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是一个厂,就在缙云山脉中段的一个山腰的五角星小盆地里。三条公路通往外界,吸纳四方八面操着各式口音的人来到这里,俨然一个飞地、世外桃源。这是缙云山里最大的工厂,也是最小的城市。
青山“朝天门”
小盆地垭口外是青山小学,移交地方之前是子弟校,囊括从小学到高中的班级,青山二代几乎都在此扬帆起航。这里也可以说是青山的朝天门。青山也有外挂——技工校,坐落在旁边的一处小山坳里,相当于“弹子石”。
老青山南路和青山花园路连接着“马路边”——成渝公路,山溪水在坡下静静流淌。夜晚,静谧的天幕繁星闪烁,空中航路上的飞机穿梭,航行灯好似荧光点点。伴着习习的山谷风,一个小男孩抬头凝望,总希望探索宇宙无穷尽的秘密,想象着精彩的未来。他学习好,爱科学,时常搞些小发明,爱观察,在夏夜看到过干沟里的萤光沙虫。他酷爱文学,也总喜欢拿着父母给的珠江牌相机到处拍。在一个夏日傍晚,雨后初晴,他终于拍到了连接家属区与从没到过山那边的一条彩虹。他觉得,往后的日子一定会很美。那个小男孩就是我。
青山“解放碑”
青山有朝天门,也有解放碑。从垭口进入山腰盆地的五星桥,一处四岔路口就是青山人心目中的商业中心解放碑。一九八一年,璧山百货公司在这里设立了颇有质感的干打垒房子百货商场。一到饭点儿,合川饭店的泡椒肉丝、缙云饭店的来凤鱼,香气四溢,完全是青山人改善生活的好吃街。一条笔直的马路通往前方,右边就是家属区,有两条上山的“环城路”围绕整个小区。往前走,便是邮局银行。银行之前是工行,璧山支行直属营业处,邮局之前叫璧山一所,也称六五一信箱,从名字看,青山的地位都是杠杠的。还有理发店,早些年是两个白发苍苍的老理发师,爷爷带我去理发,说刮胡刀刀刀刮起舒服,我妈却总抱怨说会刮成络耳胡。后来理发店的店主是子承父业的顾崽儿。妈妈和同事在过年前就罩上“蒸笼”,烫一个最时尚的卷卷头。想剪短头发又长期按老妈旨意留着一匹瓦的我,终于去顾崽儿的理发店弄了个飞机头,抹上发胶,感觉时尚时尚最时尚。去璧山拍了身份证照片,我成年了。
青山“上半城”
充满烟火气的家属区,一排排房子依后山而建有序排列。家家户户都差不多,知根知底。人们见面,点头微笑,拉拉家常,和睦相处。
一栋有些老旧的砖混条子楼上,有一处走廊开门见山,背后阳台也靠山的房间。《飞行操作》《发动机与动力系统》《飞行原理》《航空气象》《雷达管制》《飞行性能》《领航学》……一本本泛黄的教材,还有留存的进程单。它们的主人是一个求知的青年人,从这里踏上了外出求学之路。在夜晚,他抬头还能望见繁忙穿梭的航路。那个青年人就是我。
青山“下半城”
再往前就到了厂大门,厂区顺前山脚而建。门外挂牌青山工业,厂内挂牌长安汽车青山变速器分公司。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青山人在一片茅草萋萋的湿地荒滩建起了一座现代化大工厂,称为五机部第十六精密机械研究所暨青山机械厂,厂所合一。多年后,父母才告诉我,那时是靠着丝杆,所谓的精密机械,养活了一千多号人。那时候的青山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伴着广播里的老三套——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运动员进行曲、军号,上班下班。下班或休息日,他们会随时听从广播和警报的召唤,人手一盆水冲从家属区进入厂区灭火。
除了生产特殊运动装备,改革大潮中的青山人,山高人为峰,咬定青山不放松,取得一个个骄人的成绩,成为世界第一的变速器基地,连续多年蝉联工业五十强。与北理工有着长期合作关系的青山,正在璧山国家高新区建设传动系统研究院,将来年青一代可以在攻读读博士。
青山“较场口”
现在的青山广场,三十年前是幼儿园、食堂、大集体副食店、干杂店、游泳池、旱冰场、足球场,现在留下的还有银行、超市、羽毛球场、乒乓球台,以及灯光篮球场。俱乐部二楼是体育协会和家电修理部,三楼有图书馆,五楼是乐队排练场所,六楼有康乐棋。一到周末,多才多艺的年轻人组了乐队就啦啦啦的唱起来。那时候的青山人,会为正大综艺的奇妙世界集体欢呼,也会为东方歌舞团对兵工系统的慰问演出受宠若惊,在三伏天“双过半”消夏晚会上狂欢,也会随舞曲蹦嚓嚓欢乐起舞。
在夏天,冰凉脆爽的青山冰糕沁人心脾。这是青山的较场口。
青山“两路口”
四分马路,二点钟方位直走,就看了右手边的青山宾馆,之前还有迪厅和KTV,写满了那个年代年轻人的青春。左手边的小山丘上坐落着之前的青山医院。生老病死,这是不少青山人的一生的起点和终点。救死扶伤,发扬革命人道主义,青山医院也造福周边群众。病人上门,白衣天使没有拒绝的道理。减免费用,为当年还不富裕的璧南乡亲所称道。这便是青山的两路口。
青山,非去不可
一个人在城里腻歪了,就去青山。一个人在乡下焖久了,就去青山。一个人感到得意,就去青山。一个人感到失落,就去青山。一个人充满希冀,就去青山。一个人感到迷茫,就去青山。
作者简介:付令,1977年生人,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就职于多彩贵州航空公司
主办:《贵州文学》杂志社
主编:赵朝龙
副主编:娄义华
编辑部主任:胡新平
责任编辑:胡新平 翁娟 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