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评论> 正文

《平凡的世界》的不“平凡”

来  源:贵州文学网      作  者:创始人    日  期:2021-06-25    

《平凡的世界》的不“平凡

 周新民    方越

     周新民:《平凡的世界》是路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长篇小说倾注了路遥的情感与才华。这部小说曾获得过茅盾文学奖,在1990年代初期曾被改编为同名电视连续剧。即使是在今天,小说已经出版了近三十年,其影响仍然十分巨大。今年,《平凡的世界》再次被改编为同名56集电视连续剧,再次受到热捧。事实上,不同社会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都对《平凡的世界》给予很高的评价。清华大学甚至给大学生寄发录取通知书的同时,附赠《平凡的世界》。可以说,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还很难以有哪部作品像《平凡的世界》那样,从问世后一直社会各个层面产生持久的影响力。我们结合《平凡的世界》这部长篇小说和先后两次改编成同名的电视连续剧,来讨论下这部长篇小说以及两部电视剧,希翼从中窥探社会文化的某些动态。首先,我们来看看《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怎样的长篇小说。

    方越:在我看来,《平凡的世界》是一部耗尽路遥生命的一部作品。路遥坚持以传世之心对待创作,推出多部现实主义精品力作。在小说《人生》获得成功以后,路遥本可以高枕无忧,安心享受现实生活中的光环与荣誉,但他心中仍然有一个文学梦想,那就是希望自己在四十岁之前完成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时,他几乎没有享受过早晨的悠闲惬意他的一天是从中午时分开始的路遥每天都会创作至凌晨两三点才入睡,有时甚至会写到四五点,天亮以后才睡觉也是常有的事。用他自己的话说: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艰苦的创作时期,路遥经常不吃早餐,睡到中午醒来就吃点馒头米汤,然后又开始阅读和写作。繁重的创作和极不规律的饮食生活摧毁了他的健康,致使他的小说创作多次难以为继。他曾产生过中途放弃的念头,但使命没有完成,自己也无法割舍。《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写完,他的身体透支了;第二部写完,他大病一场,险些死去;第三部写完,双手成了“鸡爪子”,长满白发,满脸皱纹。待到写《早晨从中午开始》时,路遥已经躺到了医院的病床上。写完这篇创作随笔那一年路遥就去世了。令人欣慰的是,在路遥去世前一年,他用青春和生命换来的自己的泣血之作《平凡的世界》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周新民: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确是耗尽了生命的光华。正是这份精神的追求,造就了《平凡的世界》的精神价值。这也是《平凡的世界》打动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路遥倾尽生命,创作《平凡的世界》的精神境界,和当下文学商业化、文学娱乐化背景下很多作家的文学创作态度完全不一样。在这个日益把文学当做商品的时代,路遥无疑是文学圣徒。我们今天怀念他,绝对不是仅仅是因为《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被路遥的精神所打动。不过,《平凡的世界》还是有重要价值。我们现在围绕《平凡的世界》来谈谈。

侯芊慧:从文学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平凡的世界》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回归这一文学命题。这部小说以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十年为背景,通过孙少安和孙少平的个人奋斗展示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在时代的历史步伐中艰难的前进过程。所以无论就其故事内容还是写作手法来说,这部小说都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力作。现实主义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主流。上个世界八十年代中期,随着西方新的文学思潮的传播,“现代派”、“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等写作潮流蜂拥而至,这些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严重冲击了现实主义文学“独尊”的格局。路遥仍坚守现实主义。从《平凡的世界》所运用的叙事手法上,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这一点。在今天先锋文学普遍退潮的时代,《平凡的世界》所坚守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成为作家的特定“救赎,散发出诱人的艺术魅力。

周新民:路遥在一个先锋文学潮流迭起的时代,固守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方法,从当时的情景看,是不被人看好的。《平凡的世界》第一卷出版后,评论界给予路遥的评价并不高,就是一个重要的例证。但是,中国先锋文学一味紧跟西方文学潮流,脱离中国文学传统,先天不足,热闹几年后渐渐退潮。尤其是1990年代后,先锋作家余华、苏童、格非开始转向,从激进的先锋文学实验向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道路上后撤。先锋文学转向的历史情景,更是显示了路遥过人的文学眼光。我这么说,并不是说,路遥多么明智,现实主义多么正确。而是要表明,在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那个年代的激进的先锋文学实验,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当然这个问题以后还可以讨论。我们今天来讨论《平凡的世界》还有一个隐秘的精神流动。那就是近几年,思想界有一个回望“80年代”的思想潮流。“80年代”被看做是一个富有特定精神追求的时代。因而,我认为,今天的人们还觉得《平凡的世界》颇有价值,和它所反映的“80年代”社会生活以及所体现出来的那个时代的精神有着重要关系。

侯芊慧:作为描写80年代社会背景的作品,《平凡的世界》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也是十分具有价值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反观当时的改革风貌,以及人人都在改革春风中奋斗和努力的精神,对于我们当下的社会建设是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都是经历过人民公社化的时代,受尽贫困的折磨,匮乏的物质条件和封闭的政治环境使农民不仅物质上走入困境,精神上也走入僵局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后,以孙少平和孙少安为代表的农村年轻一代开始有强烈改变自身命运的渴望。他们渴望以新人的形象出现,并试图通过改造个人的命运来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孙少安继承了中国传统农民的精神,他吃苦耐劳、敦厚善良。因为家庭贫困,很早就以兄长的身份承担家庭责任。他身上有着浓厚的乡土性他认为弟弟孙少平进城奋斗的行为,是属于“乱逛”性质,“逛”完了还是要回到农村。面对社会改革,孙少安更多以农民的敬畏态度来接近这个新事物,并引向农村。而孙少平则不同,他读的书比孙少安多,内心世界比孙少安更大,他不甘于一辈子困在农村,他想要拥抱更广阔的世界,去感受现代工业文明的气息。因而,即使是在城市揽工干苦力,他也觉得是在实现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比待在农村强。在孙少平和孙少安的个人奋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孙少安和孙少平所代表的两种奋斗方式、奋斗的激情,就像破茧而出的嫩芽,在改革大潮中如沐春风,想要吸收一切养分成长。

周新民: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代表了“80年代”中国社会的传统与现代的两极,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和时代前进的方向。从孙氏兄弟的身上,我们鲜明地看到了古老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我们从孙氏兄弟二人身上也看到了“80年代”的传统与现代的两种生活面貌,也看到了两种生活的撞击。不过,从小说文本来看,路遥更多的是把笔触与情思放在孙少平身上。可以说,在孙少平身上体现了“80年代”中国那种向上的力量。

《平凡的世界》之所以能打动人,能打动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还和它所蕴含的超越具体历史背景的精神有关。

   方越:《平凡的世界》之所以感动这么多人,就是因为它展现出了平凡人在艰难的生活中仍能保持高尚的精神与灵魂,永远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一切苦难孙少平的经历更能体现这一主题。孙少平所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突破,他所做的都是为了能够跳出自己的局限性,无论条件有多艰苦困难,都无法阻碍他追寻更高更远的世界。那个年代或许有千千万万个孙少安,但能有几个孙少平?孙少平代表了一个平凡人的不平凡的人生境况,从始至终,孙少平都没有闪耀的光环,没有傲人的业绩但是孙少平是一个有着自己理想年轻人,是一个有无比坚定毅力的年轻人。他多次遭遇现实的捉弄与嘲笑,也曾经感到无助绝望。但是,这些都不曾真正的打倒他孙少平对自己的人生从来没有犹豫和彷徨,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应该何去何从。从孙少平这一人物形象身上,路遥要给我们传达的应该是这样的价值观: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是平凡还是辉煌,你的人生都应该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有为自己的人生去努力的斗志,有为这个世界添上亮丽底色的信心。如果你只是一个平凡的人,那就接受这个现实,不求闻达于诸侯,苟活于人间,平凡人同样可以拥有精彩人生。路遥要告诉我们的是,人生不在于你得到了多少东西,而在于你在这奋斗的过程中心灵是否充实。

我们在阅读《平凡的世界》时,还应该重点把握其中的审美内涵。《平凡的世界》之所以打动千万读者,一定有它深层的原因。路遥笔下的主人公虽各有各的性格,但他们对命运的不屈服和希望改变现状的愿望是共同的。雷达在《路遥作品的审美灵魂和当代意义》一文中概括出:“路遥作品中强烈的审美冲击力来自三个方向:一个是传统道德之美;一个是苦难、冶炼之美;一个是自我实现的未来之美,它们像三股强大的激流,激荡着无数青年读者的心。首先,在路遥笔下,传统文化是很具体的,双水村崇尚父慈子孝,长幼有序,用情专一,仁厚孝悌的伦理秩序。尽管也搞过阶级斗争,但传统美德作为精神的底盘,如厚土般稳定。孙玉厚就是一位坚韧顽强,淳朴善良的伟大的父亲形象,他培养了好几个优秀的儿女。在这里,传统文化是很具体的,一双新鞋先给谁穿,兄弟俩互相推让;一只白面馍留给谁吃,自然是留给老奶奶;孙玉厚守候着一元钱的失主,为的是拾金不昧,这里处处透着诚信与仁义;孙少平要护住郝红梅的名声,那样执着……关于苦难的书写和在苦难中经受冶炼所产生的美感,《平凡的世界》一开始写学生们到食堂打饭,馍分“欧亚非”三种,欧是白面馒头,亚是棒子面窝窝头,非是高粱面窝头……路遥的主人公身上有野性的、叛逆的、不驯服的、不安分的东西,那就是个体意识的萌动,他们要改变命运,走向未来,扬弃父辈们的生活老路。”(雷达:路遥作品的审美灵魂和当代意义,解放日报2015327日)我想除了这三种审美冲击力之外,《平凡的世界》拨动一代代青年奋斗者心弦的重要原因,就是作品中描写的主人公个体意识的觉醒和自我实现无疑是最打动人的,而这一点也是最能引起当下年轻人产生共鸣的地方。

    当下,普通人的家庭支出负担那么大,未来养老的前景又完全不可预料,我们该如何安静地面对这平凡的一生?更别说广大来自农村,背井离乡来到沿海城市工作的人,得不到所在城市的接纳(户籍),又和故乡的生活习惯渐行渐远,这样的人怎样面对自己平凡的一生?现实生活中的孙少平”肯定不少。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无数类似孙少平这样背景和出身的年轻人。他们受过一定的教育,不甘于重复上一代人的人生轨迹,孤独地摸索着属于自己的道路。从这个角度来讲,孙少平是最接近90后年轻人心灵的人物。因而,孙少平能引起广大90”后的共鸣

   少平与外星人的对话,其实是少平的自我救赎路遥先生用近乎荒诞的手法,告诉每一个读者,平凡的世界所碾压过的你的人生,总会同时给你意想不到的出路。借用开头的那句话“伟大的生命,不论以何种形式,将会在宇宙间永存”我们愿意相信,路遥说这句话是有深意的

周新民:正是因为《平凡的世界》包含了这么丰富的精神要素,才引起这么多读者的关注。《平凡的世界》问世后不久,1989年就翻拍了同名的14集的电视连续剧。电视剧和长篇小说肯定有很多差异。我们现在来讨论一下89年版的14集电视连续剧有什么样的特点?

侯芊慧:从总体上来看,旧版的电视剧大致是遵从了原小说的结构模式以及主要情节,除了因为篇幅的原因删减部分情节外,没有改编原著。从这点上来说,旧版电视剧其实是传达了原著的基本思想

    导演潘欣欣自己总结过这版电视剧的主题就是“文化与劳动”。这也是那个时代对《平凡的世界》最普遍的解读和时代风气,认为劳动最光荣,人应该“像牛一样去生活,像土地一样去奉献”。对小说中的百姓贫穷的根本原因以及政治上的改革,电视剧都没有凸显,而是转向到文化层面上,认为文化是改变个人、改变世界最根本的道路。这种理解和1990年代前后出现的文化思潮有一定的关系。旧版电视剧整个情节布局以孙玉厚一家为主线,很多旁枝末节与其关联不大的故事则大刀砍去,重点突出孙少安的勤恳劳作精神以及孙少平对知识和文化的不懈追求。

    旧版电视剧在孙少安和孙少平两人的情感部分的描写并未减少,但对于情感的理解上仍然是放在文化这一层面上,认为爱情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外化情感上。所以孙少安和田润叶爱情的夭折并没有直接追究在少安本人情感上的退缩上,而是批判当时贫穷落后的社会环境上,这种落后的文化氛围让两人的爱情终难以为人接受。孙少平的情感稍微复杂一些,涉及到郝红梅、田晓霞、惠英嫂,但史,这个情感的核心仍然是因为少平渴望知识,是有知识有思想有文化的新青年,他的事业以及爱情都是文化改变了他的命运。

周新民:慧对旧版电视剧的一些看法很有道理。旧版电视剧也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社会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新版电视剧重新热播,那么新版电视剧与老版电视剧相比,有哪些差异性呢?

侯芊慧: 2015版《平凡的世界》热播以来,在引得一片掌声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质疑。其中,最大的批判声就是男主人公的主角地位的置换上。在原著以及旧版电视剧中,孙少安和孙少平的地位基本上是平分秋色。在价值立场上,路遥本人更加认同的是孙少平。在那个思想解放的年代,在那个改革开放的年代,更能体现时代精神的自然是孙少平。孙少安虽然在农村也打拼出自己的天地,但他的进步大多数都是在时代的推动下形成的。而孙少平则不同,他是时代的弄潮儿,在接受知识的熏陶下,他希望能在乡村向城市转化的过程中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就像扼住命运的喉咙一样,寻求能施展自身本领的机会和空间。在当时的语境下,这种不甘落后,想要改变农民地位,成为城市人口的愿望是普遍受到追捧的。包括路遥本人的人生经历就是如此但是在新版的电视剧中,这种人生价值的认知很显然发生变化了。新版电视剧里浓墨重彩的凸显孙少安的形象,将他打造成一个农村改革的探索者和带领者他有农民的勤奋踏实,也有陕北汉子的血性方刚,更重要的是他继承着中国的传统美德和锐意革新的精神。在新版电视剧中,孙少安基本上是双水村无所不能的能手,他在时代的大潮里勇于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而且始终对土地有份难以割舍的眷念这种新型农民形象是符合当下“三农”政策和普通老百姓致富的路径的。所以新版电视剧不仅置换了孙少安和孙少平的主角身份 ,还在一些具体情节上移花接木,目的就是为了衬托孙少安的“能人”形象。

周新民:新版电视剧的叙事焦点是孙少安,而不是孙少平。这恰恰体现了时代精神的某种变化。路遥所生活的时代,中国体现的是一种开放的精神气象。孙少平这一人物形象,因其不屈不饶地“向外走”精神与实践,恰恰体现了时代的精神气质。自从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发生转型,向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型”成为思想界共识。于是,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生命力,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道路上的力量,成为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崭新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新版电视剧体现了时代文化的变迁。

    另外,为了突出中国改革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内源性”改革,新版电视剧特地加重了田福军的戏码。我们可以发现,孙少安的命运和田福军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孙少安改革的情感动力包括智力支持,基本上来自田福军。

侯芊慧:的确如此,新版电视剧为了宣扬改革主题,在田福军这个人物上下了很多笔墨加强他和孙少安的思想上的关联性,田福军的政策都是孙少安在农村具体实行。另外,新版电视剧突出了田福军在改革背景下的预见性和正确性。在原著中和旧版电视剧中对田福军等政治人物的涉及较少,往往都是主要概括其形象的方式加以处理。而新版电视剧为了突出田福军的政治形象,在具体表现中加了很多戏份,比如他带领乔书记亲自视察农村、他推行小组生产责任承包制、指挥抗洪就险等等。

周新民:新版电视剧的确突出了“时代”的特色。它贯穿了这样一个思想主线: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了,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思想主线意味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资源是中国传统文化。因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围绕这一深层次主题,新版电视剧在人物安排上也有自己的考量。

   侯芊慧:原著和旧版电视剧里面的人物很多,有一百多个,但在新版电视剧里面,导演在人物安排上做了很大的改变。最典型的就是润生和金波两个人物。在原著里面金波是孙少平很重要的伙伴,他不仅是少平的同窗也是少平的知己,一路上给予了少平很多帮助,而且金波家也就是父亲金俊海和妹妹金秀都是孙家关系很好的家庭。但是,在新版电视剧里边,根本没有金波和金俊海这两个人物,金波的全部情节被嫁接到了田润生身上,田润生和孙少平成了好朋友,金波对孙少平的全部帮助都成了润生的帮助。可以说这是新版电视剧里边对人物最大的改动。这点改动是为了凸显出田福堂家与孙玉厚家的世代交情,把所有的情分都集中在田福堂家上。新版电视剧还删减了田福军的老丈人徐大爷这个人物。徐大爷对润叶婚姻的干涉也嫁接到徐爱云的身上,而且新版电视剧对于徐爱云这个人物做了很大转变,徐爱云成了一个追名逐利的小妇人形象,最后还安排了其贪污情节。另外,新版电视剧里面也没有叙述孙玉亭女儿和金强的相爱。这些人物的改动其实都是为了烘托孙少安、孙少平、田福军这三个核心人物,尽可能的把所有情节都联系到这三个人物身上。

    方越:我来补充下新版电视剧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许是原著太过有名,导致剧作者们畏手畏脚,为了“尊重原著”,不时摘取几段原文朗诵起来,难免让人联想到之前极其失败的《新红楼》,毕竟电视剧和小说是不同的。电视剧是要靠画面来讲故事的。读过《早晨从中午开始》的都知道,路遥为了写好这本书,收集了那个年代的报纸,研读各种政策变革,为的就是呈现时代变革下小人物的命运起伏。剧中人物的很多行为都和当时的政策局势息息相关是,对于八零、九零后而言,就有些陌生。用旁白字幕等方式介绍各种时代背景的变化,或许比现在这样朗诵原文来得好些。

新版电视剧也有情节改动不恰当的地方。例如田福军这个人物,润叶少安的事本和他没关系,但剧中处理成是他想让润叶和李向前结婚,而且理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田福军是小说中为数不多的高伟正形象,他宽厚且隐忍,即使后期有事业低潮,也光明磊落,所以才能有田晓霞这样的女儿。我想就算要延长剧情制造矛盾点也不应该放到他的身上。孙少安结婚时的一百块钱原本是金家给的,也安在了福军身上,成了一种花钱买安慰的戏码,有欠妥当。像侯芊慧谈到的金波的戏份转移改动也较大,最大的问题在于将原著的内容进行改换和增补。改换是指将本发生在甲身上的事情转嫁到乙的身上,比如炸山造原是发生在田福堂身上的事情,路遥用这件事来表现“学大寨运动”的不切实际,但是,编导却将它安在孙少安身上,就造成了人物剧情之间的错位,使人物原本的性格受到很大的影响。而随意的增加情节也是《平凡的世界》在编导处理上的一个失误在小说中,双水村抢水“豁坝”的时候,孙少安正在山西相亲,根本就不在村子里,但是为了强化戏剧性,编剧使孙少安当时出现在双水村,让他以一种极端的方式与邻村的人谈判,本意是为了增强戏剧情节,但是不符合原剧的情节

周新民:《平凡的世界》从小说的发表,先后两次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并受到热捧。从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发表到当下,时间几乎过去了三十年,中国社会与文化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不变的是这部作品的魅力并没有消失。我想,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一定其独特的魅力。你们作为“90后”一定有自己的想法。

方越:觉得这部小说向我们年轻人传达了这样一个信念,就是通过奋斗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奋斗改变命运的观点,很能够触动当下的年轻人,它就像是送给个人奋斗者的心灵鸡汤。我的很多同龄朋友们在谈及路遥的这部小说对自己的影响时,都会提到小说给予自己的精神力量与慰藉。套用我们90后的说法,《平凡的世界》属于“治愈系”小说路遥虽写苦难,但他带着诗意与光明的愿景,这恰是《平凡的世界》能够触动当下年轻人的地方。“凡是民间自发流转的作品,无论是古典戏曲、巴尔扎克式的小说,还是现实主义小说,甚至是武侠或者言情剧中,都有一套激励人心的东西。奋斗改变命运,走向通俗意义的成功,这是永恒的主题。”(邵燕君:《平凡的世界》: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是有价值的,文汇报2015年3月9日)我们也应该看到,读者们对作品的普遍接受,一方面反映了尚在人生道路上抗争的青年读者寻求理解和安慰的心理,反映出时代和社会对他们的冷漠,同时也体现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缺乏明确的精神建构,对生活还多抱以不切实际的幻想。《平凡的世界》所传递的,就是无论什么时代,任何人都应该尊重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任何人都不可能依靠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投机来实现梦想。今天的年轻人不管处在什么社会,哪一个层面,我们需要的是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生活。《平凡的世界》证明了朴素的现实主义具备永恒的生命力,只要我们有心,我们永远会被淳朴善良的理想主义、纯真的爱与热情所感动,而当大部分人在利益的裹挟中浑然向前,度过一个阶段后,人们会自然地重新回望,挖掘出《平凡的世界》作品中那些真诚而温暖的内涵与价值。

侯芊慧:其实,《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在每个时代都受到读者的喜爱以及具有广泛的关注度,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就是《平凡的世界》在庙堂文化、民间世界以及知识分子之间搭建起具有高度通约性的情感共同体这种说法是聂伟在201541日的《文艺报》中所提到的,我很认同这种观点,并认为是很确切的概括了《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在每个时代都能获得广泛关注的原因。《平凡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民间世界结构,而孙少安、孙少平和田福军又分别是代表了民间、知识分子、庙堂三种文化形态。孙少安是土生土长的现实主义者,他的文化形态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存哲学;孙少安因为接受知识的洗礼从思想上已经转变为具有丰富理想的浪漫主义者,他是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形象;田福军投身官场,以民生建设为核心,解决广大农民最急切的温饱问题,争做改革急先锋。这三者虽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形态,但在《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中,是以和谐统一的方式体现出来。比如田福军身居高位,但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情感,在土地政策上不时的帮助和鼓舞孙少安这样的农村积极分子,对孙少平这样的理想青年也是寄予厚望。这三者构建起的情感共同体在八十年代是被称为改革时代精神,而延续到今天则可以被称作“中国梦”,这也是我们当下最时髦的一个词汇。“中国梦”的含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平凡的世界》里,我们感受到的就是改革初期勇往直前、积极奋斗的蓬勃激情,以及敢于尝试、勇于承担责任的社会理性,无论是孙家兄弟还是田福军,我们都能感受到这点。这种奋斗的激情和社会理性具有强大的传递能力,它不仅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青年人的“中国梦”,也是延续到今天当中国青年的“中国梦”。读者们对《平凡的世界》的观后感往往都是“我们要像少安一样去奋斗,像润叶一样去爱。”这说明,小说里传递的精神延续到今天仍然发挥着价值。尤其是对于当下的草根阶级、平民阶级来说,《平凡的世界》让大家重新获得奋斗的动力和能量。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不同往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青年们面对残酷的社会竞争开始怀疑奋斗的意义,社会的贫富差距让人们日渐失望,不平衡的社会结构也在消解劳动的价值。而《平凡的世界》里所追寻的“中国梦”,让人们又重新燃起上个世纪改革初那时的激情和渴望。小说里所延续的这种想象的共同体是超越了时间和时代的,它对平凡的肯定对理想的宣扬在今天继续发挥着价值。

  周新民:经典的魅力具有超越时空魔力。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凡的世界》仍会继续散发出思想与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