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实文学> 正文

易地移民搬迁 重建我们的家园/张剑波

来  源:贵州文学网      作  者:创始人    日  期:2020-10-27    


易地移民搬迁 重建我们的家园

 

 

张剑波

 

“生态移民”是中国的一项环境政策,是为改善由于人类的生存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将人类移居他处,以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

异地扶贫搬迁是在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将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农村贫困群众搬迁到生存与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从根本上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方式。

 

1

天还没透亮,外面就响起了叽叽喳喳的声音,那不是鸟声,那是来自于人类的声音。推开窗户,薄雾缭绕,雾霭还没有完全散去。河岸上开始有了晨练的人群和汽车发动的声音。据说,梵净山成为世界遗产地后,这种情形已然成为常态。我原本2个月前同刘老师约好去周屯的,却因为这样或那样的事给耽误了。老实说,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爽约,既不明智,也失却了为人的基本准则,我一直心怀深深地不安。

当我从寨沙赶到县城时,他已早早等在那里了。他瘦弱单薄,鼻梁上架着眼镜仿佛随时都会掉下里一样,完全一副乡绅派头。我一边开车,一边同他聊天,深感一个老派文人的直谅多闻。他原本是一个中学教员,现在借调到政协工作。我们每次见面,他都要谈他正在着手的工作,从文物的收集整理,到傩戏、土司文化的挖掘,文史钩沉,对于当地的每一桩事件都烂熟于心,让你心生敬畏。

这是一个秋天的早上。阳光明媚。如果不是急着赶路,就这样漫无边际的行走,无疑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更何况是驾着车,行进在这宁静的乡村公路上。我打开车窗,风的噗噗声与一片两片落叶飘起的声音如大地的鼓声灌满我的耳膜,那是怎样一种心旷神怡,心旌摇曳的感觉,更何况是这满眼的秋色、旷达随意的自由路程。

这是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西麓,当年有闵家场的商贾云集,有马帮背篼历史踪迹,有坝梅寺、朝阳寺、万佛寺等佛教文化资源,有红号军三角庄根据地遗址、三山苗起义等革命文化资源,有鱼粮溪、飞水岩、仙人洞等生态文化资源,有数不尽的黄金、紫袍玉、国画石等矿产资源。每次当我站在山巅望着这千山万壑的情形时,心底便会油然而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勃勃野心和骄傲,近年来由于高速的开通,村村公路,这里变得更加美丽丰饶,当我面对这繁复热闹的俗世,鳞次栉比、尘土飞扬的世界,我充满着无限的喜悦,我不知道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当我回身反望时,却发现我的血脉里已经渗透着山的汁液,仿佛大山一直是我寻找的世外桃花。

不知不觉就到了周屯,一下车,我的眼前不竟一亮,这是异地移民搬迁所在地么。

我放眼望去,山峦青翠,层峦叠嶂的山间平地上,是果蔬、是包谷林、是大片大片的田野,是蜿蜒流淌的闵孝河,是掩映在密林中的青瓦白墙,是宁静的大自然的神来之笔,静谧、祥和,仿佛唤醒了一个人对江南的内心神往。我望着那条盘山公路,它隐隐约约地延伸到大山的深处,仿佛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意境,我仿佛走过一个又一个的山村,在这里与它撞个满怀。其实这一切于我而言似乎并不陌生,由于种种原因我常常与它擦肩而过,我们面对身边的事物常是熟视无睹。

那是一个宽约8米,高20米的巨大门楼牌坊,上面书写着“周屯”,初一乍以为是江南水乡“周庄”。整个移民安置点依势而建,错落有致。整个村庄掩映在高大灌木丛中,背靠大山,飞檐翘角,墙是白色的墙,瓦是青色的瓦,仿佛我们来到一个庄园,来到一个青砖铺就,九曲回肠的园林,前庭后院,典雅宁静,处处透出别墅身影,猛不丁我看见一只两只的鸟站在树上、草坪里,有一声无一声的鸣叫,因为临近中午,看不见几个人,他们有的外出务工去了,有的还在果园里忙碌,一个妇女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我走近她的身边,她说她都75岁了,她原来住在大山上,一年前就搬来这里的,现在靠养老金、靠政府的资助过日子,对于目前这种状况,她打心里的感激。“要是没有共产党,没有政府,我们这样一把年纪,做梦也不会想到还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

此刻有一个两个的小孩从屋里跑出来,在院子里玩耍,他们再也不是那种流着鼻沥口水,无人看管的孩子,也许刚刚从幼儿园出来,也许做完作业出来放松一下,他年轻的母亲望了我们一眼,就回到屋子里起了,这时,我看见一个老人坐在自家的屋檐下,一副泰然若神的样子,他叫张应华,88岁,开了一个小卖部,戴着军帽,精神矍铄,作为老党员,一说起异地移民搬迁,他就伸出大拇指,他说,“我已搬来一年,有什么大病小疼,完全不要自己掏钱。”他家门口张贴着“江口县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卡”。它就位于305省道上,自然条件好,生活便利,离县城15公里。

据介绍,周屯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观摩会观摩点之一,2017614日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一行曾来这里考察,同年614日湖南省隆回县政府副县长奉锡样一行来这考察。凯德、周屯安置点涉及凯德街道7个行政村,闵孝镇鱼良溪村和民和镇凯里村等47个村民组,集中安置156616人,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规划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户型分为80100平米两类。截至2017521日,已收房入住122户。在岗位就业方面,主要为工业园区、公益性岗位和户均城镇就业。依托“一区三园一基地”,即城市拓展区,闵孝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黑岩省级精品水果农业示范园、凯德特色产业园,凯德明星红心猕猴桃脱贫示范基地,紧扣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目标,立足打破区域限制、依托园区发展实现“三金三变”,体现“飞地脱贫”。

周屯安置点以“就业岗位定搬迁人数、以群众意愿定搬迁地点、以户籍人口定安置面积、以家庭情况定扶贫措施”的工作方法,既吻合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精神要求,又丰富了脱贫攻坚工作新的内涵,已经形成了江口县本地特色。

当你进入周屯时,你会在不知不觉中慢下来,你眼前的是田畴原野、阡陌纵横的绿色果园,是青山绿水,是宁静和谐的田园风光,是勃勃生机的大生态。据说这里生产的红心猕猴桃等果蔬已经进入上海的超市。年人均收入从原来的5000元到3万元。当我们走出周屯来到公路上,一阵清风拂面,穿行在树木葱茏、芳草青碧、道路宽阔的道路上, 不竟让我精神焕发。我不由衷地感叹:好一幅中国山墨水色画卷,春风醉绿,岂只是江南!

当我们不得不驾车离开时,天空湛蓝,洁白的云朵在空中静静的游曳,我甚至还看见一只又一只的白鹤在空中盘桓,它们一会在空中舞蹈,一会停在土地上。我们欣喜地看到,精准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已然回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终极目的。

 

2

当我们绕过了圈子回到凯德街道办事处时,阳光浓烈得让人睁不开眼。

新建而宽阔的柏油马路,整齐明亮的学校,高耸入云的建筑,林林总总的现代化厂房,从城区穿越而来的隧道,一片勃勃生机。我原以为这是城市的扩张,是土地开发的延伸,却不知道这里已是异地移民搬迁安置点。你一定以为是来到一个城市的小区,有商店,有托儿所,小学、中学。据介绍这里有两所中学,三所小学,从就业到医疗、从养老保险到上学,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小区里整齐地停放着各种轿车,农用车辆。那些由于存在地质灾害,公路征占、水库建设等各种因数搬迁到这里的人们,已经彻底的颠覆了原来的生活方式,多数就近务工,一部分人外出,他们的原来的土地退耕还林,个人承包种植,完全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远远望去,这里还是一片繁忙的建设工地,那些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建筑还在拔地而起,我问身边一个保安,他说,“他已经搬来这里有两年了,以前在外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工作,是党的政策好”。我问,你还留恋你的原来的家吗?他说,“怎么不想,都一年没有去了,那里山高路远,光走路都要两三个小时”

“在历史选择和国家需要面前,作为共和国公民,哪怕怀着对故土的万千留恋,都会在剧烈的变化中提纯人生”。中国人有着对土地的深沉眷恋,能够从出来已经相当不易,有次我去一个村庄,那里建了相当数量的建筑,但是都是空房子,他们长期在外,只有春季才回来一次,过完春节又像候鸟一样迁徙而去。翻开中华民族的史籍,我们民族一直没有停止它迁徙的步伐,当年那些因为战争、因为生活、背井离乡,逐水而居,不在少数,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迁徙的血泪史和文明史。

这种完全是听从自己内心召唤,为民族的发展壮大的迁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正因为有着这样或者的迁徙,我们人类才朝着这个方向一步步地走向现代文明。

2017年国家出台了《全国“十五”异地扶贫搬迁计划》、同年出台了《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精准实施异地扶贫搬迁的若干政策意见》、《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时期异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当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实施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将其作为脱贫攻坚这一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和“当头炮”来对待和安排,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贫困群众的关怀。号角一声吹响,春风拂面而来。江口县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应运而生。拉开了江口县生态移民的序幕,开展三大战役,“春季攻势、夏季大比武、秋季攻势”;打四场硬仗,“产业脱贫、易地移民搬迁、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

2018年江口县易地扶贫搬迁共搬迁安置792324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4413人、同步搬迁非贫困人口6882830人。项目建设地址位于凯德街道洞湾,总投资12000万元,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79264860㎡,建筑面积86460㎡,设计60㎡、80㎡、100㎡、120㎡四种房屋户型。截止目前,已完成实施方案(代可研报告)编制待批复,已办理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环评、能评等前置手续,已完成地质勘查,正在进行场地平整。

刘老师问我要不要再去其他地方看一看,我说,可以了,在这里的路上走走,就已经非常适意了。这里同周屯一样有篮球场,有小区必备的健身器材,有村委会,还有基层党建组织。当我们走在安置区的小道上,抬头是一朵朵的白云,是鸟语花香,在我在梵净山工作多年,我走近无数的村民家里,对于他们的诉求,他们的期盼,有着透彻心扉的了解。当低头看手机的时候,一个信息已经引起我的高度重视。梵净山申遗后已将3000公顷划为自然遗产地,如何整合资源,有效地保护好人类共同的财产已经上升到另一个高度。从最新的数据统计,每天来梵净山的游客已经突破历史新高。这些年来得力于天然林保护工程,得力于退耕还林,得力于“大生态”、“大扶贫”“大数据”等系列的战域举措,这里已经不是当年那种“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依靠肩挑背驼,信息闭塞的蛮荒之境,当年来贵州的王阳明一定不会想到,若干年后,这里的青山绿水会变成金山银山。

马槽河在搬迁,丁家坪、六牯坪在搬迁,整个贵州山区的贫困户都在搬迁。我知道这里的人们正在朝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昂首阔步。

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的时候,这个原本十分宁静的院落,从他的后山飞出无数的喜鹊,它们在空中盘桓,现在静静地停在茂密的大树上,望着幸福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