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写一点关于母亲的文字,这个心愿已经有若干年。特别是在母亲去世之后,更是多次下决心把母亲生前的点滴写下来,作为对母亲的交待,更作为对母亲的缅怀。
然而,每次提起笔,老半天也落不下去。想着这事的时候,觉得有很多东西可以写,值得写,应该写,也好写,心里有很强烈的书写冲动。而当真正坐在桌子前,手中的笔却似千斤重一般,有时刚写了几个字,大脑就成了一团浆糊。到后来,我已经害怕坐到桌前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开始我总以为是工作任务重,集中不起精力。从一线退下来之后,工作任务极大减轻了,情况却仍是如此。我曾怀疑自己的文字能力是不是太差了,甚至有了放弃的念头,但又心有不甘。多次之后终于明白:这些原因都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原因是,母亲本就是一本无比厚重的书,她那圣洁高尚的灵魂,她那如大海一样宽阔的胸襟,她那如大地般厚重的恩情,想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就描述明白,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母亲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村妇女,一生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甚至连个先进都没得过,更与党员、干部之类的称呼沾不上边。但是,母亲在我们村子里的威信和在十里八乡父老乡亲们中的口碑是无人能比的。
母亲姓陈,名月贞,1933年1月生,天柱县渡马乡龙潭村人。母亲七岁那年,一场瘟疫夺去了外公、外婆和舅舅的性命,母亲只剩下姐姐一个亲人。她在姐姐和姐夫的帮助下,掩埋了几位亲人,离开龙潭村来到同为渡马乡的弯场村,同姐姐一家生活。在这里,母亲的主要任务是带大表哥。大表哥小时候很顽皮,在母亲背着他在背上玩的时候,不高兴了就又抓又咬,经常弄得母亲到处是伤,苦不堪言,尝够了寄人篱下的心酸,萌生了离开大姨家的念头。后来,经人介绍,母亲被送给一户人家当童养媳。由于母亲个小,做不了重体力活,那家人认为增加了吃饭的嘴,却没增加干活的劳力,不划算,没两年又让母亲回到了大姨家。再后来,有人看到母亲聪明伶俐,心灵手巧,又长得漂亮,便介绍到天柱县城一高姓地主家当了丫鬟,直到解放后经人介绍与父亲认识并结婚,才离开高家,停止了漂泊,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正是由于母亲历经磨难,从小就尝尽了人世间的人情冷暖,内化感悟,锻造形成了一系列优秀品质。母亲的这些品质,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如涓涓溪流浇灌着我和我的哥哥、姐姐、弟弟们,让我们不随波逐流,能够健康成长。母亲的品质不应该只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财富,更应是母亲留给子子孙孙的珍贵遗产,必须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母亲的优秀品质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哥哥、姐姐,还是弟弟们,都会有自己的感受。这里,我仅从我印象最深、受教益最多的几个方面,撷取一二,记录如下。欢迎大家补证。
品质一:善良,正直。
母亲一生心地善良,看见别人遇到难处,总是尽力关心帮助。小时候我们家人口多,劳动力又少,生活非常困难,常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一顿吃米饭,一顿就得吃杂粮。即便在这样的困境中,只要遇到有困难的人,母亲都会尽力给予帮助。有一次,恰逢开始煮晚饭的时间,我正把家里唯一的两筒米(大约1斤)放进锅里准备加水煮饭,母亲匆匆进屋来,对我说:老二,米缸里还有米没有?我说没有了。母亲说,那你不忙加水,先抓两把出来。我说,怎么还要抓出来啊,本身就不够了。母亲说,有一个老人家来讨饭,我们省一口,匀点给他吧。我看着只能盖住锅底的那一点米,想到家里有那么多口人都在盼着晚上这顿饭填饱肚子,心里老大不情愿,但是看到母亲那坚定的目光,我只得从锅里抓了两把米放到门口那个老大爷的布口袋里。没想到的是,我正要转身,母亲却突然伸手从锅里再抓了一把米塞给老大爷,一边塞,一边说:老人家,对不起,我们也只有这点了,劳烦您多走几家吧。老人急忙地打躬作揖,千恩万谢地走了。这样的事,从我记事起到我离开家,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只知道曾经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我们家已成为要饭者的驿站。
母亲心地善良,对任何人都是实心实意地好,而且从不图回报,因此,在老家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内,只要说到我的母亲陈月贞,没有人不是发自内心地竖起大母指。
母亲不但善良,而且正直,是非分明,一生从不说假话,从不做昧良心的事。母亲经常给我们讲到她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并用它来教育我们。母亲说,刚解放的时候,人民政府批斗高家地主,要求母亲去揭发这个地主的罪行,母亲死活都不肯去。她对来人说,高家一家人不但没欺侮过她,而且把她当亲女儿一样对待,她与高家子女的关系如同姐妹,恩都还没报,怎么还能昧着良心说人家坏呢?由于母亲坚持,来动员的人只能作罢。母亲对我们说,做人一定要诚实,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决不能说假话,说假话良心就会不安,做人就会失格。她还说,心不正,人就不正,人不正,就要被别人厌恶,就交不了好的朋友,就成不了大事。母亲身上善良与正直的品格,教育和影响了我的一生,我也努力地把它做成一道自己的风景。
品质二:不惹事,不怕事。
母亲个子不高,只有一米五几,加上身材单薄,怎么看都是极不起眼的。但母亲身上那股正气,却无形中给人一种威严,让人不敢放肆。我们寨子上的年轻人私下里经常说,只要干了坏事,最怕见到的就是七妈(寨子里绝大多数都是家族中的人,父亲在上一辈中排名老七,故小一辈的都称母亲为七妈),特别是怕看她的眼睛。其实,倒不是母亲爱管闲事,主要是寨子上凡发生纠纷、扯皮之类的事,总爱请母亲去做评判和调解。而母亲也总是凡请必到,到则只论是非,不讲亲疏,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有什么背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母亲都是没有任何偏袒,实事求是的说。久而久之,母亲成了寨上不是法官的法官,成了正义的化身。母亲经常教育我们,在外面不要惹事,不要和人家打架,不要欺负人,但要是有人要欺负你,你也不要怕,要勇敢面对,要想好对付坏人的法子,要做到不让自己吃亏。有一次,7岁的哥哥在与寨上的小朋友玩耍中,惹哭了一个小女孩,小女孩的父亲闻声出来,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哥哥打了。晚上,母亲看到哥哥受伤了,问明原因后,带着哥哥直奔小女孩家,把小女孩的父亲大骂了一顿,硬是逼着女孩家同意给哥哥治伤为止。我不知道,一个外表柔弱的母亲,竟也有如此强硬的一面。我想,这可能是母亲始终相信有理能走遍天下、正义必须得到维护的道理。不护短,而护理。
品质三:责己宽人,和睦乡邻。
母亲一辈子与人为善,与左邻右舍的关系都处得很好。母亲遇到问题总是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从不会来不来就先把责任推给别人。如果是自己的责任,主动承认;如果是对方的责任,也会说明白,但说了之后就会放下,不会作为把柄,搞秋后算账。凡与母亲争吵过的人,最后和母亲都没有仇恨。在我的印象中,母亲一生没有仇人。
母亲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要求我们的。记得我读初中二年级那年的夏天,我和弟弟们利用涨洪水的机会,到河里抓了不少的鱼,母亲舍不得吃,全部拿到镇上去卖了,让我把钱拿去学校食堂都买了饭票。放学后,我想打场篮球再回家,为了保险,就把换的饭票都交给了三弟,让他先带回家来。可是,当我第二天给三弟要饭票时,他却怎么也找不到了,急得我朝着三弟就吼,把三弟吼哭了。母亲听我们在吵,过来问清情况后,非常着急,非常生气,逮着我就骂。我觉得无比委屈,心想我已经亲手交给三弟了,又不是我搞丢的,为什么母亲不骂三弟,反而骂我?于是我争辩道:“我把票给了老三,是老三搞丢的,为什么要怪我?”母亲一听,更生气了,严厉地对我说:“你说为什么,是你大还是他大?你们俩个人一个月的饭钱在你的手上,这是多大的事,就因为你想打个球,就把那么多饭票全部给你弟拿着,现在搞掉了,这不是你的责任还是谁的责任!”母亲的批评,我当时并不服气,但也找不到话反驳,只能委屈、伤心地哭泣。母亲看到我伤心,放缓了语气说:“一个人错了就是错了,错了就要认,不能错了不认错,更不能把责任推给别人。”母亲的这番话,长大后我终于明白,错了就要认,讲的是为人要诚实;不把责任推给别人,讲的是做人要勇于担当。母亲朴素的教诲,令我终身受益。
饭票事件,母亲让我懂得了做大的的责任。而另一件事,母亲又让我懂得了为人夫、为人父应有的责任。
1998年左右,母亲在老家使用电机切猪草时右手受了很重的伤,大哥大嫂把母亲接到贵阳来治疗。由于大哥家住房要宽敞得多,大嫂又在医院工作,带母亲治疗也比较方便,所以母亲在筑疗养期间主要是住在大哥家,让哥嫂操了很多心,真的是受累了。看到母亲受伤,心里本就难受,而母亲在贵阳治病又都是大哥大嫂在尽责任,自己和妻子却因为忙于工作和带小孩,对母亲治病就没插上什么手,我心里很是郁闷。要知道,我小时候体弱多病,六兄妹中让母亲操心最多的就数我和四弟。现在母亲老了、病了,我却不能照顾她,孝敬她,内疚之情更盛。
母亲长年辛劳,身体长期透支,上了年纪之后,特别是右手受伤之后,各种疾病缠身,身体非常虚弱。2003年秋天,母亲由于病情加重,弟弟便把母亲送到贵阳来养病,我听说之后,便主动把母亲接到我家来了。
过去,凡母亲到我家来,都是来给我们帮忙的,家里家外的活都是母亲抢着干,从来没闲住。母亲第一次来我们家是1988年,当时我们还在三穗县款场中学工作,女儿刚刚半岁,母亲来给我们带小孩,住了大半年。第二次是1997年夏天,儿子也是刚好半岁时,我们把母亲接来帮忙,并说好以后就长期和我们过了,以后就在贵阳养老了。不想来了还不到半年时间,父亲便一封信又一封信地催母亲回乡下去,说是五弟要结婚,需要给他养猪办酒,结果母亲第二年就被切猪草的机子切断了手指,让母亲的身体受到了很大的创伤。这次接母亲到家来养病,一是想让母亲好好地休养一下,争取能恢复健康;二是想弥补一下多年来对母亲的亏欠,尽尽孝心。然而,愿望虽然美好,但由于对困难估计不足,接母亲休养,反而成了对母亲的伤害。
那一年我还在省农科院办公室工作,离家较远,工作又忙,根本没办法照顾母亲。妻子是中学老师,时间虽然相对好调节一些,但既要工作,又要管儿子上学,也没有多少时间可以照顾母亲。有一天,我下班回到家已是七八点钟了。打开门,家里黑乎乎的,灯没开,电视也没开,母亲一个人靠在沙发上,正盼着我们回家。我看着母亲,看着家里冷清的厨房,一种酸楚涌上心头。我一边问母亲饿不饿,一边赶紧生火做饭。做饭中,不由对妻子生起了埋怨:明明知道有生病的老人在家需要照顾,就不知道早一点回来么。心里越想越气,并情绪化地认为:妻子嫌弃母亲,没有孝心。
一会儿,妻子带着儿子也进门了。我很不高兴地对妻子说:“你怎么现在才回来?这么晚了妈都没得吃饭。”妻子一听,脸色也不好看了,冷冷地说:“那是你妈,你为什么不早点回来?”我更生气,朝她吼道:“你这人怎么能这样?你不知道我忙吗?”妻子声音更大的反问道:“你怎么知道我就不忙?”......一来一往,我们越吵越凶,儿子也被吓哭了。抱怨,委屈,愤怒......诸般情绪作用下,我脱口而出道:“离婚!”妻子也愤怒地说:“离就离!谁不离谁不是人养的!”说完,冲进卧室,砰的一声关上了门。
我正气得发抖,母亲从沙发上站了起来,对我说:“美钧,你过来。”我走到客厅,来到母亲身边。母亲抬起左手,指着我的鼻子质问道:“你刚才说什么?离婚?”我说是的。母亲厉声说:“为什么?”见我不答,她更加生气地说:“难道就因为今天秀萍回来晚了,没有煮饭给我吃,你就要离婚吗?这是多大一点的事啊?你连人家回来晚的原因都没搞清楚,你就乱发脾气,你这样对吗?”我刚想解释,母亲便打断我说:“你不用说了,我只是想跟你讲,一个家庭既然组成了,就要对它负责,不要动不动就喊离婚。有一点矛盾就要离婚,我看就是不负责任,不但是对对方不负责,更是对娃娃不负责。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没有什么出息的。在一个家里,男人是天,要对家里的每一个人负责,才能叫男人。”母亲说完,疲惫地坐回沙发上,望着我最后说:“我最不喜欢听到你们说离婚这两个字。我在的时候不喜欢,我不在了也不喜欢。”母亲说完,晚饭也不吃就回房间睡下了,并固执地叫我给她买第二天的车票,回到了老家。我想,母亲急着离开,定是认为她在这儿,我和妻子的矛盾就难以消除,她回去了,我们这个小家才好恢复平静。但是,母亲啊,您不知道,您的颤微、孤独的背影,成为了我心中永久的痛!
从那以后,但凡我和妻子发生矛盾和争吵,我就会想起母亲那天说的话,想起母亲的背影,想起母亲的期望,狂暴的情绪便冷静下来,忍耐力马上增强,从而使婚姻得以稳定,孩子有个完整幸福的家。正因为母亲的教育,我们家六姊妹(“姊妹”是老家对家庭里所有兄弟姐妹的统称。我家六姊妹指我的大哥、姐姐、三个弟弟和我),几十年到现在,没有一个家庭走向分裂,也算是为社会稳定做了一点小贡献吧。
母亲要求我们要敢于负责、善于负责,我们都发自内心地遵循,是因为母亲已经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在我们家,父亲是独子,母亲是唯一的媳妇。父亲刚解放就参加工作,直到1963年回家,十多年里,母亲是真正的里里外外一把手,全家老的小的责任都扛在肩上。后来,父亲因为身体原因离职回家,也只是多了一个在集体挣工分的劳动力,因为父亲从来就不会也不做家务,他的回来,对于母亲来说,非但活路没减少半点,还增加了照顾父亲的责任。但是,母亲无怨无悔,我们从没听见她叫过半声苦、喊过半句累,总是忙完外面忙家里,顾完爷爷顾奶奶,顾完奶奶顾我们。爷爷和奶奶相继于1962年和1973年因病去世,左邻右舍的长辈们都说,爷爷奶奶是寨上最幸福、走得最安心的老人,因为他们遇上了一个最善良、最孝顺的媳妇。
正因为母亲有一颗仁慈、高尚的心,能给人带来好运与福报,于是很多小孩,特别是身体不大好的小孩,都被大人送到我家来,非要过继给母亲做干儿子(老家把这种风俗叫做“拜寄妈”,小孩则称为“寄崽”)。而母亲呢,总是来者不拒。时间一久,母亲便收了一堆寄崽。光是记名的就有七八个,还有一些是不记名的。平时,这些寄崽有什么头疼脑热的,就会到我家来和母亲吃一餐饭,母亲再给点草草药吃吃就好了。而到过年时,寄崽们都会来给母亲拜年,希望吃吃母亲做的年饭,然后一年平安。所以小时候每到过年,全寨就数我们家最热闹。
品质四:吃苦耐劳,勤俭节约。
母亲是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吃苦耐劳和勤俭节约自然是她最鲜明的品质特征。我们无法想象,在那个靠劳力挣工分、靠务农找收的年代,但凡母亲、父亲有一丝怕苦,我们六姊妹能有几个活得下来,又有几个能读得了书,可能都是未知数。六姊妹全部读到中学毕业,其中我和哥哥还读了大学,四弟读了中专,这在家乡类似家庭是极少见的。我们六姊妹能遇到这样既开明又勤劳的双亲,实在是我们一生的福气。
母亲吃苦耐劳的具体例子很多很多。哥哥在《真实的母亲》一文中有个许多描述,这里我不再细说。在我的深刻记忆中,除了母亲辛苦劳作的画面,还有对我们关于劳动的一系列教育与要求。母亲常对我们说一句话:“力气是泡财,去了它又来。”“泡财”是本地方言, 指金钱、粮食、衣服、什物等动产。意思是,力气就像金钱一样,今天用了,明天还会再找来;就像粮食一样,今年吃完了,明年又会种出来......母亲教导说:“不论做哪样事情,都要舍得花力气,力气是用不完的。千万不要偷奸耍滑,做人做事一定要实在。”她怕我们不理解,进一步解释道:“力气力气,它就是气,是能够自动补充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今天的力气用完了,只要休息一下,它又有了,晚上睡一觉,第二天它又恢复了。”“做事情就是不要怕花力气。舍不得花力气,一定做不好事情。”母亲的教诲时刻提醒着我,让我对每一项工作都不敢马虎,必拼尽全力。这种行为习惯,使我取得了一项又一项工作成绩。有孩子之后,我也经常把“力气是泡财,去了它又来”这句话说给他们听,把故事摆给他们听,高兴的是,女儿、儿子都能听进去,并努力照着做。这,我想九泉之下的母亲也一定是心慰的。
母亲是勤劳的,更是勤俭的。我们家姊妹多,人口多,家庭困难,这在十里八乡是有名的。印象中,小时候我们穿的衣服,都是哥哥穿不了了给弟弟穿,穿破了的衣服补了穿,补不了了的衣服剪短穿。儿时半夜起来上厕所,常听到堂屋发出“哐镗哐镗”的响音,那是母亲织布的声音。有时见到母亲房里的灯还亮着,那是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为我们缝补衣裳。母亲纺的纱、织的布,一部分拿到镇上出售,换成钱补贴家用;一部分经过母亲巧手裁剪、缝合,做成了家里的床单、被套和我们的衣服。所以小时候,我们六姊妹穿的虽是粗布居多、旧衣居多,但很合身、很整洁;虽然补丁较多,但很干净。这让左邻右舍大惑不解,母亲也因此赢得了许多敬佩的目光。
因为困难,母亲在节约方面非常严厉。小时候吃饭,母亲是不允许我们剩饭的。我们不小心洒落的饭,母亲都会捡起来,吹一吹,然后吃掉。实在不能吃了的,也会拿去喂猪。母亲这一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养成了节约的习惯。家里的剩菜剩饭,我都舍不得倒掉,实在坏掉了必须倒掉的,也会感到心疼。在家里要求子女不能剩饭,在单位也要求职工不能剩饭。见到剩饭的行为,总忍不住要开口批评,有时弄得年轻人很不高兴。我有时心想,现在毕竟和过去不一样了,还有必要这么较真吗,何必弄得彼此都不舒服呢。可是,一旦见到,仍是要说。已是本性难移了。
还有一件事也让我印象无比深刻。父亲和母亲对我们学习要求是很严的。晚上吃过晚饭,只允许玩一会儿就必须要看书,而且只能看课本,做作业,不能下棋,不能打扑克,也不能看小说、连环画,更不能开着灯打瞌睡。我读小学、初中时还是生产队时期,每天晚上,父亲和母亲都要去生产队队部开会,队里要安排第二天的工作,要把当天出工的情况进行对接、记录,俗称“记工分”。父亲和母亲开会有时回来得早,有时回来得晚。但不论他们回来得早还是晚,只要我们房间的灯还亮着,他们都要进来看看,看我们在干什么。如果看到是在学习,他们便交待一句:“早点学完早点睡觉哈”。如果是玩耍,或者是不看课本而看其他的书,又或者是睡着了,那少不了就要挨批评,至少是要被唠叨。他们总是说:“费了油,费了电(我们家乡70年代就有了小水电,不过电压较低,亮度太差),你们不认真学习,那就是浪费。”“不认真,不努力,是没有出息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今天怕吃苦,明天流的眼泪都没有”。这些唠叨,对于儿时的我,就像是孙猴子的紧箍咒——又惧、又怕、又烦,于是想方设法避免被念。常使用的应对方法是与父母打游击:只要父母还未出门,一定认认真真看书做作业;一旦父母出了门,这心就放飞了。学习任务一完成,小说、连环画就立即抓在了手上。和弟弟们下象棋、打扑克牌也是常有的事。不过,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一定是竖起耳朵的,一旦听到大门响起“咯吱”的声音,马上把课本、作业本摆到桌子上,把其他东西快速塞进抽屉里,装出认真学习的样子迎接父母的巡查。后来我常想,要是没有父母的督促,我是不是也和村里大多数同伴一样,混到小学或者中学毕业,然后就成了新时代的一个农民!
母亲晚年生活主要是在老家度过的。我和哥哥虽然也接母亲出来住过,但都是很短的时间。特别是受伤之后,更是出来得少了,基本上是与在老家的三弟、五弟一起生活。我们工作很忙,除了春节,平时很难回去一趟。有时听弟弟们说母亲又生病了,我们正打算回去看看,不料她知道后竟让弟弟打电话来,说她是老毛病了,没什么问题,叫我们安心工作,不要担心她,不要大老远的跑回去。多数时候,母亲这样的话,我们竟也信了,去看望母亲的次数竟屈指可数!从表面看这是遵从母意,而实际上是我们的孝心存在很大的不足。特别让我不能原谅自己的是,在母亲去世前两个月,我本有最后一次见母亲的机会,可是没有见着,这成为我终身的遗憾。
那是2007年3月,我到老家天柱县出差,趁中午有2个小时空档,我赶回蓝田去探望母亲。当时母亲在镇上医院治病,由三弟和五弟照顾,住在三弟家。我到达蓝田后,分别到三弟和五弟家都没有找到母亲,他们说母亲可能是上街散步去了。我到街上找了一圈,也没见着母亲。因为着急赶下午在天柱召开的会议,我等不到见母亲一面便匆匆离开了蓝田,哪想到这一离开,竟是与母亲的永别!当时在街上寻母亲的情景,成为了我永久的思念和永久的痛!
母亲离开我们又是整整十四年了。十四年来,我无时不在思念我的母亲。今天,我写下以上文字,借以对敬爱的母亲深切的、无限的怀念。
主办:《贵州文学》杂志社
主编:赵朝龙
副主编:娄义华
编辑部主任:胡新平
责任编辑:胡新平 翁娟 冉波