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端阳节”,就是农历五月初五女儿女婿回娘家探亲,是民间的一个传统习俗。这一天,年轻夫妻背着娃娃,带上礼物,往丈母娘家走去,路遇熟人,人家会问:“去打端阳节?”
“嗯,打端阳节去。”
丈母娘家包好了饺子,准备了好吃的好喝的,招待宝贝女儿和金龟婿一家。
端阳这天,人们包饺子,喝雄黄酒,在大门框上插辟邪驱蚊的菖蒲和艾蒿。另外,还进行药浴。
端阳节到来之际,街头卖药草的普通人骤然增多。买药草的人更多。端阳药浴,是节日的一个重头戏。我在这里之所以说“卖药草的普通人”,是因为,这些卖家并非岐黄术的业界人士,他们只针对端阳节,才来街头卖药草的。
端阳药浴除了用香草外,还可用艾草、菖蒲、银花藤、麻柳叶、九节枫、荨麻、薄荷、桑叶等。草药浴不但可以消除疲劳,还可以预防和治疗痱子、瘙痒、汗斑、狐臭、老年斑、皮炎等,并且对肌肤有润滑、增白、增香等作用。用来洗头,可以去头屑,浴面,能消除暗疮,防止青春痘滋生。据说还能驱邪,让人在以后的日子里,无病无灾,快乐安康。
《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浴兰”,就是用兰花熬水沐浴。《五杂俎》记载: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五色草拂而浴之。”这就跟现在端阳节的药浴很近似了。
以前,端阳节这一天,我们这里有个忌讳——不能钻苞谷林。口口相传,据说端阳节这一天,人要钻进苞谷林中的话,会让正在茁壮成长的苞谷棵子“触霉头”,造成名为“蛆打节”的病虫害。
所谓“蛆打节”,就是苞谷棵子内部长虫。那种虫子肉肉的,有点像蛆,很恶心。也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它隐居在玉米杆内,啮食甜津津的、鲜嫩的苞谷杆。当人们发现它时,那根苞谷棵子已经被啮咬得千疮百孔,彻底报废,再也不能按部就班地“出天花”、“挂红帽”、“背包”结籽了。那讨厌的虫子种群,还会不断地发展壮大,如果不及时灭杀,就会从一棵“传染”到另一棵。用不了多长时间,整块地中的苞谷棵子,也许会全部受灾,全军覆灭。其危害性十分巨大。
由于害虫是藏匿在苞谷棵子内部的,这给灭杀和防治工作带来非常的不便。即使喷施农药,有时也不能够将其灭掉。有些年头,农人们采用手工灭杀的方式,试图振救危难中的苞谷棵子,但收效甚微。对于成长中的苞谷棵子来说,“蛆打节”是一种毁灭性的伤害。人们谈“蛆”色变。缺乏科学防治手段的先民们,将“蛆打节”视为天灾,感到人力无法遏止。只好恪守戒律,端阳节这天,尽量避免涉足苞谷林。
究竟为什么说,在端阳节这天,人一旦进入苞谷林中,就会促成“蛆打节”这种病虫害呢?这是个不解之谜,无从考究。或者,这个说法本来就不科学,根本用不着花费心思考究。半信半疑的人们,抱着“宁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端阳节这天,恪守成规,轻易不敢犯此忌讳。
有些男人记性不好,到了采摘“早饭菜”或“晚饭菜”的时候,忘了这个禁忌,端阳节当天,亦同往常一样,习惯性地钻进苞谷林中,现时采摘新鲜瓜豆,拿回去做菜佐餐。当他拿着新鲜的瓜瓜豆豆,兴冲冲回到家时,正在做饭的“管家婆”一见,立即意识到了什么。她急得直跳脚,责骂他道:“这个鬼老者呀!你忘了今天是端阳节了?咋个又去钻苞谷林呀!该忌讳的,你记着点嘛!”因为男的犯了忌,两口子都惶惶不安,忧虑重重起来,生怕“蛆打节”的诅咒,应验到自家的苞谷棵子上。
小时候的我们也信这个“邪”。到了端阳节这一天,我们避开大人的视线,鬼鬼祟祟地,选择性往别人家苞谷林里钻。哪一家的小子曾经欺负过我们,我们明里又干不过他,于是,就用这个方式整蛊和泄愤。端阳节这天,我们钻进他家的苞谷林里,发神经似的,满地转。希望他家的苞谷棵子棵棵都着“蛆打节”,最好是让他家的庄稼歉收,甚而颗粒无收······现在想想,那时的我们,真是愚昧得可笑,行为也是非常之低劣、操蛋。
端阳节这天的“端阳雨”,也是我们翘首以盼的。
三夏生产的“夏插”和“夏种”,需要大量的雨水。“望天田”更是急切盼望“端阳雨”,等雨水灌溉,以便打田、插秧。
传说,一年当中,有那么几个特定的日子,下雨的几率是很大的。“清明要明,谷雨要灵”。“灵”就是应验。谷雨这天,如果下了雨,后面可能就风调雨顺了。“夏至有雨十八河,夏至无雨干断河”。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这一天如果“应期”下了雨,那么,兆示着之后的一段时期,好雨多多。对于有关秧田水的来源问题,乐观一点的人,可以把它暂时搁到一边了。这里的“十八”,不是实数,是表明数量之多。“河”,指雨量大,相当于天气预报中的专业术语多少“毫米”。十八河,指雨水丰沛。反之,如果“夏至”这一天没有下雨,那就颇可堪忧。因为,这预示着未来一段急需雨水的时间,有可能多晴而少雨——长河都要“干断”。可见旱情之严重。除了以上提及的这些特殊日子潜在着普降甘霖外,据说,“端阳雨”如期而至的可能性也是蛮大的。话里话外,就好像老天真给面子,约定好的,根本不会爽约一样。
端阳节,正值打田、插秧的高峰时期,正需要大量雨水。即使满栽满插、“栽秧上坎”了的田块,秧苗还没有“发蔸”,田面甚少遮掩,阳光曝晒下,田水蒸发得快,田里需要大量补水。这个时候,来一场“端阳雨”,那可真是“及时雨”,是货真价实的好雨。对于缓解旱情来说,“端阳雨”,那是特别需要的。所以,期待端阳节,对于农人来说,有很大一部分心思,是侧重于期待一场像样的“端阳雨”。
现在的人已经不再是迷信思想了。我们过端阳节,在门框上插艾蒿与菖蒲,包饺子,做节日美食,我们无所顾忌地,如往常一样,进苞谷地里现摘新鲜的瓜豆。农村人吃蔬菜,讲究新鲜好吃。把米下了锅,再去地里摘瓜摘豆。这样,拿回来立即煮吃,鲜甜得很。至于端阳节不可以进苞谷林的忌讳,那是不折不扣的迷信观念,现而今,早已没有人理那个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