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天地> 正文

针灸随想

来  源:贵州文学网      作  者:创始人    日  期:2021-06-29    


随想

 

赵朝龙

 

 

 

针灸于我,并不陌生,我在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三天,就亲身体验了针灸。那时,我还没有名字。这是我十岁时,母亲告诉我的。

从母亲的口中,我得知了原委。原来,在我出生后的第三天下午,我就因惊风假死,父母亲以为我死了,就把我扔在了院坝边一个草堆里,打算天黑后,把我抱到大石坳埋掉。也许是我命不该绝,太阳快下山的时候,郎中赵安军从我家院坝路过,发现了躺在草堆里的我,蹲下身子,用手摸了摸我的嘴和鼻,大声喊我父亲:"相全,相全,你家这个仔还有气哩。父亲听见赵安军的喊声,从堂屋里跑出来,把我从草堆里抱了起来。

父亲按照郎中赵安军的吩咐,把我平放在一张小方桌上。郎中赵安军打开随身携带的小木箱,拿出一根灯草,在父亲端着的油盏里醮了桐油,用火柴点燃,便在我的人中、百会、虎口、肚脐、太阳穴爆起了灯火。当一声撕裂黄昏的婴儿沙哑哭声在堂屋响起之后,郎中赵安军灭了灯火,又从木箱里取出银针,在我身上扎了起来,随着银针的扎入,我的哭声也一声比一声洪亮。

为了让我能长大成人,父亲与母亲商量, 用夯二作我的小名,目的是用这个小名来镇邪,让我能健康成长。

也许是缘于这次经历,我在少年时候,特别喜欢针,有事无事,我总是往赤脚医生赵安业家里跑,成了他家的常客。从赵安业口中,我才知道了扎银针是针法,爆灯火是灸法,有的用艾条,叫艾,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

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的多是艾条灸

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而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如今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之而生。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如今用的不锈钢针。

从赵安业老先生口中,我还知道了药性赋、伤寒论及数百种贵州草药。后来考上大学,离开了故乡,针二字就渐渐地淡化了,直至走出脑海。不过, 赵安业老先生那笑容可掬的身影,倒是永远定格在了我的记忆中。

潮起潮落,缘灭缘起。2018年下半年,没想到患了肩周炎,才又重新认识了针

当时,经朋友介绍,我走进了省武警医院,认识了张博士,人称张小叶刀,千元一刀。因是朋友介绍,张博士免费给我扎了三刀。一次见效,管了一年。小叶刀也属针法,只是比银针稍宽一些,呈刀形。  

2019年下半年,肩周炎又犯,张博士又免费给我扎了三刀,仍是一次见效,又管了一年。

2020129,我精神抖擞地回故乡赵家坝小憩,打算在创作上盘点一下故乡,写些有关故乡的文学作品,故乡于我,有着太多的人物和故事。没料到,刚把这些人物和故事拟出一个头绪,就遭遇了肩周炎。

准确说是在20211月中旬的一个晚上,这位旧友忽然间前来拜访的。

记得当时,我正写一篇有关故乡故事的短文,右肩膀突然动弹不得,一阵抽筋似地疼痛,让我大汗淋漓。由于是深夜,不便找医生,只好牙关咬紧,忍着。

第二天一早,我便来到村卫生室,找赵兴贵医生。赵兴贵是赵安业老先生的亲侄孙,从小跟随赵安业老先生四处游医,深得赵安业老先生的真传,后又在遵义医学院培训学习,村后开起了村卫生室。近年来,为了带领更多村民奔小康,振兴乡村经济,在肖家、李家坡承包了两千多山地,以合作社模式,建起了茶基地,村卫生室则由他爱人负责。

我来到村卫生室时,赵兴贵正准备开车去茶基地,见是我,又停了下来,问我是啥情况。我将情况说了,并强调这是多年旧疾,挺顽固。听后,这位墩实厚道的汉子笑了笑,:扎银针。

扎银针,正是我希望的。接着,赵兴贵便取来一包未开封的银针和一瓶医用酒精,让我亮出右肩膀,用手指按着穴位,扎了起来。

真是小小银针显奇效,数针下去,疼痛顿时缓解。

拔完银针,洗罢手,赵兴贵便马不停蹄地往山上的茶基地跑,他说有几十位工人在基地等着他

在邵家桥中学教书的堂弟听说后,着急地来看望我,便向我说起了邵家桥卫生院理疗室,因为赵兴贵高辈子成天在山上茶基地里干活,抽不出时间为我扎银针,堂弟推荐我去邵家桥卫生院理疗室做理疗,说他自己数天前在那里理疗腰椎颈椎,效果特好。堂弟还说,邵家桥卫生院这几年发展很快,医院的精气神焕然一新,已经是思南全县的先进乡镇卫生院。

我怀疑地望着堂弟,我的一位名叫刘金财的学生在邵家桥卫生院工作时,我曾前去看望过他,在我的记忆中,邵家桥卫生院就数间砖木结构的房子,简陋而破败。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去见了,你就相信了。堂弟笑着说。

于是,第二天早上,堂弟趁没有课,从学校开车来接我,我们一起向邵家桥卫生院走去。

来到卫生院大门外,一下车,我便双眼一亮,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幢崭新高大的医务大楼和一幢医护人员住宿楼,望着,望着,我禁不住对邵家桥卫生院、对思南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而感慨。

正值新冠疫情防疫时期,我们在门口通道用微信扫了健康码,才进了大门。大门内右边,是一排抗灾救灾棚,我知道,这是用于新冠疫惰防控工作演练的。

堂弟与我首先拜访了院长姜波。直觉告诉我,这位四十多岁的瘦高个子,是一位精明干练的管理者,其工作韧性和事业心极强。

简单的寒暄后,我便说明了来意。姜波院长听说我是来体验卫生院理疗的,十分高兴地带着堂弟与我向着理疗室走去。

理疗室在医务大楼二楼,里面有秩地摆放着七八张病床,理疗医生名叫邵兴江,邵家桥镇朱池坝人,二十六七岁,毕业于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的是中医理疗专业。毕业后为了回报家乡,就来到了邵家桥卫生院工作。

为了让邵兴江医生学以至用,在得到医院班子成员支持后,姜波院长医院中增设了理疗室,开辟了新的理疗业务。

我的理疗程序是:先银针,次拔罐,再红外线灯烤。邵兴江医生一微笑,无论银针、拔罐、,都十分干脆利索,没有丁点拖泥带水。望着他那一手利落,我只能用娴熟、娴熟、再娴熟来形容他的业务水平了。在我的询问下,他一边有秩地进行着,一边向我说起了自己的理想。他说:是我们的国宝,他一定要将它发扬光大。他还说自己一定要用手中的这根银针,为家乡的父老乡亲解除病苦。接着,他又向我介绍起了阴阳、经络。

望着他那一脸可掬的笑容,我不停地点头,说是。疼痛也在说话中渐渐缓释轻微,如果说来时疼痛十分,此时已经只有五分了。

理疗室陆续来了五六位病人,有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有男的,也有女的;有头痛的、颈痛的、腰痛的,也有手脚痛的;有穿得称抖干净的,也有穿得旧而脏兮兮的。他们都是农民,来自邵家桥镇的山前山后及乌江边与青渡河边。

忙完了我的拔罐,用红外线灯烤着后,邵兴江对着我歉意点点头,就笑着去忙别的患者了。他那春风般和暖的笑,对于每一位患者,无疑是一副缓释药,减轻着患者的痛苦。

邵医生,你的银针太神奇了,我的腰椎痛了大半年,着你两次银针就减轻了。

邵医生,我的头风折磨了我好几年,我来扎了五次银针,现在不痛了。

邵医生,我的腿伤是在工地上着的,前天还要拐杖,昨天来扎着银针,我今天就不用拐杖了。

邵医生,我隔壁的吴老头,特别佩服你,他说他的颈痛了四五年,是你用银针治好的。我今天能来你这里银针,就是他推荐。

人们一边接受着邵兴江的银针,一边七嘴八舌地谈论着邵兴江的银针。

完成了烤,邵兴江要我隔一天去理疗一次,一周三次。

结束后,堂弟和我走出医务大楼,来到大院里,想去与姜波院长打个招呼,见他正带领十多位医护人员在院里进行新冠防控演练,就没有前去打扰,远远地冲着他笑了笑,堂弟与我便向着大门外走去。

上了车,打开车门,望着那崭新的医务大楼,和楼前大院里那些身穿白大褂的人们,我不禁竖起了大姆指。

曾经留在脑海中有关邵家桥卫生院的记忆,被彻底刷新。

我为邵家桥镇卫生院点赞,为家乡医疗卫生事业所取得的成就点赞,为医护人员们那一张张春风般的笑脸点赞。

老实说,医生开的药可以治病,医生手中的银针可以止痛。但是,医护人员那张阳光般的笑脸,那春风般的问候,也可以治病。

半年多过去了,邵兴江医生那张和蔼可亲的笑脸,对患者那和风细雨般的关切问候,仍然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暖和着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