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实文学> 正文

文化扶贫舞台大 鼟锣铿锵奏凯歌/张丹 肖能 胡桂鸾

来  源:贵州文学网      作  者:创始人    日  期:2020-10-27    


文化扶贫舞台大  鼟锣铿锵奏凯歌

——从鼟锣艺术之乡黄道看万山文化扶贫

 

张丹   肖能   胡桂鸾

 

黄道,是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名字。

黄道,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地方。

黄道是中国丹砂最早的发现地和开采地。《黔记》载:“府东北百四五十里,有黄道溪,溪北五里有淘砂溪,土人于此淘洗砂石,以煎水银。”明万历《铜仁府志》也有“万山专採砂汞,居人籍为生业”的记载。黄道之名即因产丹砂而得,据传系黄帝曾路过黄道淘砂溪并获濮人赠与丹砂,故名。唐代曾在产丹之南的黄道设丹阳县。

从夏商时期开始,黄道乡一直为军事要地。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黄道溪野鸡坪蛮夷长官司,明洪武五年 (1372年),以务程、龙鳌、平岳溪、都坪峨异溪等蛮夷长官司并入黄道溪长官司,治武陵坪(黄道街上)。四长官司合并后,黄道溪长官司二世长官黄文聪 (一世黄源铭) 和平岳溪长官司三世长官刘弼 (一世刘明贵、二世刘道传) 同任黄道司正长官,两个长官都颁有印信,轮流掌管任事。刘氏从刘弼起世袭19世,黄氏从黄文聪起任14世。

黄道传承了600多年的鼟锣艺术更是远近闻名。1994年黄道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侗族鼟锣艺术之乡”,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2年被省文化厅授牌成为省非遗保护名录黄道鼟锣传习基地。

除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黄道还有着“遗留黄道几千秋、雨打遍体似汗流”的“狮子滚绣球”,有“身落平溪地步宽、有威作与世人看”的“猛虎下山”,有“三溪环绕往东流、远同楚水一般秀”的“平溪拖兰”,有“一鼻直伸黄道中、任是共工逐不动”的“象鼻横虹”等自然景观和600多年的魅力侗寨——瓦寨。

这些年,黄道乡一直把把抓生态环境、营造乡村文化氛围当做重要的工作来抓,治脏、治乱、治水是黄道的重头戏。该乡以建设“美丽黄道”“宜居黄道”为目标,动员10个村(居)积极开展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清洁户、文明户、美丽院落身边好人等活动评选,光“卫生清洁户”全乡就评选表彰了216户。

村民遵守乡规民约,争做文明新人,打造文明乡风,已成为一种自觉。

在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电视机、健身器材等文体育设施一应俱全。

走进“农家书屋”,看到那一排排整齐的图书,感到格外的亲切——没想到,在都市已经倍受冷落的书籍竟然能在黄道乡村得到青睐。黄道乡10个行政村有7个农家书屋,它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的好去处。图书除了时事政治,多为农业技术知识、疾病防控等,种类不一而足。

为留住农村的特色和文化,黄道乡还建立起了以“依恋、记忆、牵挂”为主题的乡愁馆,以乡愁馆为载体,向人民群众宣讲黄道的人文历史、民风民俗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充分挖掘村史村情、民俗文化、乡贤故事等资源,找到了属于黄道人自己的“乡土特色”。黄道乡乡愁馆管理人员刘洪恩说:建乡愁馆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先辈的文化遗产。我们把黄道的生产工具、鼟锣文化这些民间要消失的东西收集起来是为了以后的子孙后代能够继承这个文化,能够看得见摸得着。

黄道乡还有党员活动室、农民讲习所、文化大舞台等场所,2017年黄道乡丹阳村建设了“贵州省魅力侗寨”瓦寨侗家鼓楼及文化长廊,2018年黄道乡的力坳村、马黄村都建了文化活动广场。此外,黄道乡还以文化站为根据地,组建文艺宣传小分队到各村举办文艺演出和政策宣传。记得黄道乡举办的五城同创·乡村大舞台文艺汇演,全乡10个村的13支乡村文艺队参加了演出。

“我们还有篮球队!你们要是看到他们打篮球比赛,那才好玩

一个十来岁的熊孩子向我们说。他的话引起了一阵笑声。

是的,黄道不但有篮球队,还举办过篮球邀请赛呢!黄道乡举办的第一届“丰收杯”边区篮球邀请赛就有来自万山区6个乡镇的10支代表队参加。

有道是,文化是个筐,啥都往里装。黄道乡举办专题讲座、道德讲堂、文艺演出等活动,搭建文化大舞台,除了塑造有素质、有品位的文化新人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文化扶贫。

文化与扶贫有关么?答案是肯定的。

在扶贫工作中,黄道乡以“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感恩新时代·脱贫攻坚故事会”、漫画宣传等方式将扶贫惠民政策宣传到群众中,把脱贫思想转变教育始终放在重要位置,坚定村民致富的志向,转变一些人“等、靠、要”的懒散等思想,同时宣传文化、科技知识。

要致富,离不开知识,离不开文化。

以前,黄道人可吃了没有文化知识的亏了。

谈到此事,丹阳村的肖友良深有感触。

2010年,肖友良把几十亩荒坡全部种上了油茶。

于是,这片以前野草疯长得比人还高的山坡变成了绿油油的油茶基地。

但是,因为没有专业的油茶种植技术知识,这片茶树直到2015年才开始长高,而且长势远没有杂草好,所以很多的茶树就被疯长的杂草“欺负死了”,好多的茶树就这样东晃西晃地夭折了。“乡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花高薪帮我们聘请到相关的专家来对我们进行指导和培训种植技术知识,还鼓励我们这些有志向创业的青壮年成立村合作社和公司,在专家的建议和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就撑起胆子和两个志同道合的老乡成立了铜仁市万山区丹阳村生态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了2000多亩油茶。真是皇天不负苦心人,经过技术培训和有效的管理,我所管辖的800亩油茶地终于在2016年开始亩产70斤,2017年达到亩产100斤,2018年亩产超过150斤,这三年的年均盈利大约有12万元,预计6年后可以达到丰产期,到时候年盈利将会超过40万元”。

肖友良喜笑颜开。

肖友良的带动下,同村300多户村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发展油茶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项目政策的推动下,丹阳村整合各类资金建设了油茶产业基地3400亩,有366户农户以土地、资金等资源入股参与发展生态产业脱贫。

长坳村的刘银香也是刻苦学习文化技术的受益者。

文化不高的刘银香成立了一个刘姐薯片厂,为了把薯片厂经营好,她硬着头皮啃书本,还向专家请教。为了做大做强红薯加工产业,她主动提出将刘姐薯片厂作为黄道乡长坳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种植红薯,助推贫困户脱贫致富。于是,刘银香免费给乡亲们发放红薯种,请省里的专家给乡亲们培训红薯科学化种植技术,一站式收购乡亲们的红薯,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她说:现在进入新时代了,我也要带着乡亲们加油干,为我们黄道乡添光彩。

2017年12月9日,长坳村刘姐薯片厂分红现场,78户贫困户手中拿着这一年的产业发展分红款,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为了让村民们掌握种植、养殖技术,黄道乡政府发动各方面的力量,组织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外出学习取经,还高薪邀请了种植、养殖技术方面的专家到各个村寨进行生猪养殖、养蜂、蔬菜、香柚、油茶、红薯以及李子规模化种植知识等培训。据不完全统计,从2016年到2018年全乡共开展养殖、种植技术培训12期,参加培训人员共计542人,其中2016年度2期116人,2017年度7期306人,2018年3期120人,培训合格后全部颁发相应工种的培训合格证书,并安排相应岗位就业。

2016年以来,黄道乡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传播速度快、资源覆盖广、内容丰富这一优势,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作用,使远程教育资源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帮手。针对农业生产需求,把学习的重点放在种养技术培训、田间作物管理、病虫害防治上,每月向党员群众征集一次学习建议,通过网络授课、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站点授课等方式,确保每月至少组织学习2次以上,保证了学用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远程教育作用。

黄道乡力坳村牛崽冲组有个吴希国,家庭人口5人,妻子为二级残(哑),三个小孩都在上学,2014年被识别为精准贫困户。因为不能外出打工,吴希国就在家养殖一些猪、羊、鸡,但是家里经济状况捉襟见肘,苦于没有太多的本钱投入,加上饲料喂养成本较高,辛苦赚的钱还不够家里三个子女的学费钱。

后来,政府制定了每头猪200元的产业奖补措施,鼓励有心发展的贫困户,吴希国便发展了26头生猪养殖。由于缺乏技术,他白天干活,晚上坚持学习,又是看光碟,又是学习资料,遇到难题时,就及时与厂家联系。但是,天有不测风云,猪买回来不久便开始生病,接着便是接二连三的死去。刚买的26头生猪几天便只剩下了6头,变故来的很突然,惨痛的教训打击了那颗不屈的心,几年来练就的不服输的精神始终在支撑着那颗坚定的心,于是他参加了养猪技术培训,通过认真学习的钻研,吴希国又买了9头猪,他说:我现在知道怎么防治猪瘟了,我要养上一百头猪。

黄道乡有马黄村、锁溪村、力坳村三大生猪养殖户,其中力坳村的“贵州云飞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罗仁长的养殖之路甚是坎坷。我们到云飞牧业公司时,一个面带微笑,神清气爽的中年男子朝我们走来。他就是罗仁长。当我们问及他的养殖经历时,本来还谈笑风生的他突然间沉默了。

调整了一下情绪,罗仁长细细地述说了他养殖的经历。“三年前,我在万山卖摩托车赚了几十万,后来看着别人养牛挺赚钱的,就想跟风养牛,也没管自己会不会养牛,当我把所有的钱都投进去后,就坐等牛仔长大赚大钱撒,可还没等到牛出栏,牛仔就莫名其妙死了大半,亏了我近百万元。搞得当时大年三十的时候好多人上门来催账”。

说着,他叹了口气,“这次惨痛的教训让我了解到掌握养殖技术的重要性,恰好那时候乡政府请了养殖专家到我们村来上课和指导技术,我就非常虚心地向专家老师请教,成为当时我们村学习最认真的‘学生’。最后在政府的支持和家人的帮助下,我就打算‘从哪儿跌倒,从那儿爬起来’,继续走我的养殖之路……”。话还没说完,他的电话就响了,“你好,程经理,对,我这边明早就要出栏80头肥猪到铜仁锦江屠宰场,后天还有人来购买200余头猪仔……”。

是啊!从哪儿跌倒就从那儿爬起来,正是政府的文化扶贫让这些庄稼汉们一次次地站起来,迈上了脱贫致富的金光大道。谈及这些,村民们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控辍保学也是文化扶贫的一环。

长兴村对门坡组肖柳同学,父亲多年前因车祸不幸逝世,留下他和年迈的公婆、体弱的母亲以及幼小的弟弟、妹妹相依为命。一大家子人挤在窄窄的房子里,生活开支更是入不敷出。肖柳十分懂事,才上初中没得好久,就想出去打工挣钱来补贴家用,有段时间都没去学校。这引起了乡党委、政府的重视,马上召开专项会议,研究制定了控辍保学的相关措施,并派专人负责落实。最后,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和老师的劝导下,肖柳才得以返校继续读书,现在他已经到河南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读了一年的书了。

经了解,黄道乡像肖柳这种因贫困辍学的情况还有好几个,比如罗仁贵、肖运彬、刘晓玲、罗吕等同学,后来他们都返校顺利完成学业,有的上了高中,有的读了职业学校,不论是从知识上还是技术上,他们都远离了单纯的外出打工,真正地在用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从而实现了教育、思想文化上的脱贫。

(男)三个斑鸠,喂喂,飞过湾咯,拐了两个拐呀,

两个成双是麻溜溜哟,姊妹姊呀,一个单咯,了哪,了哪。

(女)劝声哥哥,喂喂,莫着急哟,拐了两个拐呀,

两个成双是麻溜溜嘞,姊妹姊呀,妹在等咯,拢来,拢来。

咚咚……嘿……咚咚……嘿……

咚咚……嘿……咚咚……嘿嘿嘿

我们寻声望去。在宽敞的广场上,穿着花花绿绿的侗族男女,他们分列两排,有的对唱情歌,有的敲锣打鼓。

——这就是黄道乡的鼟锣文化艺术,那个领唱的男子就是鼟锣艺术继承人代表罗仁江。

鼟锣,是100多万侗族同胞中目前最为独特、古老、保存最为完整的民族文化艺术之一,至今已有千年历史。鼟锣以锣、鼓为主,辅之其它乐器和用具。黄道人民在长期的风雨岁月中,共演练成闹年锣、喜庆锣、敬神还愿锣、辞诵锣、充锣、丧锣、三锤锣、九锤锣、两头忙、三道齐等60余种不同的形式和曲调。最具观赏价值和表演形式的是新春佳节鼟锣,村寨之间,少则数十人,多则上千人,黄毛孩童、古稀老人,青壮劳力、翩翩少女,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委婉处柔媚万千,激越时锣鼓震天。

史料记载,黄道的鼟锣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源自军队鸣锣传信,游戏于民间丰富完善,成了当地新春佳节和重大喜庆活动的表演艺术。春节龙灯、茶灯等活动更是离不了它的声威。

鼟锣的鼟,即比赛的意思。黄道的居民以刘、罗、肖三姓居多。传说明洪武年间有一年,黄道乡新屋场村大丰收。这一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黄道肖家一子孙提锣在自家后的高坡上,兴高采烈地打了起来,告诉刘、罗二姓及四方乡邻,我肖家祖先是大将军,我肖家现在的生活富裕,日子比你们的都过得好。这引起了刘、罗子孙的不服,于是也提上铜锣爬上坡去与肖家子孙面对面打锣。刘、罗、肖三家孙子在坡上摆开阵势,互相鼟锣,你打得响,我比你打得更响,你打得好,我比你打得更好,你打的时间长,我比你打的时间更长。如今的新屋场就是他们鼟锣的地方,被人叫做“鼟锣坡”。此后,这一习俗便流传下来,形成了黄道鼟锣,每年在坡上打锣较劲,从腊月二十三鼟到正月十五。

据当地老人介绍,参加鼟锣的人分为两队,比谁的锣多、鼓多、人多;比谁打锣的拍子多;比谁的拍子打得熟练、整齐;比气势、比体力、比毅每逢农历腊月的小年一过,整个正月万山的山山岭岭都会响起此起彼伏的鼟锣之声,场面十分壮观。

鼟锣其实就是他们喜怒哀乐的表达。

如今的黄道乡鼟锣文化艺术团有成员64人,但表演节目时打锣的有上百人,声势浩大;2008年他们编排了“坳上情歌”参加万山第一届鼟锣文化艺术节和市旅发大会的表演;2009年编排了傩舞“秦童八郎”在铜仁梵净山歌舞团参加“多彩贵州舞蹈大赛”铜仁赛区的演出,荣获三等奖。他们年年都会参与各地的演出,每年约六十次,而且形式多样,比如鼟锣、愿戏、情歌对唱、傩舞、小品、绝技绝活等;2018年他们紧跟时代潮流,还专门编排了脱贫攻坚小品——在新时期的致富路上,鼟锣文化在黄道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黄道乡借文化之东风,破攻坚之难题,以文化教育扶贫剔除贫穷之根,寓教于民;以科学文化技术带动产业发展,造“富”于民;以鼟锣艺术转变思想观念,寓乐于民,获得了村民们的赞赏,也得到了上级的肯定。

其实,黄道的文化扶贫只是万山的一个缩影。窥一斑而知全豹,从黄道的这一桩桩一件件生动的事例可见万山区的文化扶贫已然是非常成功的。据了解,万山区已37个贫困村的文化广场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截止2017年已建了包含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游泳馆、大剧院、全民健身中心、文化旅游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县、乡文化活动广场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达标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个、乡级分中心9个、村级网点85个建成农家书屋70个,文化大院5个,实现农村广播电视全覆盖,达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