总是第一个赶到。
严天亮赞叹,能顺利修通这条路,冉景贵功不可没。
在一年的接触中,严天亮发现,冉景贵虽是一般的群众,但有公心,有能力,有魄力,敢说敢做。在他们建议下,当年村级换届,泉坝镇政府将冉景贵列为村主任候选人。果然,他以高票当选。
三
而今,冉景贵已是三坝村的村支书。他仍没有想明白,那次当选村主任,对于他自己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他常常怀念那段外出广州打工的日子。那次到广州打工,是他至今唯一的一次外出。虽然只是短短一年,他却发现广州处处是机会,遍地是钱,只要肯动脑筋,能干,要发家致富,不费吹灰之力。他常常感觉自己像孙悟空,头上戴着个紧箍咒,不能任意行事,失去了许多发展机遇。可他也知道,如果不当这个村干部,为家乡做事,就是一句空话。如果家乡永远穷,永远落后,自己一人富了,又怎么样呢?独在异乡为异客,总有一天会回来,回到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如果说,之前他对家乡发展的忧虑是缥缈的,不着边际的,那么,自从当上村主任,他就真实地感到这份担子的沉重,感觉那些忧虑像一群野蜂,整日追赶着他。
如何搅动这山村的死寂,找出一条致富的路子?每天闲空时,他就来到村前那条刚完工的公路上,看着这高山深谷,望着两山早已撂荒的坡地,一筹莫展。能改变的,就是将那两山的撂荒地拾起来,重新耕种,可留在家的,都是老弱病残,加之种地成本太高,辛苦种下了,能不能收,还得看老天的脸色。
那个以粮换酒的人又来了。
那人几乎是每隔十天半月就要来一次,10斤苞谷换3斤烧酒。冉景贵上前与他交谈,详细了解他烤酒的出酒率,销售价格,销售情况等等,一条发展思路,渐渐在他心里清晰起来:这一带山民喜好喝苞谷烧,这一带坡地主产苞谷,这不正好吗?以此地的苞谷烤酒,一部分销售给当地人喝,一部分远销外地,既方便了群众,又找到了一条路子,还带动群众种苞谷的极积性。
说干就干,第二天就开工。他到思渠请来了烤酒师傅,建灶台,买铁锅,造酒甑,收苞谷……
正当他们一家忙得热火朝天时,县林业局的人找上门来了。
赶快把你这些家伙拆了。县林业局一位工作人员说。
为什么?
我们这一来,你的酒厂就开不起来了。
你们准备干哪样?
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是哪样意思?
就是把你们村45度以上的坡地全部植树造林。你们村的两山所有的地都在退耕之列,没了地,哪来的苞谷,没有苞谷,你的酒厂烤什么?
冉景贵听了县林业局的工作人员解释,隐隐意识到这是好事,把撂荒的地用来种树,每年国家还有补贴,既解决了眼前的收益,等树长大了,还能砍伐销售创收,对于他们这个深藏在大山里的村庄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福音。他二话没说,就拆灶卖锅,辞退了烤酒师傅,倾销了所有苞谷。县林业局的工作人员见他态度果绝,很受感动,当场决定第一批退耕还林以他们村为试点,要他好好干,力争干出一个示范,向全县推广。
入户宣传时,村民们听说要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用来栽植树木,坚决反对。冉景贵当然理解村民们的心情,但他也知道国家的政策是为群众好,如何才能把政策向群众讲清楚?他恨自己读书太少,讲不出一套一套的道理来。
县林业局的工作人员第二次进村时,冉景贵把村民们的意见反馈给了他们。县林业局的工作人员说,本来打算你们村两山的坡地全部列入退耕还林地,但考虑到第一次开展这项工作,村民一时难以接受,所以,暂时退耕三分之一,先退地势较高的荒山,石漠化严重的土地,下一步再退地势较低的。然而,村民们仍不支持,想土地退耕还林了,开始有补助,可几年过了怎么办?
怎么做才让群众相信呢?
冉景贵心中的许多道理口头无法表达,他只能带头干,做个表率。他先将自己两山的土地全部挖坑栽树,接着动员亲戚朋友带头栽树。亲戚朋友信他,认为他脑筋灵活,点子多,也将山坡上的撂荒地栽上树。一些村民见了,开始迟疑起来,不断来他家打听。他耐着性子向他们解释,一些群众也同意在自己的坡地上栽树了。只有极少特别顽固的人仍在徘徊观望,眼看县林业局的工作组要收队了,才慌忙前来找到冉景贵,说,先把我家那块荒地退了吧。冉景贵拍着他们的肩膀笑着说,放心,国家既然花这么大力气做这件事,一定不会让我们吃亏。
这次,全村就退了3200亩坡地,率先在全县完成第一轮的退耕还林任务。
四
退耕还林难,护树管林更难。
第一轮的2300亩山地,全部栽植的是生长快、生态效益好、经济效益高的杉树苗。别看这杉树满身是刺,嫩黄的树尖,牛羊最喜欢吃。
山区人自古就有养牛羊的传统,牛羊是他们一年四季的钱袋子。牛羊进山吃草,天经地义。要阻止牛羊进山吃杉树嫩苗,谈何容易!
谁来管,怎么管,就成了一个大问题,这个难题一直在冉景贵的心头盘旋。
县、乡林业部门的同志多次找到他,说,现在国家投入了那么大的人力物力,把树植下了,如果一旦被毁,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冉景贵找了几个村民,说,每亩有五元钱看管费,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干,认为这是一件既费力又不讨好的事,就是那几块钱的管护费,也要等林地被验收了才能领到。万一验收不起,几年的辛苦,不就白费了?
林业部门的同志最后来到冉景贵家,定定地看着他。他当然知道他们的意思。他犹豫再三,最后只得接受了这个烫手的山芋。他要求村里的几个干部一同参与到护林工作中来,分片包干负责。他自己除了包干的片区外,还要对2300亩新植林地负总责。
土地不让我们种了,牛羊也不让我们养了,还让不让人活呀?一些村民气愤道。
现在暂时不让你们养殖,是为了让你们今后更好的养殖,更多地养殖。你们想想,现在的坡地都变成了林地,等上三、五年,树长大了,成林了,不仅这杉树能提供更多的嫩叶,林地间的草地也更宽了,更茂盛了,到时,你们想养多少都行。冉景贵耐心解释说。
大多数村民还是比较自觉,纷纷将牛羊赶到市场上卖了,只留一小部分圈养或到河沟放牧,可仍有那么少部分人,偷偷将牛羊放进新植林地。开始,冉景贵见了,只是把牛羊赶出林子,向主人告诫一声,要他们把牛羊看紧些,然后自己掏钱把被毁的树苗重新植上。可一而再,再而三,仍有村民把牛羊放进林地。冉景贵想,这样不行,必须有一个制度。他召集村民开会,订下村规民约,规定谁家的牛羊进入林地,一旦被发现,每头牛罚100元,每只羊罚50元。被毁的树林由他自己出钱购苗,请人工补植。
一次,他在巡山的过程中,看见堂兄弟家的两头牛在他看管的林地,他把牛赶出来后,叫上他的堂兄弟到村里一家百货店,买了200元的啤酒、饮料、饼干、糖果,放在村民经过的院子里,让过路的人吃,自己掏钱购苗,请人工将被毁林地重新补植上。从此,就形成了一个惯例,凡是哪家的牛羊进林地被罚,所罚的钱护林队一分钱不收,全部买东西,让全村人吃,被毁林地的补植所需费用,由冉景贵个人承担。
虽然是村民的牛羊毁坏的,我也有责任。冉景贵说。
还有一次,他发现另一名护林员的亲戚家的羊在林地,他马上叫来那位护林员,要他通知他的亲戚自觉到商店买东西,随后,掏出500元,叫那位护林员去安排买树苗,请人工补植。
为鼓励村民积极举报,他还规定,每举报一次,经查实,奖励举报人200元。这钱也由他自己出。但是,村民们都顾及本乡本土人的面子,都不愿得罪人,很少有人举报。要及时抓住进入林地的牛羊,只能靠护林员不间断在山上巡逻,就是过年过节,也不能放松。每年春节,村民们都在高高兴兴地过节,享受一家人难得的团聚,冉景贵却要求护林员格外注意,一是防止牛羊进树林,二是防止村民进山祭祖时,焚香化纸引发森林大火。因此,每年春节,都是他们最忙的时候,就连大年初一,冉景贵也是一大早就带上弯刀,穿上高帮胶鞋,到山上巡查一遍,才回家吃饭。家里人劝说,都过年了,谁还把牛羊放进山?殊不知偏偏有人趁着这过年过节,以为护林员不上山,把牛放进山里。
有一年的大年初二,冉景贵一大早来到山上巡查时,见冉谋家的8头牛损坏了40多亩林地。他当场通知冉谋到现场把牛赶回家,考虑到新年大节的,不扫他面子,要他初八再去百货店买东西,给村民们吃。冉谋听了,二话没说,只是连声向他道歉。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事后,冉景贵花了几千元请了46人补了一天。
几年的坚持,这一村规民约已深入到每一位村民们的心里,潜移默化到他们的意识里和行动上,自觉地遵守。即使有时不小心,自家牛羊毁了哪片树林,不用护林员找上门,就主动前去向他们报告,并主动受罚。
而今,那2300亩退耕还林地早已成林,国家也取消了护林费,但冉景贵仍然坚持上山巡查,精心看管,不许村民毁坏一棵树,即便村民要砍伐,也必须依法依规有序进行,确保生态不被破坏。
五
2015年2月的一天,冉景贵刚上山巡逻回来,迈进家门,见县林业局的工作人员正在家里等他。
你怎么不早打电话给我呢?他责怪妻子。
知道你在巡山,不敢打扰。一名工作人员玩笑道。
你们可是贵客,是我们村的福人呀!这次又有什么好消息吗?
还真有一个好消息。
什么?
第二轮退耕还林任务又下达了。我们来看看,你们这里能退多少。
全退了吧。
全退?群众没意见?
大家都巴不得呢,哪里还有意见呀!
那也不行,好事不能全给你们村,得各村分一点。
那就把村后面的坡地全部退了吧。
行。
短短几天,村民自发到各自的地块确定边界,丈量面积,全村第二轮退耕还林地一共是2900亩。
这样吧,拿600亩栽植水柏杨,2300亩栽植松树。工作队的负责人说。
行,一切按你们的规划办。冉景贵爽快地答道。
还有一件事。林业局的工作人员与他商量道。
什么事?
通过多年总结的经验,这次退耕还林要由专业队栽植,公司化运作。
你们请哪里的人来栽植都行,我们保证做好服务。冉景贵拍着胸脯说。
这专业队不是由我们请,而是由你来组建。这么多年,我们对你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是了解的。
我来组建?
是呀。你们专业队先从你们自己的村开始,既要栽,又要管。
一亩多少钱?
300元。
行。冉景贵在心里盘算了一会儿,果断地说。他妻子在旁边听了,急得直跺脚,埋怨道,这个活不好接,要自己先垫资,弄不好,验收不合格,一分钱也拿不到。
傻呀,验收不合格,谁给你钱?
那你还要接?
那就把活弄好呀!
妻子知道犟不过他。默默地转过灶前烧火煮饭。
工作队的人见了,满意地笑了。
冉景贵召集护林员,把上面的政策说了,要他们一同参与筹资成立退耕还林栽植管护专业队。几个年轻人听了,当场表示愿参加,只有几个年龄较大的队员有些犹豫,说回去商量一下。第二天,他们都回绝说,家里没钱,不愿干。冉景贵又去找村里几个精干的年轻人。
干得干不得,你说了算。几个年轻人异口同声地说。
经过几天的培训后,专业队就投入到紧张的植树护林的工作中。每天,冉景贵不停地在各个栽植点巡查植树情况,走到哪里,都要用尺子量一下树坑的长、宽、深,量坑与坑之间的间距。对不合格的地方,要求必须返工。在管护上,他不仅有自己的责任林地,还要负总责,每天都要到各处巡查一遍。
人怕出名猪怕壮。他们的名声很快传开了,相邻的马家、算子、大黎等村也有6500亩的退耕还林任务。找不到专业队栽植和管护,县林业局向他们推荐了冉景贵。一时间,冉景贵似乎成了水田流域退耕还林的总指挥,每天只见他骑着摩托,在各村奔忙。
六
2016年,第三轮退耕还林任务再次下达。这次退耕还林,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就是结合精准扶贫来实施。听说要把山脚地势较平缓的土地用来栽植果树、建茶园、种植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群众喜上心头,举双手赞成。这次退耕还林,三坝村将剩余的坡地全部纳入规划,一共是2200多亩。短短一个多月,专业队就把这2200多亩地全部种上了经果林。
而今,三坝村45度坡地全部退耕还林,成为了全镇唯一的生态示范村。
“第一轮退耕还林的2300亩已结束了补贴,第二轮和第三轮共5400多亩,每年的补贴可达120余万元。多的,每年可领到七、八千元,最少的也有一千多元。”冉景贵介绍说。
土地全部变成了山林,村民们不再担心家里的农活,外出务工时,从长计议,有的组建了工程队,靠技术吃饭,不仅工资高,劳动强度也不大;有的长期在一个厂里干,成为企业的老员工、熟练工,深得老板信任,工资比新手要高出许多,企业还代交三险,老有所依。
而今,三坝村的山还是那两座山,河还是那条水田河,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村庄也完全改变了原来的旧模样。走进村子,一条条水泥硬化的村道,一个个干净整洁的院落,几个悠闲的老人坐在屋檐下,或摇着蒲扇闲聊,或恬静地打着纸牌,好一幅“晚来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悠闲画卷。
而今的冉景贵成了大忙人。看着曾经让人一筹莫展的家乡一天一个样,不仅山绿了,水清了,村庄也整洁,民风也纯朴了,再没有出现过偷盗的劣迹。冉景贵由衷感叹:现在人们到处寻找世外桃源,我们村不就是美丽幽静的人间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