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天地> 正文

再赶乡场邵家桥

来  源:贵州文学网      作  者:创始人    日  期:2020-12-30    


再赶乡场邵家桥

 

赵朝龙

 

 

有幸回老家小憩,于公历2020年12月27日再次阅读故乡的乡场--邵家桥,真是诸多滋味,感慨万千。

我的老家在赵家坝石板滩,距思南县城六七公里,素有赶场的习惯,赶场,早就是老家父老乡亲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据说解放前,父亲十三岁就挑盐巴下闵家场,赚钱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我在十多岁的时候,也随大人们赶场,赶过陈家沟、大河坝、许家坝、塘头、孙家坝、邵家桥、赵家坝等乡场和思南县城。

老家人赶场是以古历计的,逢二逢七赶思南县城,逢三逢八赶邵家桥,逢四逢九赶孙家坝,月大塘头赶六十,月小则赶一六,老家人一般都赶这几个场。

说到场,我便想起了何士光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写的短篇小说《远行》,小说里的场景、人物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特别是那辆破旧的中巴车,那条坑洼泥泞的土路,更是让人心里疼痛。其实,从人生的某种意义来说,离乡是一种远行,回乡更是一种远行,只是二者走的方向不同而已。

我无缘再体验何士光先生笔下的那条坑洼泥泞的土路,老家的路已全部硬化,通到了家家户户,这得益于脱贫攻坚,在这项伟大的工程中,我的老家已整村出列,永远撕掉了贫困标签。我也无缘再体验何士光先生笔下的那辆破旧的中巴车,一是我的老家不是集镇,不发送中巴车;二是家家户户而今都有了车,有的是摩托,有的是轿车,出行自然方便。在老家,我成了唯一没有车的人,但这并不影响我赶场。

来接我的是堂弟朝权,他是上午八点二十分到的,他说自己今天有七节课,上午两节,中午一节,晚上四节,为了不影响上午九点四十的课,故提前来接我。可今天是星期天呀?我双眼惊诧地望着堂弟,心里十分歉疚。堂弟在邵家桥中学教书,是数学骨干教师,每周上课三十多节。我不敢妄言教育,但堂弟的超负荷工作,确实让人有些担忧。

从老家出发,我们说笑着,向邵家桥场镇而去,同行的有爱人和三弟朝江。

送到了场镇,我们走进张氏羊肉粉店吃完早餐,堂弟并匆匆忙忙地赶去学校了,我们三人走出粉店,便在场上逛了起来。

“没想到邵家桥的羊肉粉比县城芦家码头徐氏羊肉粉还要好吃一些。”对思南羊肉粉情有独钟的爱人脸露喜色地说。

“这家不是本地人开的,是思南县城船厂张家羊肉粉开的分店。”弟朝江说道。

从朝江的口中得知,这张家还在孙家坝场镇上开了一家羊肉粉分店。

对爱人的评述,我也有同感。羊肉粉,是思南人的共同喜爱,无论离乡多少年,回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上街吃碗羊肉粉,品品旧时滋味。我对羊肉粉也是情有独钟,在许家坝中学教书时,每天一碗洪家羊肉粉,到了县城工作,每天一碗芦家码头徐氏羊肉粉,就像完成作业一样,风雨无阻。离开思南后,思南羊肉粉便成了饭后谈资和回忆,但每次回老家或出差路过思南,我必须吃一碗羊肉粉,暖心。

羊肉粉不仅是思南的特色小吃,也是贵州的特色小吃。我曾吃过贵州多地的羊肉粉,如遵义虾子羊肉粉、兴义羊肉粉、水城羊肉粉等,虾子羊肉粉虽香味鲜,但朝天椒太辣,让人汗流浃背;兴义羊肉粉与水城羊肉粉辣味不够,加之粉质太柔,自然少了一份香辣味儿,食之不过瘾;唯有思南羊肉粉不愠不火,鲜而过瘾。故而,面对众多的羊肉粉,我对思南羊肉粉更是钟情一些。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邵家桥场镇山角宽,场赶得兴旺,只有镇政府门前一条狭窄的独街,每逢赶场,涌挤便成了这条街的特色,人挤背篼、背篼挤人,人挤车、车挤人,叫卖声、吆喝声、喇叭声,在街道上空汇集,撞击着街两边的房屋和摊位,形成浪涛,随人流奔涌。这条独街既用于人们赶场,又是思南县城、塘头、石阡县城车辆通行的必经之路,一到场天,镇政府都会组织当地警力,坐镇独街两头场口,以维持车辆通行秩序。那时候地方穷,商品短缺,流通不畅,街两旁经商的门面寥寥无几,大多的小摊小位都是来自四山八岭的农人摆的,一个背篼一个摊位,有卖鸡蛋的,有卖食粮的,有卖菜秧的,有卖农具的,有卖油炸粑的,也有卖麦巴、泡粑、花甜巴和红苕、洋芋、白菜、萝卜的,物件不多,叫卖倒也有板有眼。

那时候,我最盼望的是赶场和过年,过年有白米饭和肉吃,赶场有粑粑吃。无论家里再穷,父母也会买上半斤八两猪肉和三五斤大米过年;无论手头再拮据,父母也会买上三两个粑粑给子女解谗,否则就有愧于年与场,和子女那双期盼的眼睛。这就是天下父母心。

邵家桥场镇最吸引我的,还是场口的汤锅,这是我每次吵着要去赶场的主要原因。场口边上有一块空地,这是一块不成文的公共用地,不管天南地北四乡八里,只要有死猪死羊瘟牛烂马,都可以在这里架上一口大铁锅,卖汤锅,五分钱一大碗,有时也会卖到一角钱一碗,端着碗,蹲在地上就开吃,无论男人女人小孩,啧啧之声不绝于耳。

不过,这些都成为了记忆,留在了岁月深处。而今的场,已经由原来的独街变成了四条宽敞的街,车人各行其道,互不干涉。场镇也拓展了几倍,小洋房林立,门面一个接着一个,伫立在街两边,花枝招展地向赶场人传递秋波,店面里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

昔日独街承载的人流,已经转让给了四条宽敞的长街,地方富了,店铺多了,交通便了,流通畅了,经商的人也就多了,有本地的,有思南县城的,有石阡的,有铜仁的,还有省外的。为了方便来自四乡八里的赶场人买卖农产品,镇政府还专门设置了农贸市场,卖的全是本地的原生态产品。

文明经商,文明买卖,文明语言,成了场的特色。

“邵家桥这个场有点洋气!”望着美丽宽敞和谐的场,爱人感慨道。

“不是有点,而是十分洋气!”我冲着笑了笑,十分坚定地说。

“邵家桥场镇确实洋气!”弟朝江也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

在农贸市场买了水果蔬菜、米花,每人拎着两个方便袋,我们便往回走。

习惯了滴滴打车的爱人掏出手机,打开滴滴打车程序,从邵家桥场镇到老家,特惠快车,一口价12.5元,快车15.9元。邵家桥场镇开通了滴滴打车,这是我没有意料到的。

“我们坐中巴车回去如何?”等了十多分钟,见无车接单,我便提议道。

爱人与弟朝江不约而同地附合了我的提议。于是,我们拎着方便袋,在街边拦了中巴车,坐上了车。车有八成新,是从塘头开来的。

我是怀着私心提议坐中巴车的,我是想体验一下何士光先生《远行》中的那种“挤”。

然而,我失望了。从上车到车上位置坐满,我也没有看到挤,我被每个乘车人的文明乘车惊诧了。司机介绍,自从不准超载乘客以来,中巴车就不挤了。最后上车的是一位结实健壮的妇女和一个身体有些赢弱的小男孩,看得出这小男孩是妇女的孩子,妇女背着一只装满白菜的背篼,背篼口上横着一只蛇皮子口袋,口袋里装的是萝卜、洋芋、红苕之类的食物,这些食物都是在邵家桥场镇上买的。近些年来,在农村,有劳力的都外出打工去了,留守村寨的都是老人妇女儿童,没有劳力耕作,土地自然就荒了,打工得来的钱自然就花费在了购买食物与修房造屋上了。两个乘客帮着妇女卸下背篼,坐好,司机便开动了车。过去乘坐中巴车,车费是售票员一个座位一个座位地收,现在没有售票员了,车上吊着一个微信牌,乘车的人纷纷自觉掏出手机,主动扫微信付车费。

从场镇到我老家,只有石家寨、向家湾、石板滩三站路。车到向家湾,妇女叫停车,便与小男孩下车,妇女的家就在公路边,一座小洋房,院坝边是一道一米左右高的围墙,围墙外是公路,别致的龙门正与车门相对。

“我给你的包呢?”妇女瞥一眼空着双手下车的小男孩,大声喝问道。

小男孩站在龙门口的水泥地上,搓着双手,无助地望着妇女。

妇女放下背篼,重返车上找包,没有找着,妇女的脸一下子灰了,露出一脸焦急。

“包里那么多卡,咋办呀!你这棒老二,你把包丢哪了?棒老二!”妇女的喝叫声越来越小,最后竟变成了哭腔。

“他是空手上的车!”

“我们没有见他拿包!”

车上的人见妇女一味地责备小男孩,纷纷替小男孩证实。

见妇女丢了包,一车人都在替妇女担忧。

“你是不是把包放在售票桌上了。”一位坐在后排的乘客提醒妇女。

妇女眉头一皱,似乎想起了什么,对司机说道:“师傅,麻烦你给售票员打个电话,问下桌上是不是有个包包。”

“你看下桌上是不是有个包包?”司机毫不犹豫地拨通了售票员电话,大声问道。

“有个包包。”

“你放好,一会有个妇女来拿。”

当听到售票员告诉司机桌上有个包时,妇女和车上的人悬着的心才平静了下来。

在我的记忆里,“棒老二”与“你个挨刀砍脑壳的”、“你个背时的”,属一种类型的词,既有恨,又有爱,让人听来亲切,是老家父老乡亲们的口头禅。

妇女的一句“棒老二”复活了我对家乡的全部记忆,一张张脸谱顿时在脑海中鲜活起来:师爷赵安定、郎中赵安业、春官赵安乐、铁算盘赵安福、杀猪匠赵帮富、落难书生赵国丰、胖子赵国栋、大嗓门赵国灿、驾长赵国恩、渔人二熊,等等,等等。

作为作家,我欠家乡的太多了,是该盘点家乡的时候了。我在心里自言自语道。

向家湾与我的老家石板滩只有一河之隔,我禁不住推开车窗,放眼我的老家石板滩,寨前绿水,寨后青山,依山傍水,美不胜收。

啊!我的家乡原来是这么美!


                            (写于2020年12月28日赵家坝老屋)

 

作者简介:赵朝龙,,苗族,中国作协会员、省作协副主席、省管专家、省四个一批人才、一级作家《贵州文学》总编。其创作领域涉及小说、散文、诗歌、歌曲、影视剧、报告文学等。著有小说集《蓝色乌江》《赵朝龙小说选》《乌江上的太阳》《百姓歌谣》;诗集《梵天净土》《家园深处》;长篇小说《而立之年》《风雨梵净山》《大乌江》;43集电视剧剧本《勇敢者之密战乌江》;长篇报告文学《梦园黔东》《大写的英雄》;20集电视连续剧《雄关漫道》(编剧)、38集电视连续剧《风雨梵净山》(原编剧)36集电视连续剧《勇敢者》(编剧);电影《旷继勋蓬遂起义》(原编剧);歌曲《蓝色乌江》《乌江听浪》《走在乌江纤道上》《我是贵州人》《烟雨锦江》等。其作品曾先后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群星奖,金星奖,中华宝石文学奖,贵州省五个一工程奖,贵州省政府文艺奖,贵州省首届乌江文学奖,贵州省首届金贵奖,贵州省文学专项奖,贵州省多次贵州歌曲创作奖等省级以上奖2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