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路上
杨娟
初 遇
因工作需要我和单位的20多名同事有幸汇入脱贫攻坚的大军下到村寨开展帮扶工作。
在那个初冬清冷的早上,,我们踏上了脱贫攻坚之路。朝霞渲染着天空,踏着薄雾笼罩下的阳光,我的心却是热切的。也许是缘于那段幼时的农村生活,总是让我对那片充斥着泥土芳香的地方满怀期待。
驱车一个多小时,我和单位的两位同事被送到了我们的责任村——瓦屋乡司前村,其余的同事也被陆续送到各自的责任村去。
进到村里,在村主任的指引下我们找到第一户贫困户的家。这是一户2014年的脱贫户,一幢两楼一底的楼房,看得出是新修不久的。一名20岁出头的年轻小伙正在院子里张罗着施工队改建自家的厨房。听闻我们是帮扶干部很是热情,又抬凳子又倒水。这名年轻小伙是这家的儿子,父母在城里建筑工地打工,他趁着工厂放假回来参加村里的“四改一化一维”工程。由于很多具体情况小伙并不知晓,只能将其父亲的联系电话告之我们,并嘱咐要晚些时分再打,因为父母上工时不带电话。
告别了这户贫困户,我们很快便来到第二户贫困的家门口。“有人在吗?”大门虽敞开,却无人答应我们。我们决定继续前行去下一户看看。不曾想竟在这户的后院见到一位约莫7旬的老人。“叫你半天都不应,搞什么鬼?”村主任斥责道。“呵呵!没听到。”老人挤出不自然的笑容答道。“你是不是又喝多了?”“呵呵……”老人笑而不语。看到这种尴尬的场景,我赶紧打圆场“老人年级大了,听力不好很正常。”“你别看他这个样子,他最多也就60岁出头,都是喝酒喝的,一天早中晚三大碗从不间断。地里的活一样不做,喝了酒就和别人耍牌,老婆累得像头牛也不管。”说到这村主任的情绪竟有些激动起来。
老人姓张,据说他家的住房本来是全木的,因为已破败成危房,政府用水泥、砖给予加固才成了如今的砖木结构。走进老人的家里,感觉很昏暗,与屋外的艳阳高照反差极大。村主任为我们找来了凳子,也许是许久不用吧,一层厚厚的浮尘即使在昏暗的屋内也能清楚地看见。为了便于记录,我们找到靠门边光亮的地方坐下,便开始询问相关的问题。可老人似乎并没有在意我们的问题,一味的强调自己身体不好,做不了事,家庭条件如何如何差等等。“你怎么不说说你一天喝几斤酒?你的钱都用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村主任没好气地说。这时,几位路过的老妪围了上来:“村主任,这回该给我们也纳入贫困户了吧。”“你们的条件不符合。”“什么条件不符合?天天喝酒打牌的,国家还给钱,我们这些天天做事的倒不给,这是什么条件?”老妪们不悦起来。一位老妪拍着我的肩膀道:“同志,你是来调查贫困户的吧?你说说这合不合理?”“有什么问题我们稍后再说,别打扰工作队的同志们做调查。”村主任赶紧为我们解围,将几位老妪带了出去。
回来时,村主任对着我们无奈地摇了摇头 “扶贫工作不好做呀,个个争着当贫困户,评上的吧不愿出列,没评上的吧说我们偏私,哎!”。在接下来走访几户村民时,我们又遇到了类似的“上访”。
做完寻访已经快傍晚了,正准备出村方想起第一户的信息还有缺漏,看看时间也差不多了,便拨通了对方的电话。很快电话里传来了一个男人浑厚的声音。据他介绍,他在工地做泥水匠,一天能挣200元左右,妻子在工地上做小工,一天100元的收入也不成问题。有这么高的收入,也难怪修了那么大的一幢楼房。挂完电话,准备起身,电话铃聚然响起。一看正是刚才拔的电话。接通电话,一位女人急切的声音传了过来,“刚才是你打我老公的电话吗?”“是的。”“你别听我老公乱说,他喝酒了,我们哪有这么高的收入,虽然一天可以挣这么多钱,可活不是天天有呀!”“那你们半年的活应该有吧?”“哪有呀!有个两三个月就不错了。”听到这,她的用意我已明白了大半。
傍晚,夕阳染红了半边天,漫步在阡陌纵横的乡野,自然的清风本应拂去心灵的燥热,而我却平静不下来。回程路上听闻其他组同事们也有相似经历,便更加惆怅起来。初冬的夜是寒冷的,透过封闭的车窗仍能感到丝丝寒意,不禁竟打了个冷颤。
改 变
初遇的尴尬让我们望而却步,可谁都知道眼前这是必经之路,唯有硬着头皮上。没有了初时的诗情画意与惬意浪漫,我们只能洗净城市的铅华,将自己融入这个乡村。
日复一日,冬去春来夏至,时间在不经意间流淌,也在不经意间改变着万物,这一改变当然也包含了我们及身边的人与事……
一次,我们几个正在村里为一位大妈家打扫卫生,平日文静优雅的女播音员小程三下五除二便顺着简易的木梯爬上屋顶打扫尘土。这一幕恰巧被一位过路的乡干部看到,“这不是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女播音员吗?怕是在家也没人舍得让你干这些活吧?”“以前倒是什么家务事都不怎么会做,现在来村里都学会了,嘻嘻……”小程笑着说。突然间我们才发现,是啊!不知什么时候,挖土、种菜、插秧、修路、打扫卫生、统计填表……我们竟成了“十项全能”。
5月28日,扶贫干部戴红蓉倒在了扶贫路上。惊愕、悲伤……一股脑儿地扑向我们。可扶贫工作依然进行着,我们满含泪水却微笑着面对我们的帮扶户。我们终究不是演员,内心的悲哀和无助,究竟没能逃过乡亲们的眼睛。“妹,你们工作可要注意身体呀,别太累了!”“吃饭没有?没吃就随便到我家吃点,别饿着了”“卫生我们会打扫,你们别操心!”“国家政策这么好,你们也这么好,我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一时间不论贫困户还是非贫困户对我们的态度都有了很大的改观——配合工作的多了,争当脱困户的少了;积极劳作的多了,隐瞒收入的少了……就连平日里只喝酒不干活的张大爷也挑起了粪桶陪着老伴成天往地里跑。“张大爷,以后要少喝点酒,对身体不好。”“不喝了、不喝了,以后都不喝了”张大爷挑着担子一边走一边笑着对我们说。“还不喝了,昨天晚上才喝了一大碗,当着扶贫干部还撒谎害不害臊!”张大妈笑着斥责道。“我是说以后不喝了,昨天是昨天的事了,别乱说!”张大爷有点尴尬起来。“不是让您一点都不喝,一天喝一小杯养身酒还是可以的。”“我听帮扶干部的,以后只喝一小杯。”“哈哈哈……”大家都乐了。
那一天我们行走在司前大坝的机耕道上,田间、地头,四季豆,豇豆仍然呈鲜嫩之态;包谷、红苕交叉种植,和谐相处;禾稻长势喜人,叶绿花开,一阵风过,波痕式的漾开来,玉米地沙沙作响,向前伏倒,似把苞米递上。在这无边的翠绿之中,我们竟有种想哭的冲动。
世界上的爱有好多种,亲情之爱、友情之爱、还有家国情怀的深情大爱。何其幸运!我们能置身在这大爱之中。扶贫干部的个中辛酸我深有感触,可当我们用自己的行动感染他人,传递这份大爱之时,我们真心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