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实文学> 正文

杨家坡记事 /北峰

来  源:贵州文学网      作  者:创始人    日  期:2020-10-27    


杨家坡记事

 


北峰


 

“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感到自豪!”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有幸参加了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川硐街道办事处板栗园村杨家坡村民组脱贫攻坚战,真切而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自豪。当然,这种自豪不仅属于个人,作为杨家坡村民组对口帮扶责任单位--中共铜仁市碧江区委党史研究室的每一位同志都充满了这样的自豪感。下面,我将以亲历者、参与者的身份,真实地记录一年多来发生在杨家坡村民组脱贫攻坚战场上那些令人感动、催人奋进的人物和事迹。

杨家坡是铜仁市碧江区川硐街道办事处板栗园村的一个村民组,全组共94户318人,其中2014年以来建档立卡已脱贫户21户81人;低保户7户19人,五保(特困)户1户1人,易地扶贫搬迁3户12人。全组村民分居于杨家坡上、中、下三个自然村寨,分别是杨家坡老院子、河边、干谷坳,而以杨家坡老院子所居住的精准贫困户最多。杨家坡老院子坐落在半山腰上,农家房屋呈梯形分布,青石板铺就的联户路蜿蜒其中,联通各家各户的阶沿后,自然而又明显地划分出房屋呈阶梯型排列分布次序(见上图)。整个村寨被青山环抱着,绿树掩映,远山如黛;山脚是一条小河蜿蜒流过,河水清澈;每家门前屋后都栽有许多果树,有桃、李、橘、柚、柿、枇杷等,加上随处都有茂林、修竹与花草相映成趣;而古色古香的木质门窗上大多贴上对联,使得整个村寨充满了传统文化气息;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民风淳朴的传统古村落,在驻村的第一个晚上,区委党研室的干部小袁(长期在城市生活)站在农户院坝中仰望星空,不由得惊叹了一声:“我第一次看到天上有这么多亮晶晶的星星啊!”正是带着这样一种新奇的感觉,中共铜仁市碧江区委党史研究室的全体干部,正式进驻杨家坡村民组。在寨子最高一排阶沿的一幢普通农户的木质瓦房里,在随之而来的几百个日日夜夜里,记录下他们与群众心连心、手牵手、肩并肩展开脱贫攻坚战的感人事迹。

 

用心用情更用力  群众认可最满意

 

区委党研室驻村工作队迅速安顿下来,立即开展走访群众工作。大家分组进行走访,并按包户责任一对一地进行重点走访。通过走访向贫困户宣传政策、摸清底数、联络感情。工作迅速推进但并不顺利,群众等待观望的多,肯讲真话的少,还有极少数群众存在抵触与排斥的情绪。面对困难和问题,带队负责人张向东同志(区委党研室主任)晚上召集大家开会研判,商量对策。决定先召开全组党员大会,在会上学习和传达了上级关于扶贫攻坚的文件精神,宣传党的扶贫攻坚政策。首先把组里9名党员同志的思想统一起来,然后听取大家意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很快制订出下步工作方案。在杨家坡全体党员同志的带领下,通过发动群众开展义务劳动整治环境卫生,改善村容村貌,使村子旁边一条垃圾成堆多年未清理的山沟得到了彻底整治(据群众说自古以来寨里人就往沟里倾倒垃圾)。工作队务实的作风首次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肯定。张向东同志又“趁热打铁”地安排工作队成员用心用情地到群众家中开展工作,帮群众扫院子、劈柴禾、干家务,渐渐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大家还经常自己掏钱买肉、买菜、买酒与群众一起吃饭拉家常,群众把干部当成了自家人,干群关系非常融洽。已脱贫户陈双才每次说起当初干部帮他家锯柴禾的事,眼里就噙满了泪水,他说:“我看到袁秋萍带着她不满周岁的女儿,还有他的丈夫(在铜仁103地质队工作,利用周末休息时间陪妻子一起驻村扶贫)也来我家帮忙锯柴禾。那天她女儿感冒了,一直到哭,乞(吃)奶都络(哄、安慰)不住,我看得心都痛了!”从这句朴实的话里我们听到了群众发自内心深处对干部的感激之情。还有已脱贫户龙政谷一家,当初对帮扶干部心存顾虑,不配合工作,当帮扶干部袁秋萍去他家了解情况时,他和老伴都爱理不理的,还冷言冷语,甚至拿起扫帚冲着小袁扫地,在尘土飞扬中要把她“扫地出门”。有一天晚上,袁秋萍去他家敲门,明明透过窗户看到房间里电灯亮着,知道他们都还没睡,小袁站在门口“大叔”、“大妈”叫了半天,里面就是不吱声,后来干脆把电灯也关了。就是这样不肯配合工作的人家,在我们干部用心用情用力地帮扶下,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但不给干部吃“闭门羹”了,每次去他家都要拿出自家种的花生、枇杷、李子等来热情招待。我翻看过小袁的工作笔记,上面专门记录去龙政谷家走访的日记就多达数十页,可见她用心用情用力之深!真是应了那句古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同吃同住同劳动  真帮实干不落空

 

除了用心用情外,我们的干部还真正做到了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农村长大从农村走出来的区委党研室主任张向东同志,干得一手好农活。一天,他和所帮扶的贫困户陈秀雄一起下田干活。陈秀雄说田里蚂蟥多,张主任你就别下田了吧!张向东淡然一笑,二话不说,脱了鞋袜,挽起裤脚就下田了,一边熟练地用搭扒搭着田坎,一边风趣地跟身边的干部谈耕田种地的事情。听他说得头头是道,再看他田坎搭得整齐光滑,坐水(不漏水)牢固,大伙不得不服了。老张不但田间地头的活干得漂亮,厨房的活也有一手。他经常到农户家中帮厨,或者在驻村工作队的小灶房里掌勺。贫困户陈曾佑过生日(63岁)那天,老张一大早就提着肉、豆腐、蔬菜、酒水上门了,他要给陈曾佑过一个快乐的生日。下午,当我赶到“和谐家园”陈曾佑(他是易地扶贫搬迁户)家,看到老张胸口上挂着围腰,正在厨房里忙出忙进,不一会儿,桌上摆满了色香味俱佳的菜肴。大家一起围坐拢来,老张端起一杯酒提议大家一起敬陈曾佑,祝他生日快乐!陈曾佑感动得热泪盈眶,连他老婆(长期患间歇性精神病)也开心地笑了。当吹过蜡烛,吃生日蛋糕时,陈曾佑告诉我,这是他60多年来第一次这样热闹地过生日。一年多来,帮扶干部和贫困户家人一起过生日成了驻村工作队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如庆贺贫困户陈秀雄父亲的生日(78岁),陪同贫困户万家富过生日(52岁),庆贺贫困户陈新维母亲的生日(80大寿)等。特别是陈新维母亲满80大寿,作为他家的帮扶干部,我特意为老人家准备了一个红包,并在封面上写道:“祝陈伯妈八十大寿: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老人家接过红包,非常高兴,硬要拉我到堂屋八仙桌上坐“上把位”(最尊敬的客人才能坐的座位),我把老人家扶在上首坐了,自己陪坐在旁。可以说,我们帮扶干部已经完全融入群众的生活,真正成了一家人。有人问陈新维:“你认识帮扶干部吗?”他笑了笑,这样回答:“邓主任每次走到我家阶沿边,我在屋里头听脚步声就知道是他来了,你说我认识他没?”群众的认可与满意才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所以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扶贫扶智更扶志  勤劳致富须努力

 

“贫困群众是扶贫的对象,也是脱贫的主体。如果贫困群众安贫固穷,‘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政府和社会再怎么下大力气帮扶,也很难奏效,即使暂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这种脱贫局面也难以维系。”因此,我们在工作中特别注重解决好干部帮扶与群众自力更生的关系,坚持扶贫、扶智、扶志三位一体。为了让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克服“等、靠、要、懒”的想法,明白“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道理。通过像写春联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形式,帮群众编写春联,在春联内容上注重宣传党的政策,鼓励群众勤劳致富,劳动光荣等价值观念。如给万加富家写的春联是:“一地五区千村万家富,五改一维一化百姓欢”,横批:“一诺千金”(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说:“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的庄严承诺。一诺千金。”);给陈秀雄家写的春联是:“摘帽脱贫人俊秀,勤劳致富我英雄”;给陈新维家写的春联是:“维勤维俭维仁义,新貌新风新景观”;给村干部陈秀发家写的春联是:“实干兴村后生秀,勤劳致富先出发”;还有如:“振兴战略,和煦春风万里暖;精准扶贫,干群鱼水一家欢”,“筑梦中兴修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赓续文明,勤劳仁义家风好;创新时代,强盛和平国运昌”等等,这种寓教于传统文化的形式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

曾经任过党校常务副校长的张向东同志更是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论专长,花了很长时间精心准备了一份PPT”讲话稿。在杨家坡休闲小广场竣工那天,驻村工作队决定召开群众大会好好庆祝一下。党员干部和群众都非常积极,群众早早地吃过晚饭就搬着板凳椅子来了,除了杨家坡在家的男女老少全都来了,还有板栗园、小溪、屋场土、三丘田、龙鱼冲等组的群众也闻讯赶来。会场上人群簇拥,气氛热烈,村里几个擅长吹“八仙”(唢呐)的也来助兴,群众在唢呐的伴奏下唱起了动听的山歌来,歌词是现编现唱的,内容是感谢党的好政策,歌唱群众幸福美好的生活。群众就这样自娱自乐地先“暖”起场来。等到会议正式开始时,会场上已经聚集了好几百人,有坐的蹲的也有站的,大家不拘形式,都认真地听张向东同志的讲解,幻灯片上出现了杨家坡脱贫攻坚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通过新旧对比的图片,让群众一目了然地看到了获得的实惠,青石板路联通各家各户,太阳能灯照亮了全村,“五改一维一化”成效显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干群关系融洽,产业项目发展(以养殖业为主,如养猪大户陈秀发,养羊大户陈秀炳,他们在村里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张向东的报告用事实说话,非常接地气,群众反响强烈。已脱贫户陈双才这样感叹道:“我做梦都没梦到有今天啊(今天的幸福生活)!”

 

忘我忘家忘疲劳  脱贫攻坚求实效

 

碧江区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全区干部职工日以继夜地苦干、实干、拼命干。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已经成了全区干部职工的共识和工作常态。杨家坡包组干部谢锦洪(女,23岁,川硐街道办事处干部)虽然身有妊娠,仍然忘我地工作,每天走访群众,宣传政策,组织开会,整理资料,汇报工作,起早贪黑,常常是忘了吃饭,忘了休息,终因劳累过度,不幸造成流产。当带队领导得知后,关切地询问并安慰她。她虽然内心十分痛苦,却没有掉一滴眼泪,脸上仍然表现出坚毅的笑容。事后,她在“朋友圈”里只轻描淡写地发了一条微信:握不住的沙,随手就扬了吧。--以此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伤痛。而当养病假期未满,她因为放心不下自己的包组工作,又回到了杨家坡。群众每天看到她脸上总是带着笑容,都亲切地称她“谢妹”!每当带队领导张向东向别人提起她时,都要伸出大拇指来:“小谢真是个好青年啊!看到她手臂和腿上尽是被蚊虫咬的疙瘩,我的心都痛了。”其实,像谢锦洪这样的好干部,还有很多,退伍军人张勇的事迹也同样感人。

张勇,男,32岁,在原兰州军区某部服役12年,三级士官,2017年12月底分配到碧江区委党史研究室工作。张勇同志通过十多年的军营锻炼,不但炼就了一身钢筋铁骨,更是磨炼出了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困难、不怕流血牺牲的顽强精神和毅力。他政治坚定,军事过硬,作风优良,体魄强健,刚到地方工作就赶上了脱贫攻坚战,真是有了“用武之地”。他说,能够赶上这场攻坚战是他的幸运,他要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奋力拼搏,争取立功。张勇的工作职责是开车,但他在干好本职工作外,还做了许多工作。他自己包有两户贫困户,包括资料工作、后勤工作、联络工作、信息工作等,他都争着做。张向东同志这样评价他:“张勇是我们党研室参加脱贫攻坚战的生力军,他来得正是时候,为我们解决了很多难题。”在为贫困户购买生活用品时,他用心用情地开车接送群众,和群众一起进商店、选货物,结账单。为节约经费,他还主动承担起上下车的搬运工作,背冰箱、扛电视、提重物,他样样能干,从不叫苦、不喊累、不邀功。对于像腿有残疾的群众陈新维、大脑受伤后留下后遗症的李云飞、卧病在床的陈曾能,等等,他更是一件件地帮他们把东西送回家、背上楼,还请来师傅安装好,直到群众得用了他才放心。大家看他满头大汗,劝他歇一会,他说在部队习惯了,这点累算不得什么。是的,再大的工作压力都压不垮他,他就像钢铸铁打的一般。可是,当深夜回到家里,妻子对他说儿子又发高烧要住院。他急忙把刚满周岁的儿子送到市人民医院,看着儿子烧得滚烫因咳嗽而抽搐的脸,他流泪了。妻子已经对他说过好多次,医生建议必须尽早带孩子去重庆西南医院看专家门诊。可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对妻子说,能不能再缓后一点,因为目前脱贫攻坚任务实在太重。这次,他知道不能再拖延下去了,为了节省时间,他要妻子先在网上排队挂号,等号挂好了他才向单位请假。为尽量缩短假期,他决定乘坐晚上10点过的飞机飞往重庆,赶在次日上午给孩子看病。可是,已经晚上8点多了,他还在村里加班出不来。妻子在家里焦急地打来好几个电话催他,单位领导也劝他先走,不要误了飞机,但他硬是坚持把工作做完才走。不想路上堵车,妻子在电话里都急哭了。幸亏路很快疏通了,当他和妻子抱着孩子赶到大兴机场,检票处已经空无一人,待跑到登机口,飞机正欲关舱门,差一点就赶不上了。可是,假期未完他就赶回来上班,大家都关切地问他孩子的病如何?他只说了句:“不要紧,开了药回来吃呢。”后来,我才知道他儿子患重度哮喘,需长期服药治疗。但他每天早出晚归,再也没有请过一天假。

 

全村(组)打赢攻坚战  不漏一人迎国检

 

为了让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我们的干部起早贪黑地工作,一年多来,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也不分白天黑夜,吃住在村(组),工作在群众家中,和群众心连心,肩并肩地打好脱贫攻坚战。认真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依托村集体经济项目,走好产业扶贫之路。同时,通过“特惠贷”让每个贫困户增加收入3600元。另外,还实施了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五改一化一维”等项目,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还为贫困户购买生活必需品,实施教育保障,开展就业培训,实施医疗保障,开展社会帮扶,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扶贫帮扶措施,群众得到了实惠,增加了家庭收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环境卫生改善了,路灯亮了,广播响了,联户路通了,家家户户用上热水器、有了抽水马桶,群众发自内心地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驻村干部。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群众满意了,干部才放心。为了让杨家坡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地实现整村(组)摘帽脱贫,除了上面写到的驻村干部都各自付出了一份辛勤和汗水外,还有像驻村工作队队长刘伟(区委办副主任),川硐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谢杰,包组干部伍言顺(原下派板栗园村第一书记),川硐街道干部杨建玉、万国勇,街道扶贫办主任姚洗刚、干部肖平,村委会干部肖飘(下派板栗园村第一书记)、万兆飞(村支部书记)、万加周(村委会主任)、陈锋(村委会副主任)、陈文武(杨家坡村民组组长)、陈和平(杨家坡村民组副组长),以及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主体作用的杨家坡全体村民,他们中的代表有:万加富、陈国祥、陈秀雄、陈新维、陈曾才、陈新志、龙政昌、陈秀炳,等等,他们的名字同样应该被记录下来。

 

后记:当这篇纪实文稿即将完成时,我认真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从地域面积来看,本文所写只是一个小小的村民组;如以驻村干部职务而论,他们中最高的职务不过科级而已;如按事件的大小而言,本文所记无非是战斗在碧江区脱贫攻坚战一线的普通干部的日常工作;如果放在全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下,似乎不值一提,没有多大价值和意义。但是,我仍坚持认为,发生在杨家坡的脱贫攻坚故事,正是当前全国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作为有幸参加过扶贫攻坚战的亲历者,我每天都为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而感动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