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天地> 正文

土 屯(散文)

来  源:贵州文学网      作  者:创始人    日  期:2021-10-26    


               杨再桥 

 

  土屯社区位于太平营街道东北角,与蓼皋街道桂花社区接壤。它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人杰地灵,美丽的松江河与平头河在毗邻的白果汇合后从社区前穿过,流往县城、融入长江、奔向大海。同时,这里也是曾参加新疆平叛、广州抗英,先后因功被清廷封为建威将军、荣禄大夫、太子太傅、一等果勇侯的清朝名将杨芳的养老之地。

  土屯原名庙山董,后来因故改叫土屯,什么原因呢?这里有一段关于土屯来历的传说故事。

  说来话长。那是在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朝廷为加强对松桃地方的管理,特将铜仁驻正大营理苗同知迁往松桃的长冲,设置松桃厅,隶属铜仁府,厅城就建在松桃山下,其厅长官称为同知。

  雍正十年(1732年),奉天人孙绍武作为第三任同知,领皇命来到松桃厅任职。他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很有见识。到任后,他看到松桃厅城不仅建设规模小,而且地势不开阔,不利于工作开展,决意搬迁松桃厅城。雍正十一年初(1733年),他向雍正皇帝请旨搬迁松桃厅城的奏书得到了批准,要他尽快选址、尽快建城搬迁。为此,孙绍武就立即到厅境四处选择落实新城地址。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厅内竟没有找到建城的理想之地,心中不免有些着急。有一天,其手下幕僚见他垂头丧气、心灰意冷的样子,就向他建议道:“既然厅内没有合适的建城之地,何不到附近的四川九江里去看看?也许那里有意外收获呢!”孙绍武听了,茅塞顿开,一拍大腿道:“啊呀,你何不早说,我们明天就到九江里看看去。”

  第二天上午,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孙绍武骑着高头大马,带着幕僚等人轻车简从,从厅城出发,走过湘连洞、迈过蓼皋山,跨过一条河,就进入了川境九江里辖区。当时的九江里包括现在的九江街道,太平营街道的土屯、白果、永红及蓼皋街道的南门上、云落屯、寨炳等地。当他们穿过打岩厂、走到桂花树时,但见前方一片沃土、山清水秀,心中不由一喜,马上吩咐下属加快步伐。他们渡过牛角河,沿着小道来到了庙山董寨前,孙绍武四周察看,村寨坐南朝北,前有大河环绕、后有山董依靠、右可远眺飞灵山、左可望见长里营,视野开阔无碍、土地平整肥沃。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不正是我苦苦寻觅想要建城的风水宝地吗?!今天终于找到了。”孙绍武心中大喜,但他故作镇静、不露声色,在周围又看了一会就打马回城了。

  回到厅城,孙绍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激动地对属僚说:“看了许多地方,也只有九江里的庙山董这个地方最适宜建城。”“此地虽好,但属四川,如之奈何?”属僚说。“是啊,如何才能顺利实现在此建城呢?”他静下心来,慢慢地思考对策。突然,他灵光一闪,思路顿开,要得此地,莫非三策:一策是用蓼皋与庙山董的泥土来比重,由两地打赌,那里泥土重就建在那,庙山董泥土厚重,比重没有问题,只要同意比,好汉“阄”上死,到时建城顺理成章,让人无话可说;二策是用高官厚禄引诱,不怕当地土司官不答应;如果以上两策无用,就向皇上请示划拨,强行建城,有皇命在,地方也奈何不得。想到此,孙绍武微微一笑,不禁为自己的聪明才智所折服,有此高招,何愁此事不成。奔波了一天,劳心劳力,确实感到有些疲倦,但人逢喜事精神爽,孙绍武乘着兴致,晚上与幕僚等人喝了几杯酒,就美美的睡觉去了。

  第二天早上,孙绍武就立即派人专程去九江里请来了杨姓土司官到厅堂议事,两人见面寒暄后,双方落座,待土司官喝完一杯茶,他就不紧不慢地把皇帝同意搬迁厅城的旨意,以及用蓼皋与庙山董一定方量的泥土比重来确定厅城建设地点的想法讲了出来。土司官听了孙绍武的话,心中暗自一惊,“想那庙山董乃风水宝地,我的地盘我做主,不能轻易让之于人,他孙绍武为了得到这块地,明显是挖了个坑让我往里跳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本土司爷要应付这个事,小事一桩,简单得很!”于是,他和颜悦色地对孙绍武回答到:“感谢长官大人对九江里的看重,我照命办理就是了”“感谢土司爷的大力支持,既然你已答应,事不宜迟,我看下午就将两地的泥土取来比比如何啊?”孙绍武看土司官上套,怕夜长梦多、中途变卦,就忙不迭的说。“好,长官大人办事雷厉风行,实为松桃之幸、百姓之福!”土司爷成竹在胸,应声答到。然后就利用上厕所之机,在下人耳边吩咐了几句,下人应声而去。土司爷回到厅堂继续陪着孙绍武边喝边聊,相谈甚欢。时光飞快,下午很快就到了,蓼皋与庙山董的泥土早已按照吩咐放在了厅堂。孙绍武看双方到齐,就立即要求将两地的泥土按照一定的方量进行过秤,结果大出意外,蓼皋的泥土比庙山董的泥土要重一些,孙绍武看傻了眼,不相信结果,怕过秤的人眼花看错秤,要求重秤,结果也是一样。这时,孙绍武才发现两地送来的泥土差距较大,蓼皋泥土沙石多,而庙山董送来的则是纯泥巴,结果不言而喻。只怪自己疏忽大意,让人钻了空子,孙绍武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然而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当天只好作罢。

  孙绍武一计不成,只好按二计行事。过了几天,他带着几个随从亲自到九江里拜访土司官,再次商议在庙山董建厅城的事,坦言事成以营千户之职相授。当时的土司官,是封建王朝封赐的独霸一方能世袭的官员。清廷在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土官中设置的千户之职,则属于正五品,能管理所辖部属及士兵,在地方上威风八面、权重一方。此时,孙绍武以营千户之职相授,对土司官来说确实诱惑很大。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土司官也不为名利所动,他在权衡利弊、思虑再三后,对孙绍武直言相告道:“乡里的人家如果离城太近了,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就多,这不仅要影响这一代人,还要累及子孙后代。因此,我不能答应你在此建城的要求,也不能接受营千户之职,请同知大人体谅。”孙绍武遭到当面拒绝,大失所望。于是施展连恐带吓手段,无奈土司心意已决、拒不服从,孙绍武败兴而归。

  回到厅城后,孙绍武仍不死心,还在积极采取措施,一面继续坚持要在庙山董建城;一面积极向上请求将四川的九江、清水江(蓼皋街道的落塘 稿坪等地)、明镜江(木树镇的木树 坝得等地)三个地方划归贵州管理,以便开工建设。土司官面对孙绍武的强大压力,担心事情成真,就带着族弟杨再基到四川成都进行了申诉,得到了奉批,其旨意是“清水江、明镜江俱拨归于黔,就近管辖。惟九江里之杨某等,哓哓词恳,毋庸议拨。”孙绍武看到奉批,无可奈何,只好把厅城建在了蓼皋山下。

  后来,九江里土司官用庙山董纯泥土来“屯”蓼皋沙泥土的办法而主动放弃松桃厅城建设点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开来,越传越广,本地民众认为“庙山董”这个地名叫得过俗,就索性改叫“土屯”了。到了道光十五年(1835年),曾任数省提督、家住松桃厅城的一等果勇侯杨芳,在告假回松期间,看到土屯山清水秀、视野开阔、适宜居住,因嫌厅城吵闹,就在土屯买地建造了侯爷府,并于1843年告老还乡后居住于此,颐养天年。


  作者简介:杨再桥:笔名乔老爷,松桃县作协副主席。在报刊、网站发表散文多篇,偶尔获奖,现供职于松桃县乡村振兴局。


image.png


主办:《贵州文学》杂志社     

主编:赵朝龙     

副主编:娄义华     

编辑部主任:胡新平    

责任编辑:胡新平   翁娟   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