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实文学> 正文

“撂荒地”华丽蜕变 “聚宝盆”百姓富美/杨再树 吴波

来  源:贵州文学网      作  者:创始人    日  期:2020-10-27    


“撂荒地”华丽蜕变   “聚宝盆”百姓富美

——贵州万山区“九丰农业模式”助推脱贫攻坚

 

杨再树 吴波

 

“撂荒地”   撂得心凄地凉


第一次接触“撂荒地”这个概念,是在十年前一个插秧时节,我到高楼坪乡徐家垅村子家访,为一个让人心酸的女孩。

这个女孩叫徐艳云,爱好写作,是一个散发泥土芬芳的农村女娃,踏实上进,朴素稳重。她有一个患眼翳、风湿性瘫痪的妈妈。家中有个活泼可爱的小弟弟,有个在外地打工的爸爸。中考前,她却没来学校上课了。我去家访,人没在家,她妈妈说:“唉,她在对面山腰腰整田哩!她爸在外打工,一两年都没个音信,可家里的田土要耕,没耕就要撂荒,就没饭吃呀!”我对面山腰腰处找到了她。她一人拖着瘦弱的身躯,扶着犁,吆喝着牛,吃力地耕着田。周围七八丘田,荒草凄凄,冷冷落落。一见我,听到我劝她回校复习参加中考,她叫住牛停下,泪水“啪嗒啪嗒”直往田水中落,荡起一圈一圈搅动人心肠的涟漪。她说,她不读书了,她读,弟弟就读不成,她要在这些撂荒地里整几丘好田出来,让妈妈和弟弟够粮食吃。等插完秧,就出去打工,让妈妈不受苦,让弟弟上大学,眼下爸爸没音信,她是老大,不照料家,谁来照料呢?一家人要吃饭呀……我无奈地离开时,禁不住几次回望她独自一个人在水田里拖着瘦弱的身躯耕田的身影,那应该是充满青春活力的身影啊,可是家庭的无奈,让她过早的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成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撂荒地里整几丘好田出来,让妈妈和弟弟够粮食吃。”这句话足够让我愧疚一生。

直到至今,一想起这句话,脑海中一浮现那道身影,我的心就会隐隐作痛。

撂荒,撂荒,撂得心凄地凉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过去农民把土地视为金子,故有“金土地”之美名。随着我国改革开发和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深入和长期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导致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农村劳动力通过非农工作来增加收入,因此各地农村耕地撂荒现象日益严重,造成了耕地资源的极大浪费。目前对我国全国范围内的耕地撂荒的面积,各地区都显示呈加剧的趋势。根据有关权威机构调查,我国耕地的总面积从1998年的19.45亿亩到2008年的十年内减少了1.19亿亩,以每年1000万亩的速度持续减少,而我国人口却增加了两亿。

全国是这样的情形,万山区也无可避免。

万山区,隶属于贵州省铜仁市,因朱砂储量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三,被誉为“丹砂王国”。196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设立万山特区, 隶属铜仁地区。2011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设立万山区。 现国土面积84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7万人,常住人口27万人,辖10个乡(镇、街道)、95个行政村(居)。

九丰农业所在的高楼坪侗族乡位于万山区的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区政府36公里。东与黄道侗族乡、万山镇交错连界,西与玉屏县亚鱼乡毗邻,南与玉屏县田坪镇和湖南新晃县大湾罗、方家屯乡接壤,北与茶店镇为邻。全乡辖12个行政村2个居委151个村民组,总人口16561人(非农业人口817人),侗族占70%;4525户。国土面积75.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860亩,占总面积的12.32%,其中稻田 10200亩,占耕地面积的73.5%,旱地3660亩,占耕地面的26.5%;现有非耕地97500亩,撂荒面积没有确切的数据统计。

从几年前高楼坪乡小湾村的情形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

“土地撂荒,实在是没有法子呀!高坡陡,山间坝子和缓坡上点缀着零碎耕地。小湾村近千口人,耕地只有600多亩,还都是瘠薄田。一层土下面就是石头,天一晴就旱,一下雨就淹,这样的‘望天田’,种玉米一亩顶多收500斤!大多村民宁愿去打工,也不想守着石漠化的土地过穷日子呀!”小湾村村主任吴万宽说。

小湾村属于贵州那种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土地撂荒成为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本来地力就不行,再加上长期向山要地,结果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撂荒’的怪圈。”针对这种情形,万山区农牧科技局局长罗洪超说道。

要让万山农民看到万山农村产业的希望,必须换个方式谋发展。

2015年,万山区从山东省寿光市引进九丰农业,为万山农村产业转型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新的动力。

 “九丰农业+”大棚蔬菜技术培训和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扶贫深度结合的新路,让万山6000多贫困群众直接受益。

 

“九丰速度”   燃烧土地的希望

 

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万山产业有着先天的不足,从大明王朝置办中央企业开始,到2001年贵州汞矿因关闭破产,万山产业就是单一的矿产输出。

九丰农业落户万山之前,万山农业产业,基本上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为0.3亩。农村种养殖业处于无意识的自给自足状态,高科技、特色、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为零。

现任区政协主席的吴泽军说:“那时候我们穷啊,我每天做梦都在想,要能招到一家有实力、产能大、效益好的企业来,该多好啊!我们那时候,穷成那个样,谁还管他是不是高能耗高污染?只要能挣钱,能让区里发得起工资,干部职工上班能有火烤,下班能有饭吃就是最大的胜利了!”

于是,引进一家现代高科技的农业企业到万山,就成了当务之急。

201412月,田玉军带着贵州省委、铜仁市委的任命书,从山东潍坊奎文区常务副区长的位置上,来到了万山。

对于即将开始奋斗的这片土地,田玉军书记信心满满。

九丰农业博览园的招商引进,是区委政府在田玉军书记带领下决定打破观念瓶颈、创新发展思路后的重大决策。

2015年初,万山区根据自身特点,提出了“工业强区,农业惠民,旅游兴业”的发展方针。要实现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的“要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真正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实惠”,万山必须要有自己的高科技农业支柱产业,才能让广大农户开眼界、换脑筋,转换传统的小农经济观念,才能起到辐射、示范、带领的作用。

九丰农业博览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落户万山,以特有的“九丰速度”,奏响了万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的主旋律。

同年520日,园区完成10000平方米场坪。

620日,第一座钢架连体大棚搭建完毕。

715日,第一座大棚进入种植阶段。

9月的一天,60多个品种滴着露珠的新鲜蔬菜正式出棚,十里八乡的乡亲们纷至沓来,一个个睁大眼睛,原来我们自己的土地上竟然能种出这么好的蔬菜,这些蔬菜竟然能卖这么贵的价格,这是祖祖辈辈无法想象的事啊!

这一年的国庆长假,不仅九丰农业博览园火爆,连在周围的“农家乐”吃饭也要提前预定。

意想不到的社会经济效益,让万山干部群众初次尝到了观念转变的甜头。

九丰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构建武陵山区花卉果蔬大观园。围绕“建成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区”目标,按照“四圈两带”产业布局和“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思路,整合各种资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初步建成了集设施农业、旅游观光、休闲养老为一体的九丰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打造花卉果蔬大观园。园区总总投资5亿元,按照“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思路,通过引进国内外的高新技术、最新品种和现代化设施设备,计划用12年时间,建成西南片区最大蔬菜集散中心、国内一流的高端山地特色生态农业示范综合体及农旅文一体化的4A级旅游景区。园区核心区占地面积0.2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达5万亩,年生产优质蔬菜3000万公斤以上,年生产蔬菜种苗1000万株以上,实现年产值1亿元以上。

“九丰速度”,唤起了万山贫困农民渴盼摆脱“撂荒桎梏”束缚着的激情,燃烧着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的希望。

 

“遍地开花”   让心不再流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无数处“撂荒地”,搭建起无数个蔬菜大棚。走进蔬菜大棚,棚内蔬果飘香,绿意盎然,呈现一番四季如春的美景。

万山区“‘九丰农业+’蔬菜大棚发展模式”,助推脱贫攻坚,遍地开花。

如今,万山区新建标准蔬菜大棚5006亩、建成大棚蔬菜点57个、发展标准化大棚蔬菜1.2万余亩、所联结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余元的丰收之果。“九丰农业+”让万山农业产业从“一树花开”走向遍地开花。

坚守走生态和发展道路的万山,正按照“乡乡建大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发展思路,积极推广“九丰农业+”大棚蔬菜技术培训和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扶贫深度结合的新路。

3年时间,万山九丰农业博览园已经成为九丰农业公司在西部地区辐射最广、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农旅融合示范园区,解决当地就业300多人,带动3600多人脱贫致富。 “让农业惠民、让农业富民”。基于九丰农业成功的技术、管理和市场优势,2017年,在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下,万山区在全区积极推广“九丰农业+”大棚蔬菜技术培训和产业发展模式,全力打造“武陵菜都”,吹响这场绿色产业革命的号角,让标准化大棚蔬菜基地覆盖万山10个乡镇(街道)37个村。

目前,九丰农业生产的优质农产品已走进北京、贵阳、长沙等多个城市,成为市民餐桌上的健康菜、放心菜,并逐渐改善当地农产品种植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带动现代农业的振兴。

“九丰农业+”推广中,万山区积极构建产前技术引进、培训,建立产中技术指导、服务,产后推广的一条龙服务,今年以来,创新零距离技术服务,组建了一支71名农业技术专家的服务“三农”工作团队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从山东寿光聘请了9名业务精湛的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人员担任各乡镇(街道)科技副乡长,指导各乡镇大棚蔬菜生产,确保蔬菜生长期各个环节严格按照技术要求作业,让当地群众吃下定心丸。 与此同时,该区开展“九丰农业+试点大棚基地+农户”的大棚蔬菜技术培训服务,在九丰农业博览园建成大棚蔬菜技术培训基地,将10个乡镇(街道)第一批建成的大棚蔬菜试点示范基地作为大棚蔬菜技术现场教学点。截至目前,共举办培训班2期100余人次,现场培训110期3000余人次。

万山区还建立“区内直供、区外铺网和公司兜底”的大棚蔬菜销售网络。大棚蔬菜基地与周边区县主要超市、蔬菜经理人、酒店等进行产品供销合作,蔬菜销售商直接到基地采购。依托九丰农业的全国营销渠道,签订销售协议,按品种、品质和市场价格进行兜底回收,由九丰农业统一销售,产品供不应求。

在万山区各个乡镇,大棚蔬菜基地大都带有一个“丰”字,如敖寨乡两河口村的易丰农业,下溪乡官田村的迎丰农业,高楼坪小湾村的农丰农业等,名字中与九丰农业一样,都带有一个字。字号的标准化大棚蔬菜基地,已在万山各乡镇遍地开花。

到高楼坪乡小湾村采访时,正好遇到我的学生刘海兰。大棚蔬菜种植,她做得风生水起。

以前刘海兰在外打工,打工仅能维持生活,摆脱不了贫困,于是她摸索着在“撂荒地”种蔬菜,但无资金、无技术、少产量,举步维艰。九丰农业落户万山,给她带来新的机遇,她先去九丰务工,学技术,找出路。

2017年,通过“九丰农业+”模式的大力推广,在政府的支持下,小湾村建起五座大棚,成立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掌握了种植技术的刘海兰也回到村里,担任技术员,为全村大棚蔬菜发展尽心尽力。

2017年,小湾村推进大棚蔬菜种植,一户一亩菜园等多个扶贫产业发展,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与50户建档立卡户形成利益联结,实现分红7.65万元。

此外,小湾村通过就近村集体经济产业就业,村民摇身成为企业工人,2017年村集体经济解决就业98人,引导优势龙头企业参与扶贫,共享龙头企业红利6.4万元,每户分红1600元的成果。

有了资金,刘海兰自己承包了20多亩蔬菜大棚,不愁产量,不愁销路,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以前在外面打工,心好像在外面流浪,如今在家门口种植大棚蔬菜,就好像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心里不再有流浪的感觉了!”刘海兰说。

说完,她摘下一个大大的红红的西红柿,水龙头边冲洗一下,递给我,说:“老师,尝一尝我种的西红柿,看甜不甜?”

我接过一尝,一股淡酸纯甜的味道从舌头渗透到全身,让我感觉到说不出的爽意。这爽意冲淡了我十年前在徐家垅家访徐艳芸时的那种隐隐的痛感,脑海中渐渐浮现出徐艳芸和妈妈、爸爸吧、弟弟在蔬菜大棚采摘瓜疏的幸福的情景……

脱贫致富奔小康,心不再流浪。


“聚宝之盆”   实现富美的梦想


昔日“撂荒地”,如今“聚宝盆”。

其实地和人一样,你它,敬畏它,它就回敬你,为你开花,为你结果

近年来,万山区紧扣省、市战略部署,坚持五大新发展理念,坚守两条底线,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了全区经济社会新发展。城市蝶变,经济提升,幸福加速。万山坚持以“九丰农业+蔬菜大棚发展模式”,精准施策巩固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

在全省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吹拂下,万山区依托九丰农业博览园优势,围绕“蔬菜”做文章,扩规拓链,以高楼坪乡为中心,坚定不移在全区各乡镇(街道)和行政村全面推广标准化蔬菜大棚,实现了标准化蔬菜大棚在万山各个角落“遍地开花”,一片片“撂荒地”,变成一个个“聚宝盆”。

截至目前,在全区各乡镇(街道)推广标准化蔬菜大棚共计8631亩,总产量28615吨,实现产值9314万元。其中敖寨乡面积1400亩,产量7000吨,产值1680万元;茶店街道1205亩,产量1800吨,产值540万元;大坪乡566亩,产量495吨,产值198万元;高楼坪乡2200亩,产量11000吨,产值4400万元;黄道乡900亩,产量1350吨,产值405万元;下溪乡660万亩,产量4500吨,产值1350万元;谢桥600亩,产量900吨,产值270万元;鱼塘乡1050亩,产量1570吨,产值471万元。

 “以前,我家山上的土地基本撂荒,种过苞谷但收益不高,现在把土地流转出去,每年有1000多元租金,年底还有3000元分红,平时到油茶基地做活,每天还能挣80多块钱。”谢桥街道龙门坳村贫困户刘泽玉说起村里的产业发展就喜上眉梢,自从村里在“九丰农业+蔬菜大棚发展模式”助力下,曾经的“撂荒地”变成了“聚宝盆”。他不仅在家门口就了业,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真正实现了“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

下溪乡新隆村的鑫丰农业蔬菜大棚标准化的蔬菜大棚沿河整齐排列,旁边是一个十亩的鱼塘。春意盎然,大棚里,村民杨妹和十几个姐妹正在给土施肥。她满面春风,:在这里工作一天就有百来元工资,比在外面打工划算。我还被村里列为易地搬迁扶贫对象,过不了多久,就能搬谢桥去,像城里人,散散步,跳跳舞,享享福!蒋树英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期待。

高楼坪乡大树林村杨敏,是一个干劲十足的小伙子,在“‘九丰农业+’蔬菜大棚发展模式”助力下,在“撂荒地“搭建起60余亩的蔬菜大棚,年收入近60万,而且还解决了村里20多个贫困村民就业问题。最让他引以为豪的事情,是2018I518日省领导谌贻琴参观他蔬菜大棚。谈到未来的打算,他信心满怀。他说:“党的政策好呀,没有党的富民政策,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但光我一个人富起来不算,要让乡亲们都富起来才算本事。今后,还得扩大规模,到贵阳、重庆、怀化、新晃、铜仁等地开辟蔬菜市场,开辟好市场,可以进一步带动村里其它产业的发展,比如塑料膜生产、塑料筐生产、纸箱包装生产及乡村旅游业等,都是很有前景的。”

近年来,万山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感恩前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创新思路谋求突破,以“‘九丰农业+’蔬菜大棚发展模式”助推脱贫攻坚,让山沟沟里的“撂荒地”华丽转身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走出了一条具有万山特色的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机制活的发展新路。

“撂荒地”变成“聚宝盆”,生态美,百姓富。

在脱贫攻坚中,“九丰农业+蔬菜大棚发展模式”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走进万山山山水水,时代的阳光中,蔬菜大棚熠熠生辉,绿意盎然,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