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实文学> 正文

阳光雨露润禾苗/ 张孝 杨政华

来  源:贵州文学网      作  者:创始人    日  期:2020-10-27    


阳光雨露润禾苗

张孝  杨政华

 

2018年9月21日,铜仁市人民政府发文通告:铜仁市碧江区、万山区、江口县、玉屏侗族土家族自治县四个区县顺利通过国务院第三方评估验收,成功脱贫摘帽。这一天,对万山人民来说是最特别的一天。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是长期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人民干部交出来的满意答卷,这份漂亮的成绩单也是送给万山人民最好的礼物。我作为在万山工作的外地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万分欣喜。

秋后的武陵山腹地,整天阴雨朦胧,云雾缭绕,我仿佛置身于仙境。次日天明,我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朝着我工作的地方——万山区大坪乡出发。车子翻过一座又一座高山,时而上,时而下,手机导航时不时地发出提示语音:前方道路比较弯曲,请小心驾驶。车窗外的马路两旁,错落有致的农舍,相互交映,稻田里被割了的稻桩又长出了新的嫩苗,几只白鹤在田里悠然自得地觅食,装点着稻田,甚是美丽。徐徐微风穿过车窗,吹拂在我的脸庞上,我感觉到十分爽朗。

不知过了几时,车子爬过一段斜斜的陡坡,几栋绘有墙画的楼房浮现在我的眼前,在这几栋楼房围起来的中央,有一个七八百平方米的大广场,广场上人潮涌动,载歌载舞,一派祥和。广场旁边竖着有一块约两米高的大牌子,牌子上面写着大坪苗族、侗族、土家族自治乡几个大字。我心里不由得感叹,原来这就是我工作的地方。

我来到学校安顿好后,学校便安排我帮扶4户贫困家庭。恰好这一年是万山区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之年。万山有37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5960人,群众自主脱贫动力、脱贫能力不足,成为脱贫攻坚的最大障碍。全区脱贫攻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困难重重。万山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基本方略,紧扣“五个一批”,突出“六个精准”,打好“四场硬仗”,按照“全党抓脱贫、突出抓产业,全区抓帮扶、重点抓项目”的思路,举全区之力,集全民之智,奋力攻坚。全区采取“干部人事关系不变、工作关系下划”的原则,抽调360名干部分别到37个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万众瞩目的扶贫事业在万山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首次提出“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为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开出了破题药方,为脱贫攻坚工作指明了方向。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国家、省、市、区迅速作出扶贫工作的再部署,再出发。根据区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学校统一安排开展扶贫工作,作为教师的我也加入了教育扶贫的行业。我拿到任务后,压力巨大。初来大坪的我对各个行政村的情况都不熟悉,对我负责的贫困户的具体情况一无所知,面对艰巨的扶贫任务,我的心里感到万分着急。我把教学做好了安排后,打算第二天深入到我负责帮扶的贫困户家中去一探究竟。

乡下的九月,格外宁静。昨晚窗外滴滴嗒嗒地下了一整夜的雨。我住在学校安排的学生宿舍楼里,宿舍楼已有些年份了,现已破旧不堪。墙上的钟在不停地发出嘀嗒的响声,睡意朦胧的我把头探出被窝一看,窗外一片漆黑,大地还在沉睡中,也不知道是几时了,我听到隔壁农户家鸡舍里的公鸡好像已经叫过一遍,听到窗外鸟儿在枝头的吵闹声。一想到今天要去我的扶贫对象家了解情况,便立即起床了,我把被子折叠好放在床上,边洗涮边烧火。熊熊的火焰窜出了灶门口,火光照得整个屋里亮堂堂的。锅里的水已经翻滚了好几次,我把面条撒进锅里,急匆匆地煮了碗面条吃,放下碗便奔赴帮扶对象家。我心想着要抓紧赶在农户上工前赶到他家,把我帮扶的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了解清楚,不然去晚了,就找不到人了。

我吃完面,打开门一看,外面的路面被昨晚的大雨冲刷得干干净净,偶尔有行人走过。我穿上昨天刚买的胶鞋,拿了一把雨伞,来到办公室取了贫困户的信息采集表。我拿出手机,打开导航输入瓮岩村三个字,这便是我今天要去的地方。

我跟着导航大约开了四十分钟的车程,我透过挡风玻璃,远远看去,对面山崖的石壁上写着桃花寨三个大红字,我顿生好奇,难道我是来到了世外桃源,心里暗自欢喜。车子缓缓的驶入桃花寨,一排排井然有序的现代化农业大棚格外显眼,大棚里各式蔬菜长势正旺,绿油油的招人喜爱。一条笔直的公路直通到寨子中央,寨中农家房屋大多依山而建,稀稀落落,放眼望去,真是“地偏香界远,心静水亭开”。远处,一位老农手里拿着一条竹鞭,他正在呵斥老牛。

我便凑了上去问道:“老人家,请问您知道张丽家吗?”

老人家回答道:“你说什么?我耳朵有点背,没有听到。”

“请问您知道张丽家吗?她家是住在寨子的哪个地方呀?”我把刚才的问题再复述了一遍。

“哦,你是说前几天她爸爸刚去逝的那家吗?他家有个大的女娃娃叫张丽,没有读书嘛,是不是?”老农回答道。

我赶忙回答道:“是的,就是她家。那怎么走呀?”我心里顿生疑惑,她爸爸怎么会前几日去逝了呢?

老人家边说边用手指头给我指路,“你翻过前面那座小山,在山坳口上的那家就是张丽家。但是那里没有公路,你要去的话得走路,早晨山路上露水大,路也很滑,不太好走。”

说完,老人家便牵着老牛离我而去了。

我把车停靠在马路边,远远望去,山坳上被浓雾笼罩着,什么也看不到。我在旁边的柴林里用双手取了一根木棍用来做拐杖,用它打落路边的露水。

山路一直蜿蜒盘旋而上,恰如一条长龙,我经过大约一个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到了山坳口,这时我裤子的下半截全是稀泥巴,我成了黑黄相间的泥人。

在山坳口的不远处,有一栋破旧不堪的木房子,房屋前的院坝里有几只鸡正悠闲地踱来踱去,一只公鸡看到我后发出高亢的叫声,是乎在告诉它的主人有生人来了。屋顶,一缕缕青烟腾空升起,空气中弥漫着柴火的味道。我提起脚,正准备往前挪,一只大黄狗从屋里飞快地跑了出来,气势汹汹地向我扑来,我立即倒退了几步。万分危急之时,屋里跑出来一位中年妇女,她怀里抱着几个月大的婴儿,她大声呵斥着大黄狗,大黄狗仿佛听懂了主人的意思,便不再发声了。大姐连忙说:“不要怕,它不会咬人。你到我家有什么事情呀?”我向她道明来意,大姐热情地邀我进屋里坐。

我一踏进屋门槛,便感觉到屋里有点暗,我用目光快速地扫视了一遍,只看见被柴烟熏得黑黢黢的木板上挂着一件蓑衣,靠墙角的地方有一口石水缸,舀水的木瓢已经断了一块,火坑里的柴正被烧得炸裂,火花四处飞溅,发出哔哔啵啵的响声。

我问道:“大姐,我是中学今年刚来的老师,张丽在家吗?”

大姐说:“她在家,但是还没有起床。”

“她本该是上中学的年纪呀,为什么不去读书而在家里呢?”我不解地问道。

大姐道出了实情,她的爸爸在广东打工,前不久出了车祸,肇事司机逃跑了,因为伤势过重又无钱治疗,她的爸爸去逝了。“他爸爸去世后便没有了经济来源,我一个农村妇女拖着四个孩子,生活十分拮据。张丽是家里的老大,我打算让她在家里帮忙照顾弟弟妹妹,这样我才能腾出手去干点农活,才能养活一大家子呀。”大姐无奈地说道。

我听到了她哽咽的声音,听出了为人父母的难处。

我赶紧说道:“张丽的成绩特别好,怎么也得送她去学校读书嘛,不然可惜了,这样会耽误她一辈子呀。”

大姐叹口气,说道:“老师啊,我也懂这个道理,她成绩好,可是命不好,我们家里穷啊,现在家里又没有了顶梁柱。再说,姑娘家读那么多书干嘛呀,将来总归是要嫁人的,到头来还不是给人家读。”

我怕大姐因为家贫的原因而不送张丽读书,赶紧又说:“现在国家政策特别好,你们家是精准扶贫户吧?”

大姐诧异我为何要问这个问题,不解地回答道:“是呀,但又有什么用呢?”

我急忙解释道:“现在国家政策好,读书不要学费钱,就连住宿费也是免的,国家还提供营养午餐,家庭贫困的住校学生每年还有1250元的生活补助费。若是建档立卡的精准扶贫户,每年还享有1000元的兜底资助。以后考上了高中,每年有2000的补助,学费也是全免。大学有助学贷款,还有国家奖学金,每年8000元,像张丽这种情况,学校还会重点考虑,几乎不要家里出一分钱,农村的孩子只有读书才有希望呀!”

听完我的解释,大姐连连点头,说道:“老师,你说得有道理,我们这辈人就是没有文化,才会做什么都做不成。”她转过身,朝里屋喊道:“张丽、张丽,学校的老师来叫你到学校去读书,你快点起床了。”

大姐对我说:“老师,读不读书,你还是问她自己吧,只要她愿意继续读书,国家的政策又能免费让她读书,家里的活我自己再苦再累也不让她插手。”当我听到大姐的这句话时,眼泪便开始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这就是母爱的伟大啊。

房门开了,张丽从里面走了出来,她看了我一眼便着头走出去了,我感觉到她心里好像藏着极大的委屈。

我问道:“张丽,你妈妈叫我问你,你愿意跟老师回学校读书吗?老师今天是来帮助你的。”

她有些犹豫地说:“家里弟弟妹妹没有人照顾,我去读书,会给家里增加负担。”从她的言语间我能感受到她很想去学校读书学习。

看到她想回学校读书却又因怕拖累家里而不敢去学校读书的样子,我对她说:“你只有读书,将来才有可能给家里分担更多责任,你的妈妈和老师都希望你回学校读书。”经过我的一番劝说,她最终同意跟我一起回学校。

学校利用教育扶贫的相关政策,为她免除了所有的费用,解决了她学习和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她高兴地开始了她第一学期的校园生活。

时间如同白驹过隙。一晃,第二学期开学已经一个星期了,张丽却同上个学期一样,一直没有来学校报名注册,也没有给我打电话。学校根据工作安排,开展控辍保学工作,班主任要统计辍学学生人数并上报给学校,学校拿到辍学学生的名单后,安排教师下队开展劝返工作,保障在校学生一个也不能少。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拨通了她妈妈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对不起,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我又拨打了好几遍,结果还是如此。我决定再去她家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张丽开学后一直不返校。我匆忙地拿了件外衣,开着车子向瓮岩村的方向狂奔而去。

我开着车在路上行驶了很长时间,终于看到了上次去她家时经过的那条蜿蜒盘旋的山路,车子一进瓮岩村,我的眼睛便死死地盯着那个熟悉的山坳口,恨不得自己长了双翅膀立即飞上去。我下了车,一步当作两步走。我累得气喘吁吁,汗水哗啦哗啦地流个不停,口干舌燥。我翻了垭口,在地上捡一根树枝用来吓唬她家那条凶狠的大黄狗。到了她家,我顿觉眼前一亮,房子外面粉刷了一层红色的油漆,屋前屋后变成了光滑的水泥板,院坝前修了花池,花池旁边修建了一间十平方米大小的卫生间,院坝前建起了围墙,房子周围柴火堆放得整整齐齐,她家的房子显得整洁、漂亮。我心里感叹,这都是党的政策好呀,五改一化一围让农村的危房蜕变成了休闲的别墅。

她家房子周围显得异常安静,房门锁得紧紧的,窗台上已经铺了一层厚厚的灰。我拉高了嗓门喊道:“大姐、大姐,有人在家吗?”半天没有人回应,看来这房子有段时间没人住了。

我心灰意冷的沿着山路下了山垭口,打算到山下的寨子里去打听打听。在村口,我看见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背着一背篼猪草,艰难的挪着脚步向我这方向走来,我从他口中知道,张丽的妈妈带着她们一家子去广东打工去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万分沮丧,怎么连招呼都不打一个就去广东打工了呢?我无奈地开着车回了学校。

我回学校后,从班上学生那里问到了张丽的微信号,我在微信上问她:“为什么又不读书了?为什么不跟老师说一声就走了?现在做什么事情?”她告诉我,她来学校读书,他的母亲要照顾弟弟妹妹,无法抽身干活,一家人没有经济收入,无法生活。她不想读书了,想跟妈妈一起出门打工,妈妈进厂打工,自己负责照顾弟弟妹妹,帮助妈妈分担重负。我听到这里,心里真不是滋味,农村的孩子早当家呀!我把张丽的情况反映给学校,看能不能从扶贫政策里面给予帮助。学校联系了瓮岩村支两委,村委回复说可以把张丽家的土地当作股金入股到村集体经济里,寒暑假时,张丽的妈妈还可以到村集体经营的蔬菜生产基地干活,不但有工资,年终还可以分红。我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不断地为农村产业扶贫点赞,因为这扶贫的好政策,老百姓在家门前当起了小老板,走上了致富路,不用再苦于谋生而四海奔波。当地乡政府把她家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户,每人每月260元,每个月可以领取1300元,我心想这不就解决了她们一家人的生活问题了,因为国家的扶贫政策,张丽能回到学校安心读书了。社会保障兜底政策在农村发光发热,政策惠及了更多需要帮助的老百姓,他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张丽又回到学校来学习了,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经过她的艰苦付出,在去年的中考中,她以641分的好成绩顺利考入了铜仁市第一中学。

我记得在一个星期三的晚上,工作了一天的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住的地方,洗刷完后便上床酣睡了。已不知道是深夜几时了,电话在床头柜上嘟嘟嘟的响个不停,我迷迷糊糊地拿起电话“喂,你是哪位?”电话里头的声音有些颤抖,夹杂着哭声讲道:“张老师,麻烦您给吴光富说下,我们家没有了。”我正纳闷,怎么好端端的,就说家没有了。她又说:“我和他爸在新疆打工,听家里邻居打来电话说,我们家房子在今晚三点钟的时候被大火烧了,烧的一干二净,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一把灰了,打扰您休息了。”我还没有反应过来,电话就匆匆挂断了。

我看了看时间,已经是4点50分了,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彻底没了睡意,房子怎么会在深夜起火呢?一个好端端的家,怎么说没就没了。我出生农村,深知房子对农民的重要性,我的心里难过极了。天亮后,我应该如何告诉吴光富?才14岁的他又如何能接受这一突变的消息,我心乱如麻。

早读时间到了,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教室,走到吴光富桌子前,伫立了好久。我把吴光富叫到办公室,我看到他一脸茫然的样子,正在揣测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吴光富,你妈妈打电话来,让我告诉你一个消息,你听了不要着急,你们家的房子在昨天晚上三点钟被火烧了,具体情况我也不清楚。”他脸部的肌肉顿时绷紧了许多,眼泪夺眶而出。“孩子,想哭就哭出来吧。”我安慰道。

我想,应该带孩子回去看看被烧毁的家。我对他说:“老师和你一起回去看看,好吗?”,他点了点头。我向学校说明了情况便带着他直奔他家,车子在大山之间时而上,时而下,他在车子上一语未发。车子翻上了山顶,又连续下了两个陡弯,我第一次开这样险峻的山路,不由得心惊胆战。我看到半山腰间的一块平地上,余烟未散,地上横着几根还在燃烧的木柱子。我刚把车停好,吴光富便急忙开了车门,跑了出去。

我见他已经跑到废墟前,便快步地跟了上去,只见他站在那里,泪流满面,握着紧紧的拳头,看着生活了十多年的家就这样在一夜之间没了,我难以想象他的心正承受着怎样的痛苦。我从他大伯那里得知,这间房子是他弟弟半辈子的心血,吴光富的父母在外面打了十多年的工,花了近三十万才修建的房子,昨天木匠师傅还在打家具,今天凌晨就被烧成了灰烬,没有人知道失火的原因。

回到学校后,我把吴光富家突遭变故的情况汇报给了学校领导,领导马上安排团委在全校发起捐款活动,全校师生共计捐款4100元,学校领导把这一捐款交给了吴光富的父亲吴国志,学校免除了吴光富的所有费用,他还享受学校的寄宿生活补助每年2150元,兜底资助1000元,享受苏州对口帮扶每年600元助学捐赠,这对他们家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后来,我从吴国志口中得知,乡政府还为他们送去了粮食、衣物、生活用品,把他们家纳入了异地扶贫搬迁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户,解决了他们一家的基本生存问题。

在万山,像张丽、吴光富这样遭受家庭变数的学生和家庭贫困的学生数不胜数。万山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教育发展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统一部署,统一安排,作为万山的一线教师的我深有体会。近几年来累积投入19.43亿元,改善办学条件,对贫困学生实行分类救助人数达57120人次,累积发放补助资金6411.89万元,确保了万山区的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贫困而读不起书、辍学务工务农。2016年,万山率先实现了学前教育和城乡义务教育阶段营养午餐全覆盖,运用校农结合的形式改善营养午餐水平,一荤两素一汤的开餐水准和远端监管模式成为全国首创,保障了学生吃到嘴里的每顿午餐都是“放心餐”。正因为国家的扶贫惠民的政策以及当地政府对国家扶贫政策的认真落实,才让无数的张丽和吴光富有书可读,让他们原本困苦不堪的家庭看到了希望。

今年春节,我收到了一条短信,短信上写着:“尊敬的张老师,新年快乐,我是张丽。感谢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给了我掌握自己命运的机会,保障了我和家人的基本生活。感谢您当初对我的帮助,我现在学习成绩很好,准备考211大学。等学有所成后,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祝老师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我看着这短短的几行文字,它表达了受益于国家扶贫政策的学生对国家扶贫政策的感恩。不忘初心,感恩奋进是每一个得到党恩润泽的人对国家和社会最好回报。看到这条短信,我的心里万分欣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拔穷根,挪穷窝,政府针对农村的扶贫政策圆了无数学子的梦想,让他们勇敢地做上了新时代的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