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现场> 正文

出家记

来  源:贵州文学网      作  者:创始人    日  期:2020-07-23    


   

            出家记

                  李秋善

 

海华在学校接到爸爸打来的电话,说,你妈妈在公路中间的绿化隔离带上干活时被一辆卡车撞了,肇事车跑了,警察正在查找。你妈人快不行了,你快回来见一面吧,在咱们县医院的急诊科。

海华立马就慌了。此时他正在教学楼上课,也没跟老师请假,起身就往教室外面跑。海华是家里的独子,就读的是本市的一所职业学院。

等海华赶到县医院急诊室时,见妈妈身上多处被纱布包裹着,处于昏迷状态。爸爸说,你妈妈刚才还在喊你的名字。海华就哭了,一声声地喊着妈!妈!终于妈妈醒了。

海华拉着妈妈的手,妈妈的手冰凉。妈妈说,孩子,有一件事这么多年妈一直没跟你说。海华说,妈,你说吧。

妈说,在你三岁的时候,曾经得了场大病,去了许多家医院,都查不出病因,后来我就去泰山上烧香许愿,说如果让我的儿海华大病痊愈,情愿把他舍给佛祖,在儿子十八岁成年时来寺庙伺候佛祖。后来你果真好了,我以为是佛祖显灵了。你今年19岁了,可你还上学,再说,妈也舍不得……如今,报应在你妈身上了,我儿可以不必出家了……我跟佛祖许下的愿,没告诉任何人,就连你爸也不知道。记住,将来你莫许愿,许下的愿,一定要还啊,否则就会像妈一样遭报应……说到这里,妈妈又昏迷过去了。

妈妈在医院昏迷了三天后,再检查,已经没有生命特征了。

处理完妈妈的丧事,海华和爸爸去了几次交警队,警察说还没有查找到肇事车辆。海华说,我就不等了,昨天老师打电话问我啥时回学校。爸爸点头同意了。于是,海华回到了他就读的职业学院。

在学校,海华有个要好的女同学,叫小玉。小玉知道海华处理完母亲的丧事回来了,就去安慰他。

刚回到学校那几天,海华就像丢了魂一样,老走神,精力怎么也集中不起来。

在学校浑浑噩噩地过了十几天,海华找到小玉,说,小玉,我要去出家。小玉说,你是不是发癔症呢?说胡话吧?说着上来摸海华的额头,说,也不发烧啊?海华挡开小玉的手,说,我不是开玩笑,是真的。我小时候得过一场病,妈妈许愿说如果我的病好了就把我许给佛祖,到我18岁时出家侍奉佛祖,今年我都十九岁了。小玉说,你真糊涂,是你妈许的愿,再说你妈都……小玉觉得不妥,就住嘴了。

海华说,我妈说,佛祖已经怪罪她了,报应在了她身上了,可我觉得我还是得了却妈妈许下的愿,这样我才会心安。

小玉说,你要做李叔同吗?你出家,我怎么办?你这个自私的家伙。又说,如果你出家,我也跟你去。

海华觉得,小玉说的是气话,小孩子的气话。

礼拜天,海华回到家里,见家里有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女人。女人见海华回来,就起身跟爸爸告辞了。爸爸把女人送下楼。海华从窗子里看到,爸爸和那个女人在楼下说了好长时间的话。

爸爸上楼后,表情有些尴尬,说这女人是有人给他介绍的老伴。

爸爸在入海口附近的海滩上收海鲜,收入还不错,自然有女人愿意补位。海华心里很难受。妈妈活着的时候和爸爸的感情很好,可妈妈刚去世,爸爸就迫不及待地找老伴了。海华想过,爸爸这个年龄肯定是要再找个老伴的,可这也太心急了些。海华不说话,内心里更坚定了出家的决心。

当海华跟爸爸提出自己要去出家时,爸爸有些吃惊,说,你妈不是说了吗,她许的愿你可以不承担的,再说……爸爸想说已经报应在你妈身上了,觉得说不出口。见海华态度如此坚决,爸爸叹了口气,说,你是我唯一的孩子,还在上学,学业怎么能耽误呢,再说,你出家了,我怎么办?海华说,我在学校可以办休学,毕业时回来考试。爸爸问,你准备去哪儿出家啊?海华说,还没确定,我想选个离家近点的寺院。爸爸无奈地说,既然你非要去,就去试试吧,如果不习惯就尽快回学校。海华很吃惊,他以为爸爸肯定不会同意自己出家的,没想到答应的这么痛快。

海华跟班主任提出休学去出家时,也说了妈妈许愿的事。班主任说,这当然是你的自由,但你可以毕业以后再去出家啊。海华说,我脑子里全是出家的事,也无心学习了。班主任说,据我了解,如今出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你不用办休学,我给你一段时间的假,你去找家寺院试试,如果出家不成,就及早回来上学。海华很感激班主任,他跟爸爸说先休学也是怕爸爸不同意自己出家,既然出家,他就是佛门弟子了,脱离了尘世,还回学校来干什么呢?

出家,去哪里出家呢?

离家最近的寺庙叫天宁寺,就在县城西边20里路的黄河大堤南面。海华所在的县城是靠近黄河入海口最近的一个县城,在黄河南岸。

海华决定,去天宁寺出家。

海华在网上查了查,全国叫天宁寺的寺院除了黄河入海口这家,在江苏常州和北京西城区广安门外还各有一座。常州的天宁寺始建于唐朝的贞观、永徽年间。北京的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期间几易寺名,明正统年间重修时定名天宁寺。

入海口的天宁寺据当地县志记载,该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民间自发捐款捐物建设天宁寺,前后经过七十年的努力,至明朝崇祯年间,形成七十二殿的巨大规模。1942年被全部拆除,砖瓦、木料、石碑等被用作修建陵园及防汛材料。2007年在原址重修。海华曾经跟随妈妈去过自己家乡的天宁寺。那时候寺院刚修好,妈妈是个信佛的人,自然要去烧香。妈妈虔诚地跪在寺院大殿里的蒲团上磕头的时候,也叫海华跪下磕头,海华便很不情愿地也跪下磕了几个头。如今自己要去那里出家了。海华又想起了妈妈,就又要掉眼泪。继而海华想到了在家里碰到的那个女人。假如这个女人真和爸爸生活在一起了,我叫她什么呢?反正不能叫妈妈,因为我的妈妈只有一个,她死了,被车撞死了。

礼拜五的下午没有课。离家近的同学都回家了。海华把在学校的被子褥子,还有牙具都带上。此时正值秋天,又带了两件秋衣秋裤。棉衣都在家里,就先不带了,毕竟离家近,冷了回家拿也不迟。海华想从学校直接去天宁寺出家,这套装备应该足够了,自己手里还有一千多元的生活费,不知道出家人的生活费是怎么算的。海华又给班主任留了一封信,同寝的同学都是本市的,此时都回家了,他就把信放在了寝室的书桌上,同寝的同学回来后看到信会把它交给班主任的。

就在海华要走时,小玉来了。她是来找海华一起回家的。海华家和小玉家隔得不远。小玉问,收拾行李去哪儿?

海华说,去天宁寺出家。小玉说,你还真想起一出是一出啊。我以为前几天你就是说说,没想到你是认真的。

海华说,我脑子里老想着出家这件事,如果不去出家什么事也做不下去。这就是我的命吧。

小玉说,你应该先去天宁寺联系一下,人家要你你再来拿行李也不迟啊。怎么也得先面试一下吧。你以为寺院是收容所啊,谁去了都要,不对,收容所也不是谁都可以去的,何况是寺院呢。

海华心里想,小玉说的有道理。自己之所以带着行李去,就是跟寺院的方丈表明一个出家的态度。海华说,如果天宁寺不要我,我就再去别的寺院,反正出家是出定了。

小玉说,那我送你去天宁寺吧,送下你我再回家。

海华说,小玉你别闹了,我是去出家,你跟着去不合适。

小玉说,有啥不合适的?我还没去过天宁寺呢,就当我去天宁寺旅游,和你同路还不行吗?俩人打一辆车,还省钱呢。

海华知道小玉很难缠,她想去你阻止不了,说,你去行,送到地儿你就回家,行么?

小玉说,行。

小玉帮海华拿着行李,二人出了学校,看大门的老头看着海华和小玉拿着行李离开学校,有些疑惑,心说,这还没到实习或放假的时间啊,怎么就卷铺盖走人了呢?两人搭了一辆出租车,直奔天宁寺。

小玉和海华曾经是高中同学,两人从高中时就要好,高考时成绩都不理想,就报了离家最近,本市的职业学院。在学院里海华和小玉是一对情侣,上课吃饭都出双入对形影不离。海华要去出家小玉自然不高兴,可也没办法,她知道海华这人一根筋,不碰南墙不回头。她非要跟着去天宁寺,是有目的的。寺院不留海华啥事没有,俩人一起回家,寺院要同意海华出家,小玉想好了,自己使出浑身解数也要把这事搅黄。

出租车来到天宁寺停车场,司机说,只能到这儿了,前面有路障,出租车过不去,到寺院还有不到一里路,要么你们走过去,要么就坐三轮摩的过去。带着这么多行李,怎么走过去啊?只好再乘摩的。

摩的把海华和小玉送到寺院跟前,收了两块钱车费,两人抬着行李进了寺庙。天宁寺不收门票,走进寺院的院子,海华不知道去哪里找方丈,两人便直接进了大殿。大殿里佛像旁边有几张桌子,桌子上摆着一摞摞的书,这些书是给善男信女们免费赠阅的佛经印刷品。桌子后面坐着一位戴眼镜的青年,见海华和小玉提着行李进来,就迎上去问,你们是刚来的志愿者吗?海华和小玉一脸茫然地说,不是。小玉指着海华说,他是来出家的。那位青年说,我还以为是和我一样的志愿者呢。海华问,我要出家,去找谁啊?年轻人说,我也不清楚,你去后院找个大和尚问问吧。

寺院里游人不多,有一两个游人好奇地打量着海华和小玉,猜不透这两个年轻人拿着行李来寺院干什么。海华和小玉就提着行李向后院走,一路走,小玉好奇地看着寺院里的风景。小玉是第一次来天宁寺,看啥都新鲜。找到一个禅房,里边有几个大和尚在打坐。海华就说,请问大师,我想出家当和尚,找谁啊?有个大和尚上下打量了一眼海华和小玉,说,当家的方丈没在寺里,明天回来,你明天再来吧。

海华说,师傅,我既然来出家,就不回去了。我住下等方丈回来。我带来了行李,给我找个住的地方就行。那位大和尚说,寺院没有接待俗人的地方,你还是走吧。海华说,我住在大殿里也行。大和尚说,估计方丈回来也不会收留你,等方丈亲口跟你说你就信了。要住的话你去跟大殿里的志愿者说说,看他怎么安排你。晚饭有给志愿者准备的斋饭,你去吃饭时就说也是志愿者就行了。不管明天方丈收不收留你,有出家的心也算是俗家弟子了。

海华很高兴,现在是秋天,还不算冷,住在大殿里也挺好。

海华谢过了大和尚,就来大殿找志愿者,志愿者说既然大和尚同意你住在大殿里那就住吧,晚上尽量少出门,大殿里没有卫生间,厕所在离大殿200米的西南角上。海华说,谢谢,我记住了。

海华在大殿里的西北角找了个角落把行李放下,又把一个屏风拉过来,把这个角落围上,地面是大理石的,肯定是凉,但并不潮湿,打地铺没问题。

安顿好睡觉的地方,海华对小玉说,现在行了吧,你可以回去了。小玉说,我不,我要和你一起等方丈回来再走,我要吃斋饭,还要和你一起住大殿。

海华说,这合适吗?这是佛门净地,你我一男一女住在大殿里算怎么回事?小玉说,你不还没出家吗?哪来的这么多的清规戒律啊?再说佛门讲究慈悲为怀,男女一视同仁,你能住大殿,我怎么就不能?小玉的歪理张口就来。

海华说不过小玉,只好同意。好在志愿者没来过问小玉是不是留宿这件事。在志愿者看来,哪个姑娘傻到和一个小子住在寺院大殿里啊?这姑娘顶多在大殿里玩会儿就走了。

寺院的晚饭时间到了,海华和小玉就随着和尚们和几个志愿者去吃斋饭。和尚们见海华和小玉两个人来吃饭也不介意,因为每天都有新的志愿者加入。志愿者中经常有女孩,小玉的出现和尚们并不感到奇怪。这斋饭可真够素的,萝卜白菜豆芽豆腐,连点油都没有。小玉属于无肉不欢的主儿,这斋饭没吃几口就把筷子撂下了。海华把小玉碗里的菜和米饭拨到自己碗里都吃了。海华心说,以后就吃这个了。斋堂里没人喧哗,大家吃饭的声音也很小。

吃完斋饭,海华和小玉从寺院的北门出去,来到黄河大堤上。此时已是黄昏,站在大堤上眺望黄河,黄河就像一条灰白色的带子横躺在远处。此地距离黄河入海口还有几十公里,河面较宽,水流也缓。奔流不息的黄河经过长途跋涉,仿佛疲惫了。再过几十公里,大海将会张开怀抱,把黄河揽入怀中。在河海交汇处,蔚蓝和浑黄像两块拼图拼接在了一起。海华在电视上看到过飞机俯拍的河海交汇的场面。

此时寺院里飘出鼓声,海华将目光从远处的黄河收回到天宁寺,寺院上空笼罩着一股似雾似霾又似炊烟的气氛,让寺院多了一份静谧和神秘。海华想,自己将来就要在这里生活了,每天扫地做饭念经。晨钟暮鼓,早晚给寺院开门关门。如果天宁寺有武僧,自己还可以学武。想到学武,海华对未来的出家生活充满了向往。

从大堤上回到大殿跟前,天已经黑了,大殿的前门志愿者已经关了,后面的大门也关了,留下一个小脚门虚掩着,显然是给海华留的。海华把用屏风围起的这个角落打扫干净,再把褥子铺在大理石地板上,把屏风又往地铺近处拉了拉。让这个角落更狭小更私密了些,然后躺在铺好的地铺上发呆。

小玉在大殿里看着一尊尊的泥塑,泥塑好像也在盯着自己看。小玉心说,原来泥塑也喜欢看漂亮姑娘啊。

见海华躺下了,小玉也过来和衣挨着海华躺下,两人都不说话。

小玉把海华的手拿到自己胸上,海华把手抽回来了。海华和小玉好了几年了,从来没这么近距离躺过。有时候去电影院看电影,两人也互相抚摸过,在校园里也拥抱过亲吻过。学校附近有许多快捷旅店,许多学生周末都去开房过夜,海华和小玉从来没去过。这也是小玉看重海华的地方。现在的许多男孩子和女孩第一次见面就想去开房,进展这么快,难免始乱终弃,吃亏的还是女孩。小玉曾经暗示过海华,如果海华要,她会给的。海华始终不去碰那条红线,他骨子里还是很传统的。

小玉就去抚摸海华的下面,虽然海华穿着衣服躺着,那下面还是硬邦邦的。海华把小玉的手拿开了。小玉说,你想什么了?下面怎么硬了?海华说,我自硬我的,并没想什么。小玉见海华这样,知道他也是硬挺着,觉得这小子真是呆的可爱,也就打消了继续引诱他的打算。

小玉说,如果大和尚知道一男一女在大殿里这么睡,会不会赶我俩走?

海华说,他只知道我是来出家的,你是来送我的,他不会想到你也留下来过夜。

小玉说,这个寺院要不要尼姑啊?海华说,这是寺院,不是尼姑庵。小玉说,你当和尚,我就当尼姑去。海华说,你妈又没许愿说让你去当尼姑。小玉说,你当了和尚,谁还娶我啊?全学校都知道咱俩好,我是你的女朋友。海华不做声了。

两个人说着话,觉得累了。就互相缠抱着睡着了。

早晨,寺院里当当的钟声响起,海华醒了,他扳着小玉的肩膀摇了摇。小玉闭着眼睛说,困死了,再睡会儿。海华说,这是在寺院大殿里,一会儿该有人来了,快醒醒。

小玉很不情愿地揉着眼睛坐起来,说我正做梦呢,梦见咱俩是两口子,有了一大帮孩子。海华说,一个孩子都难养活,还一大帮呢。

早晨的斋饭更是简单,小米粥馒头加咸菜。

吃完斋饭,海华和小玉就去方丈室等着。

上午十点多钟,海华和小玉终于见到了方丈。没想到方丈这么年轻,看样子也就四十多岁,穿着僧服,戴副眼镜,肥头大耳,很像个方丈的样子。

留海华住下的大和尚对方丈说,这个年轻人说要来出家,还他母亲许下的愿,我就留他在斋堂吃了饭,客房都有挂单的师兄们住着,他自带了行李,就让他在大殿里住了一宿。方丈点点头,大和尚就出去了。

方丈问海华,你叫什么?多大了?上什么学?

海华说,我叫海华,19岁了,在市职业学院读二年级。

方丈说,你有心皈依佛门是寺院的荣幸,但寺院的人员进出是市佛教协会在管理,我无权接收弟子。我给你向协会申请一下,看能不能允许,估计希望不大,这里的和尚都是佛学院毕业的学生,原则上一般不会接收社会青年加入。至于你母亲许下的愿,她已经逝去了,她许下的愿就带走了,健在的人不必承担,你不必非得出家。你还是回去好好读书,只要心中有佛,干什么、在那里都是修行。你若有时间,可以来寺院做做义工或志愿者,这都是为佛服务。

海华听方丈这么一说,知道在天宁寺出家是不可能了,就告别了方丈,回去收拾行李。

小玉听方丈说不要海华,自然很高兴,说,我就知道,你想出家就出家?有那么容易吗?

按着来时的途径,海华和小玉又返回了职业学院。带着行李是不方便回家的。回到宿舍,同寝的得明天才回来,那封写给班主任的信还好好地躺在书桌上。海华拿起信,把信撕了。这次去出家,海华没跟爸爸说,他想在寺院安顿下来再跟爸爸说,这下好,去的快回来的也快,就免得和爸爸说了。

海华又恢复了正常的校园生活,只是很难忘掉出家这件事。他常常想,过去听妈妈说过这样一句话:好孩子舍不到庙上。到如今没想到出家做和尚这么难。

海华时常一个人发呆。后悔去出家时带着小玉在旁边,如果没有小玉跟着,或许方丈就收留自己了。如果不收社会青年,大和尚为什么留自己吃斋饭,还留自己住在大殿等方丈回来呢?海华豁然开朗,下次去寺院,不带小玉,自己一个人去。

这天,海华接到爸爸的电话,说有两个好消息要告诉海华,一个是撞死妈妈的那个肇事司机找到了,他肇事逃逸要负全责,能赔一大笔钱呢,另一个好消息是爸爸就要和海华见过面的那个女人结婚了,问海华什么意见。海华没做声,挂断了电话。他想到了妈妈,心里很难受,就委屈地哭了。

 

 

作者简介:李秋善,男,1966年生。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人,2008年开始尝试写作,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见《辽河》、《岁月》、《章回小说》、《山东文学》、《时代文学》、《延安文学》等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