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溪筑梦
杨国胜
一个村庄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必有它的行走法则;如今让它沿着这历史的长河继续走下去,也一定有它的行走法则。
——题记
一
白露刚过,秋高气爽,秋收大忙季节来了。
和平乡孟溪山沟里静悄悄的,好像远离了这个季节,看不到黄灿灿的稻田,看不到奔忙的村民,也看不到悠闲吃草的牛羊。
吴书林将小车开到孟溪村村办公楼下,与驻村工作队们提着被条、衣物径直往办公室走去。办公室没人,门敞开着,干部去向牌赫然写着:“张应德→长田乡、杨胜明→高坎组、杨常青→烂泥沟组……”吴书林一行放好被条、衣物,坐在办公椅上等村干部回来。
吴书林的驻村生活就这样拉开帷幕。
2017年下半年,铜仁市碧江区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攻坚期,派出近千名机关干部进驻贫困村,结对帮扶包脱贫。2017年9月初,身为碧江区人大农委主任的吴书林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申请,要求下乡驻村抓扶贫。
此时,省委要求各村配备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人选必须是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孟溪村原任第一书记张应德是区供销社的科员,不具备条件,正缺少第一书记人选。区委组织部考虑吴书林是和平乡籍人,安排他担任孟溪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村支部书记。
接到任命文件那天,吴书林把驻村一事告诉妻子,妻子脸色立马阴沉下来,虽然没有公开反对,但心里有很多顾虑。
妻子患严重心脏病,经常出现心慌、胸闷症状,急救药不离身,有几次在深夜发作,都是吴书林送医院及时,才幸免脱险。如今,她如果再次发病,他又在村里,该怎么办?她不说出来,吴书林也清楚她的顾虑,安慰道:“我有车子很方便的,可以晚上可以回来照顾你。”
吴书林口里这样说,可对能否照顾好妻子心里没有底。
“你去驻村了,谁来接送女儿!她本来学习不够好,又是高中的关键期。”妻子委婉地质问他。女儿在铜仁一中读高二,住校,周一上学、周末放学都是吴书林接送。听到妻子这么一说,他答不上来,沉默了。
吴书林离开家前往孟溪时,妻子的眼睛饱含泪水。这眼泪分明在祈求他不要去驻村,不要轻易离开她。他忍不住眼睛酸涩,迅速转身,提起行礼,大步流星地迈出家门。
他越想心里越乱。正想得愁眉苦脸时,一个四十多岁的大汉子走进门来,说:“失迎了,吴书记,让你久等了!”他自报家门,他是村支部副书记杨胜明。他说这几天为抓藤制品加工厂建设、实施村里的危房改造搞得焦头烂额,乡包组干部、村干部都各忙各的去了。
吴书林听了杨胜明厂房建设、危房改造情况的介绍,又问贫困户的生活状况。他们正说得起劲时,张应德回来了。他是接到杨胜明的电话后赶回来的。
“我早就顶不住了,你来得正是时候。”张应德笑着说。张应德五十出头,于2017年2月驻村,担任孟溪村第一书记,村里的大小事情都是他冲在前头顶着干。现在配备了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又来了4个队员,脱贫攻坚的力量加强了,他有了一根主心骨,打心里高兴。
孟溪村是省级一类贫困村、省级深度贫困村,距铜仁城区二十七公里,是碧江区的偏远村。吴书林老家和平村与孟溪毗邻,由于长期在外工作,对孟溪村贫困到什么程度仍不了解。
此时,秦茶坡组的杨齐发吼上门来,说是找杨胜明的。他说他不想搬迁,杨胜明硬要他搬迁到铜仁城里去,是有意害他。杨齐发符合移民搬迁条件,搬迁后有利于两个儿子的发展。杨胜明听他这么一说,回答他:“你不要吼,若说我害你,你把你的情况给新来的吴书记说说,看我到底害不害你。”顿时,杨齐发像发现救星一样,眼睛明显地亮了,对吴书林书记长、书记短地叫起来。
二
山村的夜黑漆漆的,静悄悄的。刚到新地方,不知是择床,还是对妻子的愧疚,这一晚吴书林失眠了。
下半夜,下起雨来,雨滴洒落在窗外的树叶上“沙沙沙”地响。呼呼的风声、沙沙的雨声,敲打着他的心扉,吵得他心烦意乱。天刚蒙蒙亮,他换上雨靴,提着雨伞,向大院子村民组走去。
秋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没有停歇的意思;山沟里腾起一层白雾,浮在村庄上空,萦绕在山腰;村庄静默着,人们蛰伏着,间或几声鸡鸣犬吠打破这片宁静,像在呼唤着这沉寂的山沟醒来。
大院子组在村委会办公楼的西边,约一公里远。公路、巷道,坑坑洼洼,一步一滑。村寨中间有两户人家庭院杂草丛生,台阶、阶沿青苔密布,分明是多年没人居住。行走在村寨中间,吴书林脑海里“萧索”“荒凉”“颓败”等词语涌现出来,心里随着这连绵不断的秋雨瞬间冰凉起来。
村支部副书记杨其昌正跨出大门,看到远处巷道上有个人在东看看、西瞧瞧,好像在寻找什么。他急忙追赶上来,发现是新来的第一书记,说:“书记这么早,快进屋躲躲雨吧?”
“昨天下午,听了杨齐发的一通诉说,我们的责任重大呢,有很多问题得赶快解决!”
“急也没用,得找准办法才能行事。”
“道理是这样,可脱贫有期限,不等人喔!”
杨其昌不再论理,默默地跟在吴书林后面。
这一天,他们一连走了五个村民组,所到之处,听到的都是村民的诉苦声,看到的状况比大院子还要差。他们争当贫困户,争着修这建那;对这个干部有意见,对那个干部不满意……一双双手直直地伸向政府,一双双眼睛紧紧地盯着驻村工作队,似乎这扶贫能够解决他们所有的困难和问题。
孟溪村一十七个村民组、五百八十九户二千零二十八人,在家的不足八百人。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一百八十人户六百六十五人,贫困发生率达百分之三十二点八四,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二千三百来元。杨其昌在介绍村情时半开玩笑地说,“全村有三十五岁以上、一直未结过婚的“光棍”汉五十五人,居然有人向驻村工作队提出能不能给他们从外面介绍个老婆来呢!”
听了杨其昌的话,吴书林感到很奇怪:“孟溪怎么会是这么一副模样?孟溪村与和平村近在咫尺,竟然这么天差地别呢?”
吴书林行走在孟溪的村村寨寨,眼前的一切竟然是那么陌生,甚至有身处异乡的感觉。
他印象中的孟溪是“书香”之地,是一个具有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村民的素质应该比周边村寨的高。看来这人一穷,连什么都丢失了。顿时,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沉重起来。
三
说起孟溪的过去,孟溪人十有八九都会露出自豪的神色。过去,它声名远播,经济富裕,书香飘逸。
时间回溯到明朝初期。朱元璋对西南地区实行“屯田戌边”政策,唐朝宰相杨再思第八世孙杨再西的后裔从江西出发,跋山涉水,进入孟溪这蛮荒之地,刀耕火种,生息繁衍。勤劳勇敢的杨氏子孙,一边维护疆土稳定,一边开荒栽种油桐。在没有化工合成油脂的时代,桐油是油漆的主要成分、生活照明的主要用材,价格昂贵,供不应求。孟溪的山山岭岭栽种油桐,成为铜仁桐油的主产地之一,桐油成为经济支柱,山民的日子殷实而和谐。
此时,可以想像农历三月孟溪满山遍野桐花盛开的情景,掩映在乳白色花海中的村庄是何等美丽,生活在这样的花海且不愁吃、不愁穿的人们又是何等舒心而快乐。
孟溪人经济条件好,重视子女教育。明清以来,有十多名秀才、举人在家里办起私塾学馆。解放初期,这些私塾学馆被乡贤杨润文创办的私立完全小学代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孟溪籍教师杨政凤回乡创办私立中学,方便本村子弟就近入学。办学不断,人才辈出。从清朝到民国初年,孟溪村第中文、武举人、拔贡、贡生二十三人。新中国成立后,全村有三百一十人走出孟溪村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培育大学生一百八十多人,其中专家教授达三十多人。孟溪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香”村。目前,孟溪村有完全小学、私立中学各一所,尊师重教的风尚得以传承。
行走在田埂上、巷道里,听到琅琅的读书声,谁也想不到这与贫穷也联系上了?原来,教育也是导致孟溪贫困的原因之一。
据年近七旬的原村党支部杨国发介绍,孟溪的兴旺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即使在文革时期,也比周边村寨好一些,一个劳动日分红八角多,比周边村高出三四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杨其昌家一年要收油桐四十多桃、红苕一百多桃、花生1一千多斤,纯收入达二万多元。那时的万元户就是富裕的代名词,是非常令人羡慕的。
后来,桐油滞销,桐林被毁,水土流失,生态恶劣,缺水、山坡陡、耕地窄,传统农业条件太差,经济一落千丈,成为省级深度贫困村,多数村民背井离乡外出谋生。
过去,一个油桐产业,撑起一片天地,不仅养活一方山民,而且铸就一方文明。这提醒着孟溪人:产业兴,经济活;村民富,乡村美。
杨胜明说,“这么多年,村里一直在寻找替代‘桐油’的产业,种植业干过,养殖业也干过,都失败了。如今,若不能在脱贫攻战中杀出一条血路来,恐怕就再难找到这千载难逢的机遇。”
面对挑战,村级领导班子形成共识,他们哪怕砸锅卖铁也要把期待的产业找到。
四
老天像在有意捉弄人,绵绵细雨没完没了。地上稀泥烂浆,非穿高靴不能行走。每天天刚麻麻亮,吴书林就不声不响地出发了。
吴书林专访过杨齐发家。原来,杨齐发担心的是搬迁后失去责任地、拆除老房子、儿子难找媳妇。吴书林讲清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分析他家搬迁的利弊后,杨齐发居然同意搬迁,还不住地感谢吴书林让他脑子开了窍。随后,在帮扶责任人谭永的再次动员下,放心地搬进了灯塔矮屯搬迁点新居。
吴书林连续花了半个月时间,走遍一十七个自然村寨,摸排一百八十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工作的“短板”浮出水面:一些农户前几年实施过危改,由于当时资金少,改得不彻底,又成危房户;危改工程完工四个月,各村寨仍然还存在一些破烂房屋,组组通、连户路、安全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全面启动;群众提出的一些正当要求与当时的扶持政策不吻合,需要想方设法处理;兴建的藤编制品厂如何做大做强,需要及时找到对策……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相当数额的资金,这些钱从何而来?
在吴书林的脑海里,一条工作思路很快明晰:“必须补足‘短板’,一是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二是要抓好产业发展,谋求长远发展之路;三是要抓好群众的思想观念转变,激发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排除发展路上的障碍。”
“只要是扶贫的事,就是垫钱也要干下去!”张应德曾在危房改造工程第一线,遇到过许多棘手问题,主张要敢于创新,要放开手脚干。
张应德是个敢说敢干、干起工作不要命的人。他患肺大泡和支气管炎病,2015年底左肺肺大泡破裂造成气胸,在重庆医院做治疗手术,右肺还有三个肺大泡未拆除,若劳累过度或支气管炎加重,会导致肺大泡破裂,出现生命危险。他到任时正是藤编制品厂建设最困难的时期,也是危房改造工程最艰难的时期。他不顾身体隐患,与村干部一道想方设法渡过难关。
好不容易看到一条通向梦想的路,村干部不惜身价地往这条路上冲锋,至于冲锋的结果怎么他们全不在乎。看到这种状况,张应德又还在乎什么呢?
2016年底,八名村干部每人贷款十万元,共筹资金一百万元,在孟溪杨氏宗祠建起藤编制品加工作坊。2017年2月,张应德到任后,亲自编制项目可行性报告和建设实施方案,筹建藤编制品加工合作社,并到浙江等地购买机器设备、联系技术人员、寻找合作商家。2017年6月,村委会争取扶贫资金一百零五万六千元,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一百二十九万元,兴建藤编制品加工厂。同时成立铜仁市华恒藤制品加工合作社。由于流动资金不足,该厂无能力承接生产大单,只能面向当地市场小打小闹。
区委常委、副区长、孟溪脱贫攻坚指挥长张金乾,时刻把脱贫攻坚工作放在心里,惦念着村里的父老乡亲,隔三叉五地往村里跑,吃住在村,与驻村工作队、村干部研究孟溪的脱贫攻坚工作。他肯定吴书林、张应德的思路和一些做法,并给“三支队伍”出实招,比如开展“最美孟溪人评选”活动,举办脱贫攻坚文艺汇演,开好群众院坝会等等。鼓励他们大胆地干,该补“短板”的必须补,不用怕,资金问题由他来想办法解决。张金乾接触的企业多、分管的部门多,容易协调资金。驻村干部、村干部有了张金乾给的“定心丸”,工作大胆了,很快就在孟溪村掀起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高潮。
孟溪山沟沸腾了——驻村干部、村干部带头干,外出打工的回乡帮着干,施工专业队日夜加班干。
进入2017年冬季,碧江区脱贫攻坚战发起总攻,不惜代价,冲刺脱贫“摘帽”目标。按照“应改尽改,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全村实施“五改一化一维”项目,即“改电、改水、改厕、改厨、改圈,硬化房前屋后地面,维修危房”。孟溪村抓住这一机遇,先后得到各类项目建设资金累计二千二百六十万元,对全村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
全村实施“五改一化一维”四百七十七户,除去危房改造户、移民搬迁户,基本实现户户得到相应改造;在通组公路两侧、村寨内干道上安装太阳能路灯,共三百三十六盏,形成全村亮化网;全村一十七个村民组都修建智能化垃圾池,配备八十个垃圾箱、五百四十个生活垃圾桶;修建三个文化广场。
各个村寨似乎在一夜之间换了模样。每家每户房屋修缮一新:砖房,全面修补并粉饰;木房,拆换断檩残瓦,新装穿梁以上四周板壁,所有板壁、屋柱都用桐油漆染(涂抹)一遍。巷道、连户路、院坝、阶沿等地面全部硬化,实现进屋鞋不粘泥。室内的厨房、厕所、圈舍全部改造或新建,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安全电。垃圾设施配齐,有了固定摆放、外运、处理的设施。这些变化变得彻底,变得迅速,变得让群众恍若置身梦境,更让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针对藤编厂存在的资金困难,吴书林、张应德多次向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反映情况,争取一百五万元扶贫资金,让该厂的机器全面运转起来。通过在铜仁城区举办两场产品展销会,先后共发展三十六家代理商,产品在周边城市打开销路。藤编厂走出低谷,迎来希望。
五
孟溪村扶贫工程进展快,贫困户得到的实惠多,引起部分非贫困户心理失衡。他们认为政府不公平,把好处都给了贫困户,是乡干部、驻村干部、村干部在作怪。于是,个别村民过激行为为难或威胁驻村干部、村干部。
2017年11月的一天下午,大院子组吸毒人员杨某昌气势汹汹地冲进村委会办公室,声称是来找副支书杨胜明的。他认为村委会没有把他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是杨胜明在背地里整他,喝醉酒后来找杨胜明“算账”。此时,杨胜明不在,驻村女青年干部赵红正在值班。杨某昌失去理智,不听赵红招呼,无故辱骂、殴打赵红。吴书林得知后立即赶到现场制止。杨某昌不听劝告,把矛头转向吴书林,对吴书林大打出手,致其眼部重伤,鲜血直流。事后,杨某昌被公安机关实施刑事拘留。
组织上考虑吴书林的人身安全,准备把他调回区直机关,或者调到另一个村去驻村,并征求他的意见。也有同事、朋友、家人劝他趁机摆脱驻村工作,回机关过安全日子。村里干部到医院来看他,告诉吴书林说:“没有保护好你,我们很歉疚,群众得知你被打了,都指责杨某昌,说杨某昌出了孟溪人的丑。我们也晓得,通过这件事,你可能不驻村了”。面对组织的关心和朋友的好意,吴书林谢绝了,他对同事、朋友、家人说:“我驻村一两个月以来,走到哪一家,哪一家对我们都很热情,都是支持我们工作,孟溪的老百姓太淳朴了,我不能因为这一个人就放弃一个村的群众,我也不能丢下跟我一起去的几个队员,我想和他们一起干完脱贫攻坚工作再回城。”他给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和平乡脱贫攻坚团团长李汉华发短信说:“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我绝不会当临阵脱逃的逃兵”。
吴书林住院恢复后,毫不犹豫地回到孟溪村继续驻村。
2018年6月,长田组杨某华提着一口亮晃晃的尖刀,酒气薰天地走进大院子里,说此前有个干部承诺给他家争取一万五千元资金帮助他修建房子,至今资金未得,他怀疑是驻村工作队长吴书林不同意造成的,要找他算账,还扬言要杀死他。当时吴书林正在住处电脑上处理一些资料,村干部和群众得知后,立即到住处把吴书林保护起来,并向派出所报了警,派出所及时赶到,将杨某制服并处以刑事拘留。其实,吴书林了解到杨某华家的情况后,也一直在帮着协调解决他家建房资金,但因各种原因,当时未能及时解决,造成一些误会。
提起这两起事件,张应德话语梗咽:“驻村干部不光要流汗、流泪,还要流血,甚至有生命危险。脱贫攻坚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没有忍辱负重的韧劲,没有勇往直前的拼劲,是打不好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不管群众一时理解不理解,我们都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我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群众最终会感恩党和政府。”吴书林经历两次威胁后,不但没有畏惧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杨某华家房子修好后,吴书林与队员们一起到杨某华家去庆贺,与杨某华冰释前嫌。
其实,张应德也饱尝帮扶对象不理解的痛苦。他的结对帮扶对象杨胜祥,五十多岁,单身,精神上有毛病,无经济来源。张应德给他找到务工地方,他怕累不肯做;给他买仔猪喂养,他嫌太麻烦。逢年过节,张应德都要去看望他,仅送现金达一千多元。2018年2月返回本单位上班后,心里仍放不下他,从不同渠道为他争取帮扶资金六千多元。他不会领情,有时乱说、辱骂张应德。张应德一直不与他计较,至今仍不断地去看往他。
其实,在扶贫过程中,不管是帮扶部门,还是帮扶干部,都有自己的难处。帮扶部门工作没有专项扶贫资金,靠挤占工作经费为帮扶村办实事;帮扶干部也没有专项扶贫款项,靠自掏腰包为帮扶对象解难题。
孟溪村贫困户得到多个方面的扶持和救助。一百五十名贫困户学生得到教育扶持金二十二万二千一百元,一百一十九人次生病住院发生九十五万二千七百元医疗费,共报销医疗补偿、交通、生活补助费九十五万七千元。全村建档立卡户通过金融扶贫贷款、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企业等形式,产业利益联结实现贫困户全覆盖,每户每年得到一千至三千元的分红。
“过去不敢想的,今天政府给我们想到了;过去自己做不到的,今天政府给我们做好了。”烂泥沟组组长杨双华说。烂泥沟连过去想了一十七年没有动工的通组公路得以建成并硬化,连想都不敢想的一点九公里产业路也修通。用他的话说,“党的政策硬是好,好得我们都讲不清楚了;政府没有什么考虑不到的,我们完全满意了。”
群众的口碑就是干部的丰碑——脱贫攻坚已经在群众心中树起一座雄伟的丰碑。
六
刚跨入2018年门槛,脱贫攻坚战鼓擂得地动山摇,各级各部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向贫困发起最后攻势,不脱贫“摘帽”绝不收兵。
此时,孟溪村扶贫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果,集中精力迎接国家检查。吴书林认为:要确保孟溪村脱贫摘帽,必须提高群众的认可度;群众思想观念不转变,就难以认可扶贫成果。
吴书林不仅办事认真,而且善于创新。针对群体思想观念问题,他组织开展别开生面的“最美孟溪人”评选活动。
“最美孟溪人”分为勤劳致富、最美家庭、雷锋标兵、自强不息四个类别,评出勤劳致富五户、最美家庭十户、雷锋标兵三户、自强不息二十一户,并进行表彰奖励。亚孟组村民杨建兵看到同村村民被毒蛇咬伤后,主动为伤者吮吸毒血,导致自身受到感染,至今身体没有完全恢复。他被评为“雷锋标兵”。为了体现奖励,村里从社会捐资渠道筹集资金六万多元对他家开裂的砖房进行改建。运用这些典型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收到显著效果。
2018年2月13日(农历腊月二十八),这天冬日暖阳,藤编厂门前,红色的拱门、串挂的小彩旗,书法家给群众书写的大红对联,把年味营造得十分浓郁。举办迎春文艺晚会的消息让村民像遇到喜事一样兴奋,整个孟溪山沟一片欢腾。
晚会在藤编厂内举行,会前全村村民共进晚餐。
下午四点过,孟溪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从四面八方往厂房里赶,多年没有见到的村民大集会上演,二千多人集中聚餐的现场十分壮观,气氛非常热烈。晚会还对评选出来的“最美孟溪人”进行表彰,为全村每家每户发放价值三百多元的拜年礼品。张金乾在晚会现场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动员大家以实际行动投身脱贫攻坚行动,转变思想观念,感恩党和政府。他的一句句声情并茂的话语,打动了参会群众的心,赢得雷鸣般的阵阵掌声。
“干部真诚帮助他们,他们会发自内心地感谢干部。”吴书林说。刚去驻村时,一些群众一见到驻村干部就是叫苦连天,要这要那。自从举办文艺晚会后,争当贫困户的语言基本没有了,对扶贫政策的异议声没有了;村民邀请驻村干部到家里做客的多了,主动与驻村干部交朋友。
七
脱贫出列,需要实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这对深度贫困村来说,难度很大。这可以苦了帮扶干部,他们倾尽所能围着提高各种指标转。
张金乾于2017年12月接任孟溪村脱贫攻坚指挥长,正是迎接“国检”的补差补漏时期。他运用朋友关系、工作关系、工作经费,解决扶贫资金一百多万元,化解了一道道扶贫难题。平时,他关心、爱护干部,与干部打成一片,听说谁有什么困难,总是不遗余力帮助解决。杨胜明与叔父有隔阂,七八年互不搭理。张金乾带着杨胜明到叔父家去,几句话就解开他们之间的心结。2018年6月,临近“国检”,村主任杨青常骑摩托车摔倒致脚骨拆、藤编厂管理员安凤兰打球致尾椎骨拆。他得知后找到一家企业资助一十一万元,请省城名医运用独家秘方治疗,仅一周时间,使杨、安二人能够自由活动,没有影响脱贫攻坚工作。他的人格魅力和务实作风赢得干部、群众交口称赞。
张应德是孟溪村多个扶贫项目的具体实施者,每天都在施工现场,一个月才挤时间回家换洗一次衣服。为了帮助池塘坡组寻找水源,他冒雨翻山越岭,不慎跌跤,差点诱发肺大泡破裂。妻子重病住院无人照料,他没时间去医院看上一眼;八旬岳母复发重病卧床不起,他未能回家安慰一声。妻子一直反对他驻村。他服从组织安排,一蹲就是两年。如今,他说最对不起的就是岳母和妻子。
区老干局局长杨胜德帮扶万家坡组杨德权家,杨德权和妻子都是弱智的一类,家里卫生太差。杨胜德给他家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给他家修好猪圈,送两头仔猪喂养。现在,他家卫生状况好转,才真正像一户人家的模样。
区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谭永帮扶杨齐发家。杨齐发突发疾病,谭永接到杨齐发的电话,深更半夜从铜仁城里开车前往三十多公里的杨齐发家,把杨齐发送到铜仁中医院治疗。杨齐发出院时,谭永按时到医院接他回家。杨齐发文化低,认为帮扶干部既然帮扶他就得什么都帮,有时还生谭永的气,骂谭永。谭永从不跟他计较。后来国家检查组人员问杨齐发对扶贫工作满意不,他连声说:“满意,满意,很满意!”
副区长杨赫在担任孟溪村脱贫攻坚指挥长期间,总是千方百计争取项目支持,谋求孟溪村的长远发展。区审计局局长陈世新结对帮助贫困户杨忠心,让杨忠心转变对政府的态度。区老干局干部刘俊背着三岁多的孩子深入贫困户家中做工作,令群众感动。区城管局干部黄少军帮助杨光华销售鸭子一百多只,捐资四千多元给帮扶对象。宋国平帮助杨光华销售鹅二十多只、鸡五只、鸭十只,售价高于市场价,销售额达三千多元。
吴书林说:“每个干部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每个帮扶对象个人素质不一。那么多干部结对帮扶一百八十一户贫困户,每个干部身上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的确,通过采访发现,要写他们的故事,是写也写不完的。
八
2018年7月,众人期盼的脱贫“国检”终于来临;锦江两岸的干部、群众屏息静气地等待抽查。
孟溪村通过国家检查验收实现脱贫“摘帽”,取得了零错退、零漏评,认可度100%的好成绩。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一百八十一户六百六十五人减贫为一十九户五十五人,贫困发生率由百分之三十二点八四下降到百分之二点七一,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二千三百余元增加到五千余元。
对此,吴书林并不满足。他认为,脱贫“摘帽”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最重要的是要通过脱贫攻坚让贫困群众脱贫后稳定增收致富,把日子越过越好。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必须通过发展产业解决贫困户持续增收的问题。
孟溪村把产业发展重点落在藤编加工产业上。该厂赢得当地市场后把眼光投向外面的大世界。
2019年初,该厂主动出击,与浙江上虞科扬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杭州迈维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主要生产沙滩椅、酒巴椅、吊篮等产品,产品通过中介商销往我国北方地区和法国等欧洲国家。今年3月正式向合作方供货,上半年实现产值二百五十三万元。职工月薪达二千五至四千二百元。
“藤编制品加工的技术要求不高,多数建档立卡贫困户都可通过进该厂务工创收。藤编厂已经为贫困户开辟了一条致富路。”张应德说。
“藤编制品加工业仅仅是目前的一条创收渠道。要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问题,必须立足市场变化,永不停歇地开辟增收新渠道。”吴书林针对张应德的说法补充道。
目前,该厂着手在碧江区移民安置点打角冲、白岩溪各建一个分厂,将为两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提供五百个就业岗位。
九
暮春的孟溪,随着季节轮回生动起来,山峦葱绿,溪流淙淙;书声琅琅,阳雀呼应;翻耕运肥,山歌嘹亮……吴书林站在村委会办公室门前,看着这生动的山沟、忙碌的村民,开心地笑了。
其实,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奔是一种梦,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构筑这一梦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不懈努力!
2019年4月,组织上对吴书林另有任用,调回区直部门工作,选派宋国平为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原有帮扶责任部门、结对帮扶责任人不变,扶贫工作力度不减。
全国政协主席汪洋曾说过一句话:“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如今,吴书林说起他驻村开展脱贫攻坚的时日,真有参战凯旋归来般的自豪;从村里回到机关工作后,他除了每个月定期要到孟溪村去走访以外,每逢重大节日,都要到孟溪村走访慰问村里的老党员、特困户和他的结对帮扶对象。接任的驻村第一书记宋国平也忙得不可开交,围绕做大做强藤编产业,带领孟溪村干部化解一个又一个难题,藤编制品开始走出孟溪,走出贵州,走向世界。
——藤编产业如喷薄而出的太阳冉冉升起,也升起孟溪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