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凯歌旋
——万山区旅游扶贫工作纪实
黄隆高
万山旅游的发端
说起万山旅游哪里最有名,人们一定会说的是“朱砂古镇”,应该说“朱砂古镇”是万山旅游大发展的发端。
比朱砂古镇还早的旅游景点,一个叫“夜郎谷漂流”;另一个叫“老山口森林公园”,这俩地方,因无钱投入,也无力认真打造,一直处于天然的、原始的生态环境之中。
夜郎谷位于万山西南角,北起万山高楼坪乡,南止湖南新晃方家屯乡。夜郎谷长15千米,最深处232米;底谷最宽41米,窄处仅6.8米,河床落差达102米,是万山区一道“美丽的伤疤”。夜郎谷三步有景、百步藏险,凸出的壁立千仞,凹陷的峡谷幽深,高空俯看,峡谷幽长;谷底仰视,蓝天一线。丰水期间,条条银白长练从“V”字形左右两边壁立上飞泻而下,插入谷底。据说,悠长的峡谷上有共有28条瀑布,如仙女崖上晾纱,白练飘飘渺渺,但见飞鹰断崖,水鸟破烟,漂流其间,神秘刺激,景区蔚为奇观。
如果说夜郎谷展示的是峡谷自然景观,那么“夜郎”名称赋予的则是文化内涵。夜郎谷乃根据山头形状附会“夜郎王”,譬如“剑门”,譬如“玉女峰”,譬如“悬棺”,譬如山顶三棵树命名“三炷香”,半途间的“猪槽洞”以及附近山间的瀑布绿潭,成了“王妃浴池”,凡此种种,在夜郎谷不下10余处。相传,生于竹筒的夜郎国王称雄一域,不服朝庭管辖,遭至迫害,其子三郎及后人遁入此谷。后汉皇念其一脉系竹所育,遂生了怜悯之心,并在属地立竹王庙供后人祭祀。现位于峡谷东侧湘黔交界之地的竹王庙,香火依然繁盛,传承着厚重的夜郎文化。
夜郎谷于2003年贵州省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景区”。
2006年,夜郎村村民、二十一岁的罗康金依托省级名胜夜郎谷,毅然辞掉在外月三千多元的打工收入回到本村,在夜郎谷的山坡上,建起了150亩集观光、旅游、销售为一体的“农旅”项目——矮化蜜枣基地,迎接夜郎谷漂流的客人。2009年,罗康金通过在未成林的蜜枣基地中套种优质西瓜、西红柿、辣椒、花生、双孢蘑菇、白菜、芹菜和挂果的蜜枣,直接带来纯收入近20万元,总产值200多万元。
罗康金依托夜郎谷创业成就了一番事业,2011年,28岁的他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了万山特区乃至周边县市的“知名人士”。
省委书记眼中的“万山国家矿山公园”
2011年11月15日,中午,天空湛蓝,阳光照耀在万山国家矿山公园,冬日的万山显得格外清爽和温暖。
中午时分,一群“游客”步入汞矿遗址博物馆,在导游的带领下,大家从一楼的展示厅、二楼的陈列厅再到三楼的演示厅,认真观看馆内每一件实物和每一张图片。只见一位高大、魁梧的中年人跨步入馆后,一会停留在沙盘前仔细察看万山汞矿矿区的微缩模型,一会又止步于馆内的实物和图片前,仔细察看矿工服、藤帽、手锤等各种实物、观看图片和研读文字说明。在一窥视孔前,这位“游客”仔细观看柜里放大数倍的各类朱砂,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解说员在一边对汞矿发展历史一一进行讲解,魁梧的“游客”不时地发表感慨、点评,并就某些看法与大家进行亲切交谈。
这位气宇轩昂、亲切和蔼的中年男人是谁呢?他就是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
栗战书书记是专程来调研万山转型发展的。上午,栗书记视察了老山口工业园区,调研“产业原地转型”的发展状况;中午,栗书记顾不上休息,马不停蹄来到万山国家矿山公园,他要亲自看一看素有“中国汞都”“丹砂王国”之称的原贵州汞矿所在地。
2001年,由于朱砂资源的枯竭,开采五十多年、素有“丹砂王国”美誉的贵州汞矿被迫关闭破产,在有着三千多年的万山汞矿遗址上留下了世界最长的970公里的人工开采的地下坑道、各类建筑、古迹和悠久的工业文明。2005年,万山国家矿山公园项目获国土部批准建设,2008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习近平莅临万山,看望慰问雪凝灾害中的干部群众,激发了全区人民转型发展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2009年,万山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万山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原贵州汞矿这个具有唯一性的工业遗址和工业文化,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同年9月,迎来了万山国家矿山公园于底揭碑开园,从此拉开了万山旅游大发展的序幕。
陪同栗书记一起视察的有铜仁地委书记廖国勋,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熊德威,地委委员、地区公安局长曾海燕以及特区委书记汤志平,特区政府区长张吉刚,特区政协副主席杨德胜等,各位领导一边观看,一边兴致勃勃地交谈着。
调研完博物馆,栗战书书记从三楼回到展示大厅,对陪同的省、地和特区有关领导作了一次生动的演讲,他说:万山工业遗址保留十分完整,保护开发的价值非常大,适合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这可以作为转型的主导方向。他说万山有三个特点:一是贡献巨大,万山为了维护国家荣誉、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和偿还前苏联的债务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二是工业文明,在数百年的朱砂开采冶炼过程中,万山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工业文明,这种文明影响更为深远;三是民族文化底蕴厚重,万山是一个多民族集居的地方,富有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如鼟锣、傩戏等极具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极具挖掘潜力和开发价值。他要求万山要依托资源优势,加大现代化旅游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请全国最有名的旅游开发团队为万山计包装,把万山国家矿山公园和汞都博物馆的规模做大、上档次,形成良好的旅游发展格局。
万山旅游业的蓬勃兴起
真正让万山旅游起步到蓬勃发展,万山国家矿山公园起着引领和“标杆”作用。
省委书记栗战书视察万山后,万山加快了矿山公园的设计和建设速度。为使万山区旅游业作为转型发展的“重头戏”,首先要在其悠久的工业文明、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上做文章。根据万山汞矿遗址的实物保存的完整性、历史文化和普世价值,2012年5月6日,时任铜仁地委书记廖国勋就万山汞矿遗址“申遗”来万山调研,在汞矿博物馆的会议室里,廖国勋对“申遗”工作作出安排部署,6月,由铜仁地区文物局牵头,万山区组织精干力量,在铜仁行署撰写“申遗”文本,经过省、市、区的多方努力,11月7日,万山汞矿遗址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为万山汞矿遗址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3年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万山转型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这更加坚定了万山人民转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给万山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更大的活力。
2014年,万山国家矿山公园升格为国家AAAA级景区,并成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4年12月,从山东省潍坊市“引进”的万山区委书记田玉军,这位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和经济较发达的山东来的博士生领导,他一踏进万山这块热土,就用“四个想不到”来总结自己对万山的感受:“想不到万山发展的条件和基础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层次和水平;想不到万山的资源和交通条件这么好;想不到万山干部精神风貌、工作状态和对事物的理解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层次;想不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对万山区的发展都非常重视”。
田玉军书记对万山的一番赞叹,高度浓缩了万山区情。简单地说就是万山资源丰富、基础条件好、各级领导关怀、干部群众能力强。
“万山要实现转型崛起,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万山转型发展的嘱托,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敢于创新和担当。”这是田玉军初到万山的深切感受和经过调研得出的结论:“万山转型面临的最大瓶颈不是交通,也不是资源,而是观念。”他点燃的第一把火就是引领观念之变。
2015年,万山引进江西省上饶吉阳集团,投资20亿元,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对原“万山国家矿山公园”进行提级改造,对汞矿遗址进行整体连片开发,打造中国第一个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矿山休闲怀旧小镇——朱砂古镇(原万山国家矿山公园)。在景区规划建设上,重点在“传承”与“弘扬”上下功夫,突出以工业文化为“根”、丹砂文化为“魂”、民族文化为“宝”,按照“修旧如旧,留住乡愁”的原则,还原朱砂古镇风韵。重新打造和建成了汞矿遗址博物馆、时光隧道、文化广场、怀旧大礼堂、玻璃栈道、玻璃天桥、空中索道、放下山庄、悬崖游泳池、酒吧一条街、影视基地、悬崖石刻等核心景点和配套设施。对原汞矿废旧生活区进行改造,建成规模宏大的影视基地,与华夏微影、阳光传媒合作,正在全力打造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微电影小镇。同时,在周边的山坡上栽种了美国红枫,形成了“凤凰古城——朱砂古镇——梵净山”的大旅游格局。通过精心设计、打造,2016年5月4日重新开园,当年接待游客突破500万人次,被列为省级旅游度假区,成为贵州最具活力的旅游热点之一,荣获全省“100个景区建设”优秀等次。国庆期间,在全省95个重点监测旅游景区收入榜上,朱砂古镇以3822万元的门票收入位居全省第三。
2015年,又从山东省潍坊市引进九丰农业博览园扎根万山高楼坪乡,项目总投资5亿元。核心区域占地面积133.33公顷,辐射区域达333.33公顷,5月动工兴建,两年时间打造成集果蔬观赏、花卉科普、海洋科普、休闲住宿、生态餐饮等为一体的大型农业博览园。按照“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思路,该博览园2016年6月开园以来,建成了生产大棚10万平方米,智能观光大棚1.5万平方米,年产100多种优质绿色蔬菜6600余万千克;已建成国内最大的智能观光温室、海洋科普馆等等一系列农业观光和科普配套设施以及生态停车场、休闲文化广场等,已成为全省和周边省市休闲观光农业的龙头品牌。
2015年,万山还签下了欢乐世界、长寿湖国家湿地公园、夜郎谷风景名胜区整体开发经营等一批旅游项目。
万山·彩虹海地处万山谢桥新区,由中行世融(北京)投资公司投资,总投资额将超过20亿元,建设占地80公顷,是一座集旅游、休闲、购物、娱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旅游体项目。水上乐园已于2017年7月开园;陆地公园投资额超过12亿元,占地面积约20.8公顷,被列为全国优选旅游项目目录。2018年6月开园。整个项目建成后,年可吸纳游客300多万人(次),形成“凤凰—梵净山—万山”旅游精品圈,将直接带动当地GDP增长40亿元,提供上千个就业岗位。
万山以超乎寻常的勇气和速度,短短几年,打造出朱砂古镇、九丰农业、彩虹海等旅游知名品牌,累计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不仅让万山找到转型发展的新路子,更让广大贫困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为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旅游+N”扶贫模式 脱贫致富路更宽
刘友培,一位中年汉子,原贵州汞矿一次性安置职工,一直居住在朱砂古镇。汞矿兴旺时,刘友培在生产调度科工作,办公室就在现在的汞矿博物馆内。汞矿关闭后,刘友培下岗失业,因儿子还在矿区读书,自己不能远离家庭外出打工,农村农忙的时候,时常到附近给村民打谷子、插秧、挑牛粪等,加上城市低保来维持自己和儿子的生活,日子过得艰辛。2009年,矿山公园开园,刘友培拟在家门口找个事做,但旅客却寥寥无几,愿望落空,日子就这样慢慢过着。
2016年5月4 日,经过提级打造的朱砂古镇重新开园,那一天,刘友培进购了上百件矿泉水,一天就赚了近千元。
偿到甜头的刘友培,利用自己居住的、原贵州汞矿公租房做起了小生意,每天卖点旅游小商品。因为他家门口是通往岩鹰窝和悬崖栈道的必经之路,来往的游客特别多,小生意居然做得红红火火。后来,他在家里又卖起了朱砂和朱砂工艺品,生意也不错。
与刘友培一样,原汞矿下岗失业人员在朱砂古镇里自家的原住房、或摆摊设点,经营着小商品。
2015年,原特区邮政局下岗职工、在外打工多年的胡玉刚得知
家乡大力发展旅游业,毅然返乡创业,并依托景区的知名度,在朱砂古镇景区内的土坪开了一家“凯德食府”餐厅,为解决贫困人员就业,招聘了4个服务员为其打工,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2016年,江西吉阳公司把朱砂古镇观光车经营权拿出来公开招聘,实行联合经营、股权共享,引导贫困户参与组建运营公司。胡玉刚得知消息后,买了14辆电瓶车和景区合作,不仅自己当上了老板,还给当地老百姓提供了就业岗位。
“自己组建了一个观光车队,专门在朱砂古镇内接送游客,收入比以前在外打工好得多;自己又在景区开了凯德食府,收入也还不错。”胡玉刚,这位饱经风霜、57岁的男子感慨地说:“我晓得穷的日子不好过。但现在自己的日子好了,所以说我开办的饭店也好、购的电瓶车也好,招聘的近二十个人就业,都是万山黄道、大坪、茶店、敖寨等乡镇和原汞矿居民。
据胡玉刚介绍,电瓶车驾驶员和凯德食府的服务员,月工资都在两千多元至三千元之间。
为加大精准扶贫力度,朱砂古镇景区提供近了1000个铺面,拿出20%的门面、展示厅,免费提供给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从事餐饮、工艺品销售等,为200多个经营理念的贫困户提供了创业平台;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做起“小老板”。
莫汉江、嵇春丽是万山镇原土坪村(现土坪社区)居民,几年前,莫汉江家和嵇春丽家以及寨上群众的土地和宅基地被征用,成了“失地居民”。2009年万山国家矿山公园开园时,莫汉江和嵇春丽在公园内做起了“流动”饮食生意,2016年后,朱砂古镇在大门处、公园内修建了几十个店铺,莫汉江、嵇春丽租用了店铺,在公园大门口继续经营饮食小吃,莫汉江、嵇春丽依托朱砂古镇,做了十年饮食生意,成了“老生意人”。
“平时游客少,没多少生意,逢年过节的时候游客多,生意就好得多。”4月13日,笔者在朱砂古镇大门1号铺面上与五十多岁的莫汉江交谈,他说:“发财呢,还谈不上,但温饱问题解决了。总的来说,比一般打工的要好一些。我希望公园越来越好,旅客多了,我们的生意就会更好。”
据朱砂古镇工作人员杨欢介绍,与莫汉江、嵇春丽一样,目前在景区门面经营饮食生意的有23家,这不包括流动摊位。
说到万山旅游,离不开朱砂古镇;说起朱砂古镇,又不得不说起朱砂。朱砂,又名丹砂、辰砂等,还被武则天赐封为“光明砂”,其颜色鲜红或暗红,丹砂自古就为避邪圣品,也可解毒、镇痛、安神,同时亦为古代方士炼丹的主要原料。丹砂由于其晶体色泽鲜红,折射率强,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被称为“软红宝石”,是中国本土矿石中最有收藏价值的宝石之一。丹砂往往与水晶石伴生,晶莹剔透,因此人见人爱。
2018年8月下旬,第四届贵州(安顺)国际石材博览会召开,在万山朱砂系列工艺产品展柜前,前来购买的游客“爆棚”。“卖得最好的是小一点的朱砂手镯、首饰、项链,比如护神朱砂坠佛,一天就卖出200多件。”万山丹缘朱砂工艺品公司总经理胡正勇说:“根据经验,未来几天,销售情况会越来越好”。作为年产值7000万元、带动就业人数达2000人的万山朱砂工艺品行业的开创者,胡正勇研发设计了100余个品种并上市,主持研发或独立研发的“一种镂空雕刻朱砂填充上彩工艺品”“朱砂画”等20余项技术获国家专利证书,胡正勇也荣获“贵州工匠”称号。
目前,万山建成全国最大的朱砂工艺品线上线下交易中心,并在北京、杭州等城市开设了专卖店。朱砂古镇与万山朱砂工艺品产业园建立合作,盘活了朱砂产业脱贫,万山镇朱砂工艺品商店从8家激增到30多家,店面月利润可达1-5万元。同时盘活了整个朱砂产业链条,现仅朱砂古镇朱砂产业链条从业人员就达到2000多人,年产值达6亿元。万山区还投入资金3亿元,在朱砂工艺产业园内,集聚58家朱砂工艺品企业开发朱砂旅游产品。
就业,是旅游扶贫最大的载体
万山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和间接带动当地20000余人就业,助力3000余人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旅游扶贫之路,让当地群众创业、就业有了更宽的路子。
2017年8月的一天,早上八点半,朱砂古镇景区的副总经理王芳忠带着130多个岗位清单,来敲万山区扶贫办的门,他要与区扶贫办协商,对精准扶贫户进行一场“特殊”的招工。
“王经理,去景区面试的必须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办的一位负责人给王经理倒了一杯水后,对王芳忠说:“要持有建档立卡证明”。
“要不我来扶贫办干嘛?就是来请示领导的。”从2016年扶贫工作开始后,王芳忠与扶贫办就联系紧密了,因此也成为熟人了,交谈起来也就很随便了。王忠芳笑着说:“我们会遵照区里的指示,优先安排贫困户。”
4月10日,朱砂古镇办公室主管孙丹介绍说:“在朱砂古镇就业的工作人员有2000多名,90%以上都是各乡镇的精准扶贫对象和原汞矿、万山城区的低保户、困难户,平均工资达3500元。
孙丹还介绍,朱砂古镇在项目施工期间,工人主要是本区人,特别是在影视基地等建设期间,仅施工人员每天就有500多人,加上餐饮、酒店、个体商户等业态经营,带动就业可达2000多人。
现年57岁的杨秀田是敖寨乡瓮背村人,2010年,谢桥街道从原铜仁市(县级)刚划转到万山时,他就在谢桥新区管委会当保安,每月1400元工资,日子不还算过得滋润。2013年,他爱人蒲翠菊得了肝癌并实施了切除肝脏手术,花去了30多万元医疗费,为了给爱人治病,他在谢桥和铜仁城区打了三份工,一天从早晨忙到深夜。后来,谢桥新区管委会撤销,区政府考虑到杨秀田的具体困难,与江西吉阳公司协调,把他安置在朱砂古镇当保安,一直到现在。
“老伴动手术后,每月要900元的药费。目前我要养家糊口,还要为老伴还‘医疗债’。”4月10见到杨秀田时,他无奈地叹口气,停顿一会,然后笑着说:“还是政府对我好,不光把我安排到这里打工,平时对我家里也很关心的;吉阳公司对我也很照顾。”
朱砂古镇景区还在导游、售票、检票、食堂、酒店、展览大厅等为当地贫困户和居民提供就业岗位。
“现在每个月能拿2000元左右的工资,逢年过节还有奖金呢!”
住在景区附近43岁的赵春香说。她是通过针对贫困户的定向招聘到景区食堂上班;住在高楼坪乡青年湖村的27岁的刘苏是通过公开应聘于博物馆当管理员的;敖寨乡25岁杨琳由扶贫办指定招收于酒店当服务员的。
为了使贫困群众更好地走上就业岗位, 2017年9月,区扶贫办、区就业局对本地200名贫困群众的旅游从业人员,就农家乐安全常识、酒店礼仪、仪容仪表、农家乐食品与卫生知识等进行培训。
相距朱砂古镇景区8公里的九丰农业博览园,不仅因其绿色、生态的农业观光旅游而名声鹊起,而且在高端农业培训上也大显身手。
2019年4月初,春光和煦,阳光明媚,笔者在九丰农业博览园看到,博览园经理王守明正在为员工培训蔬菜种植技术。这些员工大都来自各乡(镇、街道)贫困的村民,他们是来学习大棚蔬菜种技术。
“蔬菜种植技术传授给你们,你们回家可以自己种植蔬菜。”王守明还承诺种植的蔬菜可以兜底回收,并说:“如果你们销路有问题,我们公司全部帮你们回收。”
员工一听,心里吃了个定心丸,大家信心笃定:这样不仅可以放心发展自家的大棚,还能以土地入股获租金,入企就业获薪金,资金入股获股金,“获得方式”得到了根本转变。
“我们通过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已经带动了当地4、500人在园区就业,其中有70%都贫困户。”王守明告诉笔者。
许福秀就是2015年进入九丰农业博览园工作的一名员工,到今年已有4年时间,其丈夫杨再六手有残疾,家里一共有三个孩子需要抚养。没有来博览园之前,许福秀家一直靠低保维持生计。如今,丈夫和她都在园区工作,吃上了“旅游饭”,生活也开始慢慢好转。
“以前靠吃低保。现在到九丰农业,一个月可以拿2000多块钱,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许福秀高兴地说。
“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挣,这日子就是这么舒心”。58 岁的高楼坪村村民刘存厚说出了万山发展旅游给自己生活带来,“以前人均不到一亩地,年收入难过千元。现在在九丰农业当保安,每月收入1500 元 ,妻子也在景区打工,每月能挣 1200 元。”刘存厚的两个孩子都在外打工,两口子过得既轻松又快活。
住在兴中村猴冲村民组村民、65 岁的刘远刚平时做点小生意,2019年清明节前,万山各“网红”打卡景点刷屏,九丰农业游客爆满,刘远刚到怀化进了一批玩具,星期六那天,九丰农业游人达8万人,刘远刚一天仅卖玩具纯利就有近两千元。晚上回家,他拿着花花绿绿的票子对在九丰农业打工的妻子姚碧珍说:“你看看,咋个样?一天赚这么多。”说完,给妻子抛了个“媚眼”。
在脱贫攻坚中,万山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旅游扶贫之路,群众“获得感”转变了、多样了,如土地流转获租金、入园就业获薪金、资金入股获股金等,种地农民也变身成为“产业工人”,群众创业就业有了更宽的路子。
“我们土地租给九丰不仅有租金,还优先解决我们来就业,一个月都是千多两千的收入。”高楼坪乡大树林村村民刘秀梅说。
与刘秀梅一样,高楼坪乡大树林、青年湖、高楼坪村、夜郎谷等整村土地流转给九丰农业、滨河公园,既有土地租金也有务工薪金
目前,“农旅一体化”的九丰农业已经带动了高楼坪乡185户636人实现增收,培训农村技术员2000人次,直接解决就业1000多人。
以九丰农业为依托,万山区推广“九丰农业+”模式,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特”农业发展格局,已在10个乡镇(街道)建成标准化蔬菜大棚815亩,在19个贫困村建成产业基地2500亩,带动800多户贫困户参与,实现产值4.2亿元,6000多名贫困群众受益。
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旅游+N”模式发挥了集聚效应,加快推动了旅游与一产、二产等跨界整合,培育“全产业化”万山旅游业态,带动更多的当地群众增收致富。2018年,万山旅游业直接或间接带动当地2万余人就业,帮助3000余人脱贫。
乡村旅游助农脱贫增收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万山区委、区人民政府围绕乡村旅游建设,提出“乡村旅游+休闲体验+精准扶贫”、“农旅一体化”等原创新概念,开展“百区千村万户”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整合资金规划建设“绿廊”“景廊”“果廊”,带动周边乡(镇、街道)发展乡村旅游,助农脱贫致富。
黄家寨是高楼坪乡青年湖村的一个村民组,该寨位于万山老城区与高楼坪乡的叠交地带,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交通便利。满山树林苍翠,紫色的红枫、深蓝的玉兰花、嫩绿的杨柳围拱在水泥“通寨公路”两侧和寨中的池塘四周,显示出一幅勃勃生机的美丽画卷。该寨72户人家320人,主要有大棚蔬菜、蜜枣、香菇、高山葡萄、莲藕等特色产业,修建垂钓休闲观光亭3个,山塘一座,篮球场1个,一面文化墙,组建了文艺宣传队,安装了健身器材,建成了农家书屋和农民文化家园。
黄家寨是铜仁地区和万山特区新农村示范点,有“黔东第一村”之称,乡村旅游开发较早。
老刘是黄家寨村民,2008年夏季,本寨刚刚开发,他瞅准机会,不外出干泥工了,在寨子上开起了“农家乐”。
“这农家乐一开起,来吃饭的人牵起了线线。”老刘回忆着十年前的事,兴奋地说:“我们这地方热天特别凉快,一到周末,铜仁的、玉屏的,还有湖南新晃、芷江的,都来这里度假,吃‘农家饭’、喝‘农家酒’。”
“那你一个月赚个一、二万块钱不成问题吧?”2019年3月31日,笔者与他交谈时,悄悄地问他——一般情况下,一问到收入情况,人们会三缄其口,这既是别人的“隐私”也是“商业机密”。但老刘却伸出三个指头,爽朗地说:“那一年我得了三十多万。”
此后,村民的农家乐越来越多,有刘福农家乐、刘波农家乐、 民君农家乐等,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几乎家家客满。
“我的农家乐1个月纯收入1.4万元,坐在家里挣钱并不难。”村民刘红琼志得意满地说。
“现在环境好了,管理规范了,生意越来越旺了,我家的餐馆每月收入就有3万多。”村民艾冬香一边说一边为中午订餐的游客做招牌菜“柴火鸡”。艾冬香是民君农家乐的女主人,用自家喂的土鸡做成的“柴火鸡”下饭蛮香,因此食客盈门。两层的小洋楼紧挨着栽满荷叶的池塘,前竹后松。大诗人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中国的老百姓受这“名言”影响很深。
2016年以来,黄家寨与朱砂古镇、滨河公园、九丰农业、夜郎谷连成一串,使黄家寨变得更加“丰腴而漂亮”。
据高楼坪乡乡长康宁介绍:黄家寨的风景比以前更好,也更加吸引游客,农家乐从以前的8家增加到2019年的30余家,生意都非常好。
此外,万山还打造“特色乡村游”,建成敖寨乡食用菌、下溪乡山地生态刺葡萄、黄道乡香柚等产业带,重点打造挞扒洞、黄家寨、牙溪、横山等乡村旅游示范点,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享农家乐”的乡村体验游,通过在景区设置小卖部、特产专卖区域,以及引导农户利用自家庭院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旅馆等方式,帮助农户在发展食、宿、购等旅游消费项目中获取收益。带动发展乡村农家乐200多家,划定特产专卖摊位15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