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 在扶贫一线诠释“知行合一”
邓明鹏
(一)
“刚到瓦田村,我们就遇到了‘下马威’。”向阳说,“为当贫困户,村民们争得面红耳赤。一村民因为没有评上‘贫困户’,公开阻止开会。”
向阳,铜仁市万山区扶贫办公室工作人员。2015年,由区委组织部统一调度,担任下溪乡瓦田村“第一书记”。
瓦田村位于万山区下溪乡东南部,辖12个村民组,有443户1736人,是贵州省级三类贫困村,有贫困户152户525人,长期以来,贫困发生率不低于13.7%。
“因为穷,村民纷纷想当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瓦田村干部给向阳介绍村情。
虽然心里有所准备,但向阳还是被瓦田村的“精神贫困”所震撼。
第一书记就是来扶贫的,如果不能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光靠‘输血’怎么扶贫?
如何办?治贫先治心,扶贫先扶志。向阳决定“从心开始”。
向阳脱下衬衣西裤皮鞋,换上粗布衣裤运动鞋,下地收割庄稼,入户帮做农活,坐在院坝石坎拉家常,遇到村民就嘘寒问暖。
驻村以后,向阳带着驻村干部进村入户,召开院坝会、座谈会,与群众面对面拉家常,心换心作交流,宣传扶贫惠农激励政策。
晚上,带着村干部一户一户走访贫困户。“一次吃闭门羹,第二次再去。一次讲不清扶贫政策,就重复讲、多次讲。”
同时,组织村委班子及致富带头人到重庆、湖南等地考察学习,邀请相关专家到村里培训指导,学习实用先进的种养植技术。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对现代农业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有了深入了解。
除此外,这些驻村事……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村民蒲爱英从小残疾、四肢无力,只能蹲身移步,向阳为其协调帮扶资金5000元;袁莲花重病治愈,向阳主动请缨,两天驱车400里到保险公司、合管局、民政局报销相关费用168900元;汛期间连日大雨,向阳租用3辆面包车,连夜转移群众40余人,10余天中管吃管住……
向阳用实干赢得了村民的信任,用真情捂热了村民的心。
村民还清楚记得,4年前,3个村民集资修建休闲广场,投资8万余元开辟了一块平地,却因资金短缺成了“烂尾工程”。
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为此向阳分别到宣传部、文广局、财政局、扶贫办四处“化缘”,筹集资金12万元完善了基础设施。
2年来,曾被当地烙上“贫穷落后”标签的瓦田村——旧貌换新颜,一潭死水的瓦田村变了。
新建办公楼1栋,修建文化广场1个;实施通组路6条14公里;葡萄产业园道路全面硬化;全村亮化工程即将实施……
“公共文化设施的改善,让村民终于有了一个称心的活动场所。”吴长银介绍,民风民俗向好向善,无一出现上访对象。
村民心里有杆秤。在向阳的用心用力感化下,贫困群众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内生动力被激发了出来,树立了战胜
困难的信心和斗志。
(二)
瓦田村基本农田434亩,人均占有耕地0.5亩,人均基本农田0.29亩,是全乡典型的人多地少村。
“2016年洪涝灾害后,瓦田村受损惨重,人均不足一分地,80%的村民买米吃。”瓦田村支部书记吴长银概叹,这样的恶劣环境要想发展,其难度可想而知!
经过一个月的走访调查,向阳摸清了村里的“家底”,梳理了村民的发展意愿,厘清了村产业的发展思路。
虽然这里水田很少,但这里土地肥沃。高山刺葡萄发展势头较好,还可以发展壮大养牛、黑山羊、竹鼠等传统产业。
“我们可以向山坡要土地,向科技要效益。”向阳决定面对现实,因地制宜,因势而为,在产业发展上杀出一条血路来。
向阳明白一个道理,只有让老百姓摸得着,看得见,群众才会跟着干!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
如何切入?向阳决定:“树立标杆!”
村民张绍安进入了他的视野。张绍安种植高山刺葡萄30余亩,养殖竹鼠300余只,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种养植大户。
于是,向阳三天两头来到张绍安种养基地,与其交心谈心,鼓励他扩大种养殖规模,同时对刺葡萄进行改良,并承诺在资金上给予协助。
“我嘴巴笨拙,除了干劲不会跑资金,第一书记向阳的话让我吃下了‘定心丸’!”张绍安坦言,虽然向阳比他年龄小,但他视其为大哥,从心理上依赖他。
2017年,张绍安把竹鼠的圈舍扩大到500多平方米,新增高山刺葡萄100余亩,还为8亩葡萄地搭起了改良大棚。
世事难料。由于一些口角之争,张绍安的合作对象突然要求撤股,要建材费的、要工钱的,都追到屁股后“讨薪”。
“哪些日子我都不敢回家,坐在养殖场一角发呆,茫茫然不知所措……”张绍安回忆道,有时回到家里,妻子也会数落、埋怨。
在张绍安最困难无助时,他想到了第一书记向阳。向阳分别从扶贫办和民宗局协调了10万元无息贷款,解了他燃眉之急。
之后,帮助他解决了5万元资金完善基础设施,还为他协调了15万元精扶贷,但张绍安按需只要了7.5万元。
张绍安说,品种改良后好处多多:减少了管理成本,提高葡萄了口感,延长了售卖时间,获取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在向阳带领下,瓦田村创业兴业蔚然成风,一度出现了农民工返乡创业潮。
目前已初见成效,形成了以高山刺葡萄、天麻、绿壳鸡蛋和生态养殖猪、牛、羊等特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眼下,我们正在实施‘一户一亩果园’计划,大力发展香柚产业。”向阳畅想着,这样既可绿化了山坡,又为群众增添了一个增收项目。
2017年,瓦田实现建档立卡户产业分红全覆盖,累计分红158400元,户均增收1000余元。脱贫134户497人,贫困发生率控制在1.7%以下。
(三)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群众利益无小事,总把群众当亲人。”
“你们的事,就是我的事,我就是来为你们服务的。”
“要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百姓的幸福指数!”
这是向阳驻村时的铮铮誓言,也是他对同事常念叨的几句话。
“我们要真诚做人,让村民感觉在为他们做事。”向阳笑着说,这样极少数群众想刁难也不好意思了!
其实,向阳心中也有自己的“三个之最——”。
最感激的是单位领导。“每次有了想法,都能得到单位领导的鼎力支持!支持往往超出念想!”
士为知己者而搏。向阳表示,“虽然驻村苦些累些,但我愿意为理解和支持我的人‘付出’!”
最感动的是驻村同事。向阳说,“同事们非常团结敬业,同进出,共甘苦。”
最愧疚的是亲人。“妈妈摔成骨折以来,仅仅到医院看过两次,每天只能打电话问候。”向阳说着说着眼圈红了。
采访的当天晚上,向阳抽了个空回去看爷爷。“爷爷病重了,已经抬到堂屋门板上了。”
“猜想爷爷还能活几天……”向阳又回到村里,笑容中充满了干涩。
第二天清晨,传来了他爷爷去世的噩耗。
……
“轻伤”不下“火线”,已成不成文的规矩,5+2、晴+雨、黑+白已成工作常态。
由于向阳在工作中以身作则,敢于担当,渐渐成了攻坚克难的“专业户”,也逐步成为驻村工作队的“主心骨”。
“有他在,我们做事就更有底气!”新来的下派干部纷纷表示。
“通组入户路修得好快哟!”“五改一化一维进展得真顺利!”“村民发展产业的热情真高!”捷报频传,多项工作走在全区的前列。
“向阳担任村里‘第一书记’以来,能够沉下心来做工作,勇挑重担,独挡一面。”吴长银坦言,向阳已从最初的“协助”变成了现在的“主角”。
“一碗腊肉盖在饭底下”,吴长银谈到向阳的务实作风,一再向笔者嘱咐,“你们应该好好宣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