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天地> 正文

铜仁文学馆解说词

来  源:贵州文学网      作  者:创始人    日  期:2021-02-21    

铜仁文学馆解说词

 

孙向阳

 

尊敬的各位专家,欢迎你们来到铜仁文学馆!铜仁文学馆所在的这栋楼叫明德楼。这栋楼是根据我校老校区一栋明德时期的办公楼,按照1:1的比例而复建的,其目的是为了保存我校的历史记忆,让全体师生知道我们从哪里来。

各位专家,请随我一起走进铜仁文学馆!首先,我给各位专家简要介绍一下铜仁学院的发展历程。铜仁学院办学缘起于1920年的明德中学,1952年成立铜仁师范学校,1978年成立铜仁师范专科学校,2006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其间,有铜仁地区教育学院、铜仁民族师范、铜仁林业培训中心(铜仁林校)先后并入。

各位专家,铜仁学院地处贵州东部的铜仁。铜仁在春秋时期分属楚国、巴国和夜郎国,秦代属黔中郡,明代永乐11年在铜仁设府。现在的铜仁市包括两区七县,总人口446万,生活着汉族、苗族、土家族、侗族、仡佬族等29个民族。铜仁是一片风光迤逦、人杰地灵的土地。这里不仅有着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等自然资源,更有着灿烂多姿的人文资源。而文学创作就是其人文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到今,在铜仁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产生过众多较有影响的文人墨客。比如,明代的田秋、李渭,清代的徐如澍、杨芳等。20世纪上半叶,铜仁出现过杰出的革命家兼诗人周逸群,以及《鸭绿江》文学杂志的主编、知名作家思基等代表人物。进入新时期,又出现了龙岳洲、吴恩泽、喻子涵、赵朝龙、田永红、龙志敏、龙潜等一大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这是铜仁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的六位作家。到了新世纪,铜仁文学更是进入了繁荣发展的历史时期,涌现出了以欧阳黔森为代表的一大批活跃在当代文坛的作家、诗人。目前,铜仁共有中国作协会员15人,在外的铜仁籍中国作协会员11人,贵州省作协会员162人。

各位专家,这是我们铜仁市文联创办的文学刊物《梵净山》。这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铜仁学院人文学院名誉院长、客座教授叶辛先生。

各位专家,今年是铜仁学院办学100周年,学校专门建立一个晨光文学展示厅,全面展示我校在文学教育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把一个大学的文学社团成果专门用一个展厅来呈现,这在全国高校中都是十分少见的。

下面,请各位专家随我一起走进晨光文学展示厅!

创办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的晨光文学,其历史可追溯到1979年由铜仁师专学生会创办的《春花》,至今已编辑出版119期。其间,还有《清水路》《原上草》《锦江潮》《梵净青年报》《北斗》等文学的“溪流”汇入了《晨光》这条“大河”。四十多年来,不仅从这里走出了安元奎、喻子涵、侯长林、谯达摩、芦苇岸等一大批在文坛享有声誉的作家、诗人,也培养了杨圳、唐欢欢、南飞鸢、王诗语、杨声广等为数不少的文学新秀。

这是我校的校本教材《阅读与欣赏》和《写作与沟通》等,这些都是我校的通识教育研究成果。这是我们创办的学生刊物《梵净学刊》和《晨光》!我校还是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教学联盟单位!这是我们的创作工坊,是我们编辑《晨光》和《梵净学刊》的工作室!

各位专家,一直以来,我校就十分重视通识教育,并着力构建了“山”字型人才培养模式,把通识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018年还专门成立写作研究院,增设“写作与沟通”通识教育模块,把学生的写作与沟通能力作为核心素养来打造。除课堂教学外,我们还通过举办读书活动、文学讲座,创办刊物等方式,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文化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各位专家,从今以后,我们不仅要把铜仁文学馆打造成为铜仁文学的展示中心、交流中心、发布中心和创作研究中心,还要把它打造成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写作人才孵化基地,让更多的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写作的训练,给我们铜仁学院培养的学生打上深深的文化印记。

各位专家,这是铜仁文学对外交流情况!这是欧阳黔森的作品陈列室。欧阳黔森现在是贵州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他就是从我们铜仁走出去的优秀作家代表!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他编剧的《雄关漫道》《二十四道拐》《极度危机》《伟大的转折》《花繁叶茂》等影视剧,都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作品。

各位专家,铜仁文学馆我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感谢各位专家的光临!再见

 

作者简介:孙向阳,男,侗族,197610月出生,贵州松桃人,南京大学文学博士,铜仁学院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铜仁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在《南方文坛》《江苏社会科学》《贵州社会科学》《扬子江评论》《贵州民族研究》《电影文学》《现代中文学刊》《贵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文化论坛》《炎黄春秋》《山花》《贵州日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编著2部,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6部,主持各类科研课题6项。曾荣获“2015·文学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征文优秀奖、2015年安徽省和贵州省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抗战题材电视剧评论征文一等奖、第七届梵净山年度文学奖·评论奖、铜仁市第二届政府文艺奖文艺理论一等奖、铜仁市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现任铜仁学院写作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