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实文学> 正文

众星拱月,助万山红遍/胡德江 杨秀风

来  源:贵州文学网      作  者:创始人    日  期:2020-10-27    


众星拱月,助万山红遍

——敖寨乡产业扶贫攻坚纪实

 

胡德江   杨秀风

 

2018年9月25日,万山传来一个令全区20多万人都为之振奋的喜讯,万山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并由省级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退出贫困县。2014年至2017年底,全区出列贫困村30个,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8%,累计脱贫7186户24189人,贫困发生率从19.75%下降至1.42%。而这一切,正是万山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感恩奋进,坚持走工业强区、农业惠民、旅游兴业路径,围绕“四圈两带一网”产业布局,深入推进“两个转型”发展战略所取得的硕果。

敖寨印象,一块短板

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最长的那一块板,而是最短的那一块,在万山“脱贫攻坚,决胜小康”这场战役中,敖寨乡无疑就是这样一块短板。

敖寨,万山区经济基础很薄弱的一个乡镇,辖区面积89.05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及2个居委会,全乡共有10228人,农业人口9059人,少数民族人数达80%。耕地面积430.46公顷,其中田292.21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仅0.64亩。

2013年以前,当地流传着这样一段话,“放牛好耕田,养猪盼过年;喂鸡愁柴米,奔波为油盐。”这成了敖寨乡群众的生活写照。

俗话说:“穷则思变”,可是如何变呢?

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我们切身地感受到敖寨乡产业扶贫革命带来的巨变,产业振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切实做到“一达标二保障三不愁”,一洗“奔波为油盐”的历史。

每天下午饭后,略有闲暇,便邀着三五个同事沿着河边散步,一眼望去,美不胜收,颇有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意境。

生活的质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若非量变的积累,敖寨乡怎么会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我们很想去打破砂锅问到底,了解这其中的奥秘。

产业发展的弄潮儿

2019年3月,我们驱车前往敖寨乡脱贫攻坚的一线战场——中华山村。它坐落在中华山脚下,是敖寨乡的5个行政村的其中之一,也是敖寨乡集体经济“622”模式的发源地。在发源地周边的田地里,到处种满了黑木耳和食用菌。暮春的风迎面吹来,夹带着诱人的菌香。走进田间,农民门正七手八脚地忙碌着,有的在刨土,有的在种植着菌棒,有的在推着推车穿梭于田间地头,额头上都挂满了汗水,可是她们的脸上却洋溢着笑容。我们正准备走进大棚,中华山村支书毛照新便走了出来。

向他说明了来意,我们就和他交谈起来。

交谈了解到,他在支书的任上已经有几年了,可是作为村里的领头羊,一直为村民囊中羞涩而苦恼,总想鼓起村民的腰包,但又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有机会接触食用菌产业。这一次,他决定抓住机会,勇立产业发展的潮头。

2013年春节,一名来探亲的浙江女婿说:“浙江有不少农村靠种植木耳、菌菇致富,中华山村自然条件更好,为何不尝试食用菌产业呢?”一席话,敲开了毛照新的心门。穷得太久,再加上机遇难得,毛照新决定立马行动。

当年3月,毛照新带着村两委干部和致富带头人远赴浙江调研学习。在了解到食用菌的生长环境之后,毛照新一行人一致认为,这和中华山村的自然条件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中华山村发展食用菌产业绝对可行,他踌躇满志,建议将这一产业引回村里。

然而,回来便是当头一棒。当他向群众阐述了他的想法之后,并未得到大多数群众的支持,这无疑是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毛照新并未打退堂鼓。他一边继续带领部分党员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一边身先士卒,自己带头先干。

在群众难以抉择之际,乡党委和政府“送政策、送资料、送技术”,助力中华山村产业发展,经过几次群众大会,终于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认可。

两年的摸爬滚打,食用菌产业已初见成效,村集体经济累计收入30余万元。有鸿鹄之志的毛照新,并不满足于此,他还想继续扩大村集体经济。可是,产业发展,仅靠政府的“输血”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贫困户实现自我的“造血”,在毛照新的带领下,村两委成员率先贷款60万元,利用村集体的30万元资金和100万元精准扶贫项目资金,按照“村两委+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吸纳贫困户就业,组建了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迅速壮大了食用菌产业。

2015年,合作社将全村172户精准扶贫户全部吸纳为社员,加大土地流转,合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探索出“622”精准扶贫分配模式。即将产业所得年利润的60%用于贫困户、20%用于村集体经济积累、20%用于管理人员奖励,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拼闯事业的积极性。筑好巢穴,方能引来凤凰。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后,中华山村成功引来2家龙头食用菌企业落户。当年发展食用菌1000万棒,集体资产从上年的30万元增长到1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从2000增至6000元,按照国家脱贫标准3335元,已经远远超标。钱袋子渐渐鼓起来了,群众脸上已不再是愁容满面,这都得益于一位敢拼敢闯的好支书。

2016年6月29日,是中华山村贫困户难以忘怀的日子,172户贫困户户均分红1500元。手里握着红钞票,嘴上已经乐开花,心里更是比吃了蜜还甜。

目前,仅中华山村食用菌基地就吸引和培育食用菌生产企业4家,合作社6家,537户参与种植,年收入达7000多万元,利润1500多万元,实现直接就业300余人。此外,中华山村“622”模式在全区推广,间接带动就业1000多人,带动发展食用菌4000万棒,覆盖5200户农户,被列为贵州省全面深化改革优秀案例,入选全国党员教育教材。毛照新也曾被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亲切接见。

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中华山村产业扶贫攻坚的异军突起,使其他几个行政村也看到了希望。一枝“红杏”出墙来,并不能真正改变敖寨乡贫困落后的面貌,也无法从根本取得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但是为什么不在其他行政村尝试,围绕“一主多业,一乡多园”的产业格局,让它百花齐放,春色满园关不住呢?

3月25日,我们辗转走访了敖寨乡洋世界村、瓮背村、两河口村和杨家寨村4个行政村。

从敖寨乡政府出发,在斗折蛇行的山路上行驶大约25分钟,到了洋世界村委会。村支书杨祥光得知我们要来,便早早伫立在门口等候。

据杨祥光介绍,洋世界村,名字听起来有些洋气,但是当地的经济收入却和“洋”字没有半点挂钩,群众的生活也并不洋气,是一个十足的“空壳村”。

2016年,十三五计划开始,脱贫攻坚的集结号已然吹响。根据乡党委和政府部署,在精准扶贫这场战役中,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各村必须大力推进旱地农田种植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合力决战精准扶贫,不拖全区的后腿。

精准扶贫就算是块硬骨头,咬紧牙关也要啃。群众思想守旧,固守陈规,没有技能,没有本领,产业发展举步维艰。杨祥光就按照“转观念、学技能、强本领”的要求,带动多个农户走出去,参与学技术的“1+2+N”培训机制,坚持因人施训、因产施训、因岗施训,狠抓农民培训,让贫困群众不断适应新时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

洋世界村贫困户杨顺付说:“如果没有支书带我们走出去,我们还不知外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精准扶贫搞得热火朝天,中华山村的村民增收致富了,腰包鼓起来了,我们羡慕得很”。

回来后,在村两委干部的带动下,洋世界发展起黑木耳产业,初期规模达到11万棒,占地20余亩。村里112户贫困加入到村集体经济建设中,注入股金,投入劳动力,战晴天斗雨天。除去平时的做工收入,年终时,村集体还给每户贫困户分红900元。

2017年,村集体额外发展林下养殖产业,杨顺付和妻子被请去给村集体养鸡,一个月5000元,八个月后养殖的鸡顺利出栏,杨顺付和妻子拿到了40000元工资。这一年,他们家还养了几头猪和4箱蜜蜂,获得了政府的产业奖补1600元,零零散散,这一年他们靠着勤劳的双手创造40000多元的收入,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万元户”。说着说着,只见他和妻子的脸上泛起红光,有些不好意思,一个劲的叫我们吃水果和瓜子。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我们离开了杨顺付家,走了很远,感觉还弥漫着花香和蜂蜜的香味。

离开了一个贫困的战场,又向一个深度贫困的战场驶去。作为距离敖寨乡政府最远的一个行政村——瓮背村,这里是出了名的深度贫困村。全村共416户1698人,其中贫困户180户,贫户困占比达43%,这是敖寨乡精准扶贫中最短的一块板。

杨检昌,深度贫困村中的深度贫困户。家有3口人,土地只有2亩多,2016年以前,日子过得紧巴巴,一年苦下来,全家年收入不到5000元。2017年,村里发展莲子生态立体养殖基地,覆盖面积230亩。在种植莲藕的同时,田中也养殖泥鳅。不用再远途跋涉,在村集体经合作社务工,一天就可挣90元,他的心里乐开花了。精打细算,摸爬滚打,产业分红加务工收入,一年收入11000多元。这笔收入,对于这个深度贫困村中的深度贫困户家庭而言,无疑是是一种蜕变。

从翁背回来经过洋世界村的时候,我们看见杨顺付和他的妻子推着小推车干活去了,那时太阳正大。

此时,我想起来习总书记所说的一句话,“梦想都是奋斗出来的”。

两河口村,花开得更旺。

“我们村是敖寨乡的一个大村,全村有722户2336人,其中贫困户186户”,两河口村支书姚元会说。自“一村一特色”产业发展以来,两河口村走过了最艰难的两年,但群众的生活却越过越踏实。2017年,在九丰农业派来的技术骨干指导下,建成30亩大棚用于种植蔬菜,2018年新增46亩,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此外,种植香柚42亩,发展水岸庄园鱼养殖业10余亩。连续两年,产业扶贫带动就业119人,累计分红20多万元,群众年收入也达到人均5000多元。

产业迅速发展,为了让群众切实获益,60岁的姚元会还四处奔波联络销售。坚持一手抓线上推广,多渠道打开蔬菜等农产品的销售通道,让“山货出黔”。一手抓线下销售,全力推动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甚至为了多买一点钱,他和村干部自己开车跑到铜仁买菜,从零售价8毛一斤,摇身一变,到城里变成2元一斤,买完菜,吃完粉又马不停蹄赶回来,这样的日子是累了点,毕竟从敖寨到铜仁来回100多公里,60岁的身体又能经得起多大的折腾呢。但是转念一想,只要群众致富了,腰包鼓了,精准扶贫胜利了,作为一个老党员,还有什么舍不得付出的呢?

2019年下半年,这个老支书就退休了。仔细端详,岁月像一把尖刀,在他的脸上划满了深深的皱纹,留下了斑驳的痕迹。在我们询问相关数据时,他一边翻着笔记本,一边时不时的拨动着那副老花眼镜。

离开两河口村,已是下午3点半。道路旁的蔬菜大棚沿着敖寨河一直延伸到下深冲,映着阳光,显得尤为壮观。

上善若水,大爱无疆

去杨家寨的途中,我们最明显的感受就是一路高升,不停地在爬坡。杨家寨是敖寨乡海拔最高的一个行政村,这里曾挖掘出世界上最大的辰砂晶体——“辰砂王”,长10.8厘米,宽4.4厘米,高4.2厘米,净重237克。现收藏于中国北京地质博物馆。这是杨家寨最辉煌的一页篇章。

在万山区汞工业宣布破产之后,杨家寨也没有了景气的支柱产业,农民经济来源以农产品生产和打工收入为主。

2015年以后,杨家寨开办一家远近闻名的京军生态养猪企业,改变了杨家寨精准扶贫无支柱产业的面貌。

这家企业的老板名叫杨秀来,敖寨乡两河口村人,中共党员。2002年,杨秀来从北京退伍之后,回家做起了百货生意,然而生意不景气,于是他外出务工,在外拼搏了几年。2015年春节,回家过年的杨秀来,在了解家乡产业发展滞后的情况,他毅然决定回乡创业,带动农民奔小康。

铁肩担当道义,立退伍军人创业扶贫之标杆。机缘巧合之下,杨秀来得知铁骑力士牧业科技正在宣传招募伙伴,在详细了解公司情况后,他决定撸起袖子大干一场。在公司的技术指导和人力帮助下,按照“龙头企业+家庭农场”1211生猪代养模式,他拿出多年的积蓄,再加上政策扶持,向银行借贷扶贫贷款,累计投入200多万元,兴建占地5500多平方米生猪养殖基地,成立了铜仁市万山区京军生猪养殖有限公司。建成后,每年出栏生猪两批,每批1200头,毛收入400多万元,纯利润达50多万元,直接带动3户贫困户就业。

除了生猪养殖,杨秀来还牢牢把握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创办了循环经济。利用养猪产生的粪便种植桃、李、板栗等多种经济树种和折耳根,间接带动了20多个贫困人口就业。2015至2017年,三年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000多万,强力推动杨家寨村产业精准扶贫的发展。

2018年,本是杨秀来大显身手,打翻身仗之年,可正当生猪出栏之际,闹得沸沸扬扬的“非洲猪瘟”来了,直接给他当头就是一棒。往年生猪价格8元一斤,可是经“非洲猪瘟”这么一折腾,价格暴跌到5元一斤,一年下来,收入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可是这3户贫困户4名员工工资必须照发不误,包吃包住,每人每月2000元,一年下来累计96000元。

发工资的时候,他没皱一下眉头。“他们的家庭太贫穷,要是扣发工资的话,那岂不是丧尽天良吗,又怎么能对得起党和我曾穿过的军装”,他咬着牙齿坚定的说。

4人交谈之后,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彭中兴。彭中兴是和杨秀来一个村的,40多岁,身材矮小。他家中有4口人,父母70多岁了,年老体弱,患有疾病,而他的哥哥也是身患残疾,无法维持自己的生计,家中四口平时仅靠国家的救济金勉强度日。

彭中兴平时在村里没有人请他做工,因为他是二级残疾。据他说,两岁的时候,身患疾病,医治无果,最终右脚落下残疾,使不得重力。祸不单行,也是在这一年,他的左脸和右脸都被火烫伤。听到这里,我不禁为他感到心酸。彭中兴说“杨老板是个好人,他不嫌弃我,反而请我来做工,每天主要负责给猪圈消毒杀菌,做一些轻巧的事情,一个月也有2000元收入。”

在杨秀来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一个共产党员和军人的铁肩担当,大爱无疆,正如一股暖流,流进无数个像彭中兴这样的人心里。

回到学校,夜幕降临,繁星闪耀,月光吐白,天空因此而灿烂。敖寨乡的产业扶贫,从无到有,从一枝独秀到百花盛开,从中华山村食用菌到洋世界村林下养殖,到瓮背村莲子生态种植,再到两河口大棚蔬菜,最后到杨家寨京军生猪养殖,一路艰辛,一路前行。回首过往,犹如经历了一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