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生百态> 正文

瑶 乡 巡 游 记(随笔)

来  源:贵州文学网      作  者:创始人    日  期:2021-12-22    



吴正豪



    走进塔石瑶乡,仿若走进一个古老的神话世界。这里群山逶迤,梯田如画,还有那些牧羊女酸溜溜的牧歌更让你神魂颠倒。每个清晰的轮廓,都会让你感受到瑶乡的生活是何等的和美…… 。       

   千百年来,生活在大山深处的瑶胞,沿袭着老祖宗们亘古不变的习俗,他们用顽强的精种支撑着这片神赐的土地,编织着自己民族多彩的人生。这里的自然山水、传奇的民俗文化,感人的民族风情,深深地吸引着国内多家电视媒体和一些民族工作者到此采风。也是这一成因,促使我这次瑶乡之行。

   塔石瑶族、水族乡是榕江县六个民族乡之一,位于308省道边。距榕江县城65公里,州府(凯里)108公里。全乡总人口一万一千玖佰捌拾人,瑶族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三点五。

   据史料考证,居住在境内的瑶族,是明末清初分别由广西、湖南前后迁入的。以盘、赵二姓为主体,邓、李等姓次之。主要分布于怎贝、党吊、乔央、塔石、宰勇、怎东等六个村。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加之旧中国历代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歧视,瑶族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他们四处迁徙游耕,生活流动性大而无固定居所,人称“过山瑶”。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渐定居安业。据传,盘姓最先游于大坪山和八宝山一带,故“瑶人山” 以此得名。然后又向怎贝、大山、岩寨等处发展。而赵姓入境时,先游居于平永镇乔亥村与冷里村一带,后来才逐渐向乔央、怎贝、党吊等处定居。而今的岩寨、朱家、新寨、阳稿、乌铁等近20个自然寨分布于全乡境内,居住的也全都是瑶族。

   瑶族有着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即以姓氏为基础,建立各自宗族首领制。各宗族中设一名族长,由辈份最高、能服众望者所担任,管理内部事务和对外交往,在本氏族中享有至高无尚的权利。除族长之外,各房尚有各自的寨主。寨主受族长的委托,具体管理各自然村寨或各房内部事务。保证本村寨房族成员的统一和与族长意志的一致性。随着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这种以宗族为基础的组织体系也在逐渐解体。

   瑶族互以严格的辈份而著称。因此,字辈是调整家族内部尊卑关系的基本原则。它使瑶族“尊卑不可逾越,上下不可生乱”的传统美德和伦理观念潜移默化地代代沿袭。同一辈份者,不论年龄如何悬殊,均为“平班人”,可以称兄道弟认姊妹;不同辈份者,不论年岁如何差别,都得依辈称呼和对待,不能乱来。这种严格的辈份观念不但是瑶家内部尊卑所循和对外交往必须把握的尺度。也是通婚、拜继、收养等身份的基本依据和规则,总的来说是“乱亲不能乱族”。瑶族同姓不能通婚。且与外姓人通婚也极其严格,讲究辈份。就是说,结婚的男女当事人一定是“平班”的。否则,辈份高的一方就会被认为是“钻桌子脚”,而遭到贬责。由于瑶族婚姻往来性较大,又不可能与太远地方的人婚配,就难免在当地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亲姻关系,其中至为密切的是盘、赵二姓。因为十几代人以来,这两支宗姓总是你去我来的通婚。有的盘姓一家几代配偶都是赵姓人氏。赵姓许多人家也有几代配偶均为盘姓人氏。因止,盘赵二姓总是说,他们是“上得神龛的亲戚”而予以珍惜,并形象地自喻为“竹根亲”。除盘、赵二姓之外,其他姓氏也基本如此,不过没有象盘、赵二姓那样严格罢了。

   除上述情况之外,瑶族家庭制度也十分严格。在一个家庭中,成员之间的地位和作用都有明确的既定。内外的管理大权均落在家庭长辈男子头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礼在家庭反映也十分突出。在家庭成员关系上,女子服从男子;晚辈服从长辈;小者服从长者。因此,人们在瑶寨看到的都是文明、礼貌、和谐、温暖、秩序井然的景况。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以前,瑶寨人都听不懂、说不成汉话(俗称客家话)。能说汉话的,其腔调也相当别忸,近似于京剧的对白腔。目前仅有程山、怎东、皆弄等十多个瑶族村寨在日常生活中仍用瑶语交流外,多数村寨瑶语呈分散与消失趋势,均用汉话表达。

   瑶族的房屋建筑颇具浓厚的山居性。住房多为木质瓦房或杉木皮房,多以四排三间、三排两间、两排一间不等,一楼一底。人住底层,楼上置放家什;中间设为堂屋,正壁安放神龛供奉祖先;神龛背间存放粮食、酒、肉等物;堂屋两侧分作卧室和客房。多数人家灶房建于正房靠门口处。猪、牛、羊牲口另建圈栏于房前屋后。

   瑶族节日颇多,除了本族的“盘王节”(即还盘王愿)之外,其它节日几乎与汉族近似相同。

   瑶族生活习俗的戒律甚多。除了专门禁忌外,生产生活中一般例规也不少。如婚事堂中不许孕期妇女露面;进山不许高声喧哗;“土地公”附近不准大小便;女人衣裤不能与男人衣裤混洗混晾;柴火不能倒头烧;灶台、火塘中的撑架(三脚铁)不许用脚踩踏;神龛不准乱翻动;巫师打扫屋后不许他人进入;小辈不能跟老辈取笑等等。

   瑶族是个宗教信仰十分突出的民族。对自然物、祖先、鬼神都十分祟拜。他们把一切自然现象和自然物都当成是上帝设定的神灵。挖地要先敬土地神;开山或狩猎要敬山神;买来饲养的牲畜要敬圈神;宰杀时要举行祭敬仪式。对山石、树木也不随意冒犯。小孩体弱多病,都要去祭拜古木、怪石,以祈求保佑。多户人家还在路口专门安立“土地公”(取石块砌成屋形,内置一至二个貌似人形的石头)供奉,以抵御恶神野鬼入宅骚忧家人;为修阴积德,有的人家还竖上“指路碑”、供人休息的“懒板凳”等。

    瑶族对祖先的崇敬甚笃。因此,凡瑶族男丁家室,均在堂屋正壁安设神龛供奉祖先。他们认为:人死后,身躯虽然不复存在,其灵魂尚存。祖辈们的三魂七魄仍在世间游移,从各方面在保佑着子孙后代。


   瑶族至今仍保留着“还盘王愿”的习俗。相传,瑶族的祖先原来居住在海边一处叫“朝南”的地方。由于灾难,被迫向大陆迁徙,当时漂洋过海的共有十二只大船。船行至半,突遇海面风雨大作,六只大船连人翻沉海中。惊恐之中,“师公”们于船上问卦,方得知是祖先不想让亲人离开之故。于是幸存者跪立船中,焚香对天许愿,祈求祖宗和上苍保佑族人平安渡海。“今后子孙一定不忘宗叛祖,对祖宗好好供奉。如若不然,天地不容。”片刻之后,海面风平浪静,幸存的六船瑶丁才平安登陆。这六船瑶丁也成就了今天的“十二姓”瑶人(盘、赵、沈、包、黄、李、邓、周、胡、雷、唐、冯)。从此,瑶家子子孙孙都信守诺言,“还祖宗愿”自古皆然,从不忘记。所谓“还愿”,就是瑶族家庭中每遇到收成减产、人丁病痛、死亡或六畜不旺、做事不顺等,并经巫师多次看卦得出是祖宗责怪,天神震怒的结果时,就必须要做一场法事(一种“跳神”过程,其间穿插有独特的“冲杵”舞蹈动作)才能免除灾难。认为这样做了才会被人们承认是“盘王”的子孙,得到祖宗的保佑,死后亡灵才可以升入天堂,才上得神龛,被儿孙们所供奉。但是,做一场法事,费时、费财、费力较大,一般人家承受不起,当今搞“法事”活动的人家为之甚少。

   瑶族忌食狗肉。甚至连见人杀狗都要绕道而行,如果不慎粘上狗血都要忏悔,总感到是一种不祥之兆。相传,瑶族祖先为朝廷立下功绩,皇帝论功行赏,颁授他们《通关文牒》并予封赐:瑶民之地,任其耕食,不纳官税,不服劳役,同时授与金印一枚为护符。后来在与外族的战事转移途中丢失,整族动天哭号,奋力寻找,最终被跟随的龙犬拾回。为感激狗之功劳,先祖们立誓并告诫子孙,永世禁食狗肉。他们所养的狗,爱护备至,只作为狩猎或看家护寨。即使出卖也要出 门相送,赠上几句吉利语言。不卖者,让其生老死葬,从不自宰自食。一旦受骗或不慎吃了狗肉总要忏悔不已,有的还专请巫师谢罪。虽然时代在改革与进步,极少数人也偷食狗肉,但必遭本族共鄙。

    “羊瘪”是塔石瑶家人最具特色的饮食。其因在于:香羊生长在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之中,一生啃食山上固生的植物叶片、牧草,饮深山清泉,所以产出的肉质较他乡之羊显得格外清香、鲜嫩,为羊类之上品。“羊瘪”的制作方法也极为简单并不神秘,即将现杀的香羊小肠内溶物(含已经消化未吸收的食糜,各种消化梅等)进行过滤,将花椒、山奈、生姜、大蒜、干辣子等配料参与羊肉、羊杂一起炒成具有芳香、微苦、开胃的特色佳肴。这类美食除健胃开食外,还具有一定的药效功能。

   瑶乡牧羊女的山歌、酒歌都很诱人。她们以水为旋律,大山作音符,将生活的真实感情融入其中,音调柔和圆润,优美动听。特别在夜静听来,那飘逸的歌声,所表达的意境,犹如诗人流动的画;画家凝固的诗。使雷公山下原生的天籁之音舒心超脱,在痴迷中忘却山外的岁月,从而让人达到身心同醉的境地。

   告别瑶乡的汽车已慢慢离去,难舍的情怀还久久留在大山深处木楼的笑脸中。如何开发瑶山,让瑶族同胞和其他民族一样在乡村振兴路上同步实现小康,却是我们一行人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者简介:吴正豪,男,苗族,贵州省作协会员,榕江县苗学研究会副会长。






主办:《贵州文学》杂志社     

主编:赵朝龙     

副主编:娄义华     

编辑部主任:胡新平    

责任编辑:胡新平   翁娟   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