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麻塘村的脱贫故事
龙春霞
亚洲首富李嘉诚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似乎用来形容碧江区滑石乡老麻塘村很是合适。这个曾经的“空心村”,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积极响应,主动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驻村工作队、村支三委等形成多方合力,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建成了牛王城生态园,重振了“白水贡米”品牌,帮助该村完成了远近闻名产业村的华丽转型。自2015年,村集体经济更是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随后,开启逐年剧增模式,谱写了属于自己的脱贫故事。
这片土地上,民风淳朴,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恬静而充实的生活。这片热土,有田园牧歌,有农家风情,有帮扶干部的默默付出,有驻村干部在脱贫一线的执著坚守。
——题记
一 稻香贡米
霜降节气后的第一天,气候微凉。因工作所需,我又一次踏上了去往滑石乡老麻塘村的路上。与以往不同,这次,我坐的是铜仁至下寨的农村客运班车。一路上,车辆行经地势较为平坦的豹子营村、白水村,随后缓缓进入老麻塘村境内。
透过车窗,我呼吸着带有泥土芬芳的新鲜空气,闲适地欣赏沿途风景:村中造型各异的小洋楼,有的“披上”一幅幅饶有生活气息的农耕、节气墙绘“外衣”,有的则是图文并茂的政策宣传标语,而农户院落里不知名的花儿开得正艳,姹紫嫣红,甚是好看。
道路两旁的农田,收割完稻谷的土地上,村民抢抓时令种下的秋豌豆,长势良好,绿油油的,焕发勃勃生机。时不时飞起几只鸟儿,更添一份秋趣。在建中的玉铜松快速干道穿村而过,绵延指向远方。新农村人居和谐的美好画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
这样的老麻塘村,此前可不是这样。早些时候,村主任李德秤就告诉过我,老麻塘村辖15个村民组,供沈氏、龙氏、杨氏等家族世代栖息,住着侗、苗、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村民。2014年,该村作为省级二类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6户698人,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后,截止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仅余8户24人,贫困发生率由19.82%下降至0.68%。村里的贫困户通过在牛王城生态园就业、种植白水大米等,收入翻了番,联手摘了头顶的“贫困帽”。
现年66岁的杨柳坪组“白水贡米”种植大户龙继保,今年再享受到种粮甜头。种了一辈子粮,他这个当了41年的老村民组组长,做梦都想不到如今种粮还能成为一项致富的门路。“今年投了4万元,种了52亩稻谷。除去10余亩因天气原因收成不太好外,还收了3万多斤稻谷。亏损由村里帮忙申请了保险赔偿,我心里很踏实。按自己以6元一斤的新米价格卖出去,保守估算也能赚上10来万。来年,我计划再流转30来亩地,凑够80多亩,全部拿来种稻谷。”
龙继保是杨柳坪组的科技示范户,也是组里最先积极响应种粮计划的人。这个有着近20年党龄的老党员,事事走在前列,做在前面。在以前“退耕还林”口号提出时,他率先成立了果树林种植合作社,带领大伙种果树;如今,为积极响应当地党委、政府发展坝区经济,大力种植“白水贡米”的号召,他又退林还耕,以粮为纲,主动承担起种粮任务。
“人换思想地换貌”。之前,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白水贡米”这个古有盛名的大米,却让很多村民守着金饭碗饿着空肚子,只能选择外出打工谋生。据传,该大米因其自明代嘉靖27年(1548年)起,每年上贡朝廷而得名,斐声海内外。米色洁白呈淡绿色,颗粒饱满,晶莹剔透,煮成饭后见之令人垂诞欲滴,食欲大振;食之清香四溢,松软可口。大米含有丰富的硒、钙、镁、铁、钾、锌等微量元素,连当地小孩都戏称“不需菜也可吃上三大碗”。
作为产粮大区的老麻塘村,村里农户祖辈多靠传统种植水稻为生。可种出来的水稻往往销路不好、价格低廉,有些村民气得将成袋的粮食堆在家中。
2014年以前,“白水贡米”空有响亮的名头,却无经济效应,在市场上只能和普通米卖一样的价钱,白水米3元一斤,谷子才1.6元一斤,按亩产800斤算,一年累到头,连1万元都挣不到。加之基础设施差、路不通等原因,大多数群众脱贫无望,只得靠出门打工挣钱,来缓解家庭经济拮据的状况。尽管此后有些想法的村民,也曾尝试种油茶、栽樱桃,但都没能实现脱贫致富。
种了一辈子粮,龙继保张嘴就能说出稻谷历经的价格变化。“白水贡米”从1982年的0.18元每斤,演变到九十年代的0.5元每斤,到2010年少则是1块多,最高也才2元钱一斤。如今,由区里农技专家引进发给农户种植的“玉针香”“桃湘优莉晶”两个一级水稻品种,单价最高却卖到17.6元每斤!
看到老组长年迈依然激情高涨,村里不少年轻人放弃在外的高薪工作,纷纷回乡加入水稻种植的行列。
“老组长尚能如此,我们年轻人当然不能落后了!何况现在种粮,个人只要出点劳力,种子、化肥、薄膜这些都不需要自己出,还不担心销路。这不是净赚的好事么?”响应区里稻蔬轮种政策,前段日子在收割完的稻田里种上豌豆苗,午间时刻特意过来看长势的龙姓村民打趣地说。
小米粒变成了“金米粒”,这可是经历了很长的历程。数字飙升的背后,凝聚各级领导为“白水贡米”重振品牌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通过和村民交流,我大致在脑海中勾勒出“白水贡米”的总体印象:曾经名噪一时,而后销声匿迹,现在,又再雄起。“白水贡米”像它身后绵延的山丘,与这个村子的命运紧密相连,经历了自己的盛衰起伏。
局面到2015年有了改观。是年,碧江区政协副主席、农业专家田碧虎被区里委以重任,到老麻塘村重振“白水贡米”品牌。秋风吹过田野,吹黄了稻子,金灿灿的稻谷笑弯了腰,每当此时,老麻塘村的田间便会沸腾起来。村民们拿着镰刀,开着机车在田埂间来回穿梭,被太阳晒得发黑的脸上却满是喜悦的笑容。此时“田碧虎”这个名字便又会被当地村民称颂一番。
“田主席为我们打造‘白水贡米’品牌真是操碎了心,‘白水贡米’这个品牌就像是他一手带大的孩子。”见证了“白水贡米”品牌成长史的干群都这样说。
当初,来到老麻塘村,田碧虎看到“白水贡米” 市场低迷,价格和普通大米一样,农民端着金饭碗却没饭吃,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白水贡米’是我区遗传下来的一个好品牌,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觉得有义务和责任用科技手段让这个特产发展下去,把这张名片重新擦亮,让当地老百姓依靠这一品牌吃饱饭、有钱赚。”谈到“白水贡米”品牌的打造,田碧虎说出了自己的初衷。
与田碧虎想法不谋而合的,是村党支部书记杨秀军。“农村处处是宝,只是价值没有被挖掘出来。”这是常挂杨秀军嘴边的话。2015年,凭借敏锐的市场商机意识,杨秀军在区政协副主席田碧虎的帮助和支持下,召集村支“两委”干部仔细商量准备成立白水大米合作社的打算,探讨村子发展白水大米种植产业的思路。会上,大家都十分赞成他的想法。
为了保险起见,田碧虎选取150亩田进行试点种植。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塑料薄膜、种子、肥料、农药由合作社统一发放,稻谷成熟后由合作社统一收购,之后统一包装、销售。选种、育苗、巡田、病虫防治……每一个环节,田碧虎都亲自参与。
三天巡一次田成了田碧虎雷打不动的习惯,有时看到农户家的秧苗生了病而没有及时防治,他就自己背起农药箱,亲自下田打药。为了帮助更多农户解决技术难题,田碧虎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做了4张简易广告牌,插到稻田旁,方便农民咨询。
“田主席没有一点领导的架子,我活了50多岁,也碰到不少为老百姓踏实做事的干部,但是像他这样全心全意为民做实事的还是头一次。”说起田碧虎,老麻塘村村民雷兵竖起了大拇指,言语中流露出敬佩之情。
“经常看到田主席打着赤脚,挽起裤腿和袖子下田打农药、查看秧苗长势,头发乱蓬蓬,身上沾满泥巴。”滑石乡干部吴鹏飞说。第一年试种的稻米收割后,按计划由合作社统一收购谷子,2.6元一斤,每斤比之前提高了1元。由于“白水贡米”在市场上的认可度不高等因素,“白水贡米”的销售成绩并不理想,合作社当年算是亏了本,但村民的积极性却被激发了出来。
时间推移到2016年。在田碧虎的劝说下,合作社继续运营。为了减轻合作社负担,田碧虎自己做方案,积极向省、市争取资金扶持,为合作社购买了一台小型打米机,使合作社开始步入正轨。为了提高产量,田碧虎四处寻找优良的水稻品种,还带着老麻塘村村支部、合作社成员等两次到湄潭县考察,学习引进优良水稻品种及种植经验。
2017年,田碧虎找到名叫玉针香的优质稻谷品种,该品种米粒外形美观、营养价值高,亩产可达432公斤,很有商业价值。但由于是感病品种,在玉针香品种进行试点种植期间,田碧虎经常骑着摩托车或自行车四处巡田查看,确保不出任何差错。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玉针香品种如期收获,市场价格仅5公斤礼盒装就卖到了118元。
2018年脱贫攻坚在碧江区进行得如火如荼,全区上下各级各部门均全力投入到脱贫攻坚这场无硝烟的战役中。区领导田碧虎也不例外,他负责帮扶六龙山乡小冬云村。此外,他还包保4户贫困户。
由于脱贫攻坚工作任务重、时间紧,田碧虎一个月只有几天能回到城区。但他心里依然记挂着老麻塘村的水稻,为了兼顾脱贫攻坚工作和“白水贡米”的种植发展,便将老麻塘的水稻秧苗移栽到六龙山乡贫困户的田里。
“秧苗种在身边可以随时查看,有什么情况可以第一时间知晓,以防万一,要是稍有不慎,几百户的粮农就难了。既然大家相信我,我就要负责到底。”田碧虎总是这样说。
尽管秧苗带在了身边,但每次只要一回到城区,田碧虎就立即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到老麻塘村,下田看一眼稻谷的长势,确保自己掌握秧苗的第一手资料,做到万无一失。
2018年,仅合作社的种植面积就达到1600亩,社员增加到338户,白水大米进入超市、电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销售,人均收入上万元。
在抓“白水贡米”增产增效的同时,田碧虎还积极着手办理白水米的生产许可证、QS认证及商标注册等工作。从2015开始,用时三年,田碧虎为“白水米”品牌注册了商标、取得了生产许可证,并形成了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加工销售,“白水贡米”成了铜仁十佳绿色品牌,市场价格从平均每斤3.6元提升到6.98元,种植面积从150亩拓展到2019年的近万亩。
2019年,已是花甲之年的田碧虎,做好了又一次身肩重任的准备。
今年,碧江区将白水、老麻塘、豹子营三个坝区连片打造成优质大米示范区,田碧虎被任命为负责人之一。对于此项工作,他已经做好了规划。“今年坝区面积宽了,我一个人忙不过来,就任命了几个技术组长,继续采用‘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统一发放种子、薄膜、肥料,统一加工销售,让更多老百姓继续吃上产业饭。”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农村部关于公布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的通知》,公布了第九批442个村镇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贵州省共有14个村镇入选。其中,碧江区滑石乡老麻塘村(稻米)入选。
二 生态牛王城
谈起老麻塘村助推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必谈牛王城生态园。谈到牛王城生态园,必谈的一个人就是村党支部书记杨秀军。
出生于1971年的杨秀军,系老麻塘村下寨组人。从小家境贫寒,他早早便扛起了家庭的重任。由于没有多少文化,杨秀军跟着村人一起,投身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远赴沿海发达地区打工。依靠灵活的头脑和勤奋的双手,他逐渐让家人过上了不错的小日子。但让杨秀军致富后心心念念的,便是村里3000多名还过着贫穷生活的父老乡亲。
怀着一颗赤子之心,2007年,杨秀军不顾家人劝阻,毅然决然放弃外面的高薪,回到村子参加村委会选举。同年,他当选为老麻塘村委会主任。“如果我不能让大家一年变小样,三年变大样,我宁愿自动卸任。”杨秀军依然清晰记得当着全村人立下的“军令状”。 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老麻塘村的基础设施有所改善。
2007年,恰逢杨柳坪村与老麻塘村两村合并的历史时期。两村之前由于交通不便,交流来往不多,杨秀军的上任自然有群众心里不服气。在建设通组路、修沟渠等基础设施过程中,还出现村民有意阻挠的现象。经过三年磨合,通过为村里做的一件件实事,不少群众心里放下芥蒂,渐渐佩服起这位村主任。
把路修好是发展村子之匙。清醒地认知到这点,杨秀军从此就天天往乡里、市里跑(时为县级铜仁市),见到相关领导就为通村路作呼吁。杨秀军说为了这通村路,铜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碧江区委书记陈代文,碧江区委副书记、区长黄洪州,区人大主任安超,区政协主席刘先银,副书记文皓玉都曾先后到老麻塘村调研或现场办公。
2008年,村子修建起的第一条通组路是白水至下寨长7公里的道路,当时他向上申请了资金240多万,让村民第一次走上了水泥路。花了六年时间,杨秀军和村支监三委班子成员,让老麻塘村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2013年,老麻塘村所有村民组通组路实现了泥巴路到水泥路的转变。“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成了村民们饭后摆谈的历史记忆。
2011年起,杨秀军在村民的力荐下,担任老麻塘村党支部书记直到至今。
路修好了,产业如何定位、发展?一直是萦绕在杨秀军等人心里的困惑。2015年,对于老麻塘村注定是一个转折之年。这一年,“白水贡米” 品牌启动重振,村集体经济项目孕育而生。
该年,杨秀军作为村干部,被省委组织部派去江西省江阴市华西村参观学习。看到华西村的发展历程和成绩,杨秀军心潮澎湃,久难平复。回到村子,他顾不上回家吃饭,直奔村委会召集村支两委、党员、村民组组长近80余人开会,商量全村发展大计。
杨秀军在会上发言:村里历来有斗牛的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为什么我们自己不可以搞一个和斗牛有关的村集体经济项目,带动村民富起来?他主张马上行动,不能“等靠要”,必须先闯出一条致富的路子出来。
当时的会议开得异常激烈,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杨秀军的胆子太大,步子走得太快,怕出问题,应该一步一步地来。
有人观望有人赞同,也有人持反对意见。最后杨秀军力排众议,率先拿出自己的毕生积蓄160万作为股金入股,在他的带动下,陆续有18人入股,每人入股10万元。
毕生积蓄引来了爱人滕建英的极力反对。幸好杨秀军的大儿子杨坤非常支持父亲工作,多次开导母亲,终于做通其思想工作……
会议决定要充分发挥运用老麻塘村的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以“生态乡村、精品农业、富美农家”为目标,着力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和农牧民增收长效机制,辐射带动全村贫困群众流转土地挣租金、入园打工挣薪金、参与入股分红金。
说干就干。第二天杨秀军就带领村支两委在湘黔交界处流转土地上百亩,开始打造“牛王城生态园”农旅一体化项目。可建生态牛王城的资金好不容易解决了,新问题又来了。因园区有部分占地属于湖南境内,如何说服别省村民同意流转土地成了新挑战。不少村民认为,自家土地即使不种东西,也不想给他村使用。为此,包组干部、驻村干部、杨秀军与村支两委等,多次邀请湖南方的村支书、主任开会研讨,请他们多做思想工作。
湖南方村民杨胜清,属于典型不配合工作的类型。几次三番上门作工作,他都大门紧闭,让干部们吃“闭门羹”。为尽快争取他的同意,杨秀军等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各方关系,前后反复做了半个月工作,才让他松口,同意将自家涉及的2亩土地拿出来流转。
2015年5月8日,牛王城生态园项目在喜庆的炮竹声中破土动工。当日,荒山四周彩旗飘扬,周边站满了闻讯赶来看热闹的群众。大家翘首观望,都在看这个昔日杂草比人高,种庄稼都长不好的旱田,会变成什么模样……
为了牛王城生态园项目尽早实现蓝图,当时由区委组织部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罗贤刚,完全吃住在村,周末还把妻儿带到村里一起加班,编制项目规划……
随后的驻村第一书记梁得轩、吴鹏飞等,包村干部毛友发等,大家都为牛王城生态园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如今,牛王城生态园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建成斗牛场7.8亩、斗鸡场800平方米、山羊养殖基地2000平方米、白水大米2000亩、花卉基地80亩、蔬菜基地200亩、樱桃基地200亩、垂钓基地15亩、1个游泳池、1个标准篮球场和羽毛球场、移栽景观树1000余棵,40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服务中心集娱乐、餐饮、住宿、培训、会议等功能于一体,儿童游乐场正在规划建设中。实现在花丛中钓鱼,吃着烤全羊看斗牛比赛,在农家别墅宾馆看天上星星,体验美丽乡村、农家休闲生活。
“牛王城生态园”农旅一体化项目,作为村集体经济项目之一,按照“532”分配模式(致富带头人股份占总利润50%,滚动发展基金30%,集体经济20%),自2016年7月开园以来,累计收入100余万元,带动30名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创业就业,共120余户精准贫困户和困难户参与入股分红,每户实际增收3000元,促进27户精准贫困户脱贫,常年在园区就业的贫困群众人均收入2万余元,成为老麻塘村整村脱贫出列的中坚力量。
老麻塘村依托“生态园+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依托生态园,共发展6个专业合作社,覆盖精品蔬菜、白水大米、跑山鸡养殖等,带动更多的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三 菊美茶淳
“无事闲坐几案前,注水皇菊沁鼻香。绽放花开金蕊皇,轻啜一口静心肠。”光是赏读这首品饮金丝皇菊的优美诗句,就足以让我们对金丝皇菊这茶中贵族心驰神往。在老麻塘村,游客置身于金丝皇菊的花海成为现实。
村委会门前,成片成片的金丝皇菊,黄色的花朵掩映在绿叶间怒放,美丽至极。10月26日,菊花展开园活动引来湖南、铜仁周边等游客纷至沓来。大家在花海中拍照留念,留下自己的倩影。
为带动村里更多的人实现致富,2018年,杨秀军再次拓展村里的产业,主动和区城投公司对接,在老麻塘村采用“公司+农户”的方式试种皇菊十多亩,种植过程中采取人工除草,施有机农家肥,生长环境生态自然,每单枝仅保留一个花蕾,花形圆润爆满,花季可观赏,采摘加工后可入药可泡茶,一亩地的毛收入在5000元左右,除去成本,一亩地的纯利润可达3000元。
在去年成功的基础之上,杨秀军提出扩大种植面积,把发展皇菊产业作为老麻塘村集体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面对土地流转困难、启动资金不足的窘境,他到农户家里做思想工作,谈政策讲发展,打消村民顾虑,几户原先一直不愿把土地流转出来的村民把地流转了出来。
目前,该村种植金丝皇菊168亩,每亩产值达24000元,纯利润达18000元。村中有烘干房进行加工销售,皇菊基地共带动50户群众就业,其中贫困户18户,实现户均增收达4000元。
雨后的老麻塘村,空气如洗,一缕缕秋日阳光透过云层直射下来,为大地镀上光芒。伫立在金灿灿的皇菊基地,一块立着的印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标语的宣传牌格外醒目。
这样的老麻塘村,正如经历了雨后彩虹,赢来了自己的春天。2015年以前,村里集体经济几乎为零,2015年,发展150亩优质大米,实现增收约12万元,2016年,扩大大米种植500亩,加上牛王城生态园项目,收入约30余万;2017年,大米种植扩大到1200亩,加上牛王城生态园项目,收入50万元左右;2018年,大米扩展到2000亩,加上牛王城生态园项目,收入80万元……
好经验引来了四面八方考察学习的领导及伙伴。2019年3月26日,省作协副主席赵朝龙到滑石乡老麻塘村调研,5月22日,南宁市青秀区考察团到滑石乡考察村级集体经济情况,7月6日,“决胜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看贵州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滑石乡老麻塘村……
而今,根据区委统一安排,老麻塘村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驻村工作组等按照机构不撤、队伍不散、责任不卸、政策不变、力度不减的要求,驻守岗位,继续为老麻塘村的发展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