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夏天
乔加林
都说,人过四十就会开始怀旧,一点也不假。人,这一生中,最难忘也是最可贵的莫过于童年时光。
儿时的夏天,我的老家好像特别的热,白天烈日炎炎,阳光灼人;火一样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池塘和小河里的水都被晒得烫手,大地和犁过后的泥土在阳光下冒着白色气浪。
上世纪70年代初期,我出生在苏北一个偏僻的小乡村,一年到头四季分明,春有春的温柔,夏有夏的热情,秋有秋的浓郁,冬有冬的纯洁。在这四季中,乡村的孩子对夏天情有独钟。
夏日里的乡村,树上的叶子越长越密,三伏天,树上的知了声没完没了的叫着,叫的让人烦躁,叫得让人无法入眠。老年人摇着蒲扇在树荫下乘凉是村庄一道靓丽的风景。夏日里的大黄狗、猪和牛也开始呼哧呼哧的吐着舌头,村庄里回荡起“卖冰棍了,五分钱一块”的悠长的叫卖声……
儿时的夏天尽管没有空调和电扇,但大多数的乡村小伙伴对夏天却充满着期盼。夏天是孩子们的天堂,可以下河游泳、逮鱼摸虾,还可以在池塘或小河里钓鱼……
儿时的夏天消暑也很简单,每家都会在院门前或晒场风口处搭个凉棚。吃饭时端着碗到房子山墙巷口和邻居们一边吃着饭一边聊着天,巷口拉风,是乡亲们纳凉的好地方。每天早上,母亲都会煮一锅绿豆茶,就着自家腌制的酱豆或萝卜干,和菜地里刚摘的黄瓜凉拌粉皮,吃着包皮饼(麦面包裹着玉米面),早餐喝碗凉透的绿豆茶,会让人精神一整天。剩下的绿豆茶装在瓷盆内放在水缸用凉水浸着,中午还可以吃。
三伏天里,村庄后面静静流淌的金陈河成了孩子们的最爱,大人们千叮咛万嘱咐,就是不准自家孩子独自到河里游泳,但没几个管得住的。听大人吓唬小孩子讲的最多的,河里有水鬼,心里还是有点害怕的。
儿时的村庄是被树林包围着的,夏日,到处都是绿树成荫。村民们在树荫下乘凉,呼吸着空气中带着泥土芳香的气息,夏日的乡村风情更加显得妩媚妖娆。
儿时的夏天,就是一个字,热。那时候农村还没有通上电,更别说电风扇和空调了。
儿时的夏天,大多是晴空万里,没有一丝云彩,太阳把地面烤得滚烫滚烫;一阵东南风刮来,从地上卷起一层层气浪,火烧火燎地使人感到窒息。小草抵不住太阳的爆晒,叶子都卷成了细条。每当午后,人们总是特别感到疲倦,就像刚睡醒似的,昏昏沉沉不想动弹。就连树上的小鸟,也都张着嘴巴歇在树上,懒得飞出去觅食了。
记得那个时候,村民们大多是每人手执一把扇子。那时的扇子就是两种,一种芭蕉扇,一种蒲扇。想到扇子,已经有几十年没有用过了。小时候纳凉通常都用芭蕉扇,风大,还能赶蚊子。还有一种大蒲扇,轻软柔和,不怕折压,睡觉时摇着摇着睡着了,压在身下也不会弄坏。小的时候,母亲经常会坐在床沿,为我摇着扇子,有节奏地一下一下搧起柔柔凉凉的风,哼唱小曲很快把我送入了梦乡。
改革开放后,土地实行承包责任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年提高。到里80年代中期,我们村终于通上了电。家里买了一台电风吊扇安装在堂屋中间大梁上。那时乡村只有吊扇,落地扇还没有出现。就连吊扇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等到天热的时候,吊扇就开始昼夜不停的辛苦工作,刚开始的时候,风扇悠悠的转着,一阵阵清凉的风迎面扑来,于是我们小孩子就会拍着手,高兴的说,好凉快好凉快!
随着三伏天的到来,天气越来越热。在高温的日子,连电风扇扇出来的风都是热的。为了能凉快些,大人小孩一边吹电风扇,一边摇扇子,可是扇子也不够用了。我自己做个纸扇,先找一块硬纸,然后从纸的一边开始反复折叠,折好后用浆糊把中间粘好,粘好后把底部用针线缝制好,再找两根废旧的筷子插在纸扇的底部,当做扇子的手柄,用废旧的布条把两根筷子缠得紧紧的,这样一把独一无二的扇子就做成了。扇子做好了,我就迫不及待的拿出去在小伙伴们面前显摆着,比我小的小伙伴就会缠这我要我教他们做纸扇子。
儿时的夏天,太阳特别的毒辣,蒸笼一般的闷热,让人喘不过气来,即便坐着什么也不做,汗水也会不断地从身上流下来。天空中没有一片云朵,没有一丝微风,头顶上的烈日,让人们无处躲闪,所有的庄稼和树木都无精打采地、懒洋洋地站在那里耷拉着脑袋。
那时的乡村,家家户户都是用的凉蓆,可到了下午,凉蓆也会热得发烫。傍晚的时候,睡觉前都要用井水把凉蓆擦一遍,睡觉时才会感觉到一丝凉意。乡村地下的井水是冬暖夏凉,天气再热,地下的井水依旧是清凉的。半夜三更被热得睡不着觉的大人,就会用水桶打井水朝自己身上在冲洗去热。
夜晚,乡亲们很少在自家屋子里睡觉,大多在屋外面找有风的地方纳凉。乡村的夏夜,比起城里要凉爽许多,尤其是河堤上或水渠梗上,时不时有河风徐徐吹过,让人神清气爽。
吃罢晚饭,家长会帮小点的孩子洗澡,然后抹了痱子粉花露水,身上滑溜溜香喷喷的,拿一个小板凳坐在树荫里,繁星之下,一面摇着扇子,一面哼唱儿歌哄孩子睡觉。
儿时的夏天,小伙伴们只有水冰棒解馋,虽然没有各种饮料食用,但有另一个夏日幸福时光,那就是午睡醒来吃西瓜。大人们会早早把地里的西瓜摘下来,打一桶井水,把西瓜放在井水里,被井水浸过的西瓜,有着冰镇的感觉。手捧着西瓜用勺子一勺一勺地挖着吃,尤其是最中心的那一勺,红红的、甜甜的,一勺下去,满口生津,回想儿时的夏天,瞬间满满的幸福感就会洋溢在心里和脸上。
儿时的夏季天气是多变的,经常东边日出西边雨。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好玩的事情实在太多。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相信每一个人都愿意回到童年里去,哪怕用十年的光阴来交换。
童年,就像一条河流,时刻在心底流淌;又如一首老歌,轻轻在耳边唱起;还如一杯老酒,随着岁月的流逝越酿越浓,越醇越香……
春去秋来,年复一年,人们早已过上了小康生活,家家户户都有了空调和冰箱,人们可以随便调节自己房间的温度,可以随时吃到冰凉的西瓜和越来越精致的雪糕。到了夏日,我却越来越怀念儿时那个热死人的夏天,怀念妈妈熬的绿豆汤,怀念五分钱一块的水冰棍,怀念小时候小伙伴们光着屁股聚在河水中游泳的情景。
作者简介:乔加林,男,笔名乔侨,江苏泗洪人,中共党员,转业军人。江苏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青年作家协会、宿迁市作家协会会员;华夏精短文学会江苏分会副会长;泗洪县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分金文学》杂志编辑。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青年作家报》《中国能源报》《中国文化报》《检察日报》《中国交通报》《中国社区报》《中国应急管理报》《中国建设报》《中国信息报》《人民代表报》《劳动时报》《团结报》《国防时报》《青海日报》《新民晚报》《千岛日报》《中华日报》《四川政协报》《中学生报》《市场星报》《今日文艺报》《招生考试报》《江苏工人报》《作家报》《河南日报》;《军旅青春文库》《中国道路运输》《中国退役军人》《党的生活》《晚霞》《新青年》《新老年》《金田》《领导科学》《连云港文学》《火花》《社区》《风流一代》《莫愁》《雪莲》等国外200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600余篇。多篇作品入选年选和文集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