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天地> 正文

贵州文学网 || 小丹江用美丽和微笑回答了一切 (随笔) 吴正豪

来  源:贵州文学网      作  者:创始人    日  期:2022-03-15    



    平阳乡小丹江村,位于榕江县城102公里,距州府凯里92公里;坐落在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南面山脚的“丹江河”和“昂英河”沿岸,为黔东南榕江、剑河、雷山、台江四县交界点。211国道二级公路和803县道四级公路穿寨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由小丹江寨、新寨、南丹寨合并而成,共有9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寨,441户1415人,苗族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旅游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正在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民族原生态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充满无限魅力。

    丹江村区位优势突显,生态环境优越,自然风光秀丽,具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保护完好的原生态自然风光以及风情浓郁的民族文化。近年来,得到上级多部门授予多项荣誉和发展定位。2008年小丹江生态环境保护协会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 ToyoTA联合授予“2008. 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事迹表彰奖”;2014年被国家民委列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6年12月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批准,获登第四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和“乡村甲级旅游村寨”;2020年7月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列为2020年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1年被列为黔东南州特色田园乡村和乡村振兴集成示点建设村。

     3月8日,我等一行从榕江县城出发,经过寨蒿、乐里、平阳前往小丹江的路上,沿着美丽、宁静的河谷,在风景线上行走。这一天,春光也越发变得更加多情灿烂。重山之间,随处可见一弯碧水,蜿蜒曲折,若隐若现;山河之处,野樱桃花在山岭装点怒放,来到了一个充满山水魅力梦幻的地方。当乘坐的大巴车转出一个山口,寨门的大牌枋告诉大家:小丹江到了。只见苗寨,四面青山环抱,山体宽厚、雄伟,山峦叠嶂。源于雷公山脚下涌出的丹江河、昂英河蜿蜒流淌,将苗寨与田庄一分为二。村寨随山就势,依山面水,次递而居,连绵成片,成次分明。整幅画面因山、水的搭配构成了一种动态的曲线美,以凝固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寨子依山,可以屏挡冬日寒流;面水,可以迎接夏日南来的凉风;近河,可使农田灌溉得以水的保障;居址高出河岸,则免除淹涝之灾。这不是刻意雕琢的景观,她向我们展露出她大美无言的风景轮廓,赋予苗寨以阔大、深厚、古朴、幽雅的氛围,真是人类栖居最好状态的地方,这种视觉的震撼,让我与同行朋友无以言表。

    装载38名演员的大巴车,直径行至小丹江村委会门口的芦笙坪边停了下来,他们是县苗学研究会、县人力资源促进会组织前来与当地苗族群众欢度“三.八”国际妇女节的城关美女、俊男。         

    顿时,芦笙坪上的众多把芦笙响了起来,等候多时的苗妹们也“嗡”地围涌而至,手拿糯米饭、端着米酒和白片猪肉,在展示他(她)们的迎宾礼仪——拦门酒。先不说牛角酒你能够喝多少,光是看着那些全身打扮的美丽苗家女子,听着她们在舞动中发出的银饰声响,你的心恐怕早已都醉了吧?如遇到她们唱飞歌给你敬酒,那不醉恐怕是不行的。

    下午的节目联欢更是精彩纷呈,欢歌笑语闹热在雷公山下、小丹江河畔,使之雀鸟无声。加上民族大团结歌舞气氛喧染,使整场联欢活动,齐乐融融,充满着大美的震撼力……。

    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小丹江的美人了!有歌赞曰:“莲花好水牛,丹江姑娘美。莲花牛,断只角,也还打。丹江女,有缺点,也还美。”,“像蜜蜂一样劳动,像蝴蝶一样生活。” 这些美女, 即使在田里劳作的时候,也不忘在髻上插上一朵鲜艳的大红头花,随处都可以看见她们数不清的美艳笑容。

    不少县城人士未到这些乡村之前,总以为少数民族女孩子的美属于山野之美、边远之美、奇冶之美。其实不然,小丹江女孩子美得端正朗润,反而更接近中华文明的主流淑女形象。如果不是那套银饰叮当的民族服装,她们的容貌,似乎刚从长安梨园或扬州豪宅中走出。更让我们惊讶的是,问起她们的家史血缘,她们都会嫣然一笑,说自己是蚩尤的后代。

    舞场上,姑娘们一色的“全副武装”,穿着自己精心刺绣的节日盛装,脸上略施脂粉,配上白得耀眼的银首饰,身上的项圈、银片、银铃、银坠叮当作响,头上的银角光彩夺目。一个跟着一个,随着后生吹奏的芦笙节奏,向前挪动或左右扭转,一个个楚楚动人、风姿绰约。可以说,她们的美丽超乎了一般人的想象。

    你听过她们高亢、明快、奔放的苗族飞歌吗?那歌声常常声震山谷,传至三五里以外。这声音,是这个民族全部生命从容而又尊严的诉说。这个民族早已把他们对遥远故土的深情回忆,变成了这样的歌声。在这样的歌声中,祖先就这样把身世交给了后人。或许,这就是苗族飞歌的起源吧?

    这歌声是一种象征,一个民族用如此美丽的方式告别了苦难,超越了苦难,升华了苦难。他们将苦难的记忆用美丽的方式传承下来,顽强地留存在这个民族的服饰、古歌、节日、口耳相传的故事以及一代代人的记忆里。

    小丹江之美丽,是这个民族长期迁徙、奋斗的结果。苗族祖先在远古时期,走了一条黑暗而神秘的路,为了求生存,他们跌跌绊绊地走了几千年。有谁能够将这美丽与那场血雨腥风、天崩地坼的大迁徙联系在一起?

    他(她)们从远古走来……这不是《话说长江》里的解说词,而是一个远古民族迁徙历史的缩影。

    关于这段历史,中国当代著名文化学者,文化散文大家,教授,美学家余秋雨先生有这样一段描述:“一任曾经驮载蚩尤纵横天下的膘悍战马,在溅满鲜血积满尸体的殷红荒原上踽踽踯躅,在铜青色天幕映照下,在伴着清冷残血的旷野中长啸悲鸣。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的第一场大战,就此落幕。”

    苗族古歌中是这样讲述的:“……很久很久以前,苗族先民们在祖先蚩尤被杀后,接着又遇上了滔天洪水,剩余的九黎部落一队队扶老携幼,跋山涉水,风尘满天,往一个叫“月亮落”的方向迁徙……”。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那景况定然是相当悲壮的。

    那是春秋战国时期,苗族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幕,那是一种无奈而凄凉的出走,那是他们注定要经历的残酷命运。在远古史诗般的大决战后,他们以一种超乎想象的战败方式,逃亡,迁徙,伴随着萦绕在山水间的芦笙歌舞,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和眼睛乌亮的孩子,以同样的步调跋涉在山水之间,时而惊魂未定,时而心神俱焚。当那些不愿俯首臣服的人们朝这里开始行走时,是否能够想到,他们未来的家园在些什么地方?即使他们今天抵达了这里,还能否想象出,这个万里长征的远古部落,在战败阴影的驱使下,到底还要经历多少次磨难才找到新的理想家园?而未来的苗家后裔们,是否也能猜想,当他们的祖先迈出大迁徙第一步之时,也意味着这个民族作为逃难者和被歧视屈辱历史的结束?

    这是一次在历史风景线中辽阔的行走,英雄夹血的足迹,哀歌声中的记忆,一直向着他们前行的方向曲折地延伸着,悄悄地逼近着。

    这是一条荡气回肠的历史路。直到二十世纪的最后时刻,顺着古代苗族的西迁长路,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翻越武陵山,再进入贵州的黔东南、黔南以及黔西南,在最后望见横断山的嵯峨峭岩之前,人们仍可从崎岖幽邃的山林间,寻觅到这个民族大迁徙的历史遗迹。

    历史上山区对于人类文明具有特殊的意义,山地给早期的人类以及那些逃难者以肉体到心灵的庇护,也把那些遁入苗岭山区的历史隐藏了起来。就像那次激荡人心的大迁徙,早已隐藏在远古帷幕的背后,至今我们仍对它还知之甚少。对这次大迁徙的许多历史细节,我们只能徒然猜测而已。

    幸好,在苗族古歌中,许多历史细节被记载下来,一代代传唱。直到他们熟悉了这个陌生的地方,直到他们在黑暗里不再感到恐慌,直到他们开垦出新的耕地,直到他们水田里扬起了新穗,山野里飘来熟悉的稻香……听着山坡上激昂高亢的苗族飞歌,看着掩映在山坡下、河坝边的层层木屋,似乎总能唤起很多美好的想象。

    小丹江,苗族第五次迁徙落脚的美丽苗寨。

    当那次历史大迁徙开始的时候,往哪个方向去寻找新的栖息地,也许纯属偶然。然而,不同的选择却决定了他们后来的命运:一些人留在了平原,后来被淹没在动荡而单调的历史长河里;一些人来到山地,与西南高原的古代聚落一样,顽固地保存着古老而匮乏的面貌,在历史的惯性中缓慢地演进着。

    记忆中,近三百年前发生过的这件大事,曾一度改变了这种历史惯性。清雍正年,朝廷官府大规模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开辟贵州苗疆,建立了八寨(丹寨)、古州(榕江)、丹江(雷山)、台拱(台江)、清江(剑河)、都江(黔南州三都)等新疆六厅,使原本“不隶版图”的“化外之民”——即数十万苗族人民,皆被“归流”而成为向封建王朝“输粮入籍”的臣民,并由此奠定了现今黔东南的基本行政格局。

    岁月悠悠,物换星移。或许是长期被大山阻隔,在无极限的时间中,他们一直固守,两千多年来似乎未曾改变:他们手里挥动的镰刀、犁耙,早在远古农耕时期都已定型;在稻田里忙碌的情景,和他们的祖先没什么两样……。

    在这样的周而复始中,他(她)们骨子里头的精神,始终伴随着信物一样的东西,传承在一代代苗族人的生命里,它就是芦笙。那些旋律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开始,从跋山涉水的长征开始,如此刚烈,如此持久,一直在历史旷谷里激越地回响着。今天,我们该怎样描述它,才不至于对这个民族的心灵之歌无动于衷呢?无论你是谁,无论你从哪里来,无论你到哪里去,只要你站在这音乐和旋律的面前,都无法不为之动容。

    你大概和我们一样,从走进小丹江的第一个画面开始,会喜欢这个地方吧?那种喜欢,不是简单地被打动、被震撼,而是静静地牵挂并沉迷其中。那些年轻貌美的女子,你也不必爱上她,却不妨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去观察,去体验、感受小丹江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细节、每一幅画面。

    从小丹江回来的时候,无法忘怀看到的一种眼神。那是一种似水的柔情,夹杂着些许羞涩的柔情,一种沉溺在白日梦中而无力自拨的柔情,有湿润,还有些歉意,她会让一个行者的心旌摇荡起来。我相信,这是一次带有偶然性的美丽相逢。

    再见了,小丹江,待到明年花开时,我们还会再次造访你的美丽与微笑!







    作者简介:吴正豪,男,苗族,1955年10月生于贵州省榕江县平永镇。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榕江县苗学研究会副会长。七十年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有散文、游记、民族文化论文等发表于国内多家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出版有记实散文《魅力榕江》、《神秘的崩坡塘》文集等。









    主办:《贵州文学》杂志社     

    主编:赵朝龙     

    副主编:娄义华     

    编辑部主任:胡新平    

    责任编辑:胡新平   翁娟   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