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是旅游的极好地方。没有到过北大荒的人,特别是生活在温暖地带的人,对于北大荒冬季的冷,往往带着恐惧的心理。其实,北大荒冬天气候虽然冷些,但并不可怕。相反,北大荒的冬天,正是观赏冰雪、欣赏冰灯、冰雕的大好时节。一般只要穿上棉衣或羽绒衣,即可在室外活动。去野外时,加一件棉大衣或皮大衣就可以啦。而在至内,由于有取暖设备,温度往往在20度左右,比起南方的冬天,那就是温暖得多啦。
北大荒的4月,冰雪消融,江河解冻,随着草芽拱土,杨柳泛青,丁香花像紫云般开放,北大荒的春天就到啦。这时候到北大荒来,漫步于丁香丛间,闻丁香之芬芳,看紫气之缭绕,真有飘飘欲仙之感。
如果来得早点儿,大约是4月初,伴着浩荡春风,看江河解冻,真可谓大开眼界啦。如果是“文开江”,瞧冰块零零碎碎地漂浮,如珠似玉,倒也赏心悦目,清新可爱。假若遇上“武开江”,那大片大片的冰块互相拥挤,砰然有声,也确实让人有惊心动魄之感。有时冰块倒立,江水陡然暴涨,突然间的排山倒海般地推向前去,真会让人感觉到不是站在冰天雪地的北大荒,而是来到钱塘江畔观赏那万马奔腾的钱塘潮啦。有时冰块被推到岸上数百米远,连鲤鱼倾刻间都躲闪不及,被推上岸的。看“武开江”的磅礴气势,实实在在地让你感受到,不亲眼所见,不知道啥叫“妈呀”的味道,真有点儿“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啦,实在吓人呢。
气象学家曾对我国气候归纳了两句话:“温州以南无冬,哈尔滨以北无夏。”这话是不错的。哈尔滨地处北大荒南部,所以,北大荒实际上可以说没有太炎热的天气。在哈尔滨,气温最高时也不超过33度,那是在7月底8月初的一个星期左右。进入春天以后,半年的气温相差无几,实在是难寻的避暑胜地呀。
10月底或11月初,哈尔滨开始下雪。北部下雪的时间更早一些。雪是冬天的使者。一下雪,就是露出“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的北国风光了。起初,雪还会融化。渐渐的,冰雪不再消融。于是,冰雪上的各种运动开始了。北大荒人喜欢玩滑冰、滑雪、冰帆等各种活动,用冰块雕塑成各种形状的冰灯出现了。北大荒的冰灯很有名气,规模之大,品类之多,色彩之丰,时间之久,在黄河以北乃首屈一指。近几年,台港澳同胞,国际友人纷至沓来,无不以一睹冰灯为快。自1985年开始,哈尔滨定1月5日为“冰雪节”。自冰雪节起,为期一个月,煞是热门。观冰灯游园会,如进水晶宫,如览万花筒。这期间,有各种冰雪诗画会活动,也有各种商业贸易活动。
总之,一年到头,北大荒总有令人着迷的地方。
镜泊湖与火山口森林
“镜泊美,声名天下传。不见湖光山色秀,一似中秋月不圆,遗憾到终年。”这首“忆江南”词,写的是对镜泊湖的向往之情。近年来,每年都有千百万中外游客慕名而来,游湖赏景,留连忘返。镜泊湖的旖旎风光,确实美不胜收。
远在万年前,这里火山爆发,地层断裂,熔岩横溢,河道堰塞,高峡出平湖。在张广才岭和老爷岭之间,形成一座面积90多平方公里的狭长湖泊——镜泊湖。这样大的玄武岩堰塞湖,中外罕见。
从牡丹江市乘车入宁安县境,可到镜泊湖。登上龙泉山,就可以看到青峰翠岭环抱着明镜般的湖水,闪闪发亮。站在山巅湖岸,透过丛林,则可见山水湖光绮丽多姿的画图。
在龙泉山,隐隐听到似有万马奔腾之声。沿山间公路循声而下,过飞虹桥,便是镜泊湖的出水口,有名的镜泊飞爆就在这里。飞爆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通常有20余米宽的爆布,从悬崖倾泻而下,扑入深潭。有如沉雷轰鸣,山摇谷动。瀑布前,深潭上,水花飞溅,雾汽腾腾。在阳光的映照下,霞光闪闪,五彩缤纷。传说嫉恶扬善的红罗女,就在爆布后的水帘洞里。遥看爆布飞流,俯看深潭沸腾,环顾悬崖古树,联想神话传说,真是犹如和仙女相约,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镜泊湖的旅游中心——镜泊山庄是久负盛名的避暑胜地。这里树木葱茏,别墅毗连;小亭花圃,点缀其间,景色格外宜人。或湖上泛舟,或岸边垂钓,或幽境漫步,或林下野餐。刘少奇当年经过的地方,至今保护完好,瞻仰者络绎不绝。
从镜泊山庄溯流而上,环湖观景,乐趣殊多。有一山突起湖面,似一条水牛横卧,这是大孤山。绕过大孤山前行,在一色苍翠的湖岸之间,竟有一大一小两座石山,粉白如玉,恍若两尊玉雕,醒人眼目,这又是一景,曰:白石砬子。过白石砬子10余里,在茫茫的湖面上露出一座墨绿的小礁山,名为小孤山。它像一件晶莹的翡翠,小巧玲珑。在小孤山西南方向的湖对岸,峭壁陡立,怪石峥嵘。这是镜泊湖的又一奇景:城墙砬子,史料记载,这里原有座古城,建立唐朝渤海时期,城垣10里,现在城的西门还较完好,有10米高的城基。城中尚有3眼水井旧址。古城3面临湖,悬崖绝壁无路可上。想登城,得从西南方向的崎岖的小路才能上去。城墙砬子是镜泊湖周围群山最高的地方,登上去可览湖山全貌。
复前行,便可达珍珠门。传说红罗女拒绝富商求婚,将其两粒珍珠撇入湖中,衍化成精巧的两座小礁山,镶在湖里,宛如荷叶上的两粒露珠。船从珍珠门而过。航道只有10米宽,真如穿门而过。过珍珠门,遥望湖中右岸,有一山突出水面,山上林木茂密,寂静幽深,俗名道士山。相传在清朝咸丰年间,山上有一座道士庙,名为三清庙。道士山后,有9座山的山脊伸来,若九龙争珠,极富诗情画意。过了道士山,前面又有一山伸入湖中。远远望去,一片黛绿中透出点点灰白。近前,鸟声聒噪,争相展翅,把山树都遮盖了。这是老鸹山,因老鸹群居,年深日久而得名。
至此,镜泊湖的八大景已经逐一浏览。这里虽然都是天然景观,没有人工修饰,但却各显异彩,引人入胜。镜泊湖除了湖光山色,还有许多古迹已经发现的,不仅有新石器时候的文物,还有许多古代遗迹遗址。如在阎王鼻子,有渤海边城;珍珠门两岸,有渤海湖州城。老黑山有4座古城,南湖头还有几座大城池。这些古迹,引人怀想,发人追思。距离镜泊湖40余里,西北方向,在那群山峻岭之中,尚有一泓湖泊——小北湖。它靠近火山口原始森林,水面40公顷,长有莲花和菱角,也是个优美的去处。在小北湖的西山上,峭壁极险,大起大落,那就是火山口的遗址。镜泊湖的形成,就是由于这里的火山喷发,溶岩涌流出40里外,而堵塞河流的结果。火山口的险峰高达1000米以上,有大小10个火山口前后左右相邻。险峰顶上,有专为游人设置的红柱尖顶的玲珑建筑——齐天亭。登上齐天亭,看流云就像在胸前飘荡一般。火山口最大者直径约有千米,深百米,数百米不等。有的火山口还有岩洞,洞中有洞,曲折深邃。这些洞,具有人工修建的小路接通,可以前去探察。所有凹陷下去的火山口都长满树木。靠火山灰烬的养育,一棵棵高大的青松从火山口拔地而起,这就是被人们誉为“地下森林”的奇观。看林木竟长之势,思岩浆喷涌之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会给人们哪些启示呢?那就让人们尽情地去想象吧,怎么遐想也不过份。
镜泊湖自然保护区,包括湖区和火山口部分,总面积为1200平方公里。镜泊湖的水产很丰富,湖中鱼类繁多。红尾、湖鲫、鲤鱼、鳌花、哲罗等,都有出产。其中湖鲫最有名,二三斤重的司空见惯。鳞橙鳍红。肉美味鲜,旧时曾是向帝王进贡的珍品。现在,游人到镜泊湖,可随时品尝到湖鲫。许多文化名人、外国贵客都来观光过。老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元帅曾题词曰:“山上平湖水上山,北国风光胜江南”。
五大连池探幽
在大兴安岭南麓的松嫩平原上,有一处面积达700里方圆的天然火山大公园五大连池。
从北安下火车,乘汽车北上,过往都即可看见与天相接的地平线上,有一个又一个草帽顶一样的山峦突兀于地面。那些山峦,有的青翠,有的乌黑,像棋盘上的棋子般按照某种规律排列着,一共14座。这不是一般的山峦,而是地下熔岩喷发的结果——火山堆。
这14座火山锥是散在700里方圆的地域之内,构成了天然火山大公园。青翠的火山堆,如同年迈的老者。它们已经有60多万岁的年纪。上面那些灌木丛,那些青草,是它们长出的胡须。乌黑的火山锥,则犹如裸体娃娃,出生已有200多年。那熔岩仿佛刚刚冷却,一切都呈现了崭新的面貌。
由于火山爆发,熔岩横流,堵截了一条本以畅通无阻的河流——白龙河,于是在平地形成水域。熔岩又将水域形成若干段,这样就形成天造奇观的五个池子,占据数十里地面。五个池子,若断若续,如同串联起来的五颗珍珠。因这五个池子相连,所以便有五大连池的美誉。
进入五大连池地面,可看到熔岩流造成的奇观。平地铺开熔岩台地宽约25公里,长约36公里。有的像平坦的广场,有的像波涛的海面,有的狭长如马路,有的流泻似飞爆。远望石海奔腾跌宕,近看却块石垒垒,形同焦炭。走进石海中,看熔岩千姿百态,目不暇接:有的蛋状,有的饼状,有的纺棰状,有的条带状。有的如象鼻吸水,有的如巨蟒盘眠;有的像蜂窝拥聚,有的像蘑菇撑伞。更奇的是有的如狮、如豹,如牛……真是形象各异,千姿百态,如同进入世外生物界。和大自然相拥相溶了。随手将一块蜂窝石投入水中,奇迹出现了,那岩石竟如蜂窝戏水,轻盈地在水面随风漂荡。
蹬上火山顶端,万丈深坑就在眼前,坑底是一色褐红的火山炭,如同一滩正在燃烧的一炉铁水,沸腾翻滚。想当初,数十里外便能看见熔岩喷出时的冲天火光。观其形,思其景,着实令人惊心动魄。
五大连池新火山和旧火山品种齐全,各种地貌保存完整,为后人对火山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种新旧火山共居、对比的条件,在世界上也是蝎子巴巴——毒(独)一份的。
行进在波光舟影的五大连池里,池水澄澈,芦苇丛生,让人浮想联翩。像洪湖?却又沿岸布假山;像桂林山水?却又四面坦荡水砥,不见奇峰耸立。舟行池中,波平水镜。渔人撒网,倒影清晰如画。眨眼间,便见网中有鳞光闪闪,让人眼花缭乱。池鱼鲜嫩,远近闻名。这是一种倒长鳞的鲫鱼,头黑尾白,后半身无鳞,前半身鳞片倒着组合排列,如同花瓣张开,堪称五大连池中的鱼中珍品。
在五大连池南端不远处,有一火山锥,名药泉山。山下有几眼泉水,像汽水一样有汽泡接连叠出,如串串珍珠,颇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饮之,如汽水般辛辣爽口。多少年来,远近游客争相来这里连喝带泡,内外相济,名曰“药泉水”。更有甚者,将其湖泥当膏药敷在癣处和秃顶处,竟能把癣皮糊掉,长出鲜嫩的肉皮;再看秃顶敷泥者,不出半个月,竟能长出胎毛般的新发来。怪哉?不怪也,经科学鉴定,泉水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系统、神经系统和多种顽固的皮肤病有奇效。据说,世界上的矿泉水不下千种,五大连池矿泉水品位之高,世界罕见,尚待开发。现在,在药泉山附近,已经建起上百所疗养院,科学研究机构也已经建立。
兴凯湖和乌苏里江
兴凯湖是很大的湖,分为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两个部分。大兴凯湖4380平方公里,为中俄界湖。北部属中国,南部属俄罗斯。小兴凯湖在我们境内,面积140平方公里。两湖之间,有宽约1公里,长50公里的天然沙坝,俗称湖岗。水涨时,两湖水相通。
兴凯为满语,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之意。兴凯湖是古代火山爆发后,地壳陷落积水而成。兴凯湖浩渺无际,犹如大海。即使是风清日丽的日子,也是水翻浪涌,波涛滚滚,气势非凡。站在湖岗上向南望去,滔天湖水,震荡人心。回首小湖,水草茂盛,平静优美。野鸭成群,水鸟嬉戏,时而拍翅腾飞,遮天蔽日。北岸是著名的兴凯湖水产养殖场,旁边的大风车增添着田园风光的情调。
近些年来,兴凯湖得到不断开发与建设。湖畔建立了大型的养鹿场、养貂场,培养了名贵的蓝貂、黄貂、白貂等,鹿茸和鹿皮产量可观,在东北亚享有盛名。
兴凯湖盛产鱼类,以白鱼最为有名,为中国四大名鱼之一。白鱼大的可达百斤,身为扁平型,细鳞,其肉特别鲜嫩。到兴凯湖,可尝“百鱼宴”。80年前,《林海雪原》中的匪首“座山雕”曾创出“百鸡宴”。单从“百鸡宴”的品种来说,有山鸡、草鸡、笨鸡、沙鸡、松鸡等山珍,又有家养的溜达鸡,树鸡等养殖鸡,在大江南北享有盛名。
而今,离威虎山300里地的兴凯湖,又兴起“百鱼宴”,光种类就有100多种。这100种鱼有多种做法,不带重样的。据说,王震将军率10万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时,曾在兴凯湖边安营扎寨数年之久。那里有王震将军开始建设北大荒纪念馆和王震将军纪念碑。据说,王震将军最爱吃大白鱼,得知兴凯湖盛产百多种鱼,便突发奇想,问老垦荒队员:“能不能用兴凯湖水原汤化原食,做出‘百鱼宴’来?”10万官兵们心领神会,在密山召开“进军荒原的誓师大会”后,真就让老将军品尝到兴凯湖的“百鱼宴”。据说,浙江知青张抗抗来到兴凯湖边建设兵团插队时,让他最难忘的就是兴凯湖的“百鱼宴”,百吃厌。扎根边疆建设兵团8年,他的长篇小说《分界线》应运而生,其中好多章节就是以兴凯湖为背景,写出知青扎根边疆、二次开始建设北大荒的生动画面。
兴凯湖在黑龙江省东部,位于密山县花池南。密山有火车通到虎林。从虎林乘汽车即可到达乌苏里江畔的虎头。来虎头必看虎头密塞。所谓虎头密塞就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在虎头修筑的对抗苏联的防线——虎头地堡群。据说,日本关东军苦心经营10年之久的地堡群被吹虚为“东方马其诺防线”,可见日本关东军下了多么2的赌注。日寇宣布投降后,密塞守敌仍顽抗苏军的进攻,激战一个月有余。最后,苏军运用燃烧弹,把虎头密塞的日本关东军全部烧死在密塞中。
虎头密塞刚开放时,笔者曾参观过虎头密塞的地下设施。这里的地下设施用“固若金汤”来形容,一点儿也不过份。除了地下绵延50里的地堡群,还有地下弹药库、地下仓库、地下医院、地下战区和地下疏散隐蔽区。纵观虎林地下密塞,让笔者大吃一惊:如果出兵东北的苏联红军不断然采取“瓮中捉鳖”的策略,恐怕三五年也难攻破日本关东军的虎林密塞的。由此我想到了日本在中国“满洲”政策的狼子野心,那可是绞尽脑汁要把岛国搬到“大满洲”的如意打算呀,可惜没有得逞。人算不如天算呀,如果当年没有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国东北的百万关东军还想作垂死挣扎呢。就是一念之差,中国的抗日斗争史就要改写了。由此我想到,历史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是当今的中国人值得深思的。联想到战后的安倍到菅义伟的嘴脸,别看他现在见到中国人点头哈腰的,你知道他心里想的是啥吗?居安思危吧,警钟长鸣吧。
如果到虎头旅游,一定要去距虎头不远的月牙泡一游。月牙泡位于虎头与虎林之间的荒野上,面积近400公顷。这里是一处巨大的荷塘,全部被翠绿的荷叶所遮盖。奇就奇在这亘古无人的荒甸上,竟然生出这么多艳丽的荷花来。7月底8月初荷花开放的时候,月牙泡简直就是飘动着的一片红云。这荷花根深2米以下,能抗过冬季的严寒而勃发,实在是一种奇迹。《辞海》上说,荷花性喜温湿,原产印度。但月牙泡荷花显然古已有之,并非引进。所以,月牙泡的荷花是北大荒的奇观,可供专家们进行特殊生态的研究。1987年,月牙泡已建立了野生荷花自然保护区。
难忘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从虎林乘船而下,行至饶河县境内,就到了震惊中外的珍宝岛。1969年,苏联于3月2日——15日两次挑起入侵珍宝岛事件。笔者当年曾在虎饶修战备公路,耳闻目睹了两次自卫反击战的炮战。其实,50年前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是苏联蓄谋已久的要对中国进行辗压式的突然袭击,想以珍宝岛为导火索,百万大军压境,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当时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紧要关头,毛泽东针锋相对,准备对付苏联的突然袭击,打一场诱敌深入的常规战争,也准备对付苏联的“核大战”的战争讹诈。当时的北京,党中央已下命城市人口疏散,以应不测。同时应对苏联挑衅的不断升级,以牙还牙,有理、有力、有节的反击。在3月15日炮战中,苏联出动了新研制的世界上最新式的坦克,准备迂回包抄我岛上的巡逻小分队。我军早已准备好了反击苏联进犯珍宝岛的自卫反击战,在乌苏里江主航道布好了反坦克雷。苏联坦克群一进入雷区,便被四处开花的反坦克雷炸得瘫在主航道中方一侧,成了不能爬的死乌龟。
珍宝岛上的苏军潜伏部队想乘夜幕提前潜伏在珍宝岛的丛林中,来个里应外合,把我军的边防巡逻队消灭在珍宝岛上。没想到偷鸡不成倒搭了一把米,潜伏部队被我军“包饺子”了,新式坦克也被打趴在中方的江岸边。苏当局吃了哑巴亏,王八钻灶膛——憋气又窝火。勃列日涅夫(苏当局最高领导人)狗急跳墙,真要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啦。
要不说伟人就是伟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毛泽东审时度事,高瞻远瞩,1969年国庆大典照样进行。那可是战略家的胆识呀,除了毛泽东,没人敢摆这个“龙门阵”。据说,美国的尼克松得知苏当局要对中国进行“核打击”的消息后,急得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怎么通知中国呢?还是基辛格有道眼,通过民间小报巧妙地登了一则消息,把苏方的底牌端正到桌面上来了。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后,则来个将计就计:“国庆节前3天连搞两次核试验”却秘而不宣。9月28日、29日连续“核试验”的消息,把世界都闹翻天了,中国却没事似的,在北京大搞庆祝建国20周年活动。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照样登天安门和游行群众联欢,却把苏当局搞得晕头转向,不知中国的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
这个珍宝岛事件,以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战略家眼光和苏联当局。玩了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弄得苏联当局在世界人民面前暴露了侵略者的嘴脸,赢得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对中国交口称赞。
这一切,都被笔者写进《珍宝岛秘事》一书中。回想起50年前那场实力悬殊的中苏军事较量,让笔者仍然感慨万千。若不是毛泽东洞察国际风云变幻的来龙去脉,让中国躲过一劫,实乃是不幸中的万幸啊!50年过去了,抚今追昔,让笔者禁不住想起电视剧《三国演义》开篇词:“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祖国天亮最早的地方
能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地上最早看见曙光,实在是一大快事。哪里是祖国天亮最早的地方?是黑龙江省的扶远。
翻开地图便可看见,乌苏里江向北流,黑龙江向东流。两江交汇,形成了一个三角地区,那就是抚远的所在地。抚远,是祖国版图的东部边陲。
从佳木斯坐轮船,顺松花江而下,经同江进入黑龙江,而后即可达抚远县城。抚远凭山设镇,山是鱼脊高耸,有雄伟的电视塔凌空而立。城虽不大,但显得气宇轩昂。在这里,可眺望黑龙江辽阔的水面,可看到俄罗斯迷茫的远景。此地渔业发达,是捕捞大马哈鱼的指挥中心。
夏日,抚远不到3点钟即天已放亮。江上薄雾蒸腾,看红日在雾气的拥戴下,把万道光芒投进祖国的怀抱,煞是壮观。想到自己能在这里和祖国一起迎来黎明,便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37年前,我也是站在这里突发灵感,写了一篇小文叫《可爱的草塘》,参加“我爱祖国山河美”征文,竟歪打正着,居然获得个一等奖。那是1984年的4月18日,我参加北京的颁奖会,见到了文学泰斗冰心、刘白羽、江晓天、叶至善、姚雪垠等。那时,叶至善是中国少儿出版社社长,是他老人家为我这篇小文写了短评《读草塘风情画》,把这篇小文推上一等奖的。
两年后,又是在叶老的推荐下,《草塘风情画》编进了全国统编小学课本,题目改为《可爱的草塘》。转眼35年过去了,全国有30亿少年儿童读过《可爱的草塘》,整整三代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北大荒农场视察,随口说出了“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北大荒俚语。并说是在小学语文课本里看到的这句北大荒的俚语。35年过去了,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祖国的北大仓,每年生产出的粮食够14亿中国人吃上半年。习总书记听了非常高兴,称北大荒的精神,就是当年的“南泥湾”精神,到任何时候,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要牢牢地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不能丢,艰苦的精神不能丢。
就在习总书记视察北大荒的第二年,全国统编小学课本改版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的全国统编小学课本,由教育部主编了,把编入小学课本32年的《可爱的草塘》删掉了,理由是:《可爱的草塘》是小学课本的“选读”课文,不是“讲读”课文。我听到这个消息后感到惊诧,百思不得其解:教育再改革,是改革那些不适应祖国发展需要的课文。但爱国主义教育不能改,爱家乡的教育不能丢。这是中国的立国之本。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这是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魂。不能以改革的名义,把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这个魂改没了,改丢了。由此,我想到了40年前,小学课本曾以改革为由,把《狼牙山五壮士》、《英雄黄继光》、《小英雄雨来》等课文从小学课本里删掉了。后来知道错了,又把这些课文增补进小学课本里。我想,这就对了嘛。再改革教育,也不能把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改没了,改丢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习总书记说过的话,又在我的耳畔响起今天,站在祖国的东北角上,站在祖国迎接太阳最早的地方,让我想起这样多……
作者简介:刘国林,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日报社副刊编辑部主任。退休后兼任《世界汉语文学》总编《关东美文》主编。中国作家文学北方编辑部总编。已有21部电子书上架。有8部中篇在网上连载。1978年以来,在全国报刊发表作品1000多篇。其中《可爱的草塘》1984年编进小学课本。《捉蛇记》译成日文,刊在日本儿童课外读物《彩虹读书室》上。1978年以来,在海内外华人征文中120多次获奖。2020年被聘为中国散文网名家委员会副主席。2021年被聘为中华作家联盟文学院终身院士。
主办:《贵州文学》杂志社
主编:赵朝龙
副主编:娄义华
编辑部主任:胡新平
责任编辑:胡新平 翁娟 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