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故乡
任礼
那个常在小区湾溪口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外婆的澎湖湾》歌谣的年轻美丽的女子嫁去哪里了呢?
悠悠岁月,唯见桃花依旧……记忆中的故乡在塘头龙底江。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蜂桶潮村口一条“清江一曲抱村流”的小溪泻村而下,青苔,礁石,垂柳点缀着清析的记忆,岸边“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青楼竹瓦,炊烟夕阳,牧歌短笛……昔日的小村已随一缕青烟飘飞在岁月深处。
龙底江支流,山麓脚底,多少溪口,编笗篷、扎棕叶扇子,洗衣服,跳花灯,唱“刘三姐”山麓村人沿水洞而居,演绎着多少水洞生活文化。
大旗山山麓的蜂桶潮小区湾溪口一股水桶大的水终年不断的从一口水洞里冒出来,落底处形成一条弯弯的小河沿绕着小村,弯来拐去地融入龙底江里。在溪水旁是一座泊在岁月路口的碾房,油炸房,一轮水车白天黑夜的碾转着岁月,远远地簸箕大的石磨传来咚隆隆的声响……
洞边洗衣服,编织笗篷,唱老歌,儿童戏水,蜻蜓与蝴蝶飞舞……正值响午,待嫁的女孩,不管家里有没有衣服还需要洗,会不会编织笗篷,饭一吃,碗不洗,没有衣服也会找一件出来,实在没有借口,就编谎言说去溪口跟三姑学编笗篷……
孩子们都去了溪头。裹足的奶奶们拉下剿丝织布机开始织起布帛来。
蜂桶潮小区湾的水好清好纯,水藻藏不做鱼儿,石头也是透明的。就是这样一股清泉常年不断地唱着一首千古不变的老歌。
“塘头笗篷印江伞,思南姑娘大脚板”的歌在清流石头间哗啦啦的响……
从蜂桶潮村的桃花林向外望,沿着龙底江畔,是一条至东向西通往人口密集的塘头古镇中心古道。正值赶集天,车水马龙,人流如潮。沙都,尧民的灯草,川洞的苕粉,大蒜,正赶向集镇。
龙底江面,一排鸬鹚船弦鸣翠柳,几片落霞挂河竹深处。田野蔓绿,“落霞与孤鹜齐飞”;夕阳烟霭,乌鸦归巢,村口农瓦锁暮色,猫头鹰春天树梢正探看……
夜,马灯与灯笼伴夜萤星光,龙底江满河一片星光灿烂。
池面过小雨,树腰迎朝阳,夏初水满柳燕来,牧歌断笛江水宽,两岸秧歌鸭田忙。
听!是谁在龙底江湖畔演唱一首凄美的龙底江历史曲?歌声含着欢乐与痛。啊!这是一块有着悠久的历史古镇。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阵风吹走一片片云彩,跟着还来一片片彩云。
有一只五台山下修炼过的水鸟从龙底江水底飞出来,是经历一场山体嬗变后与孙猴子一起飞出来的么,啄破水面,荡起一阵涟漪。
啊!在龙底江的源头,你看——小溪河电站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四河坝襟飘带舞;有着“第二雁荡山”之说的岩门水库。“雁荡径行云漠漠,龙秋宴坐雨濛濛”,美丽的后面雷鸣电闪着多少历史风云故事……
传说塘头曾有“黄都”之美誉。据考书记载:当时吴三桂经多方地理考证后,想建都于此,为何流产不得而知,故得美名“黄都”。
你看龙底江上“一桥飞架南北”在两岸之间是一片片高楼林立。
有暖风吹来仿佛是在吹一场旷古空前的梦,我在梦里醉着。
我们沿着马骆子山腰爬过山绕进大山深处,远远的对面是一座小学,红旗飘展。木房和高楼交错林立,依两山而居。这里是太坪村,再过去就是坪先村。
我们再往前,就没法去了。因为前面正在修路,轰轰烈烈地挖机场面忙碌着。一场脱贫在这里打响……
我意识到这里可能就是龙底江水最深的水域了,脱贫攻艰——龙底江水,流过去是河,流不过去是滩。
啊!远山那里一大片是什么呢?是农业产业化种植的花椒基地。据说是塘头镇政府扶贫搞的,还有李子园,柚子园,桃园,这是龙底江流域的一块滩涂在绿化。
这是麻陀村,是谁家院子里有唱花灯,又是谁家院子里在舞狮子灯?我们走进一户农家,主人家正在忙着打麻饼,做花田粑。“待我荣华富贵,许你十里桃花”。这是一家正在办女儿出嫁的喜酒。据了解他家种了几百亩的桃园,三年后这里的世界将是如诗如画的世界,那片桃林是她的嫁妆。然而我们所知在芭蕉村魏家十里桃园的桃花此刻已经开了。
龙底江涨满着春水敞开着博大精深的胸怀拥抱着改革开放的蓝天白云在两江口流入乌江,顺势着乌江如虹气流注入长江……
走在龙底江畔,有风吹来,在心里吹起一阵阵涟漪。我们相信龙底江是有好多琥珀和贝壳的,被埋在泥沙深处。只要你挖,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