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天地> 正文

夜宿茅台镇

来  源:贵州文学网      作  者:创始人    日  期:2020-08-06    

 


夜宿茅台镇


郭法章

 

           当我们驱车抵达贵州茅台古镇时,这座镶嵌于群山深处的中华酒都已是万家灯火了。

       下车伊始,夜风便裹挟着满镇馥郁的酒香扑面入怀,流光溢彩的赤水河畔,悠扬婉转的音乐与游人们的欢歌笑语交织荡漾。矗立在赤水岸边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大字璀璨夺目。当年红军三渡赤水急行而过的红军桥上嵌出的一路红星,犹如一盏盏指路明灯,含笑迎接为追忆红军那段史诗般壮烈辉煌历程远道而来的我们,闪烁照耀着一颗颗驻足缅怀者的初心……1934年寒冷灰暗的12月,湍流不息的赤水河从贵州高原奔腾呼啸而来。中央红军遵照中革军委的命令,由湖南通道分兵两路入黔,由此揭开了贵州作为中国历史转折地的序幕。


blob.png


          19351月的遵义会议,开启了一代伟人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向着胜利前进的伟大航程,在极端危急的历史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同年3月的一个清晨,一支筚路蓝缕、秋毫无犯的红色队伍走进茅台古镇,从此,茅台镇与红色结下了不解之缘。三月的茅台镇依然寒风刺骨,茅台人家将储酒悉数搬出,以驱散衣服褴褛、赤脚于地的红军将士们满身的寒意。他们毫不吝啬地用最好的酒一遍又一遍为红军将士擦洗伤口,挽救了无数伤员的生命,埋藏下新中国对国酒茅台最深沉的情感。壮士赠酒豪情万丈,妇孺做鞋日夜急就,爷娘送子参军踏上最艰难亦最辉煌的征途……镇上的人们都知道,当年渡河时,茅台渡口原只有几条铁索悬于赤水河对岸一棵老树之上,且因年久失修,铺陈于铁索之上的木板多有断裂缺损。家徒四壁的茅台人毅然拆掉祖祖辈辈赖以安身立命的自家门板铺于铁索之上,助红军安然渡河。待尾追而来的国民党军赶至赤水河畔,红军早已神龙云去不见踪影,而连接铁索桥的那棵巨树竟也在此刻轰然断裂,铁索沉落如被赤水收取,目瞪口呆的国民党军只能望河兴叹!


blob.png


      中央红军辗转征战,四渡赤水,创造战机,迂回制敌,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调动和迷惑敌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了战争主动权,打破了国民党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的痴心图谋,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又最精彩的军事行动,是毛主席军事生涯中用兵如神的经典之作,而三渡赤水时的“茅台策划”则是其中精彩的点睛之笔。在茅台渡口,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摆脱几十万敌军的神计妙策已了然于胸:用一个欲往四川强渡长江的假动作,吸引国民党四路精锐兵力进行集结,在外围形成军事无人区供我军自由穿越,从而让大言不惭地说“消灭不了红军誓不为人”的蒋介石尴尬地食言自肥……

         历史应当被永远铭记。1995年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仁怀市政府在当年红军三渡赤水河的茅台渡口朱砂堡的山顶上,修建了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塔高25000毫米,寓意为纪念惊天地泣鬼神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塔身由四片浪柱形的建筑依次错落重叠而成,象征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丰功伟绩。纪念塔北侧有四幅浮雕,再现了当年红军四渡赤水时的雄伟壮观景象。


blob.png


        在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的左侧,有一座“伟人亭”,亭中墙壁上镶嵌着一方毛主席头像,来此瞻仰者无不为之连连赞叹!1993年,中枢镇青杠园青龙山村民为修复太平寺,到当年红军曾经路过的三百梯,采青石四块作记事碑。其中一块儿经长年日晒雨淋,逐渐显示出人形,颇似毛主席侧面肖像,碑角还有太阳一轮。有路人见此,赠300元另选青石,要求留下此神石供人瞻仰。当地老人说,这是毛主席当年长征路过三百梯休息时坐过的石头。也有人说,今年正是老人家百岁华诞,毛主席在天之灵降福于仁怀市……市政府得知此事后,专门拨出资金修建“伟人亭”,将神石供于亭中以表纪念。这尊高1.2米、宽0.73米的神石,仁怀人称之为“伟人石”。如果说当年国民党大军兵临茅台,赤水河畔连系铁索的巨树轰然断裂似有天助的话,那么在毛主席百年华诞时出现的这幕景象又何尝不是一次因缘的巧合?奇怪吗?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这因缘巧合的背后孕育着的是历史的必然!一个胸怀天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牺牲六位亲人的人民领袖,一个高呼“人民万岁”的千古伟人,人民会永远把他铭记在心中。那个伟大而不朽的形象也将与山河共存、与日月同辉!


blob.png


    一轮红日从大娄山脉冉冉升起,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披上了五彩霞光,茅台人新的充满希望的一天又要开始了。肃立在纪念塔前,俯视着山脚下滚滚流淌的赤水河,我似乎听到了战马的阵阵嘶鸣,仿若看到了红军将士冲锋陷阵、舍生忘死的身影。试问在这个世界上还能有第二支如此英勇无畏的军队吗?他们跨越了大半个中国,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还要大;他们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的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他们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他们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那片人际罕至的沼泽湿地面积几乎和法国的国土面积相等。在长征途中,武器简陋的红军将士不仅要面对装备了飞机大炮且数倍于己的凶恶敌人,而且还要与极度残酷的生存环境进行艰苦地斗争。他们咀嚼过草根树皮,拣食过粪便中的麦粒。他们能在数天未见一粒粮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地爬山越岭、长途奔袭。生命在极度丧失营养的躯体里被无情虐殺,有的战士走着走着就倒下了,不少人眼睛还睁着,呼吸却停止了,但他们的手都是向着前方。在两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红军将士壮烈牺牲。他们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崇高理想。


blob.png


       肃立在纪念塔前,我仿佛又听到了一声声震聋发聩的“红军之问”:我们的党还记得我们对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吗?我们当年的那些梦想实现了吗?现在还有人像我们一样愿意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死吗?这一声声灵魂的拷问,像呐喊,又似嘱托,像命令,又饱含着期待……

     80多年前的硝烟与征战早已消失,但历史并未远去,长征亦未结束,我们这个民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伟大的长征精神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崇高图腾,茅台镇留下的一个个红色的烙印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跟着那面鲜艳的旗帜一路前行!


blob.png

                         

                                                         

 作者简介:郭法章,字令典,号黄河渔夫,197812月参军入伍,19857月毕业于海军政治学院,199612月转业至郑州。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海军报、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大河报、郑州日报、中国青年杂志等报刊,文章曾收入国家级优秀作品集,出版有散文集《从大海到故乡》及地方史志方面的著述多部。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