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鸡鸭鱼肉已不是稀罕物,就是龙虾鲍鱼等海鲜也进入寻常百姓餐桌。
家乡南盘江沿岸,腌腊肉、灌香肠、贴对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忙完后,年就在辞旧迎新的钟声里过去了。但如此过年,似乎淡了许多,感到年味大不如从前了。特别是零零后长大的孩子们更体会不到民谚中“闺女唱歌,小子要炮”的过年韵味。
想到这里,忆起四十多年前小时候过年时的热闹场景和浓浓年味。那时过年,除吃杀猪饭、看乡亲打粑粑外,难忘的是跟在哥姐屁股后到家侧面的一个小山坡听对山歌,浓浓的年味回味无穷,山歌韵味至今还在耳畔中回荡。
山歌是民间的一种民俗唱法,通俗易懂。那些年,在家附近简易泥巴公路的下面有一个小山堡,山堡上平坦,绿树成荫。每年正月初一到初三,村里及来自山川四码头的山歌高手汇集于此,摆开阵势,开始对唱。
山堡里,一对对青年男女隔空在土坡上对歌,围满一群群老老少少的观众,热闹非凡。
前来听山歌的人漫山遍野,担心错过每一段精彩对唱。人群中,叽叽喳喳,你一言,我一语,这个姑娘漂亮,山歌唱得也好,是坡穴村的,那个哥哥唱得好,是红椿村的......
对歌的人唱得精彩,看热闹的兴高采烈。我们还小,虽不懂唱的是什么,感到热闹就行,有甘蔗、葵花、花生等零食吃就开心。
山堡里,男女老少千姿百态,有抽着烟嬉笑的,有磕着葵花吃得正香的,有张着没牙嘴笑得漏风的老头老太,还有满山乱跑的小屁孩。歌声伴随着偶尔鞭炮声,声声入耳,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容。特别是听到:“心想唱歌就唱歌,何必心头想场多,心想有意跟妹唱,得怕妹说郎啰嗦。”等一两段搞笑俗话句子高潮时,人群里就爆发出一阵哄笑声和叫好声。
在对歌中,大家争相亮喉,歌声此起彼落。来自同一个村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寻找别村青年,拉开架式集体对山歌。
打擂台式的对歌最有趣,应对双方或单对单、或组对组,歌词往往是脱口而出,即兴对唱,以难倒对方为胜。对歌中不乏戏谑诙谐之词,与平日里常唱的生产劳动,生活趣事等不同,对唱的小伙子大姑娘们眉来眼去,大胆的地表达爱意,逗得听众哄堂大笑。
对歌中,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 “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接触后,建立一定感情,相约来年春节对歌再会。
当时,没有音响,没有话筒,唱歌全靠“吼”。这样热闹非凡的山歌对唱,对一年到头忙碌的乡亲们来说,真是难得的放松和娱乐。
斗转星移,时光流淌。时间过了几十年,如今的家乡,那个小山堡依旧,但过年没有人去对山歌了,可山歌的回音还在耳畔响起,这样具有特色的年味,是永恒的经典。
作者简介:罗振,贵州省兴义市,70后人,高考志愿规划师(高级)、《黔西南日报》特约记者、《神州文艺》签约作家。曾编辑《兴义教育》40期300多万字。《中国教育报》《西南当代作家》《贵州文学》《贵州日报》《贵州教育报》《贵州民族报》《黔西南日报》等媒体、杂志发表通讯、散文等作品600篇以上,上百万字,作品多次在省州市征文比赛中获奖。
主办:《贵州文学》杂志社
主编:赵朝龙
副主编:娄义华
编辑部主任:胡新平
责任编辑:胡新平 翁娟 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